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翔等:就因为祖先打了败仗 甲午将士后裔的翻案人生

1989-06-04 作者: 冯翔等 原文 #这样走过 的其它文章
分类:

图:甲午战败后,大多数将士受到了来自朝廷的指责和处分,以及国人的怒骂和指控,他们的后裔也未能逃脱这一命运。2014年7月29日,甲午将士后代在甲午战争海战主战场大东沟海域,举行了海上公祭活动。图中人为邓世昌,他是为数不多受到清廷“表彰”的甲午将士。 (CFP/图)


就因为祖先打了败仗 甲午将士后裔的翻案人生

--作者:冯翔 孙玉彤 聂玲玲 喻冬宇

丁汝昌玄孙卖书,“丢提督的脸”

“我今天有事,不能接受你们采访。呃呃……我们不会说话。”面对记者, 52 岁的农民丁小明神情紧张,黝黑的脸涨得通红,与他刚才拿着麦克风招徕顾客时的轻松自得,判若两人。

在山东威海,中国甲午战争博物馆的陈列馆内,丁小明的安徽口音很突出。 2014 年是中日甲午战争 120 周年,来访的记者很多,他不得不一次次推拒他们的采访要求。

他的工作,是推销一本当地作家的书,《甲午海战》。桌上摆着一块塑料牌子:“北洋海军提督丁汝昌玄孙丁小明”。每卖出去一本,他可以提成一元八角。

他的哥哥丁小龙与祖先的距离更近一些,卖书的地方就在丁汝昌当年的办公室--海军公所。 1895 2 11 日,丁汝昌自杀身亡,北洋海军残余部队向日军投降,日军占领海军公所,中国第一支近代海军全军覆没。

“是我一再叮嘱他们兄弟俩:少开口说话。他们了解的历史太少,对祖先也知之甚少。要是说了不得体的话,造成的影响不是一个人的!” 65 岁的戚俊杰告诉南方周末记者,他是中国甲午战争博物馆首任馆长,也是默许丁氏兄弟卖书的人。二十年前他去安徽征集文物时,兄弟俩把家传的红木八仙桌、几个百年前的英国瓷盘等物捐给了博物馆。让他们在这里卖书,有点报恩的意思。

2008 年,丁小龙、丁小明兄弟来到威海,开始卖书,每人每年可以赚几万元。如今丁小龙的儿子、儿媳,都来到威海生活。

博物馆多次接到丁汝昌其他后裔打来的电话:“他们不应该在那儿卖书!丢提督的人!”对这种责问,丁氏兄弟的反驳直截了当:“你们现在是国家公务员了,有吃的了。我们吃什么?”

丁氏兄弟的父亲,是丁汝昌长孙的二儿子。因为成分问题, 1950 年代与妻子一起被下放到农村,相继死于“文革”期间。对自幼贫苦,没有机会改变命运的兄弟俩来说,卖书远比种地有吸引力。至于祖先的面子,顾不得。

丁小龙也曾请求戚俊杰,给他的儿女安排个工作。但他们连大专文凭都没有,没法安排解说员一类的工作。“打扫卫生?人家会说,提督丁汝昌的后裔在甲午战争博物馆扫大街。只能卖书了,也是帮助他们。”

在丁汝昌的后裔之中,这种境地还不是最差的。 1978 年,甲午战争研究者戚其章与威海地方志编写组一行去安徽寻访丁家后人,他们见到丁汝昌的一支后裔被划为“破落地主”,丁本人被讹传为“国民党海军司令”。戚其章大怒:“那时候还没有国民党呢!他是同日本军队作战,失败后自杀了。应该说是爱国的。”第二天,当地赶忙宣布,摘了丁氏后裔“破落地主”的帽子。

史志专家刘德煜与丁氏后裔交谈,提到丁汝昌与日本侵略军作战的往事,他们“个个脸上都露出了笑容,好像从来没有这样荣光过”。天色渐晚,寻访组准备告辞,后裔们的笑容顿时收敛:“面条已经切好,去割肉的也快回来了……你们是不是看不起我们这种家庭?”

