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枫:入云南

1989-06-04 作者: 刘枫 原文 #这样走过 的其它文章
分类:

入云南


----刘枫


“横断山,路难行,天如火来水似银”。“战士双脚走天下, 四渡赤水出奇兵。乌江天险重飞渡,兵临贵阳逼昆明。 敌人弃甲丢烟枪,我军乘胜赶路程,调虎离山袭金沙, 毛主席用兵真如神”。这首歌是六十年代《长征组歌》中的一段。 在我的记忆中,这首歌已唱了三十五年了。 云南与辽宁相距千山万水, 但身为辽宁人的我与云南总有长久难忘的情结。 1966年的9月1日,我作为文革中的红卫兵小将,曾离黔赴滇, 在昆明“战斗”了20余天。1992年12月9日, 我又带大连职教考察团的十位校长沿成昆铁路由四川进入云南。 近几年与昆明的朋友在开封、郑州、苏州、大连等地集会, 更说不完对云南的眷恋。今写这篇《入云南》, 以抒写我入滇的观感和情怀。

一、历史日记上的记录

1966年8月31日

早晨,匆匆起床,来个不辞而别。神秘而来,神秘而去。 在清冷的早晨、在万家酣睡时, 我们已越过清净的大街来到贵阳车站。在车站又是一番紧张的斗争。 我们准备临走前再痛打一炮。 张贴出大字报质问贵州省委和贵阳市委,揭露他们的阴谋。他们说; 北京来串联的不符合“十六条”的精神, 并在群众中造谣说北京来的学生没有资格坐车,他们不是造反队, 是造谣队,串乱队。 又揭露他们给敢于批评的革命同志扣上反革命的帽子, 并不准革命同志串联的错误做法, 成立红卫兵组织还需要党支部批准等等。 临行前放这样一颗重磅炸弹,是希望贵阳革命人民能够勇敢战斗, 冲破罗网,争取胜利。

乘车沿贵昆路赴滇上行,饱览着周围秀丽的风光。 这里不像贵州那样,到处都是铁一样的石山, 光秃秃好象赤裸着身体。而眼前一片盎然生机,远山近田到处青绿。 有些地方的山石是片页岩,这种一片片石片可以直接建造房屋, 这是大自然的造化之功。萧华同志的《长征组歌》中有“横断山, 路难行,天如火来水似银”的诗句,但此时体会不到“天如火” 的味道,因为天并不炎热,但“水似银”却深有体会。 飘着白云的天空映在路旁的水中,真如闪耀着水银一样。 在云贵高原驰行两天,对这一点有深刻的印象。

列车长对我们非常照顾,让我们坐软席车厢以便好好休息, 可见对红卫兵是另眼看待。不过,我想我们只有革命的义务, 没有要求照顾的权利。

列车在高原上飞奔,这是一次惊心动魄的旅行, 是使人赞叹不已的旅行, 是受一次深刻革命教育和艰苦奋斗教育的旅行。 列车越过一道平川后,又奔上另一座高山大岭。 列车在山顶飞驰时我们的身下是万丈深谷,而对面又是千仞大山。 这些山竞相施展着自己的威风,它们以磅礴的气势雄踞路边, 有的突兀而起,有的虎踞龙盘,远近高低皆显出无比的生气。 在这沉睡多年的群山中,英雄的铁道兵、 工程兵硬是开出一条钢铁的道路。这条路真是遇山开洞,逢水架桥, 以不可阻挡之势飞凌前进。迎面一座大山又飞来了, 眼看列车就要与之相撞,但瞬间,神奇的事情发生了,“ 山穷水尽疑无路”列车直接进了山的腹部,当然是进了隧道。 人们都说宝成铁路的隧道多,岂不知贵昆路的隧道更多, 有的长约1000米,甚至2000多米, 也就是说整个大山被穿成一个大洞。隧道实在太多而且太险了。 每隔几分钟我们就要在隧道中闷一阵子, 有时列车车头已进了另一个隧洞,车尾还在前一个隧洞中摇摆, 列车似被夹住的怪兽不断地嚎叫着。隧洞里异常黑暗, 内燃机车的柴油味透入车厢,使人昏昏。我贴着车窗仰望隧洞上方, 发现洞顶、洞壁建造非常好,水泥石块排列十分整齐。 我惊叹这卓绝的建造之功,把巨山穿透,这是怎样一种力量, 这是怎样一种惊人的毅力,这就是我们英雄的铁道兵创造的奇迹。 他们长年累月战斗在祖国边疆,与荒野岭山开战。 我想如果没有当初那满山的石炮声;没有那豪壮的战歌声; 没有那满是鲜血和水疱的双手;没有那磨光、磨秃的锤子和铁镐; 没有在建设中光荣牺牲的烈士,我们今天怎么能乘轻车、过万山、 一日千里,饱览这高山流水、绝崦风光, 又怎么能到这边疆进行革串联。这是铁道兵英雄战斗的结果, 他们给我们铺就的前进道路。你看,他们的誓言就写在洞壁上:“ 五彩路紧连越南”、“干革命哪怕千难万苦”、“胸怀五洲革命志” 。这样的豪迈语言坐在大楼的沙龙里也能说得慷慨激昂, 但面对这浩大的工程,岂不是极大的讽刺。 我认为只有铁道兵这样的战士才真正继承了先烈们的革命遗志。 有一首《铁道兵之歌》唱得好:“你要问我们那里去呀, 我们要到最需要的地方,离别了天山千层雪,但见那东海万倾浪。 才听塞外牛羊叫,又见江南稻花香。” 浪漫而轻松的语言道出他们志在四方的志愿,抒发了他们愉快、 乐观的豪情。

列车飞奔中,我们隔窗看到一些云南的当地人。 他们在路上正在砸着石子。我想起我在中学时开山砸石子的情景。 那是一种艰苦、繁重的劳动。而这些年纪或大或小、 头上包着布的普通人如今在这荒僻山岭上却正为筑路做着贡献。 这是怎样的一种伟大啊。一个妇女坐在地上坦着怀给孩子喂奶, 顺便稍微休息一下,面前是高山大谷,她坦然给自己留下一点温馨。 这时我们正在餐车上吃饭,大米饭、泡肉菜,看着窗外的情景, 我真的感到惭愧。劳动人民用大米白面把我们养大, 而他们自己却过着这样艰苦的生活,我这不成了吸血鬼了吗? 在一个大峡谷中, 头上包着厚厚布卷的大约是少数民族的人们仰头望着这辆飞驰的列车 ,似乎十分羡慕。 而我要说的是正是他们这些普通人最有资格坐这飞驰的车。 我这种忏悔的心情,究竟是对还是不对呢。在大城市过惯了的人, 那里知道山沟里的人民过着怎样的艰苦生活。 难道他们不想念毛主席?不想去北京么, 然而他们却要成年累月在这里无怨无悔地辛勤劳作。

又过山洞了。夕阳西下,海浪似的山峰蒙上一层暮霭, 群山罩上青灰颜色,近处丛生的树木也已朦胧。毛主席诗曰:“ 原驰蜡象”,旋转着的平坝此时真的像大象在奔驰。“苍山如海”, 但,因现在尚不是秋天,残阳未曾如血。

1966年9月1日

一觉醒来,列车已进入云南腹地。这里已见不到多少高山大川, 触目是土质变黄的平坝。庄稼长得不错。天上白云麇集, 在云隙中露出蓝天。许多小水洼地闪着白光,我们正在向昆明前进。 就在这时, 列车广播中播出了八月三十一日毛主席接见外地来京师生的大会实况 录音。在西南边陲听到这一激动人心的消息,听到首长响亮、 沉着的声音,我们纷纷议论、交谈体会, 大家都在想象灯火辉煌的天安门广场上那沸腾的场面。 多么幸福的会见,革命师生会增加多大的干劲。 如果我们在北京一定会满脸笑容地去见主席, 但现在我们是领着毛主席的帅令正向大西南挺进。 昆明对我们是个谜,非把这个盖子揭开不可。 在列车上几所学校的串联师生打算给中央和毛主席写封信、 拍份表示决心的电报。由北大、人大、科技大、邮电、师大、铁道、 政法、广播、地质附中、外院等校联名。结果大家找我拟电文。 这可将了我一军,因为确实没有思想准备, 但这种信任毕竟让人很兴奋。我冥思苦想,力图拟得有气势、 有感情,一定要表达出南下同志们的决心。但由于框框过多, 不能说错话,又不敢说不全面。结果照本宣科、拉拉杂杂, 写了好长一段,虽经和北大的同志一起修改,但仍然不能另人满意。 在日记上有这样的草稿,在此照抄下来。

敬爱的党中央、毛主席:

我们是赴西南地区革命串联的北京几所学校的革命学生, 在我们乘坐去昆明的列车上收听了毛主席接见外地到北京串联学生的 实况录音。在这远离北京万里的西南边疆,听到党中央、 毛主席的声音,我们无比激动、无比兴奋, 我们仿佛是站在灯火辉煌的天安门广场听着党中央的指示。 毛主席呵,我们就站在您的身边,您就站在我们心里。 我们响应毛主席的伟大号召,关心国家大事, 将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进行到底。越千山,过万水, 到西南地区宣传毛泽东主义,我们来煽社会主义之风, 点无产阶级之火。党中央的指示给我们增加了百倍力量, 鼓舞了我们的斗志,坚定了战斗信念。 我们坚决响应毛主席的伟大号召,坚决听从伟大统帅、伟大导师、 伟大领袖、伟大舵手毛主席的话。

伟大的毛泽东主义是我们战斗的指导思想,我们就是要努力学习、 忠实执行、热情宣传、勇敢捍卫毛泽东思想,用“十六条” 作为我们行动的纲领。在列车前进的途中, 我们利用宣传武器广播主席语录,广播人民日报社论, 组织群众学习语录,高唱革命歌曲。我们是革命宣传队,我们发扬“ 五敢”精神,红卫兵个个用敏锐的眼光,敢闯敢干,向着“四旧” 势力猛烈开火,向一切不符合“十六条”的东西猛烈开火。 舍得一身剐,敢把皇帝拉下马。我们就要为完成“一斗、二批、 三改”的伟大任务而奋勇战斗。毛主席呀,您是我们心中的红太阳。

我们即将到达云南前线, 我们感谢党和毛主席给我们革命和锻炼的机会。我们下定决心、 排除万难、不怕牺牲、去争取胜利。坚决冲破一切阻力, 克服一切困难,是刀山我们敢上,是火海我们敢闯, 非要用毛泽东主义的千钧棒,把资本主义旧世界的一切砸得烂烂的, 打它个落花流水,搅它个地覆天翻。

我们绝大部分同学是红卫兵战士,我们要向解放军学习, 坚决树立无产阶级世界观,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我们要有严格组织纪律,严格执行解放军三八作风, 我们一定不辜负毛主席的殷切期望。有毛主席给我们撑腰, 我们什么都不怕。一定要争取胜利,为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胜利, 贡献我们的力量,在革命风浪中练习阶级斗争本领, 努力作毛主席的好战士、好学生,做无产阶级接班人。”

这封致敬信,后来由我到广播室用标准的普通话进行朗诵。 我尽量想以声代文念得声情并茂,以哗众取宠。但广播后, 立即有人来说,一是此信太长,二是造反精神不够。 就这样这篇电文就流产了。说来也是个损失,当然不是我个人的, 如果再尖锐些、再火暴些, 能将这二百多名同学的决心传达给党中央,该有多好。

