亦远:潘家历史的启示(上)

1989-06-04 作者: 亦远 原文 #这样走过 的其它文章
分类:

潘家历史的启示

--作者:亦远

我很小时候经常听老人们说:“你们潘家可是个大家,是东北大地主家”。言语中似乎带着一点欣赏的意味,这当然是现在回想起来的感觉了。当时作为孩子,我并没有多想,更不知道大地主意味着什么。直到了少年时代,我才知道地主就是十恶不赦的罪人,人民公敌,如果是大地主那就罪恶滔天了。我们被教育要划清界限,故此对自家的历史唯恐避之不及,哪敢打听自己的家世呢?

我只记得一次听到舅舅和他的朋友讲, 东北地多人稀,地主不可能对长工太坏,何况不少长工都是亲里乡戚,怎么好意思对人家不好呢。我当时觉得他说的和学校老师教得不符,却也不敢问。加上自幼父亲不在身边,唯一有来往的五叔又成了右派,失去了联系,对自己家就更无所知了。

直到这个世纪,我才想了解家世,可原来的老人几乎都故去了。所以对潘家的历史总是含含糊糊的。 这里是通过仅有的点滴线索寻找到的故事。

根据目前唯一幸存的长辈五叔回忆,在今天东北吉林大安(原黑龙江大賚)的潘家就是在距今150多年前由山东龙口(原登州府黄县)通过陆地经现在的河北省和吉林省,移居而来的。龙口在山东半岛渤海湾侧,地处胶东半岛西北部,隶属于烟台市,祖居临海十来里, 近南山。于是我的寻根就从龙口开始。

登州府黄县祖居

在清代的《登州府志》记载:“登州府东至海四百九十里,南至莱州府即墨县四百里,西至莱州府掖县界一百五十里,北至海一里至北隍城岛二百四十里接奉天界,由海道至奉天旅顺口约六百里至盖州套约千余里,自府治至京师一千八百六十里,至省城九百二十里,东西广六百四十里,南北袤六百四十一里,蓬莱县东至福山县界九十里(至县治一百四十里),西至黄县界四十里(至县治六十里),南至栖霞县界七十里……”

黄县靠海,对渤海湾,是个港口,目前人口有120万。 过去以产粉丝出名,就是大家都知道的龙口粉丝。据当地人说,并非因为此地产绿豆,而是这里的天气和阳光适合晾粉丝。在文革后期, 距山东蓬莱五十公里的黄县改名为龙口, 但当地人仍称黄县或黄城。现在那里长途汽车站也还是这样叫的。

当地最有名的是南山寺,我调查之旅的第一站,就是这里。龙口的南山寺规模不比海南岛的南山寺小,而且供奉多神,不仅仅是释迦摩尼。庙有南山禅寺,有香水庵,奇怪的是还有南山道院,里面除了供奉老子,还供奉关云长。如果不是后来海南岛南山寺添了矗立在海面的观世音菩萨,那个南山寺肯定是和这里无法相比的。这里的坐佛绝对不比香港大屿山的天坛大佛逊色。南山距龙口县城10公里, 寺周围有五六个高尔夫球场和相应的房地产业。有不少日本和南韩的人周末到这里来居住,打高尔夫球。

1.jpg

南山寺大佛不亚于香港大屿山的天坛大佛

现在这里最著名是2011年在中国企业500强中名列第163名的“南山集团公司”由宋作文任董事长的。此人历任龙口市东江镇前宋村(南山村前身)第三小队队长、村长、村支部书记、南山集团公司党委书记、总经理、董事长等职。其产业创始于1978年,自1994年以来胡锦涛多次访问过。

南山集团公司经营铝业、精纺、旅游、教育,金融、航空、科技产业、老年健康养生、酒业和房地产。该公司拥有 20余个居民区,近60家企业。据其自我介绍还在澳大利亚、美国、意大利、香港等多个国家和地区设立了分公司。

南山集团公司看来是一个家族企业,因为宋的两个儿子都身居要职。但是引人深思的是家族企业还有党组织,本人还担任党委书记,并在2011年6月,南山村党委被山东省委授予山东省先进基层党组织称号。这可以说是我祖居几百年没有过的变化。我很感兴趣的是宋作文先生是个什么出身:地主,富农,中农,下中农还是贫农?可惜就是查不到这在当年对我来说至关重要的成分了。