1959 年,几个农民借“大跃进”之机挖开丁汝昌与夫人的合葬墓寻宝,失望而归。这些人一把火烧掉了两具尸骨,把棺材做成几条板凳,随葬品拿到县里换了一辆凤凰自行车。此前一年,合肥李鸿章墓的遭遇几乎一模一样。

丁汝昌绝对不会料到,自己身后会跟老上司李鸿章落得“同等待遇”。不过他们生前已经亲身领教过来自朝廷的汹汹指责、处分决定。因败给日本而惊怒交集的国人,把一桶又一桶脏水泼到他们身上。

“李鸿章和丁汝昌的往来电报,我从《李鸿章全集·电稿》一篇篇对照过。李鸿章从来没有让他避战。”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研究员许华对南方周末记者说:李鸿章一再命令北洋舰队“出海巡游”“相机攻敌”,对日本海军实施“迎击”“截击”,只是在 1894 8 1 日的电令中有一次“保全坚船”的指令。黄海海战之后,李鸿章更连续指令,“寇在门庭,汝岂能避处威海,坐视溃裂”“设法调度,相机迎击,以免坐困”“汝等稍有天良,须争一口气,舍一条命,于死中求生,荣莫大焉!”

丁汝昌的五世孙丁昌明从 1980 年代初起为被掘墓焚尸的祖先奔走,安徽的各级宣传部到信访办都跑遍了,没有结果。 1998 年他当上省政协委员,开始提交提案,连续提了三年才见效。 2001 年,当地出资十几万元重修丁汝昌墓。第二年,李鸿章墓也由合肥市政府投资重修,迅速成为旅游景点。

随着时间过去,甲午战争及将士后裔逐渐“脱敏”。三十余年来,博物馆共寻访到将士后裔 240 余人。

图: 丁汝昌战败自杀后,在国内饱受抨击,却得到了日本人的敬重,日剧《坂上之云》将其称为“名将”。而在日本海军大尉、子爵小笠原长生为代表的日本人眼中,丁汝昌是在竭尽全力之后,为救部下而自杀,符合“武士道精神”。图为日本画师在浮世绘中表现战败后的丁汝昌。 (南方周末资料图 / 图)

图: 丁汝昌玄孙丁小明推销《甲午海战》,每卖出去一本,可以提成一元八角。他的父亲是丁汝昌长孙的二儿子, 1950 年代与妻子一起被下放到农村,相继死于“文革”期间。 (南方周末记者 冯翔 / 图)

“为民族败类刘步蟾翻案”的结果

“新中国成立以后,主流史学认为:北洋海军是封建统治的工具,只是有一定的国防作用。”中国海军史研究会会长陈悦对南方周末记者说。

51 岁的国家质检总局干部刘琪和祖先打过的交道只有那么一次。 1977 年,她在上中学,被划为共青团员的发展对象。学校调取了她父亲的档案之后,老师对她说:你岁数不够,再等两年吧。

真的等了两年,刘琪入了团。这时她才知道:自己入团的关键不是年龄,而是祖先--刘步蟾,北洋海军右翼总兵兼旗舰“定远”舰长。 1978 年,《光明日报》史学版发了一篇文章,谈论她这位从未见过面的五代先祖:《应该正确评价刘步蟾》。

到这时,刘琪才明白父亲刘永荣一辈子工作勤奋努力,却始终入不上党的原因:祖先是电影《甲午风云》里那个反面人物、卖国贼。“我父亲对我说:咱家从根子上就有问题。”她对南方周末记者回忆。

福建人刘步蟾在威海卫保卫战后期的 1895 2 10 日服鸦片自杀。他是中国第一代海军留学生,一位个性鲜明的高级军官。 1890 年,刘步蟾与北洋海军的“总外援”,英国海军上校琅威理发生直接冲突--提督丁汝昌缺席时,刘步蟾落下提督旗升总兵旗,表明自己是舰上的最高长官,琅威理则认为自己这个副提督还在,不该落提督旗。官司打到李鸿章那儿,李鸿章支持刘步蟾,琅威理当即辞职。