昆明附近发生了严重的水灾。 车厢外常常可以看到湍急的河水在山脚下滚滚流过, 浊黄的水与青青的山磨擦相击,煞是有趣。后来车停了。 传说铁路已被洪水冲跨,列车需要“盘拨”, 即对开的列车上的旅客对调。这时出现了激动人心的场面, 红卫兵们扶老携幼,帮助别人背行李、拿物件,长长的人流, 大包小篓,顺着泥水弥漫的公路逶迤向前。路上,大家你帮我助, 你送我递,互相照应。红卫兵们高诵着语录,用最高指示鼓励大家。 真是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在云南群山中的一条普通而蜿蜒的道路上, 呈现着让人心动的情景。 路边不少少数民族的群众用惊异的目光注视这些不速之客, 看来他们也十分感动。公路上奔驰着许多满载货物的汽车, 那是高原运输队的车队,汽车棚上满是黄土,不用说, 它们是从平沙莽莽黄如天的高原上飞驰而来的, 解放军小伙子个个精神抖擞,尽管他们终年与炎阳、冰雪、 黄土打交道,他们也许一辈子不会在坦荡如砥、 光滑如砚的长安街上行驶, 但他们坚信眼前的黄土路就是未来的柏油马路。赞美你, 英雄的汽车兵;学习你,高原轻骑队。 你喇叭的声响震醒酣睡的群山,群山也变得分外年轻。

列车驶入昆明市郊,满山树木丛生、怪石奇立、四季长春。 昆明我终于见到了你。

“云大”和“云工”的同学来接我们了。推辞不掉, 我们只好坐上省委派来的汽车进城。昆明的道路整齐, 路旁的店铺都换了新的招牌。 街上来往着高举毛主席像和主席语录的宣传队。 路旁的树木十分嫩绿,肥亮的叶子我也叫不上名字, 有个小公园倒非常别致,喷泉、怪树、水池、紫藤, 看来这是人们憩息的地方,不过里面却没有什么人, 人们都在来来回回趟着稀溜溜的黄泥。 这时我们才知道原来昆明市内也发了水灾, 人民正在进行抗洪激烈战斗。我们要向云南人民致敬。

“师院”、“工大”、“云大”三校毗邻, 我们北师大一行人住到云大,冒着雨, 我们打着旗昂首阔步地接受着云大同学的夹道欢迎。 在外语系的接待室中发生了令人振奋的争吵,北大、 北师大学生茶不喝、饭不吃,要求立即去抗洪, 而主人们却要求客人先喝茶、吃饭、休息、睡觉, 正争得难分难解时,不知谁念起了《语录》“什么叫工作, 工作就是斗争”,“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 。大家都被洋溢着的热情、感情、激情所撼动。最真诚的请求, 总是难以拒绝的。后来云大同学答应我们午夜12点前去抗洪, 这样大家才躺在舒服的被褥上酣酣地睡去。午夜时分, 我们睁开惺忪的睡眼急匆匆消失在夜幕之中, 向着人声鼎沸的抗洪前线走去。

二、又入云南

一九六六年的昆明之行,历时20天,但三点一线的“战斗”生活( 云大、云南日报、云南省委)使我对昆明的许多景物均未接触。 临别前到翠湖去游览,已是晚上灯火昏暗时,各种奇景均无法辨认, 最后只得与同学蒋树找个照相馆去摄影留念。次日, 便怏怏地由成昆线返回贵阳、柳州、衡阳、杭州,直至回到北京。

不过,那时的心境还不错,路上写了几首诗,兹录之

《夜驰云贵高原》

一天星斗压群山,火龙腾越云汉间。

斜目惊呼浪头近,侧耳默听涛声酣。

巨澜卷天云不动,险峰拔地浮灯船。

风吼雷怒窗外世,腊月乘槎去巡天。

1966,9,19

《翠湖畔遇闻一多殉难处》

漫天红风染紫云,翠湖秋深叶更新。

斜巷一多血不在,昆城二公留英魂。

为有先辈人人烈,得使地狱年年春。

喜看赤浪街头滚,千秋伟业献丹心。

1966,9,17

《和毛主席长征诗》

革命最喜遇万难,枪山刀海也等闲。

怒扫牛蛇顶逆浪,鄙斥羽林碾毒丸。

统帅话燃心头暖,群丑嘴吠铁门寒。

秋夜霜雨冷似雪,红旗红心照红颜。

1966,9,18

《离滇路上》

山欢水笑唱相迎,川川稻毡起浪风。

石排峭壁惊人语,溪投浊河夜不停。

弄姿粉红芦花舞,照眼嫩绿野树明。

如银似火云南路,何人敢谓瘴疠行。

1966,9,18

这些诗表明了当时的心迹和感情。一晃三十余年, 真的思念这梦牵魂绕的云南昆明。 近年来结识多位昆明的校长甚至处长,他们盛邀我再去云南, 但均未成行。此次组织职教校长考察团赴滇, 恰好圆了我三十年前的梦。

1998年12月9日,我们结束了在成都的活动,便乘午后4· 15的西安至昆明的火车,准备夜上云贵高原。

成都车站是个不小的车站,但万头攒动的候车室却显得很狭小。 身材矮小、面孔黝黑、衣衫简陋的成都百姓背篓、携筐、 抗铺盖卷行动得极为迅速。他们又拥又挤、横冲直撞, 搞得候车室沸反盈天、一片混乱。这也怪车站的管理不善, 为什么直到列车到达前15分钟才检票,弄得人群躁动、一塌糊涂。 早点放行岂不安宁点。我们一行人也提包拽箱跟着人流向前滚, 心里都担心混乱中被抢、被盗,好容易过了铁栅门, 才算松了一口气。 大连大学职高的吴定炳校长却发现自己的裤子后兜已被刀片割开, 600元钱已经遗失。大家都不寒而栗,这是何等精熟的手法, 利刃在臀部割了一下,钱丢失,而人浑然不觉, 盗贼几乎到了出神入化的地步了。

165次车是从西安发来的特快列车,成都是中转站,因此, 当我们进入卧铺车厢,里面空气污浊,地下一片狼籍, 很多远来的客人搞得十分凌乱。因为环境差,且座位不好, 有的校长怨愤之言横出,差点与人发生冲突。我想, 我们这般人的身份,怎能在此出丑,另外,尽管同行有十几个人, 但仍是一小撮,在此西南边陲之地,即使西装革履又能吓坏几人, 孤军深入,单兵作战,还是谨慎、忍让为好。我很快以自己的稳重、 镇定化解芥蒂,并自行换座独自与当地人周旋。 此举不仅使对面铺上的云南人人有了好感,连心绪不佳, 此前对我甚有看法的吴校长也很感佩。 有的校长对坐这列车颇为不满,认为从天上飞过去岂不方便。其实, 外出旅游就是要游山玩水,观览风光,坐飞机在云层上面遨游, 快是快了,但那有什么意思,我真不明白他们的心意和情趣。 李白在《蜀道难》中说:“蜀道难,难于上青天。---- 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黄鹤之飞尚不得过, 猿鞣欲渡愁攀援。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扪参历井仰胁息, 以手抚膺坐长叹。-----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 飞湍瀑流争喧虺,崩崖转石万壑雷-------”。 这般险要之处能亲眼目睹,我想应不枉人生。

成都平原依然笼罩一片大雾,雾嶂暮霭中可见村村茅舍、块块秧田, 锦城郊野的美景扑面而来的是一股乡土气息。天色昏暗下来, 窗外一片漆黑,是否穿越山洞,我们浑然不知。 为了安抚同志们的情绪,导游小张、 吴校长和我去餐厅为大家安排饮食。当然要喝一点酒, 夜深酒醉方好安眠,以度过这燥闷难耐的长夜。

平明,窗外已不见了竹篱茅舍和泱泱水田,而是驰骋在山区了。 我想,车应该爬上云贵高原了。 整个上午列车都沿着一条蜿蜒的峡谷前进, 浑黄的河水顺山势滔滔地流淌,而列车仅在近水的山脚下穿洞越行。 依我的看法,成昆路不如贵昆路险要,贵昆路是在山脊、 山梁上盘旋,所以有“车行峰顶云铺路”的景象, 而眼前列车却像一条大蚯蚓在一条大沟中执拗地穿过一个个泥洞。 洞确实太多,过洞的感觉是有规律的,每当列车轰隆声大作, 那就是开始钻洞,车内立即昏暗下来, 棚顶的荧光灯显出惨白的颜色。但一会声音平息, 两侧的车窗又涌进灿烂的光线,棚灯便黯然失色。就这样, 轰隆一阵,平息一阵。平息一阵,轰隆一阵,灯光也是由亮到暗, 又由暗到亮,弄得人们心神不宁。 打扑克的同志也难以适应亮亮暗暗的光线,每每抽错牌,出错牌, 引起一阵阵哄笑。

我伏在车窗上贪婪地看着窗外不断变换的壮丽景色,崇山峻岭, 沟壑纵横,真是壮美之极。我想,昆明隐藏在这万山之中, 那么当初是谁发现了这座难寻之城。当年杨家将曾在此戍边, 清之吴三桂也当过云南王,那时既无火车,更为飞机,跋涉山林, 该有多么艰难。今天乘这“轻车已过万重山”的火车, 有的还怨天尤人,真是人心不古呵。

接近昆明时天下起雨来。真的也怪,这个山坳里雨点有铜钱那么大, 而转到另一个山沟,竟是晴空一片,山区的天也是孩儿面。 耕耘细腻的大甸子出现了,甸子上有不少田畴阡陌。 老百姓的房子多为黄土坯砌成,可是屋顶却一色覆着黑瓦。 杂花生树、剑兰密集,说不好这里是南方,还是北方。车到广通站, 略为小停。行车大致有这样的规律,凡是人烟稠密处,必然有楼房、 工厂,也必然有一个较大的车站。列车员倒很勤勉, 一路上多次清扫垃圾,但他收集起来后,拉开车窗往外倾倒, 垃圾天女散花似的飘落到路旁。我诘问之,答道袋子用完了。 我苦笑不得,这也了;能成为倾倒垃圾造成白色污染的理由。我想, 往来列车天天倾倒,云南的青山秀水就将被一条污秽的垃圾带盘绕, 从天上看大约也是一道奇观,但这种奇观是愚昧的、落后的, 甚至是污浊的景观。九九年,国家要在昆明搞世界园艺博览会, 铁路沿线这道景观带将如何解决。

碧鸡关车站一闪而过。“金马”、“碧鸡”好像有一点说道。 六六年,我在昆明市内还见过金马碧鸡牌坊。 眼前饿碧鸡关不知有什么典故。在霏霏细雨中列车进入昆明郊区, 两侧的房屋均十分破败,断壁残垣、砖石狼籍, 好像这里发生过一场战争或地震, 离世界园艺博览会召开之日还不到半年,这里怎么办? 除飞机运送旅客和货商外, 云南与外界的两条的通道贵昆铁路和成昆铁路也不会轻闲, 那时这样一个破陋的门面给人回是什么印象。 当然昆明市为了承接世博会肯定要大兴土木, 但不能仅着眼于会场本身, 而让这煞风景的昆明郊区以这种模样迎接远道的客人。 三十多年前我来昆明时景象不过如此,如今快跨越世纪了, 还是这种形象,我暗自嗟叹。