2.jpg 3.jpg 4.jpg

宋作文(1947年生)            大公子 宋建波(1970)                      二公子宋建民(1973)

王宏斌的河南省漯河市临颍县城南隅的南街村,禹作敏的天津市静海县大邱庄和山东烟台市东江镇前宋村的宋作文都是中国大陆改革开放后农村的三个典型。虽然在意识形态上这三个典型表现得不同,特别是南街村,表面上代表了相当左倾的革命意识,但其本质是相同的,就是政企合一的家族集团。

据当地一些人介绍这个书记是当地一霸,很多当地人会得到一个月薪约一千多元的工作,例如南山寺的清洁工。不过如果被查到没有尽职,例如管段的路没有扫干净,留下了枯枝败叶,就会被罚去本月的工资,所以诺大的南山倒是非常干净。

在互联网上,诅咒他们家的言论是很多,使我想起小时受阶级教育时听到的恶霸地主。难道他比他们还厉害?可惜这些故事和当年说的地主恶行一样都是无法求证的。

根据我五叔提供的线索,我在南山一代多方打听潘家村。终于找到一个在到玉佛的路上打扫的女工。是她告诉我山下有一个叫磨山赵家的地方,潘家村就在旁边。于是我雇了一辆汽车,一路问过来。当地有人说,那里是三个村子连在一起:赵家村,潘家村和齐家村。就这样终于在南山寺东五公里处找到了潘家村。

村子南是南山, 约距两公里,现在是果园相隔;北面十公里就是海边,即龙口县城。 村子西是一条小溪,流到村外一个水库,估计这是五十年代修的,无名。可以想见,在古代这是一个山清水秀地方,但起伏的平缓丘陵地貌使得交通闭塞,贫困也是必然的。而这个贫困就是我的先祖移民东北的根本原因。

5.jpg

往右一转就是潘家村。 这是在汽车里拍的。

6.jpg

可惜的是,乡人乱扔垃圾,想见这里在古代是山青水秀的好地方。

现在农村很少看见青壮年了,多是老人,妇女和孩子。妇女都是从外村嫁过来的,跟本不知道当地的变迁,我只能和几个老人交谈,了解点情况。归结下来有这样几点:

*此乃这一带唯一的潘家村,原来全姓潘,近年有少量外姓人家迁入。

*后来分出一个下潘家村,他们老人安葬时要回来取土,由此推断这里是老村子了

*赵家是后来的,仅几十年,但人口多,目前这一带行政上全划为赵家村。

*潘家的家谱在文革时烧毁了

*最大岁数的老人有82岁,但全然不知道百年前闯关东的事,只知道五十年代有去东北的。

应当说山东目前农村的老人其实并不太老,我遇到的老头,尽管满脸苍桑,问下来不过五十来岁,少有过七十的,显然和农村的艰苦生活有关。这也是询问往事很难得到的一个重要原因。我估计这和五十年代末毛泽东制造的大饥荒有关,就是人口也有一个年龄断代的问题。

7.jpg

村里的男人很少,五十岁刚出头的小老弟看起来好像是老大爷

这里的房子全是新建的,用石块做基础,一排排,每排三四家,大门保留了旧风。我在整个村里转了一下,估计有二三十家。房子基础非常坚实。和欧洲农村相比,虽然凌乱了些,但全有质朴的美。

中国的文化其实起源于山东与河南。可能是开发的过早,资源慢慢消耗了;可能是气候的变迁,环境逐渐艰难了;可能是观念落伍了,虽然靠海,经济仍是内陆性的,无法发展。也许中华文化的保守在这个半岛根深蒂固,科技没有容身的空间;也许王朝的没落导致贪污腐败,民不聊生。总之这里人们的生活越来越艰苦,加上周期性的灾荒,于是在清末有了闯关东,用今天的话语来描述,就是山东持续一个多世纪的移民活动。