刘步蟾得罪的人不少,无论国人还是洋员。他因此在身后饱受恶名。如“定远”副管驾、英国人泰莱在回忆录中称他是“变态的懦夫”,故意改变阵型以求自保,导致北洋海军在黄海海战中失败。甚至刘步蟾在战败后自尽,泰莱也说是因为刘放过“苟丧舰,必自裁”的大话,被下属逼迫才自杀的。

这种叙述进入了史学家范文澜的《中国近代史》。该书号称“第一部运用马克思主义观点系统地叙述中国通史的著作”,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成为新中国的标准史学观点。

1962 年的电影《甲午风云》因此将刘步蟾拍成了一个故意挂错信号旗导致战败的罪魁祸首,由著名反派演员李颉出演,还挨了丁汝昌一记大耳光。

从还原历史真实的学术研究角度出发,戚其章成为国内最早为甲午将士翻案的学者之一。

1950 年代中期,戚其章在威海认识了许多参与过黄海海战的老水手。他发现,他们记忆中的刘步蟾完全不同于泰莱回忆录中的懦夫形象,而是一个“有本事,又有胆量”的海军军官。“不买洋员的账,洋员最恨他,说他的坏话。”

经过详细考证史实材料,戚其章发现刘步蟾连续三次跟泰莱结下梁子。泰莱建议北洋海军购买智利出产的快船,由他指挥,被刘步蟾否决;泰莱想当北洋海军的总教习,刘步蟾不答应;泰莱想接替总教习兼副提督汉纳根的班,刘步蟾又坏了他好事,“乃大愤,益迁怒刘子香(刘步蟾)”。

看完电影《甲午风云》,戚其章断定:“这是以范(文澜)著为依据,将刘步蟾塑造成一个反面典型的代表,不能不说是重大的败笔。”他写出一篇影评投给杂志,重点是重新评价刘步蟾。影评不久被退回。写退稿信的编辑充分肯定它的“有理有据”,同时很礼貌地表示:不宜发表。

在“文革”中,中国大陆对甲午战争的史学研究几乎完全停止。戚其章因写了一本《中日甲午威海战争》被造反派批斗,罪状多种多样,其中很显眼的一条是:“为投降派、民族败类刘步蟾翻案”。他被定为“反党反社会主义右派分子”,下放农村劳改七年。

“歪曲一个历史人物,对历史不公平,对他本人不公平,对他的后代也不公平。”《应该正确评价刘步蟾》的作者之一, 78 岁的原辽宁大学历史教师关捷如今已是白发苍苍。他是少数几个在日本亲眼见过《马关条约》原件的中国人之一,这份条约的中方版本已经丢失。

1977 11 月,辽宁大学在沈阳召开《中国近代军事史》书稿讨论会,戚其章在会上提出应当重新评价刘步蟾。第二年,关捷同另一位辽大教师孙克复写出了文章,在《光明日报》上发表。文章提出:北洋海军的阵型是丁汝昌决定的,并非刘步蟾擅自改动;在战斗中,刘步蟾英勇善战,绝非贪生畏死,应该属于爱国将领。

看到报纸,刘琪的父亲刘永荣极为激动,立即致信《光明日报》致谢。多年后他去世,遗愿是将骨灰撒到曾祖父刘步蟾战斗过的威海,实行海葬。

围绕刘步蟾的重新评价问题,史学界的“正方”“反方”交手了大概 5 年左右,胜负初分。至今,国内史学界对刘步蟾的评价基本以正面为主。

邓世昌嫡传到此为终

1985 年,威海刘公岛由军方移交地方管理,成立了“威海市北洋海军提督署文物管理所”,后改名中国甲午战争博物馆。由威海市京剧团调来的戚俊杰担任第一任所长。为了征集文物,他开始寻访散落在全国各地的甲午将士后裔。

“我们有些时候,处境跟当年的北洋海军是一模一样的。”戚俊杰对南方周末记者说,他们一开始只有四名员工,经费也极度缺乏,只能四处写信,托人打听。后来改善了条件,开着一辆皮卡跑遍全国去寻访--可以睡在车上,省住宿费。寻访结果让他心酸,博物馆在一份材料中总结:“文化大革命期间的极左路线所致,使许多爱国将士的后裔遭到冲击,受到不公正的待遇……出于自我保护意识,他们不会轻易地告诉外人。”