车站的停车棚下悬挂的标准化站牌赫然写着《昆明》二字, 我才意识到真的来到了高原上的春城,梦寐了三十多年的梦圆了。 昆明的火车站也很寒伧,看来还不如其他地区的二级车站。 下车的人们拥挤着走进地下通道,我们也随着人流前进。 举目通道屋顶,竟是又低又矮的铁质珩架。 我忽地感到这好像是在三十年代旧电影中看到的车站或码头的通道, 也许这个通道真是那个时代的遗物。人们争先恐后地向外涌着, 好怪的中国人,上车挤,下车挤,谁说中国人的节奏慢? 牵儿携女的和背篓抗扁担的与拖现代硬塑料箱、提箱的互不相让、 推推搡搡、吆吆呵喝,真是国人一付好嘴脸。

出站了,雨变得越来越大,随着接站的导游一阵小跑,一台南京“ 伊维柯”正等在那里,原来为了争取时间多游览一些地方, 我们先不到宾馆下榻,而是直上西山。

三、登西山龙门

《昆明园林名胜》一书中说“昆明传统的园林, 除了继承中国古代园林艺术的特点之外, 还有着自己独特的地方和民族特色,在中国园林艺术中别具一格。 昆明地处滇中高原断层陷落湖—滇池之滨。辖区地域广阔, 群山葱郁连绵,湖泊碧波漾翠,石林峰拥嶙峋, 蕴藏着丰富壮观的山、石、泉、水、林、花、禽、兽、溶洞、湖湾、 礁石、沙滩等自然风景资源。昆明的园林,分布在城内城外、 滇池周围及所辖四区八县的苍翠群山之中,依山临水,深山藏幽, 悬崖奇峰-----多数园林景观以自然山水取胜,开阔明朗, 清幽古雅。

昆明的园林是从自然风景区、历代兴建的佛寺道观、 封建统治者的别墅及私家园林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尤其是佛寺、 道观园林,在昆明的园林中占主导地位。

“天下名山僧占多”。历代佛道僧侣开拓的名山,风景秀丽, 历史悠久。现在开放的昆明公园名胜,多数唐、宋、元、明、 清历代兴建的佛寺或道观。这样园林中的殿宇、楼阁、坊表、亭榭、 石栏、拱桥等古建筑比较集中,这些古建筑在不同的时代兴建, 都有不同的时代风格,例如,始建于唐代的东、西寺塔,虽经重建, 仍保留唐塔方形密檐空心砖石塔的风格;建于宋代的曹溪寺大殿, 斗拱做力点支撑,古朴浑厚,是典型的宋代建筑;圆通寺大殿、 太华寺大殿等建筑仍保留着元代始建时立柱木架厚实, 方檩做骨架的特色;明洪武年间重建的龙泉观建筑群, 兼有元明建筑特点。太和宫铜殿、官渡土主庙大殿斗拱装饰, 精雕细镂,突出了清代建筑华丽的风格。除了时代特色外, 这些古建筑还突出了云南地方民族的风格:“四合五天井, 走马戗角楼”的平面布局;多民族传统的穿逗架结构;木枋垒叠, 线条流畅的大刀戗角;依自然山势层层升高的三重、多重建筑群体; 颜色深沉、厚重的“大五彩”建筑彩画。 昆明园林建筑的地方民族特色, 介乎于北京宫廷园林和苏州文人园林建筑之间, 既反映了云南历史上与内地文化的紧密联系, 也突出了地方的传统风格。

滇池地区气候温和,昆明素有“春城”的称誉,春城是花的城市,“ 四时无日不飞花”,昆明花卉品种有四百多种, 常见的花卉有180多种。在寒冬,北国千里冰封, 而昆明已是万紫千红,繁花似锦,茶花、玉兰、杜鹃、 报春中外驰名,尤其是“昆明山茶甲天下”名副其实, 云南山茶被定为市花。四季花木繁茂,百花争艳, 是昆明园林占优势的一个显著特色。

由于昆明园林历史悠久,历代留下的古树名木众多。据查, 在公园名胜里,有晋代古柏、唐代梅花、宋代的柏树、 山玉兰等上千年的古树。元、明、清以来,云南山茶、柳杉、 三仙柏、桧树、紫薇、银杏、黄连木、云南梧桐、楸木、苏铁等等, 遍布各公园名胜。苍老的古树名木,不仅是古代珍贵的遗产, 也成为昆明园林的主要景观。

我国五十六个民族,在云南就有二十五个民族, 为全国居住民族最多的省份。昆明这个多民族汇集的城市, 传统的民族风情为名胜风景增添了丰富多彩的情趣。 春节期间路南石林彝族群众的摔跤盛会;农历正月初九, 十几万各族人民游春耍金殿、品尝炒饵块、;农历三月三,渡滇池、 耍西山、吃碗凉米线;农历六月十九,观音山各民族调子会; 农历六月二十四日, 各种形式的火把节呈贡跑马山果园风景区的跑马比赛;中秋之夜, 大观楼观灯赏月;九九重阳节,螺峰山登高、饮菊花酒、吃重阳糕, 还有近些年形成的春节迎春百花会、“三八节”的螺峰樱花潮、 盛夏的海埂夏泳、月夜的西湖对调、国庆节的菊海花潮------ 。各民族人民欢聚公园名胜的盛况, 是昆明园林独有的地方民族特色。

昆明园林,除了保持发扬地方民族特色以外, 也不断受到北方宫廷园林和苏杭文人园林的影响, 园林风格在不断创新和发展。昆明的园林事业, 遵循发挥地方民族优势,保持传统园林特色的原则,在迅速发展着。 滇池风景资源和石林风景资源正在开发, 以云南山茶为主的昆明园林植物园正在建设, 具有西双版纳傣族风光的“春漫”园在市中心落成------。 昆明园林是我国园林艺术百花园中独具风格的“山茶花”。”

原打算只摘录几句,但信手抄来,却感到每个段落都不可或缺, 不期然,差不多将此书的“前言”全部摘录下来。 这也是很好的学习,可以在自己的经历之外,学到更多的知识。

旅尘不须洗了,淅淅沥沥的雨将路打得透湿。我们坐在车里, 呵出的气把车窗蒙住,好像坐在闷罐车内,被一路拉到西山。

西山的名气太大了。据说,濒临滇池两岸的西山有称碧鸡山, 距昆明市区为15公里,由碧鸡山、华亭山、太华山、太平山、 罗汉山、挂榜山等山峰组成,是一个峰峦起伏、林木苍翠、 百鸟争鸣、洞壑流泉、云蒸霞蔚、景色秀丽的森林公园。 远眺西山群峰,既像一尊庞大的睡佛,又似一个仰卧滇池畔、 青丝散垂的少女,所以,昆明人又称其为“卧佛山”、“睡美人”。 明代诗人杨慎在《云南山川志》中赞美西山:“苍崖万丈, 绿水千寻,月印澄波,云横绝顶,滇中一佳境也”。

我们今日游此佳境,可是天公并不作美。漫天大雾夹杂着冬雨, 形成了白雾迷空、朦胧失途的环境。汽车怎样上的山也不清楚, 只见路边的苍松翠柏、茂林修竹都在白雾中影影绰绰显出峥嵘景象。 盘山公路蜿蜒前行,不时能看见山间幽静的曲径、奇诡嶙峋的怪石、 万丈棱蹭的削壁和雄奇峥嵘的楼阁。原来我们已经路过了普贤寺、 升庵祠、华亭寺、和太古寺,这些寺祠, 因迎九九世博会正在进行修葺,我们只好一闪而过, 来到龙门下的停车场。我们下了车,雨渐渐大起来, 大家都没有拿伞打算在车上等等,免受浇淋之苦。 但看天一时也晴不了,于是都临时买把伞上了山。 登龙门要坐一段小火车,其实,那里是火车, 只是装饰了火车头的一辆带拖挂车厢的汽车。 它表面漆得像蒸汽机时代的火车,很有点游览车的味道。因为下雨, 上山的游客并不多。大家不分团队,不管来历, 都挤在这四面透风的车里。雨迎面飘来,人们还得撑上伞。 小火车行走的路面很平滑,不一会便到达三清阁。 三清阁依罗汉崖石壁危峙,楼有二层。据说晴天时, 登楼东瞰滇池之胜,一览无余。这里有一幅名联:

“半壁起危楼,岭如屏,海如镜,叶如舟,城郊村落如画。 况四时风月,朝暮晴阴,试问古今游人,谁领略万千气象。

九秋临绝顶,洞有天,崖有泉,松有涛,花鸟林壑有情。 忆八载星霜,关河奔走,难得栖迟故里,来啸傲金碧湖山。”

写得真是豪放、壮观,让人颔首敬佩。

从三清阁后沿石阶登上一道石门,再顺曲折石径, 便来到豁然开朗的凤凰岩,这里有两个石洞。上洞较小, 倚崖耸立着老君殿;下洞呈正方形,内有石室,室壁镌有“云海”、 “石林”四个大字,正壁嵌“题滇池饯别图”等诗碑六方, 石室前檐的石岩上浮雕着彩凤衔印图,石室外北侧摩崖铭刻“ 揽海处”三字,南侧还有草书“一径飞红雨,千林散绿荫”的联语, 说的是春末夏初山花飞落,洒向石道曲径,似飞红雨, 万树林木绿叶成荫,凉爽宜人。

据说,清乾隆年间,吴道士为修炼苦行,来到三清阁。 不分风雨朝夕,用铁锤凿岩, 终于打通了三清阁到明嘉靖年间赵炼主持开凿的凤凰岩石室。继后, 他又从凤凰岩南面,就岩辟“普陀胜境”坊, 并由石坊向南开凿石道,直至“慈云洞”,就洞凿室。这段石道“ 螺旋蛇行”,仅容二人侧身相让。沿石道凿有临绝壁石窗,“ 凭以望湖”。石室题额“慈云洞”、“蓬莱仙境”, 室内的送子观音石象、佛台、香炉、门楹等都是沿石岩镂空雕凿, 有一首联曰:

凿石现普陀,将五百里滇池,都归佛海,

援人登彼岸,愿一千只圣手,尽化慈航。

由慈云洞向外俯视,正如石刻联所说道:

洞外云舒霞卷, 海中日往月来。

仰笑宛离天尺五, 凭临恰在水中央。

吴道士凿岩14载,茹苦含心,呕心沥血。清彝族诗人那天风有诗《 赠吴道士》刻在石香炉上:

万钻千椎显巨才, 悬崖陡处辟仙台。

何须佛洞天生就, 直赛龙门禹凿开。

紫天荫书心里出, 慈云沾露掌中来。

昆明恰如观南海, 不负当年梦几回。

由慈云洞往南再上绝壁,有一条沿悬崖凿成的曲屈起伏的傍山隧道, 洞口竖有“云华洞”三个字的石碑。这是杨汝兰自道光庚子年( 1840年)为“俯瞰滇池,极山水之胜”, 组织打通的从慈云洞到“达天阁”之间的悬崖隧道。

