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大饥荒,这11本书记录下了历史
关于大饥荒,这 11 本书记录下了历史
导语 : 1959 年至 1961 年,史无前例的大饥荒来临。近年来,陆续有不少专家学者对此问题做了相关研究。历史到底是怎样的,是需要众多的研究才能厘清为什么悲剧会发生。这里,推荐 11 本有关大饥荒的书。
1 、东夫《麦苗青菜花黄:大饥荒川西纪事》
在大饥荒时期,四川是遭受大跃进人祸最惨重的地区,有关资料显示,人口死亡超过一千万以上。这书是第一部记述四川大跃进和大饥荒历史的著作。作者历时数年,收集包括数百万字历史档案的大量史料,采访数以百计亲历过那段历史的各级干部和群众,用事实说话,真实地再现了这段历史。
2 、依娃《寻找大饥荒幸存者》
这本书共有 54 万字,是作者不辞劳苦,不畏艰辛,跋山涉水的寻访记录,凝聚了作者的汗水,更沉淀了大饥荒受难者、幸存者的血泪,对于我们探寻、反思半个世纪前中国大地上那场骇人听闻的惨剧,增添了实实在在的证据。
3 、乔培华《信阳事件》
1960 年 5 月,周恩来从王从吾的报告中得知“信阳饿死 70 多万人”消息,随即向毛泽东报告,第二天周恩来奉旨主持召开国务院紧急会议,通告“信阳事件”。周恩来在会议上心情十分沉痛地说:信阳发生了这么大的事,原来没有一个人汇报,中央不知道。周恩来后来才知,之所以中央不能及时知道“信阳事件”,是因为河南省委和信阳地委实行了严厉的“断网行动”。乔培华的记录让我们看到了“信阳事件”为什么会发生的。
4 、张向持《圣殿: 1959-1961 信阳大饥荒沉思录》
这是军旅作家张向持呕心沥血,历时十年,踏遍豫南的山山水水,寻访上百位当年的干部、群众,满怀一腔热血创作《圣殿》一书,首次全景观地披露了 1959-1961 史称“信阳事件”这场大饥荒里发生的一些惊天地、泣鬼神的人和事,反映艰难岁月中的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5 、曹树基《大饥荒: 1959 - 1961 年的中国人口》
1959 ~ 1961 年三年大饥荒,中国到底饿死了多少人,至今没有一个准确的数字。因为极左路线的干扰,困难时期,我们没有做过全国范围的人口普查。于是,后来的学者专家们,均是根据 1953 、 1964 、 1982 年仅有的三次人口普查的资料,加上其他参考数据进行推算。
1985 年出版的《中国统计年鉴》显示, 1960 年比 1959 年,全国人口减少 1000 万。中央党史研究室编著的《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载:“据正式统计, 1960 年全国人口减少 1000 多万”。这本书提供了些详实的资料。
6 、杨继绳《墓碑》
杨继绳历经十年,调查访问,用真实的第一手资料,写出披露上世纪三年大饥荒的报告文学巨著。既有重点地分省叙述,也有各省饥荒纵览。如历来号称“天府之国”的四川省,土地肥沃,物产丰富,却在大饥荒中饿死 1000 万人,创全国之最。中原沃土河南省,至少饿死 300 万人,其中信阳地区饿死 100 万,占全区 800 万人口的八分之一。安徽省的凤阳县,全县人口不到 40 万,饿死 9 万多人,将近四分之一。更使人痛心疾首的是,大饥荒中人食人。
7 、彭尼·凯恩《中国的大饥荒》
学者彭尼·凯恩这本书中个绍了几个数据,艾德尔认为 1960 年- 1961 年非正常死亡 2300 万,莫舍估计 1960 年非正常死亡人数在 1100 万至 3000 万之间。希尔估计 1958 - 1962 年非正常死亡人数为 3000 万,同时有 3300 万婴儿没有出生或延迟出生。不管怎样,历史的教训是深刻的。
8 、宋永毅、丁抒编《大跃进—大饥荒:历史和比较视野下的史实和思辨》
这本书收录六十余名海内外学者对大跃进和大饥荒历史研究的文集。对历史的审视,有可能避免灾难的再次来临。
9 、童梓平、吴阿宁《大劫难: 1959 - 1962 年四川荥经大饥荒纪实》
根据这本书所提供的大量事实,我们可以发现, 1959 — 1962 年荥经大饥荒有三不同于其他地方的个特征:一、饿死人比例居全国之冠;二、风调雨顺;三、有大量库存粮食。
10 、牛犇《大饥荒口述实录》
牛犇在这本书里提供了 50 年前那场大饥荒的微观铁证:一个地点——他的家乡安徽阜阳行流公社牛寨大队;一个时段: 1960 年。这一年,人口 4062 人的牛寨,死亡 930 人,近四分之一。他访问了 38 位老人,记录了这段悲惨的历史。
11 、冯客《大饥荒》
冯客在接受采访时说,这本书收集资料六个月,连写作共有三四年时间,我和我的助手访问了二十多个档案馆,包括省、市、县和外交部,及许多受害者,包括四川、河南、安徽、山东、广东等地,记录了他们大跃进时代的回忆。
转自《中华密闻》
转自《民间历史》网( www.mjlsh.usc.cuhk.edu.hk ),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