戚俊杰最先寻访的是“致远”舰长邓世昌的后代。他找到了广州教师邓敏扬,邓世昌哥哥的曾孙。交谈得知,抗日战争时日军占领广州,并未进入邓氏宗祠,甚至在经过门口时敬礼。结果在“文革”中,宗祠的牌匾、对联、钟、鼓等文物被一扫而光。

戚俊杰告诉南方周末记者,他 1980 年代中期寻访到的丁汝昌、刘步蟾等北洋海军将士的后裔,没有一个人愿意谈论祖先,“他们都被搞怕了”。

叶兆麟悄悄给儿子看一本小人书,告诉他:邓世昌是咱们的祖先!

叶兆麟因学习英语改变命运,又因此遭难。他当年的同学大都出国,有好多说不清的“海外关系”。即便再低调,红卫兵还是冲进来,用皮带抽得他满地乱滚。那惨叫声,儿子叶伟力几十年后回忆,“犹在耳边”。

邓世昌有一妻一妾,三子五女。他在世时,将二女儿嫁给南洋海军“超武”舰舰长叶富的儿子,叶兆麟父子就是这一支的后代。一百二十年过去,他们与邓氏家族的其他成员,只剩下一点微弱的联系--邓世昌的曾孙女邓立英。

生活在河北省张家口的邓立英已经八十多岁。 1954 年,她从大学毕业后,主动要求支援边疆,获得过全省嘉奖。在“文革”中,她被当作“官小姐”、“清政府的残渣余孽”批判。

59 岁的大连教师李国辉与邓立英有几十年的通信联系,不久前刚去看望过她。从张家口返回,他写了一篇文章:“……邓世昌的嫡传到此为终,这真是让人深感遗憾。”

这与海军大连舰艇学院退休教授陈明福对邓世昌家世研究多年的结论一致。到第四代,邓世昌只剩下一个姓邓的男性后裔:邓立英的哥哥邓立峰。

1926 年出生的邓立峰是北京农业大学的一位教师。 1957 年,农大突然派人把他送回家中,告知“他有病”便离开。经诊断,邓立峰患了分裂性精神病。不得不长年生活在精神病院, 1987 年病逝,没有后代。

多年之后,邓立英才得知哥哥患病的来由: 1955 年“肃反”,他交好的一位教授被查,他也被开会批判,勒令交代“问题”,直到出现精神问题。而那位教授在“文革”中自杀。

为哥哥的冤案,她奔走多年,最后没有讨到任何说法。

1962 年的电影《甲午风云》一度影响了中国人对甲午战争的看法。 CFP/ 图)

撤下《甲午风云》,为方伯谦讨个公道

由后裔发轫的“方伯谦翻案事件”,整整十年,几乎把整个中国甲午战争学术界卷入其中,一度从学术层面上升到政治层面。

方伯谦,福州人,邓世昌、刘步蟾在马尾船政学堂驾驶班的同班同学,中国第一代海军留学生,“济远”号巡洋舰舰长。 1894 9 24 日,他以在黄海海战中临阵脱逃的罪名,被处斩于旅顺,时年 42 岁。

百年间,国内主流史学界对方伯谦的评价基本是“罪有应得”。虽时有为方伯谦叫屈之声,但直到 1980 年代,方伯谦的侄孙女、美籍华人方俪祥回到国内,才真正发起了“翻案”。

方俪祥生于 1918 年,父亲是 1949 年起义的原国民党海军少将方莹,丈夫是国民党陆军中将王伯骧;她的亲家之一是多年后担任台湾“副总统”的萧万长。方伯谦无子,但方家先后有 9 人参加海军,这样的身份,在 1980 年代是各地不敢怠慢的重点“统战”对象。