继杨汝打通云华洞后,其子杨际泰,又主持在悬崖中完成了“ 达天阁”工程。达天阁工程包括龙门石坊、平台以及石室、楹联、 神像、天棚、室壁、神案、香炉、烛台、供品等, 全在原生岩石上雕凿而成。龙门为圆柱托斗拱石坊。进龙门, 石室坐西向东,石室前凿成深二米多,宽五米多的平台。 平台边护以石栏,栏外是百丈笔立的削壁。石室门口凿香炉, 石室哟三道拱门,室内居中雕魁星,北雕文昌,南雕关圣三个石像( 魁星,即文曲星,道教尊为主宰文章兴衰的神,形如字形,鬼形, 蹬足起斗。)达天阁魁星高一米多,左手横身擒龙,右手高悬执笔, 右足踏鳌头,左足蹬起斗,彩带飘逸,形象生动传神。 魁星背面是浮雕云山“洞天福地神仙图”,云水翻腾,神仙众多, 形态各异,栩栩如生。北壁上方刻文君阴骘文, 南壁刻关帝觉世真经,两壁下方浮刻骏马昂首奔驰图, 天棚上刻浮云缭绕、仙鹤双飞、蟠桃垂挂。石室前岩檐上, 凿成神龛,龛内镌南极仙翁、坐骑飞鹤,两侧童子执拂捧果, 造型优美、惟妙惟肖。据说,达天阁整个工程到咸丰三年( 1853)才告竣工。打通云华洞,开辟达天阁,共历十三个春秋。

《昆明风景名胜》中说:“登上龙门,上接云霄,下临绝壁。 凭栏俯视,雨天,山水烟雾茫茫,犹如置身在云雾之中;晴日, 滇池浩瀚空阔,恰似临空于滇海之上。”阁中的两侧, 清末民初书法家赵鹤清撰写对联,道出了登龙门的感慨:

举步艰危,要把脚跟立稳;

置身霄汉,更宜心境放平。

柳嘉先生(昆明人)在《昆华烟云》中写道:“登龙门, 才真正饱览了海洋般宽阔的滇池浩淼烟波。 龙门在西山之顶岩石壁间,在迂回曲折的石隙中穿行。 虽然令人局促,可一旦攀临览海处,便胸怀豁然开朗, 望着那万顷晴波和海空之上的飞烟流云,空阔无边的茫茫景象, 真个令人狂喜。充实与疏朗,丰富与空阔,在艺术上是相辅相成的。 从龙门俯瞰滇池,妙就妙在那风物的内涵是如此丰盈, 展现的气势又何等雄奇。你瞧,透过那开着白花的李树望白水, 只见那长长的海埂东西蜿蜒于碧波之上, 像一大块温润的绿玉中间裹上一根翠带, 远眼看去好象它不是实实在在的陆地,而是迷离晃荡的云彩。 堤南的滇池,只有孤帆一蓬,小舟数叶,悠然于碧波绿浪之间; 堤北的草海,惟见萍天苇地、波光粼粼。 在那水天之间则是云山堆积,风起之时,那云霓便流光四射, 变化多端,出现了我们切盼已久的孙髯翁长联里的“风鬟雾鬓”、“ 苍烟落照”。

说实话,柳嘉的文字功力实在不凡,作为云南人,他寻新觅旧, 从旧貌之中勾起思古之幽情,带着蜜一样的回忆, 沉浸在梦幻般的欢乐中。然而, 他乡异客的我们此时只是慕西山龙门之名,冒雨乘雾,前来寻访, 也来寻找那种梦幻般的感觉。

下了小火车,本想乘缆车上山,但因为大雾迷天,缆车停开了。 我们只好沿着凿得整整齐齐的石蹬向上攀去,那里管什么三清阁、 凤凰岩、慈云洞、达天阁,只要是有路便上,有洞便钻。 不一会的工夫,便登上达天阁。站在平台上, 手抚着彩饰纷纭的龙门石柱,方觉遂了自己的心愿。 尽管我们都站在这极其险要的地方,但谁也没有胆怯, 都找不到壁立千仞、立地插天的感觉。因为放眼望去,雨雾迷蒙、 雾烟蒸腾,天上地下一片灰沉沉、白茫茫,分不清壁、峰、壑、嶂; 辨不明水、沼、池、舟。滇池就在脚下,可那里去瞻仰她“ 五百里滇池,奔来眼底。披襟岸帻,喜茫茫空阔无边”的浩大气势。 览滇池,又一次成为泡影。一九六六年,到了昆明无法来滇池, 这次却是伫立“凭临恰在水中央”的滇池之上,可又未能看到她“ 四围香稻、万顷晴沙、九夏芙蓉、三春杨柳”, 西山真是一个让人琢磨不透的灵山, 也许这里是神姿仙态睡美人的床帏,凡夫俗子不能近亵也。

回程路上,我们弃小火车而步行下山。路边的悬崖处, 有一长排编了号的小摊亭,当然那都是卖旅游品的摊位。 一来天色已暮,二来冬雾绵绵,谁也不想在此久留。我想, 这些小贩濒临崖边经商,真是见钱不要命, 在这样的地方一失足就成千古恨。

冒雨赶回市内,那台南京伊维柯竟因离合器脱落而抛锚, 在路边困了近一个小时,方来车救援, 将我们送到山东齐鲁航空公司的宾馆。在古色古香的孔府厅里, 吃了山东菜,喝了孔府家酒,真宾至如归,好像在北方家中一样。

因丢钱上火,又因在列车上遭遇不快,再加上登西山又感风寒, 吴定柄校长高烧不退,我和祝校长两人送其到昆明第一医院打吊瓶。 这家医院管理得很规范,滴流将尽,按铃,护士即来撤针, 这很值得学习。我抽暇看了医院各种设施及规章制度, 果然不愧为第一医院,真的很严肃,很严格。 吴校长旁边的床上有个青年正在打针,他佝偻着身子在床上颤抖, 原来他是个吸毒者,我这才意识到这里是离毒窝“金三角” 不远的边疆,看来,昆明不仅是春城、花城, 在某种意义上还是毒城。

四、游大观楼

按日程,游完西山,则要看大观楼,因昨日车出了事故, 所以游大观楼安排在去石林的清晨。

说来惭愧,由于对昆明风景方位不甚了了, 我一直把龙门当成是大观楼, 因为孙髯翁的长联只有嵌在龙门上才有名气,更何况除龙门外, 那里还有什么滇池大观。谁知这看法竟大相径庭, 说出去也贻笑大方。

原来,大观楼在昆城西南,地处滇池北滨, 与苍翠起伏的太华山峰隔水相望,称为“近华浦” 现已成为一个城区公园。

据徐霞客《游太华山记》载:“出省城,西南二里下舟, 两岸平畴夹水,十里田尽,葭苇满泽,舟行深绿间, 不复知为滇池巨流,是为草海。草间舟道甚狭,遥望西山绕臂东出, 削崖排空,则罗汉寺也。” 这说明在明代末年近华浦一带还未形成风景区,甚至在明末清初, 仍然是一片芦苇沼泽,与滇池草海连成一片。

清康熙年间,平西亲王吴三桂治滇, 疏挖了由小西门至近华浦通草海的河道, 将滇池沿岸粮食由水路运进城里,所以这条河称运粮河, 今被称为大观河。

康熙21年,湖北乾印和尚在此创观音寺,后29年巡抚、 布政使等官员见此地景色优美,视野开阔,“远浦遥岑,风帆烟树, 擅湖山之胜”,于是大兴土木,挖池筑堤,种花植柳, 相继建华严阁、催耕馆、观稼堂、涌月寺、澄碧堂、 大观楼等亭台楼阁,并修筑沿湖港湾和湖中岛屿,形成浴兰渚、 唤渡矶、涤虑湾、问津港、送客岛、适意川等景点。

清道光时,大观楼由二层修成三层。清咸丰还为大观楼题“ 拔浪千层”匾额。但咸丰七年(1857年)大观楼又毁于兵燹。 同治时,署提督马如龙重建大观楼,后又遭大水,部分建筑倾圮。 光绪九年(1883)总督岑毓英及寺住持性同和尚又重建修。 1918年唐继尧将大观楼辟为公园, 并把清代呈贡篆刻书法家孙铸(铁舟)所题写的“大观楼” 题刻在大门上。1940年,又把三个白石墩移至湖中,仿“ 三潭印月”之景。

历数大观楼沿革,可见其虽然成景时间较晚, 但确实饱经忧患的沧桑。清代几朝君王不仅经营昆明湖、避暑山庄 ,而且连这穷乡僻壤也做装点,真是“率土之滨,莫非王土”。

近几十年中,大观楼附近一直呈现绿野丛中,村庄民居瓦舍, 袅袅炊烟缭绕。田野里,农民荷锄耕耘,草海中渔民下网打鱼, 一派风调雨顺的农家乐景象。大观河畔形成一条幽静的银桦、 法桐交相掩映的林荫道。

直到改革开放后,随着城市的发展和旅游业的兴盛, 兼有自然湖山之娇,又有古典园林之美的大观楼方热闹起来, 周围也建起了许多现代建筑。 当地人也以到此幽静的所在蛰居是一大幸事。

我们去大观楼恰值雨后的清晨,空气十分清新, 晨练的人们尚未散去。 我们沿着湿漉漉的水泥道先经过一个由紫薇编结的跨街树牌坊, 便看到琉璃飞檐的八角亭阁,这就是近华浦的门楼, 在大理石镶刻的“近华浦”三字下,有一副对联“曾经沧海难为水, 欲上高楼且泊舟”,孔子之慨,王渔洋之愿,皆寓其中。

近华浦三面临水,有叶叶轻舟荡漾,道旁藤萝架上素馨花馥郁芬芳, 曲径路旁百花争艳。人工堆叠的彩云崖峰回路转, 沿湖红彤彤的回廊,贯通了催耕馆、牧梦亭、涌月亭、 揽胜阁和大观楼。沿长廊漫步,观赏廊外湖光山色、长堤虹桥、 柳荫鸣禽、荷塘鱼跃,使人心旷神怡, 怪不得揽胜阁会有这样的对联:

海天纵览观斯大; 风雨无边兴自高。

华雨来时有鱼乐; 柳荫深处鸣禽多。

这里碧水涟涟、长堤垂柳,楼外有楼,景外有景, 将近华浦的园林景色与柳堤外的山野风光,有机地溶为一体, 这大概就是大观楼的一大景色。

不过, 真正让大观楼名扬天下的应该说还是清乾隆年间著名诗人孙髯翁的“ 海内第一佳长联”。1958年毛泽东在成都开会,借阅楹联书籍, 看到大观楼长联,甚为赞赏,批为“从古未有,别创一格”, 而且能背诵如流。

长联为蓝底金字,光彩夺目:

“五百里滇池,奔来眼底。披巾岸帻,喜茫茫空阔无边: 看东骧神骏,西翥灵仪,北走蜿蜒,南翔缟素。文人韵士, 何妨选胜登临。趁蟹屿螺洲,梳裹就风鬟雾鬓。更苹天苇地, 点缀些翠羽丹霞。莫孤负,四围香稻,万顷晴沙,九夏芙蓉, 三春杨柳;

数千年往事,注到心头。把酒凌虚,叹滚滚英雄谁在? 想汉习楼船,唐标铁柱,宋挥玉斧,元跨革囊,伟烈丰功, 费尽移山心力。尽珠帘画栋,卷不得暮云朝雨,便断碣残碑, 都付与苍烟落照。只赢得几杵疏钟,半江渔火,两行秋雁, 一枕清霜。”