8.jpg

也许,也只能说也许,这样的石墙。石路和石敢当还留有一点老年的风格

东北地区是满族人的故乡, 在清兵入关之后,满清政府并不对关内开放,特别是康熙七年(1668年)推行民族封禁政策,以致造成东北大量地区荒无人烟,被称之为北大荒。到了1860年,面对沙皇俄国在《瑷珲条约》之后对外东北与库页岛的领土的夺取,黑龙江将军特普钦上疏朝廷,呼吁开禁放垦,鼓励移民实边,获得采纳。于是直隶(今河北)、山东等地区无地或者少地农民纷纷进入东北开垦荒地。这个过程持续到1931年满洲事变之前。数百万关内农民移民到东北。可以说是日本侵略停止了这个历时百多年的移民活动。

有一个52集的电视剧叫《闯关东》讲的是20世纪,从清末到九一八事变爆发前,一户山东人家为生活所迫离乡背井闯关东的故事。根据我所了解的线索,我的先祖是在19世纪,离开山东的,应当比电视故事讲的要早很多。

我们潘家的一脉是从陆地,经河北辗转出关,大约经历了几代人。开始这一段具体的活动已不可考了,只知道他们先到长春附近的农安,据说安身在一个荒废的庵里。农安在长春西北七十公里,农安县是金代黄龙府所在地。所谓直捣黄龙就是指的这里。

而后大约又经历了两代, 再经松原,最后走到嫩江畔,就是现在的大安, 过去称之为大賚(音Lai)。

我的先祖和绝大多数关内汉人一样,是到东北以开荒来求发展的,这就是所谓的闯关东。所以称之为“闯”,在东北话中有不顾一切深入陌生地方的意思。按老一辈的说法, 开拓的方式叫“跑马占荒”。 具体说就是向拥有大片土地却无人经营的满人购买开垦权。根据协议,按事先交付的银子,约定用几天的时间骑马圈一块地。条件是必须在约定的时间赶回来,即跑出去的是一个封闭的圈。 如果到时不能回来,订银就白白失去了,如果回来了,就取得了这块圈地的开荒权。 把生地开垦出来之后, 承包的和原来的旗人各分一半。

这是一个很有趣的博弈:如果太贪心,骑马跑得太远, 在约定时间回不来,就失去了订银。如果太谨慎,回来的太早,圈得地就太少了,不合算。东北的土地论垧(音 Shang),一垧相当于十亩或十五亩, 嫩江流域是十五亩。据说可以圈几千垧。这就要求一家的兄弟不能分家,不仅本辈分不了,下一辈也不能分,人多力量大来耕种和经营。我们叫大排行,就是爷爷一辈不分家, 叔伯一辈按一个序列排下来,所以可能有三十几叔和十几伯的称呼,也会有三四十个弟兄。

那时外出开垦生地为熟地是非常辛苦的, 听说他们就在地头吃饭,睡在露天,直到冬天才搬到窝棚里住。这是用粘土和麦秸打成的砖垒成的,又称干打垒。和关内相比,这里人口压力小,有发展的余地,有希望,还是好了许多。开垦的土地多了, 就要雇人来种,很多长工其实是山东老家来的亲戚,干得好的,家中人口多的,也可以自立门户,慢慢发达起来。到了我曾祖父一代, 潘家的家境开始好了,子孙繁衍的也多了,在大賚西边聚集的地方就形成了潘家村, 当地叫潘家围子,至今地图上还有。

9.jpg

干打垒的窝棚,现在我的表弟在打渔季节还作为临时住宿的地方

在当年的东北,除了老实人开荒耕地, 也有希望快些富起来的人,走打家劫舍的勾当,东北叫胡子, 就是土匪。 胡子这个称呼的来源是因为土匪往往不刮脸,留起大胡子来。胡子虽然抢劫,但也要遵循一些黑道的规则,通常是“兔子不吃窝边草”,即不抢劫自己的乡里; 抢钱不劫色,不轻易杀人。如有名的奉系首领张作霖,早年即出身胡子。