1985 年起,方俪祥先后三次回国,搜集为她伯公方伯谦翻案的证据。她发现电影《甲午风云》的一些情节严重有违历史真实:伯公成了一个长相猥琐的白脸奸臣,最后死于忍无可忍的水兵们刀下;清政府运送陆军的商船“高升”号被日本海军击沉,成了方伯谦见死不救的罪过;电影里甚至表现若不是方伯谦严令逃跑,打沉日本的最新式战舰“吉野”都不是问题……

“我回国期间见到国内实行四个现代化、实事求是,一切都在突飞猛进中。我在河南省听到人们乐道当年刘少奇主席的平冤,鼓起了我的勇气。” 1988 年,方俪祥在《为我伯公方伯谦鸣冤》一文中写道。

她力图证明伯公方伯谦是被刘步蟾捏造罪名杀害,丁汝昌、李鸿章也参与或附和了这一阴谋,为北洋海军的战败寻找替罪羊。她要求修改历史教科书,将叙述方伯谦逃跑的文字删去,要求禁映电影《甲午风云》。

1991 9 月,她在福州组织召开了一次学术研讨会,还出了一本论文集。

为方伯谦鸣冤最力的学者大多是福建本地人,中国史学界研究甲午战争的主流学者均未出席。戚其章的理由是“杂事缠身”,孙克复说“经费困难”。两人都在文章中表明观点:凭目前的史料,无法认定方伯谦被冤杀。

北京、上海、辽宁、山东的学者,方俪祥找上门去,一一拜访,各级负责意识形态的政府部门、党政机关,她都没落下。对国内召开的有关学术研讨会,她颤颤巍巍地赶去参加,一再要求发言,声泪俱下:请与会者倾听她的意见,方伯谦是冤枉的……

对一件往事,中国革命军事博物馆研究员许华至今记忆犹新: 1990 年代,广电部搞了一次《百部爱国主义教育影片展播》,《林则徐》、《甲午风云》都在其中。方俪祥给最高法、最高检都发了信,要求撤下《甲午风云》。广电部吓了一跳,赶紧召集许华等几位专家开会:是不是在《甲午风云》中加一行字幕,说明这只是影视作品,不等于真实历史?

“方伯谦不是共产党杀的,他也不是共产党的干部,中组部不可能给他下个文平反,最高法也不可能下个文书撤销他的判决。要这么加的话,所有的电影都有问题,来了一个人提一个问题,你就加进去,那你加得过来吗?”尽管发言反对,但许华始终不忍心正面拒绝方俪祥,“老太太不容易”。

方俪祥的努力,有时已到偏执程度。上海学者姜鸣对南方周末记者回忆起方俪祥写给他的一封信:她派儿子去英国格林威治海军学院查找方伯谦留学时的学籍资料,校方提出想知道方伯谦毕业后的作为。儿子说:“他被陷害说是个逃兵,给杀掉了。其实他是个英雄。”校方说:“对,我们格林威治是不会出逃兵的。”

“方俪祥在信里对我说:姜鸣先生,你看格林威治海军学院的人都说了,他们学校是不会出逃兵的。难道这还不足以证明方伯谦的无辜吗?”

1997 年,方伯谦故居被列为福州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在方俪祥运作下,新中国海军创始人张爱萍上将为故居题词“海军世家”,福州市文管会、区政府等单位举行了一个隆重的揭匾仪式。几年后,方家后人甚至把故居改建成了一个“海军博物馆”。在当地媒体的报道中,对方伯谦也经常使用“冤杀”定义。

同时,方俪祥出资请人撰写的传记书籍《甲午海将方伯谦》宣布发行,书中称方伯谦“英烈”、“爱国将领”、“弘扬民族魂”……

不过,方俪祥的十年努力,在福建之外并未取得多少成果。不但老一代学者未改变看法, 21 世纪以来新投入甲午战争史、近代海军史研究的新锐学者如陈悦、孙建军等人,对方伯谦的观点仍然是:罪有应得。

大约 10 年前,方俪祥逐渐沉寂下来,不再有什么作为,也不给专家们寄贺年卡了。熟人所知的最后消息是她在上海一所医院疗养。如果还在世,她已有 96 岁。

两年前,随着主持“海军博物馆”的最后一位方氏后裔去北美定居,方伯谦故居从此大门紧锁。 2013 年底,升级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的故居被政府征收。 2014 年是甲午战争 120 周年,其他甲午将士后裔都或多或少地接受了媒体采访,唯独方伯谦的后人缺席。