楼因联名,联由楼彰。有人把大观楼称为“江南第四楼”, 我认为应称“西南第一楼”。 但可惜我们未能亲自登临这一濒临水边、三层飞檐、 金漆彩匾的大观楼。因为大观楼已被巨大的脚手架木杆所包围, 正在紧张维修。据说是为了迎接“世博会”。 当前昆明的一切都为迎接世博会,国人就是会如此装点门面。 其实古人也十分重视修葺,恐怕不是为了迎接什么节,什么会。 孙髯翁的长联由名士陆书堂书写刊刻,咸丰七年(1859) 兵燹后,光绪十四年(1888) 云南总督岑毓英又命书法家赵藩楷书刊刻,照样让情景交融、 对仗工整、气魄宏大的佳长联传世。

不过孙联长则长矣,未必见精。清嘉庆进士云南迤两道宋湘所撰的“ 千秋怀抱三杯酒,万里云山一水楼”, 也高度概括了滇池四围风光和云南数千年历史。在宋联上面有“ 烟波世界”横匾。大约是说登楼凭窗骋目,西山睡美人横卧, 层峦叠翠,浩瀚滇池,风帆点点,绿隐渔村,良田万顷。 确实是烟波世界。

大观楼的美景使中外文豪激动不已,郭沫若1961年就写过:“ 果然一大观,山水唤凭栏。睡佛云中逸,滇池海样宽。长联犹在壁, 巨笔信如椽。我亦披襟久,雄心溢两间。“ 明代洪武年间的日本诗僧机先写过《滇池夜月》

滇池有客夜乘舟, 渺渺金波接素秋。

白日随人相上下, 青天在水与沉浮。

遥怜谢客沧州趣, 更爱苏仙赤壁游。

左倚蓬窗吟到晓, 不知身尚在南州。

文人雅士不管中外,心总是相通的。可我们这些总愿附庸风雅的人, 尽管也衣冠楚楚,但水平确实有限。到此盛境,惊讶愕然之余, 只能连声说,美、好、绝,别的感慨也表达不出来, 只好依依告别大观楼,而踏上去石林的小征程。

五、逛石林

逛石林,我想是国内外旅游者美好的心愿,但能够成行者, 按绝对人数看,大概寥寥,而我们这一行人竟成为幸运者。 1998年12月10日晨从大观楼出来后, 便乘车向昆明东南方向的路南彝族自治县奔去。据资料载:

石林风景区在昆明东南面的路南县,约有350平方公里。 地形地貌复杂,分布着石林、溶洞、暗河、湖泊、龙潭、 瀑布等自然风景,构成以石林为主要景观的大型自然风景区。 路南原属曲靖,1983年划给昆明, 当然也是国家重点自然风景区。

路南石林区包括大石林、乃古石林、大叠水瀑布、芝云洞、奇风洞、 长湖、月湖等。风景区内石峰林立、万峰叠嶂,钱姿百态的石峰、 石柱、石花、石笋、石坪、石浪------ 犹如一片苍莽壮观黝黑的森林,故名石林。

石林形成于古生代,为发育典型的岩溶地貌。距今约三亿年前, 这里是一片茫茫大海,沉积形成厚实的海相石灰岩。大约2· 7亿年左右,地壳抬升,逐渐形成陆地, 沉积海底的石灰岩层裸露地面,经千百万年地壳运动、 高温多雨的溶解、雨水冲刷、水流浸蚀,形成了“群峰壁立, 千峰叠翠”的石林景观。但这石林奇观被发现开拓得较晚, 所以赵朴初先生游石林赋诗曰:

高山为谷谷为陵, 三亿年前海底行。

可惜前人文罕记, 石林异境晚知名。

昆明到路南的路程为126公里,应该说,这条路现在成为旅游路、 摇钱路。路边红土壤上盖了许多仿缅建筑,这也算是地方风格。 行不远,见路的右边有片浩瀚的水面,我一阵惊喜, 以为是看到了滇池,而导游小姐说,这是云南第三大湖, 是仅次于洱海、滇池的阳宗湖。凭窗远眺,湖水苍茫、舟帆点点, 若不是一脉连绵的青山横亘,真令人感到这就是无边无际的海。 湖畔有一丛类似泰王宫或缅甸古寺的建筑,人说,这是度假村。 改革开放的一个小小副产品,便是度假村。其实,高效率、 快节奏的工作,谁有闲心去度假,度假村作为高消费的载体, 也应是改革开放、招商引资的一项措施。

车在路边要休息一会,按导游的安排, 大家都需到一间珍玉店去购物。店前的大小车辆已拥挤不堪。 这种旅游定点商店,不管愿意与否,都是旅游者必去之处, 中国的行政命令方式在购物上也颇有权威。但我有一定之规, 任你说破大天,我也不买。装饰豪华的店堂、金光璀璨的照明, 把珍玉店搞得果然典雅、高贵。玉镯、手练、项链、 吊坠等单件品和多件套,美不胜收,什么价钱都有。我有个感受, 那就是某种东西在店铺里与其他物件交相辉映,显得名贵可爱, 但孤零零地将其带回家中,同样的东西都黯然失色。 我想这里有个心理反应问题,也有个物品交映衍生印象问题。 趁大家把玩商品、讨价还价的时候,我溜溜达达抽抽烟、入入厕、 看看玉石大标本,再看看买卖双方的斗智斗气,也颇为有趣。

出了珍玉馆,再乘车前行,来到一山陡峡深、树木葳蕤之处, 景色分外奇幽。我知道此处离石林不远了。 但真正感到石林已近的是在路边、田间看到的那些发育不熟的石柱、 石笋,它们无大小巨细,毫无规则地散在那里, 冷一看像是一群蠕动的牛羊,或是一组铜浇铁铸的墙垣, 真是别有意境。但转念又想,大石林供人们游览观瞻, 可以聚敛财富,而这些突兀、散落在田野中的石疙瘩,有什么用途? 既然无法耕作,倒不如挖掉、炸开为好,但是, 清除了地面上的石头就能行吗?地底全是石基, 那岂不是要在水泥路上种庄稼吗。我想之所以它们还安然存在, 不是人们有难处,就是它有用处。“存在总是合理的”,是黑格尔, 还是费尔巴哈不是有这样的命题吗。

我们要游的大石林,又称李子菁石林。据清康熙年间举人孙鹏在《 石林歌》序中记载:路州东去十五里许,石攒簇如人, 昔有人严冬入林中深处,仰见崖上,李数株,珠实垂垂,羡而取之。 暮不及,明日复至,则仙人幻术也,至今名李子箐”。

车子又滇桂公路进石林,先看到明净澄碧的石林湖。 湖畔峰石参差林立,湖中耸立一巨大石峰,有人说,其是“ 出水观音”,也有人称是“出水芙蓉”,真如亭亭少女对镜, 显得更加俏丽,更为妩媚。我们由湖上拱桥进入旅游服务区。 这里宾馆、饭店、茶室、冷饮部、小卖部、 工艺美术品店及许多卖云南土特产的小摊,真是十分齐全。 这已经是不成文的规矩了。凡是旅游胜地,均得有服务设施,吃、 住、游、乐、购,说的好听点是周到服务,说得直接点, 利益驱动让大家掏钱罢了。定点餐厅很大, 服务员们都穿着彝族服装。人说在这里不能称“小姐”、“小伙”, 得对男士称“阿黑哥”,对女士称“阿诗玛”, 而且阿诗玛的帽翅千万动不得,如动,则认为是寻偶, 便要罚三年婚役。饭店中的阿诗玛真是太小了,一个个小巧玲珑。 我很为她们犯愁,偌大的桌凳让她们搬来搬去, 实在难为了服饰极富民族特色的小姐。 吃过饭我们到外面的小摊上寻物,我也有了收获, 从一位老阿黑哥那里买了一个水烟竹筒, 而祝校长从那位六十岁的阿诗玛手里买了一批云南彩包, 各有所爱嘛。

到石林参观,还需请阿诗玛导游,这里有200多位导游女, 导一次为10元钱。我们选了一位脸色红润而又腼腆的姑娘, 她的普通话说得极好。雨后初晴,天气分外好, 我们也都有一份好心情。沿着宾馆西南角的坡道南下, 只见一对对旅游者或被盛装阿诗玛带领,或被头缠角巾, 身披黑披风的阿黑哥引导,都兴致勃勃地前行, 大家仿佛是去揭开一个谜,或去另一个世界寻幽, 人人心里都有一份欣喜和神圣。

一群参差的石峰森然排列,像一丛浓郁的密林,这就是石屏风, 绕石屏风一圈,筑有游览石道,东是呈圆形的莲花池, 池畔石丛中建有景亭,池中露出水面的石花,称“玉莲初放”, 池畔石林中屈膝而坐的石景为“唐僧憩林”,东面还有狮子池、 狮子亭、甜水井、小水牛等景点,已无暇去看了。

石屏风的正南面错落着一群石峰,它们环抱着一块大草坪,称为“ 天然舞场”,据说,春节时,此处是路南县摔跤比赛的场地, 但现在这里也不寂寞,旅游者都涌到这里纷纷照相留念。 更有一些钟情于彝族文化的女士涌进出租五彩斑斓服装的摊棚, 将自己打扮成“阿诗玛”,披红挂彩,粉墨登场。 我真佩服我们人类,每人顶着一张十几年、几十年不变的脸, 百看不厌。你看,有的丑妇着上这套艳装,简直成了巫婆或妖精, 还恬不知丑地扭捏作态照什么相。在这样的场合, 谁也不敢议论是非,只管自己找个合适的位置, 还得不时向这些丑男女们陪笑、道歉。我们轮番在“大鹏展翅” 石峰下照相,这石峰好威风,使人想起不知是哪个国家的双头鹰。

由“舞场”下阶绕峰,便步入了巨峰对峙的石门,这里被称为“ 石林胜境”。窕窕群峰嶙峋古错、锋芒向天。摩崖石刻琳琅满目,“ 天下第一奇观”、“异景天开”、“彩云深处”、“群岩涌秀”、“ 南天砥柱”、“磊落万古”-------, 石门右侧石峰上镌刻的隶书《石林》两个大字为龙云所题, 笔锋遒劲、结构端庄,与拔地而起的石柱、石峰相辉映。在此留影, 可确凿证明来过路南石林,因为这处景物对石林来说是招牌性、 标志性的景观。

由“石林胜景”进入林中,顺狭窄石道攀“钻天坡”,仰望头顶, 高大的石峰之间夹硕欲坠未坠的巨大磐石。由危石下穿行, 令人毛骨悚然。迂回于石隙小道中,忽高忽低、忽阔忽窄, 心总是惴惴不安,至“且住为佳”,巨大的石峰下有天然岩洞, 洞中有石床、石栏,门口有石凳、石桌,端的是别致的石窟精舍, 到此,紧张的心情稍觉舒缓轻松。由岩洞沿石阶往西南走下, 就到了“剑峰池”,“剑峰池”狭长的碧水环绕石峰, 水面较为宽阔,池畔石峰重叠,或倚或立、或斜或直、或高或低, 另一座石峰由池底直刺天际,这应是利剑了,可惜的是剑尖已秃, 不然其威猛之势更胜。这里还有窗如拳头、门如脚掌的石壁, 上天真会造化。