当地的大家族为了保护自己,就要把整个村子用围墙圈起来,只留一个正门供族人出入, 故称之为围子。这种消极对抗胡子的围子叫老虎不下山。我们潘家就是这样的围子, 所以就叫潘家围子。 这个围子竟然有一里地见方,至今还有残颓的土墙遗留。如果再发展,围子会变得更大,就要修建侧门,不但出入方便,必要时可以从侧门打出来包抄胡子。这样的围子就被称为是老虎下山。从自然村落的发展看,那样的围子就开始具备小镇的规模了,围墙高起来就是城墙了。我们潘家还没有到这个规模。

10.jpg

潘家围子残留的围墙,但围子里面的老房子已经完全消失了

根据我五叔的回忆,他小时,即在上个世纪三十年代,入秋后就有山东老家来的人为他的爷爷请安, 带来些山东的土特产。当然他们来的目的是希望在东北已经发达了的堂叔伯会接济他们。而五叔的爷爷,就是我的曾祖父自然不会让他们空手回去过年。

五叔的爷爷,我的曾祖父叫潘长有, 他有几个兄弟尚欠考。 潘长有本人一共有四个孩子:万保,万金,万青和万国。因为我爷爷一辈几个兄弟是不分家的,按大排行,我爷爷潘万青是老八, 后来就称为八爷。

中华文化主要是起源于现在的山东和河南,一个世纪前的山东,即使是贫穷的乡下,也保留了很多传统文化习俗。按照山东的古老习俗,几乎每个家庭都对后代子孙的姓名排行有规定。当一个家族有了点起色或变化,就会为子孙后代规定出新的名字规则,以期延续成一个显赫的家族。可惜在中国的财产继承制度下(注1),能够长久延续下去的家族是不大可能的。我们潘家可查到的有这样十个字的名字规则(双字名):

文科洪长万,武士英永幹

如果以二十岁为一代,从文字辈到我父亲武字辈,大约是百年。而中俄《爱辉条约》签订于1860年, 潘家移民东北应当在这之后,由此分析,文字辈可能还是在山东生活,科字辈或洪字辈是向东北移民的先祖。这十个字不像一首诗的两句,是怎么来的,我还考证不出来,只是想一定有些讲头。

我的爷爷潘万青出生于1881年,先娶邵氏,生有两男两女,我父亲是老二,他们这一辈排行武,故名继武。我亲奶奶去世后爷爷又娶王氏,生有四男二女。现在唯一幸存的是我五叔, 维武,生于1927年。

潘万青的一个兄弟潘万保,他的子孙也还在大賚,两脉子孙至今还是往来的亲戚。另一个兄弟潘万金在大排行中是老四。他有四个儿子:昭武、景武(即我潘家出名的九大爷)、宪武、文武(后来改名洪涛)。听说万金的其他后代在黑龙江林甸较多。还有一个兄弟文武,他有一子在吉林市、一女在白城市,和我爷爷的孙辈尚来往较多。

11.jpg

我爷爷兄弟潘万保一脉的子孙和我四叔孩子的合影

当年潘家围子的人口很多,我父辈就有几十个人,我的堂兄,最大的和我父亲同龄。除了老太爷吃小灶,这么些人都要在一起开伙。众人听见敲钟就来吃饭,可见家庭规模之大。据说有的家境好些的, 就偷偷开小灶,不吃大食堂了。当然老太爷偶尔也来吃大伙, 那时就没人敢不来了。

我的爷爷有些商业头脑,他到县城大賚开了面铺, 就是收购附近的麦子压面出售面粉。后来又开了烧锅店。 这是东北话,就是烧酒厂。使用的原料是当地产的高粱和黄米。由于生意做得好, 我爷爷就离开了潘家围子,住到大賚了,可以说他是走上了市场经济的道路才真正发达起来。现在的店面,工厂早就被拆掉了, 前面成为一所学校,叫大安市实验学校,估计是当地的重点学校了。后面成了商品房。在这里虽然看不到原来的任何痕迹,但还能感受到当年的规模。

12.jpg

照片摄于2008年9月,这是大安市实验学校。当年是潘家的宅子和面粉厂

13.jpg

照片摄于2008年9月,当年的烧锅厂,现在的工地已经是房地产的硕果了


转自《二闲堂》


转自《民间历史》网( www.mjlsh.usc.cuhk.edu.hk ),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二维码分享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