尽管“翻案”已成为过去,但方家此举触怒了另一些甲午战争将士的后裔。他们认为,给方伯谦翻案,就等于诋毁他们的祖先。百年前的战场恩怨,直到今天还有回响。

包括丁汝昌、刘步蟾、邓世昌等人的后裔在内,十余名甲午后裔创建了一个微信群,时而聚会。他们继续吸纳新成员,但坚决拒绝方家这样为“逃兵”翻案的后代加入。

“我们决不跟方家人见面,会吵起来。”在北京的一次甲午后裔聚会上,“广乙”号鱼雷炮舰舰长林国祥的四世孙林其浩对南方周末记者说,他要继续为祖先争回应得的荣誉。

作为一位从广东水师临时调任北洋海军的军官,广东人林国祥参加了丰岛海战和威海卫保卫战,却一度被扣上“丧舰降敌”的帽子,直到近几年才被孙建军等历史学者的考证还其清白。“《甲午风云》只突出一个邓世昌,别人都是贪生怕死懦弱无能。真实的历史是什么?我们祖先也是英勇奋战过的!”

对祖先的沙场经历,林其浩充满自豪,间或有无奈。他跟儿子聊甲午,儿子一撇嘴:你们这有什么好纪念的,一场大败仗!这也是甲午后裔中存在的普遍情况。

方伯谦(左 东方 IC 图)、刘步蟾(中)、丁汝昌(右 CFP 图)

长春电影制片厂 1962 年出品的《甲午风云》,其剧本在 1958 年发表。周恩来指示说,应该多拍一些反映“大跃进”的纪录片,拍摄计划就暂时搁了下来。

上海电影制片厂拍出《林则徐》后,吉林省委第一书记吴德对长影指示:“今后还是可以生产一两部重大历史题材的影片,像《林则徐》那样。”当年,《甲午风云》开拍。时任长影厂长亚马定下全片基调:“国耻教育”。

中国传媒大学崔永元口述历史研究中心现存有导演林农生前亲手写的一份材料,回忆《甲午风云》出笼经过:拍外景时,一位厂领导派人传来指示:“历史是人民创造的”,在戏中要突出人民的作用,要在结尾时加上一段戏:渔民揭竿而起;二是要把邓世昌搞成“资产阶级革命家”,最后要同满清决裂。

林农赶忙解释:渔民在海战中不可能起主要的作用;邓世昌不可能是资产阶级革命家,也不可能和满清决裂,那时他还没有那个觉悟。所有的历史资料都没有记载他是反对满清的。如果把邓世昌表现为孙中山那样,是违反历史的……

连续被约谈三次,林农不敢再坚持自己的意见。最后,他无奈地加上两个镜头:北洋海军在战斗中渐渐失利时,邓世昌叫水手王国成跳下海,游回威海去找渔民领袖李大爷,并说“要想打日本,靠朝廷不行了”;王国成回到威海,由李大爷撞钟号召,渔民打起火把,从四面八方蜂拥而来,宣誓要抗日到底。

在审片时这两个镜头被删除了。

“致远”舰长邓世昌的名字出现在李鸿章向朝廷报请抚恤的奏折中,成为牺牲官兵的典型,然而真正让他名满天下的,成为头号正面人物的,还是这部李默然主演的《甲午风云》。邓世昌的曾外孙叶兆麟看到电影兴奋异常,把家藏的一些文物主动捐给中国历史博物馆,其中包括邓世昌夫人何氏的照片。

而李鸿章、方伯谦、刘步蟾等,则是被定下基调的反面人物。

《甲午风云》的一些情节,在历史上也是子虚乌有:包括披着美国公民身份伪装的日本间谍刺探军情、美国大使为日本间谍讲情、美国卖给北洋水师的炮弹出问题。 (冯翔)

转自《南方周末》



转自《民间历史》网( www.mjlsh.usc.cuhk.edu.hk ),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二维码分享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