由剑峰池向北,沿一条螺旋式的小路蜿蜒而上,攀崖涉峻, 一步一吁,抬头则看到一朵石莲在云端开放。过天桥,爬陡石, 步步摇摇登上莲花峰。远眺四周,石林崴嵬起伏, 让人感到无限风光在险峰;低头俯视,下临绝壁深渊, 又不由得胆寒心惊。

绕剑池峰向东北,石道迂回曲折,沿途石景变幻莫测。过一段石缝, 被称为“极狭通人”,人们摩肩继踵依次侧身,还有一个险处, 需将脖子搁在石缝上蹭过去,人们伸直颈项的样子,真是好笑。 这里的景点有“一线天”、“双鸟渡石”、“犀牛望月”、“ 象踞石台”、“南天门”等景点。

由“象踞石台”折向北,过了石钟(响石)景点, 沿途石道忽上忽下,一会儿穿洞,一会儿过桥,或登天梯, 或踱石廊,弯转曲折,险象环生。来到一个山洞, 导游阿诗玛与另一位导游小姐为大家演唱了“马铃响来玉鸟唱” 这首《阿诗玛》电影的主题歌,真是淳朴自然、原汁原味。后来, 我们的导游竟很有兴致地陪我们每个人照张像。

石道折向东北后,步步升高,愈往上景色越奇,有的石峰似“ 玉兰待开”,有的似“野百合花”,一步一景, 逐渐登上石林最高峰“望峰亭”。这亭重檐飞脊,呈八角形。 凭栏远瞩,远近石峰林立,宛如一片大海,人和凉亭像一叶扁舟, 行于万顷大海之中。只有登上望峰亭,才能领略莽莽苍苍、 一望无际石林的壮观和雄奇。据说,望峰亭东面, 在苍茫的石峰林海之中,还有“灵芝石”、“凤凰梳翅”、“古藤” 、“落雁峰”、“石监狱”、“小步哨“等景点,因为时间不够, 还未能去。

导游小姐将我们从大石林中领出,沿小石板路向小石林走去。 这一带空阔、疏朗,地下茵茵绿草组成大草坪。湛蓝的天上, 艳阳高照。温暖的阳光照得四周的景物明媚、翠嫩。 这里的石峰不象大石林那样密集得浑然一体,而是疏密有致。“ 望夫石”、“观音石”、“骆驼骑象”、“母子偕游”、“ 苏武牧羊”、“天鹅远瞩”等一组组奇妙的自然形象, 犹如绝妙的艺术群雕,令人叹为观止。 真正的神仙仙境我们没有看过,但这兰天、碧草、花木、石峰, 还有清新的空气、宁馨的天籁真构成了旖旎的仙界风光。

该去寻访“阿诗玛”了。我们从“苏武牧羊”等景点转到宾馆东侧。 这里群峰环列,形成一个古城池,被称为小石林游览区。 眼前石峰密集,石峰下栽植着桃花、梅花、茶花和丛丛竹木, 而在石峰花丛间隙,却是片片绿茵草地。这里有“唐僧峰”、“ 猴子拜观音”、“三鼎石”等,待进入石城中央, 意外见到一池碧水。水畔耸立着一座石峰,它宛如一位包着头巾, 背着箩筐的撒尼族少女,轻盈丰满的身姿、含情脉脉的目光, 显得那样端庄、秀丽、婀娜,撒尼人称其为“阿诗玛”。 至此还有什么话说,照相留念就是了。能与万古佳人合影, 也体会一下天地之悠悠的感觉。池畔的草坪叫“跳月坪”, 是撒尼族小伙、姑娘在月光下、篝火旁欢歌酣舞的地方, 在这里欢舞更会造成迷离和梦幻的意境,让人情痴意迷。

石城外的湖,不知是否是来路上所见之湖, 其风景之秀美为别处所不及。我们趴在石栏上俯视水中的锦鲤。 我曾在杭州的“花港观鱼”斗过鱼,在上海的城隍庙观过鱼, 没想到在海拔三千米的高原上还能逗鱼,真是人生乐趣无穷。 这里的鱼与他处一样均很贪婪,只要有饵,便蜂拥而上, 为了抢夺和吞食饵料,它们也斗得伤痕累累。鱼尚且这样, 人不也大体如此吗。

《昆明园林名胜》说:“整个李子箐石林区, 是一座大型自然艺术宝库,动物形象、植物形象、人类形象、 神话形象处处均有,酷似植物的,还有“雨后春笋”、“蔬菜丰收” 、“香菇朵朵”、“玉簪花”,酷似动物的还有“牛卧泥塘”、“ 卧猫待鼠”、“海豚跳水”、“海豹顶球”、“千年灵龟”、“ 宿鸟归林”、“失偶鸳鸯”、“下蛋母鸡”------; 酷似人类活动的还有“诗人”、“学者”、“士兵”、“主仆”、“ 礼尚往来”、“三娘教子”等。 众多的石景形象构成了这座充满神秘色彩的石林迷宫。今后, 无论走到那里都不会忘记石林那怪石嶙峋、奇峰似林、千姿百态、 雄伟壮丽的景象。”

石林看完了,但节目尚未结束。导游阿诗玛(小赵) 又把我们引到茶道室。竹墙、竹凳,茶室非常典雅。又一个俊俏的“ 阿诗玛”着撒尼民族服装为我们茶道表演。小小的茶盅罗列面前, 先喝一盅贵宾茶,再喝一道神农生态茶,再喝红茶。 每巡茶的名称很好听,“韩信点兵”、“关羽巡城”、“高山流水” 、“微风拂面”------,喝得大家好生畅快。 但小姐让我们买茶,谁也不再吱声。 好在有几位校长不愿扫小姐的兴,买了一、两筒茶。上当否, 受骗否,仅这一会吧。

回程的路上,昆明导游小姐为大家唱歌,并说了几段笑话。 做为姑娘不好意思讲,但大家喜欢听荤段子,她也没有办法, 只好说了几段,其中,有个说,一个老太太在沙滩桑说, 活了这么大年纪,还没看见过野生的( 指裸泳者埋在沙滩上竖起的生殖器), 另一个是说猴子见裸泳男孩说,他怎么长到后头去了。 至于云南人称“痴呆傻”的人为“你这个憨包”,“ 你个二十三对半”、“你个呆包”、“你个弱智”,都不太好听, 但我觉得都比大连的粗话文明。

进入市内,正值昆明人下班,自行车队也形成了车阵。 而行人的衣服也是棉衣、皮衣、毛衣,齐齐整整、严严实实, 因为昆明毕竟现在是最冷的季节。

六、耍金殿

在我的知识和阅历中,还没有昆明金殿的记忆。这次有幸看看金殿, 而且还了解了吴三桂和陈圆圆的一段奇缘,也是一个收获。

12月11日晨,我们一行去拓东路,参观了昆明八职高, 会见了潘校长、张书记、王副校长及多少对其有点看法的何立昆后, 便乘车去了金殿。

昆明的金殿又名铜瓦寺、太和宫,坐落在昆明东北郊鸣凤山上,( 又叫鹦鹉山)距城为七公里。此山山势嵯峨,“远则九龙奔朝, 近则双凤联翼“,“左挹华山之秀,金马腾辉;右临昆海之滨, 碧鸡焕彩”。这里松柏苍翠,景色秀丽,仙宇神宫,掩映在山颠的“ 一半青山一半云”之中。早在明代,“鹦鹉春深” 就被称为昆明一景,到清代,又称“鸣凤胜境”。

山麓上有三道门,据说门前的72级、36级台阶均应地煞、 天罡之意。因我们乘车直上,故未见“天门”,而直至山门前。 山门外有些卖工艺品的摊亭,没有多少人光顾, 而引人注意的是临时摆放的煮玉米和煮红苕, 在清新的空气中散发着诱人的香味。但玉米是黄白色的,红苕( 地瓜)是白黄色的,与我们熟悉的颜色不同,所以谁也没有买, 古人曰“色不正不食”嘛。

太和宫的山门是无间敞厅, 山门两侧悬挂广东梅朝道吴崇仁撰的楹联:

画栋凌云,祗占青山三亩地;

朱桥映日,别开绿野一重天。

山门是斗拱飞檐、气魄宏伟的“棂星门”牌坊,棂星即天镇星, 主得士之庆,凡学宫、孔庙前均立此门。明清时佛、道、 儒三教合一,并盛行,所以,道观也立棂星门。门上的一幅对联为

天台高百尺,东林竹舞,一半青山一半云;

帝道满三千,上谷龙飞,无双玉宇无双地。

太和宫道观建筑群的中心是明万历年间砖筑的紫禁城。 砖城周长365尺,设东南西北四道城门,西门为正门, 从山门进来的中轴线上,棂星门两侧是雷神殿, 坍塌后1979年重建,现辟为文物字画陈列室。 紫禁城西门上面是魁星楼,两侧是钟鼓楼;东门外是老君殿( 净乐宫),原祀太上老君,现为冷饮休息室,庭院植桂花; 北门外是天师殿,原供张天师,殿西是春园;南门外是三丰殿, 过去供张三丰,殿内是服务区,殿外是紫薇园。

三丰殿后是秋园,原为辛亥护国将军庾恩怏的墓园。 1966年墓毁栏倒,碑文被凿,荒烟蔓草,现辟为秋园。 不仅维修了牌坊,修复了石栏,而且修筑了叠水观赏水池, 池东为五角亭,池边遍植银杏、枫、漆树等秋景林木,碧池倒影, 景色幽雅。

出秋园南门,即可登鸣凤山最高峰,可达钟楼, 其间有三万多平方米的山顶平地,杉松林下绿草如茵,春花满园, 游路回绕。1983年新建的三层钟楼,海拔2050米。 楼高29米,呈十字形,每层12个戗角,三层36个戗角, 犹如一群展翅欲飞的“鸣凤”。登上钟楼,凉风吹拂,凭栏远眺, 昆明四周山势、滇池景色,春城风貌等尽收眼底。

以上诸多文字,系抄自《昆明园林名胜》, 目的是对太和宫有个全面的认识。因为我们清晨入宫,游人稀绝, 空气湿润而清冽,只觉得进入了仙园琼阁,未及细细参拜各个名殿, 只是一股劲地拾阶而上,欲穷全园之景,抄点有关介绍, 以补未窥之憾。

拾阶而上,很快便到达了钟楼。钟楼是个气势巍峨的殿宇, 造型别致,那口悬于穹顶的巨钟据说铸于明永乐21年(1423) ,高3·5米,径周6·7米,重达14吨, 原挂于昆明城南门宝化楼,53年将钟移至状元楼外古幢公园, 现又移至金殿名胜区。

我们在楼顶瞻仰抚摩了这口的钟,同时,也由楼口向四处张望, 果然昆城风貌尽收眼底。从远处看, 昆明也是在群山之中的一个的甸子,在山岭环围下, 形成了烟水云树。自唐以来历代人士在此惨淡经营, 方使这边陲僻壤有了这个重镇。 千百年来这方土地上演绎了多少或气壮山河或凄婉动人的故事。 你看,眼前又在演义着一件撼动世界的壮举, 昆明热闹正在全力以赴迎接“世博会”, 山下不远处的那座玻璃穹隆大建筑听说就是世博会的主会场,如今, 那里,已是楼宇俨然、绿意盎然。昆明人全民总动员, 看架势是要把无时不飞花的春城变成无地不飞花的仙阆琼苑。 眼前的鸣凤山就是明证。连金殿这个满布梧桐、银杏、扁柏等古木, 盛开紫薇、梅花、玛瑙茶花等古花的花木密集区也在修葺和栽植。 看样子一定要把这里搞成花团锦簇的乐园。秋园至钟楼的路上, 树木已经荫天蔽日,人们便在雕塑上做文章。 我们很感兴趣的是两侧的铜雕,件件新奇、古怪, 不知为何这里均雕铜牛,而且别出心裁。 有的是在两个牛角上铸上小牛,有的是从大牛腹中钻出小牛, 有的是鼎、爵之类的铜耳为牛,这些作品形态各异,匠心独运, 我们断言千百年后,这些物件又是难得的古文物。

到金殿应提到的几件文物,自然是金殿、 七星宝剑和吴三桂曾用过的大刀。

说到金殿,我知道的有武当山的金殿、峨眉山的金殿, 颐和园中的只能说是铜亭,那么昆明鸣凤山的金殿是怎么一回事? 据说,明崇桢十年(1637) 云南三巡抚张凤翮把太和宫原有铜殿移到佛教圣地— 大理宾川鸡足山无柱峰。清康熙十年(1671年)吴三桂治滇时, 重建现存这铜殿,殿正中镌有“大清康熙十年岁次辛亥大吕月( 十月)十有六日之吉平西亲王吴三桂敬筑”楷体字一行, 这就说明了金殿的出处。

此幢仿木结构的重檐歇山铜殿,高6·7米、宽7·8米、深7· 8米,两层屋面。铜殿之十六根立柱为宝装莲花础, 四角立柱上端外为镂空图案,中间是空的,镶有旋转八卦铜球。 铜殿四面斗拱装饰,屋面正脊通体雕云龙纹,两端饰以龙吻, 中间饰以雕云龙纹火焰宝珠。戗脊饰人、马、鱼等, 沟头滴水均雕云龙纹。殿四壁为36扇格子门组合,前后各10扇, 两壁各8扇。正门铸浮雕云龙、龙凤呈祥等各种图案,线条流畅、 形象生动。后壁及左右壁均铸浮雕“寿”字及几何图案。 殿内有八角藻井,由四条龙柱斜撑,整个殿宇为穿榫结构。 铜殿包括神像、帷幔、匾联等全部用铜铸造,总重量达250余吨, 是全国最大的铜殿, 它说明三百多年前云南冶炼浇铸工艺达到了十分精湛的程度。

铜殿安装在石砌平台上,上台、栏杆、云龙阶石、 地坪均用云南大理石镶砌,犹如一幅幅山明水秀的淡墨画卷, 色泽湿润清新。下台基石、栏杆、云龙镂空阶石是用墨石、 砂石组合,浮雕飞禽走兽、人物故事,雕刻玲珑,栩栩如生。 下层平台配有铜铸水火二将,殿前有一对石雕大狮子, 平台前竖有日月七星铜旗,有“天下太平”、“风调雨顺”、 国泰民安”等字。

殿内供真武帝君,即玄武。道教中青龙、白虎、朱雀、 玄武为四方护卫神。道家说:黄帝时,玄武托胎净乐园善胜皇后, 产母左肋,长而勇猛,不统王位,得玉清圣祖紫元君传授无极上道, 命其赴太和山修炼,久而得道飞升,玉帝册为玄武, 太和山更名为武当山,取“非玄武不足以当”之意。 宋真宗因避圣祖赵玄朗之讳,改玄武为真武,其祀像为披发、黑衣、 仗剑、踏龟蛇,从者执黑旗。龟蛇位在北方,象征玄武, 因此道教又把龟蛇作为玄武的武将祀奉。

以上资料,使我不仅弄明白了金殿、玄武的内涵, 而且还明白了太和山、武当山的含义。怪不得此地称太和宫, 我原以为是吴三桂在西南拥兵自重,建紫禁城,称王称霸, 才叫太和宫。不过吴三桂也不是什么好东西, 他虽然不敢明目张胆地称皇做帝, 但他实际上已把这里当成其行宫别墅, 并在此与名妓陈圆圆有一段悲欢离合的风流韵事。

在太和殿,我们还看到那柄重二十多公斤的七星宝剑,据说, 那是真武的镇山法宝,剑身上镶着七颗铜星。真武是否有其人, 我不清楚。如有,他挥舞起这柄巨剑,那真是“非武不能当也”, 但现实的“非武不能当”的是殿中陈列的吴三桂所使用的木柄大刀。 这刀重约十二公斤。能挥舞大刀的人,确也膂力过人。 吴三桂作为引清兵入关的明将,能得到清庭的重用, 并将其安排到云南做封疆大吏,说明他也许真有本事。 我不是明清史专家,也不太了解吴三桂其人,就不去妄加评论。 兹录清道光年间王琨的一首诗存照:

蒯犀研兕仗神豪, 传说平西铁宝刀。

半段那如舒翰戟, 一枝空人彦章篙。

剪仇锋冠三藩勇, 跋扈尘飞贰负嚣。

欢息白龙桥下卧, 虫沙何处觅乌韬。

在太和宫,尤校长在电脑处画了张像, 我看应把真武或吴三桂做个模特,一起照方有意义。

昆明的园林,虽然我去的不多,但明显看出特点, 即很注意朱红颜色的使用,龙门如是,大观楼如是,太和宫也如是, 特别是殿堂和墙垣更如是。 如在别处一定要说是犯上作乱妄自称帝建都。 但云南是天高皇帝远的地方,搞点小名堂,皇帝也无可奈何, 更何况万绿丛中一点红,也符合云南的地理风貌和美学特点。

传说,农历正月初九是真武圣诞或曰得道升天,这一天烧香、 拜神的人象潮水般涌来,以“祈晴祷雨,禳灾迎福”。 那时人山人海,山歌响彻好不热闹。在这里品尝“炒饵块”, 是一种风俗。不过我们今天来只有卖红苕和玉米的小摊。 无饵块的招引,则无万千人氏的到来。不能等到正月初九了( 那是九九年的二月二十四日)只好坐车乘云驾雾飞下山去, 进入喧嚣的市区。凡人嘛,还是应该到尘世人寰中。

七、拜圆通寺

六六年赴云南,未去圆通山,未拜圆通寺,造成三十余年的遗憾。 每提“文革”,便心中耿耿。这次赴滇一定要实现夙愿。 由道教的太和宫下山,便直扑圆通寺而来。道佛均需尊重, 不能厚此薄彼。

据资料载:圆通寺位于昆明城东北隅螺峰山,其山属蛇山余脉, 因山“色深碧旋如螺髻”,故名“螺峰”,其山峰峦秀拔、 松柏苍翠、丹崖翠岩、峻石林立,巍峨亭阁掩映于绿荫深处, 云雾岚气萦绕山巅峰顶。

元延佑七年(1320) 云南行中书省左丞阿昔恩在螺峰山南麓创建圆通寺, 所以又叫圆通山。明洪武十五年(1382)沐英筑昆明砖城, 将山围入城内。

圆通山东面深岩绝崦、木石掩映,盘龙江由北向南绕山麓进入市区。 山之北与商山相邻,南面是东西长300多米的悬崖峭壁, 壁下即为圆通寺。再南与祖遍山相连。 山之西南山麓是翠湖15公顷水面。西面半坡上有“梅园”, 是民国唐继尧别墅。

据《昆明县志》载:明清以来,每逢九月初九日, 于螺峰山登高饮菊花酒,以面簇诸果为花糕,亲识相酬馈。以后“ 重九”吃重阳糕,到螺峰山登高赏菊,已成为昆明风俗。

1953年,圆通山辟为昆明动物园,逐渐形成面积26公顷, 以展动物为主的综合园林。我们今来当然不是为欣赏动物的, 而是来看圆通寺。导游小姐说,圆通寺与我国其他地方的佛寺不同, 有自己的建筑风格,让我们注意观察。

我们在一条不算繁华的小街下车后,路边便见到圆通寺。 五间厅的山门上悬“圆通寺”匾额(这形制与沈阳之太清宫相似), 入山门后,便是宽阔的甬道。甬道两边古柏崔巍挺拔, 树下绿草如茵。顺坡而下,距山门三十余米,有座巍峨壮观、 朱描彩绘的牌坊,上书“圆通胜境”,是吴三桂在清康熙七年( 1668年)所建。过牌坊四、五步,即圆通寺旧五间山门遗址, 现已是古松森森、柏树丛丛,已辟为桂花园。再下石阶,厅堂当道, 原为天王殿,79年重修后,未塑天王像。厅堂左右有回廊, 绕回廊则见近千米的四方形的大水池居于寺院中央。池中有小岛, 岛上有两层八角亭阁,南北两座石桥将小岛与水池东西的禅院相连。 东禅院原有30间房,西禅院有20间,禅院倾坍后, 改为宽阔的临池长廊。不过现在已经利用起来, 一侧为佛家子弟讲经堂,一侧为卖佛门器物和工艺品的小商场。 登池中八角亭眺望,断崖峭壁、殿阁凌云、松柏掩映,使人如置身“ 山色画图里”越八角亭背面的接引石拱桥, 则是宏伟庄严的圆通宝殿(大雄宝殿)它斗拱飞檐、 雕梁画栋好生气派。 不过我们此时见到的圆通宝殿却被脚手架捆绑着。根本见不到它“ 佛谷云深”(匾额)的真面目,只能看到满地堆放的朽木和烂材。 显然,这里目前是殿宇重修工地,毫无疑问, 又是为了迎接世界花卉博览会。我们不胜怅惘, 因为无法瞻仰宝殿中由清布政史刘鸿祥题写的以“圆”、“通” 二字为首字的楹联:

圆如满月丽天,靡幽弗显,广照大千世界,觉路同登, 休论珠火为眉,清莲作眼,但如选佛场,莫非罗汉;

通喻慈航泛海,无往不达,普渡亿万众生,菩提共证, 岂必金花著面,万字横胸,始知转轮王,即是如来。

(在这里不能不说说圆通寺的沿革,该寺有1200多年的历史, 是昆明城内最大的佛寺。唐南诏蒙氏曾在这里建补陀罗寺, 1255年寺毁于兵燹,此地遂成“蓬翟之墟,蛇豕之家”。 元大德二年(1301)阿昔思大兴土木“崇建法宇,庄严梵身”, 历时18年,至元佑六年(1319) 在寺的旧址建观音大士殿三楹,殿南又建藏经楼三楹, 再南建成圆通巨刹,大殿南又建钟楼和两座佛塔。 明清两代不断修葺,据《云南通志》载明成化年间重修圆通寺, 谪戍来滇的日僧曾在此建“翠微轩”、“古木楼”、“回岩楼”, 清康熙年间,吴三桂大规模扩建, 将山门向南移出百步至圆通街街面)。

大殿后面,东西延长300多米绫峥石壁俨然成为寺的屏障。 元代称为盘坤岩,后称明月石,岩壁西面又称普陀岩, 壁顶即为螺峰山巅,山上石笋峰萼空处遍种万松。明月石、 普陀岩的削壁上前人有许多摩岩题咏刻石, 其中有不少情景交融的诗词。

如明《云南通志》编者李之阳的咏石崖诗:

铁壁锩然拥绀宫, 曲崖石磴穿玲珑。

何年脱下苍龙骨, 至今鳞甲生秋风。

如清康熙巡抚、书法家王继文的七绝:

湖光山翠拂衣来, 千仞云根老苍苔。

倚徙孤亭迟月上, 神龙忽拥夜珠回。

如清康熙时书法家许宏章草书“瞻啸岩”三字并七律一首:

圆通古寺树叠千, 松相青巷断复连。

或阁或楼或石凳, 在腰在足在山巅。

遥瞻昆水群峰胜, 俯视春畴万户烟

为喜老僧饶韵致, 公余招我一谈禅。

这些情景交融的诗词,还有奔放飘逸、 刻工遒劲厚朴的书法题刻及观音象、张三丰像、济公像、 纯阳大帝像,都使这里不仅体现了明清圆通寺佛、道、 儒三教合一的特色,又使之成为云南古代绚丽多彩书法、诗词、 石刻的宝库。

在削壁下圆亭旁有个石砌高台,名为“咒蛟台”,台下有“幽谷”、 “潮音”二洞,咒蛟台的西面,西禅院之后原有“松鹤堂”、“ 栖云深境”、“林峦图画”、“育英书院”等建筑群, 依普陀寺而峙。由育英书院北沿石崖上,在陡壁上建有“灵官殿”、 “吕祖阁”、“一天门”、“二天门”、“雷祖阁”、“大士阁”、 “文昌阁”等道教建筑群,更说明道教在此不仅有立足之地, 而且颇有规模。当然这些地方我们未能去。站在山下向上张望, 只觉得崇高险峻,遗憾的是无法瞻仰更多的精彩去处。 明嘉靖进士孙继鲁的《春日登螺峰山》曰:

乳石峋嶙异,  寻声曲径通。

藏蛟阴吐气,  蹲虎昼吟风。

人自半空下,  峰由百转中。

星罗千万户,  俯首夕阳红。

使我不明白的是,中国的佛、儒、道三教建筑在此已经拥挤不堪, 而大雄宝殿后面还在屏峰之下建了一个缅寺建筑, 寺前那对玻璃钢的狮子,其丑无比,而且简陋得不象样子。 这难道也是一种引进。如果说这种引进还有点道理的话, 因为天下佛道是一家嘛, 那么在讲经堂身后赫然露出的老百姓的砖楼住宅,则显得不伦不类, 它不仅影响了佛寺、道观的庄严和神圣,而且对这坊表壮丽、 殿宇巍峨、佛像庄严、楼阁奇特、削壁棱峥、峦清道阴、 群峰苍翠的“圆通胜境”是个亵渎。别无他法,拆毁即是。 不知昆明之当局者能否借“世博会”这个题目,将答案写出。

现在我才明了圆通寺与其他寺的不同之处。别处是山门之后, 即有天王殿、弥勒殿、观音殿(韦陀殿)、大雄宝殿, 一路或升上去(如少林寺、西园寺)或平过去, 而这里进山门后沿中轴线却一直下坡, 圆通宝殿正好处在寺院的最低点。大殿前有几千平方米的放生池, 池中虽建了八角重檐亭,但不设弥勒像,天王像也废去。 大殿背后依明月石削壁,借苍翠螺峰山之景, 形成别具一格的水院佛寺。闹中求静,小中见大, 在我国造园艺术中具有独特风格。另外山南为佛家胜地, 山北却是虎、象、狮、熊豹等的乐园,佛家的普渡众生, 在此有更深的含义,不仅为普渡,简直就是共享自然,共享人生。

当然,圆通寺也有不能脱俗之处,那就是阁内一长溜的卖店, 里面卖佛珠、卖佛像,尚可理解。但缅玉、 翡翠之类则让人不能理喻。商品经济大潮汹汹, 虽宁静佛寺亦不能幸免,让人有几分悲哀。

写到此本应停步。 可是临圆通寺而在明月石峭壁上的聂耳亭不能不写。 聂耳亭内有赵式铭(字星海)撰的亭联:

酒罢客将归,一阁峥嵘斜照紫;

曲终人不见,数峰杳霭暮烟青。

语意苍凉,寄托了对聂耳的诚挚怀念和深深惋惜。

据说,圆通山最热闹时节为阳春三月。此时, 山北那上下三块樱花区里,云南樱花、日本樱花、垂丝海棠, 数千株竟相开放,簇簇团团、重重叠叠、红白相映、璨若春霞。 登高望去,一片花海。满山的红粉娇颜,衬着满山的苍翠绿树, 配上满山峥嵘怪石,映着远处湖光山色, 构成一幅幅动人的园林胜景。赏花观景,令人目不暇接、赏心悦目。 那绽开的垂丝海棠,组成长达200米拱形花荫步道,繁花叠缀, 宛如彩色长虹,。一场春雨,山色蒙蒙,草色青青,叶色碧绿, 花色浓艳,空气也格外清新。

此时,春城士女倾城出动,扶老携幼,熙熙攘攘,满山花飞花舞, 满山欢声笑语,共同组成昆明新景—“螺峰樱潮”。 清昆明解元施汝揆曾填《锦缠道·螺峰即景》曰:“照眼花明, 好一派春光透。解东风,千红齐凑,海棠毕竟群芳首,树树高枝, 慵带夕阳瘦。   上孤亭骋怀,绿波微皱。晚山青,远山如绣。 有鹭鹫飞过千畦地,曲城河畔,逗几丝残柳”。

现在的千树万树海棠、樱花组成的“螺峰樱潮” 已不是当年春光花明所能比的。现在春城景色,远山苍茫, 盘江烟柳,翠湖群鸥,城中高楼, 更不是当年曲城残柳的静谧淡雅所具的景色。

花城、锦城正以其五彩缤纷、 绚丽多姿的景象迎接着世界园艺博览会,而世博会后, 昆明将年年花潮汹涌,人潮沸腾。

八、余音袅袅

12月12日参观圆通寺后,又驱车去云南民族文化村参观。途中, 经过一条楼宇壮观、装修华丽的大街。导游小姐说,人称此街为“ 腐败街”。每晚这里灯红酒绿,当代的达官贵人在此杯觥交错, 饮的都是民脂民膏。像玉溪卷烟厂的董事长储时健、 罗以军等贪污几百万,成为猖狂的新暴发户。不过, 我们也别说别人,飞行数千里到这里只为览胜景, 就耗去了八千元巨资,与烟董事长相比,我们只是小巫罢了。这不, 在装潢考究的啤酒城的自助餐厅里,面对着诸多冷盘热菜, 大家也都饕餮一顿。管它生冷软硬,统统用筷子别进嘴中。 因为我们去得早,饭菜品种很齐全。后来的旅游者也进来饕餮, 严格说,他们是吃我们的剩饭,但他们同样也瞪大眼睛, 到处搜寻可食之物。不一会,面前的杯盘也是一片狼籍。 这座华宫每天都这样迎接饥不择食的人们。在这里斯文扫地, 矜持脱去,剩下的只是一片“啃槽”之声, 这跟一批批生猪进了有食的圈没有原则的区别,悲哉人也。 只想别让30元钱花得冤枉,人们把自己的胃口和肚皮全都舍上。

有饮食必有男女,此为性也。饱食之后赶往民族文化村, 就是为了满足一下对另一种性的需求。 在民族村门口排列着一批身着民族服装的少女,他们就是导游。 这里宽松的地方是人们可以选导游。这个举动真是对人格的侮辱, 就像相马看口一样,人们可从导游女的身段、面容、 服饰等几方面进行挑选。这种挑选无疑是分辨美丑。 我和女高的乔校长等人看中了一个身材苗条、面容姣俏、 气质不俗的姑娘。不料,另一位姑娘跨步而出,自愿做我们的导游。 后来我们方知所看好的那个是导游们的经理。按旧时说法, 她应为年轻的鸨母。在这个位置上她是人贩子,当有人可贩时, 她不会贩自己。被陌生的人看来看去,挑来挑去, 这需要多大的勇气和心理承受力。好在这些小姐都老于风尘, 选与不选都能安之若素,这倒使我们安暗惊讶。

云南是个多民族聚集的省份。 在西山滇池之滨的民族文化村目前建了八个村寨,有傣寨、拉祜寨、 佤寨、纳西村、白族庭院、撒尼寨、宜寨和摩梭寨。 傣家的竹楼白塔、拉祜的草棚、纳西的古建筑和纳西古乐、 白族的跳竹竿和蝴蝶标本、彝族的红墙红房和虎图腾、 摩梭族的女氏族习俗等都给我们留下深刻的印象。据说, 此地还要兴建其他各民族的村寨, 将把26个民族的风情全都置于一园。这种想法不能说不对。 将散落在全省各地的民族建筑与各族的风情、风俗、风光融于一炉, 使旅游者利用短短的时间即可领略民族大观,不能不是好事。 但我想这些村寨离开自己的本乡本土,离开原来的山川草木, 充其量不过是一种临摹和转抄,早已失去了那份真韵和野趣, 当然更没有了各民族固有的那份生机和活力。

对这些人为的景观我没有太大的兴趣。 尤其是对这些民族没有更多的了解,所以也不敢贸然动笔, 只好就写到这里。不过要提的是园内到处都有摊亭, 卖的东西大体也相似,木象、牛角梳、翡翠、玉石、 木雕及民族服装, 颠来倒去就是这些东西大概这就是宣传民族文化了。 我在这里花25元钱买了一个牛角做的鱼艺术品, 算是对民族村的一个纪念。

回程的路上,导游求我们去传统医学中心看看。说实话, 我对这些所谓的中心很反感、很厌烦,他们是变着法子赚钱。 可是导游小姐为我们辛苦了两、三日,这点面子应该给她。 这处中心很有点规模。外间是卖场,里间是诊室,也是课堂。 一位老中医滔滔不绝地向喝着“中心” 赏赐的清茶的我们大谈了一番医经。 然后便放进一批穿白大褂的教授医生捉对厮杀似的一对一诊起脉来, 随后便是郑重其事地推荐外面卖柜中的中成药。 我早就料到他这一手,便说,脉看得对,药也是仙丹妙药,然而, 钱不凑手,得以后给我邮寄。听我这么一说,他就悻悻地走开了。 这样的把戏我看得太多了,喝茶、解说、诊断、卖药四步曲, 缺哪一步也不行。尽管他说是14集团军入滇后多年研讨滇药, 这里的药都是名药,我只知道云南除了“田三七”,还有白药, 是驰名中外的名品,别的还真没有什么名药的印象。

5点15分,我们就要乘机离昆赴桂。 在高原侯机厅里我望着窗外起落的飞机,忽然一个问题萌生: 飞机的飞行高度一般在九千至一万米,我不明白这是海拔高度, 还是相对高度。如果在高原飞行,也要离地一万米, 那么飞机在空中的海拔高度则应为一万三千多米, 因为云贵高原高为三千多米,真的那么高,空气不稀薄吧。 现在昆明机场飞机起落次数不算太多,但“世博会”期间呢, 我真不敢去想。

呵,云南,路上来,空中走。我暂时告别了你,春城, 但你永远是我心中的城。

1998年12月10日—12日游

1999年2月4日终稿


转自《新浪博客》


转自《民间历史》网( www.mjlsh.usc.cuhk.edu.hk ),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二维码分享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