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燕 :安村游学:石美玉、康成的传奇伟业

1989-06-04 作者: 刘燕 原文 #这样走过 的其它文章
分类: 1870年代至1950年代, 传教士, 江西, 九江, 留学, 医学教育, 医学界


安村游学:石美玉、康成的传奇伟业


--作者:刘燕


作者简介:刘燕,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博士毕业,现任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文化与传播学院教授,曾在爱尔兰都柏林大学、美国密西根大学做访问学者 ; 研究领域为世界文学与比较文学、女性文学、基督教文学、国际汉学等;出版专著《艾略特》( 2001 )、《现代批评之始: T.S. 艾略特诗学研究》( 2005 )、《 < 尤利西斯 > :叙述中的时空形式》( 2010 )等;主编《从歌德、尼采到里尔克:中德跨文化交流研究》( 2017 )、《乔伊斯与东方》( 2017 )、《翻译与影响: < 圣经 > 与中国现代文学》( 2018 )等。



就读密西根州安娜堡(戏称 安村 )先锋中学的 Maggie 参与了由 “Ray Detter 本地历史奖 Ray Detter Local History Award )组委会发起的历史项目比赛,研究课题为 安娜堡与中国的发现之旅 The Explorative Journey between Ann Arbor and China )。作为这个课题的指导老师,我陪着 Maggie 到图书馆查找资料,挖掘一些不曾为大众所知的安娜堡与中国之间的历史。


二位最早来密大留学的中国女性石美玉( Mary Stone 1873-1954 )、康成 ( 康爱德, Ida Kahn 1873-1928) 引起了我们的好奇:为什么在 女子无才便是德 的清末 —— 女性被缠足的时代,居然会有二个中国女孩在 1892 年来到安娜堡,同时在密大学习医学?是谁把她们带到美国来留学的?她们在 1896 年毕业以后的命运怎么样?我故乡所在的江西是否留下了她们当年的足迹?


通过调研,谜底逐渐解开,二位女性开拓中国近代医学与护理学的传奇历史逐渐浮出了水面。我们了解到,原来是一个美国女传教士 Gertrude Howe (1847-1928) 改变了她们的命运,这位出生在密西根州州府兰辛( Lansing )一个卫理公会传教士家庭的传道人,有一个拗口的中译名 昊格矩


52.jpg

(石美玉( Mary Stone )与康成( Ida Kahn )年轻时的合影)


据说她曾在密西根大学读过书(但我们在密大学生注册名单找不到她的名字),原计划去印度传教,临行前几天突然得到呼召,转而到中国传教。 1872 年, 25 岁的昊格矩漂洋过海,来到了江西省九江市(可能是这里有卫理公会的传教点)。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这个长江沿岸的重要港口城市开始对外开放,逐渐成为了江西乃至江南最大的传教中心。为了方便在华事工,深入扎根本地,昊格矩在一个中国朋友的建议下,收养了二个中国女孩(后面还陆续收养了几个孩子),她们就是开篇提及的石美玉与康成,从此这三个女性的命运紧紧相连,同甘共苦,开创了一段轰轰烈烈的医疗、教育与传教并驾齐驱的伟业。


1873 5 1 日,石美玉出生于湖北黄梅一个基督教家庭,她从小随父母在九江长大,父石宅嵎是江西省卫理公会最早的华人牧师之一,母亲担任了教会女校的校长。由于受到基督教信仰的影响,这一对夫妻崇尚自由宽松的教育,希望自己的孩子受到良好教育。


石美玉幼时,她的母亲并没有给她缠足,这遭到了来自家族和邻里的巨大舆论压力。为了让女儿得到更好的教育,他们决定把石美玉托付给好朋友昊格矩收养,接受那个年代的中国女孩几乎无法想象的西式教育。


与此石美玉不同,康成更是命运多舛,她在 1873 年出生在江西九江一个经济窘迫的家庭,这家人已经有了五个女孩,她成了多余的老六,于是父母决定要把她送给邻家当童养媳。


邻居居然请来了算命先生,预测这个女孩子命犯天狗,婚姻不利,坚决辞退这桩包办婚事。正当这家人无计可施之时,在朋友的推荐下,昊格矩伸出了援助之手,收养了当时仅两个月大的女婴,并为她取了一个英文名字 Ida Kahn (中译名康爱德)。对于一个被父母嫌弃的襁褓之中的可怜女婴而言,这真是时来运转,从此,康成走向了另外一种无法想象的人生命运。


53.jpg

(石美玉与康成年轻时的合影)


巧合的是,石美玉与康成这一对姊妹花出生在同一年( 1873 )出生,她们同时( 1882 )在昊格矩创立的儒励女子学堂接受新式教育,又在 1880 年一起随养母回到美国,学习英、日、德、数学、物理等课程,成绩优异;此后才有机会考上密大医学院,二人不仅成绩名列前茅,而且卓姿风韵,引人瞩目。


在毕业典礼上,石美玉身穿粉红旗袍,康成身穿蓝色旗袍,一同登台领取学位证书,令现场观者刮目相看,大家起立鼓掌。据此, 1897 年梁启超还专门撰写了一篇《记江西康女士》 ( 发表于主张维新变法的《时务报》 ) ,记述了发生在密大的这一幕: 西例,校中学生卒业将出学,则群其校之教习,若他校教习,与其地之有司,若他国旅其地之客官等,而集于校,而授成学者以执据


这里的 执据 即毕业文凭,相当于科举制的 状元 。梁启超详细描述了二位才女领取 执据 的傲人场景: 昂然翛然,服中国之服,矩步拾级,冉冉趋而上 翘然异于众 。石、康两位女生身着旗袍,稳步登台,仪表优雅,落落大方。


出席毕业典礼除了校内外教师,还有本地官员和国外来宾: 睹此异禀,则皆肃然而起,违位而鞠躬焉以为礼 ,来自十余国的学生数以千计, 观者如堵墙,则皆拍手赞叹 。显然,石美玉与康成的骄人成就引发了密大著名的第三任校长 James B.Angell 1829-1916 )的感叹: 无谓支那人不足言,彼支那人之所能,殆非我所能也 不要轻视中国人。但在我看来,中国人的本领不是我们能够超越的。就比如这二位女士,我们美国的女子与其相比,真的难以企及。


54.jpg

(密大 Bentley 历史图书馆有关石美玉和康成的学籍档案)


1896 年,二位才女学成回国,报效故土。在九江码头上岸时,阔别多年的石美玉与康成受到了热烈欢迎,鞭炮齐放。我推测,人群之间一定少不了昊格矩和她们的亲朋好友。据说三天后,石、康两人就以精湛的技术,成功地做了几起手术,一时声名鹊起。到第二年末,她们接诊治疗了将近 5 千多名病人。


随着病人的增多,她们人手不足,为了改进治疗条件,决定创办一所医院。石美玉亲自到芝加哥募捐求助,她幸运地得到了一位芝加哥名医但福德 (Dr. I.N. Danforth) 的慷慨捐赠,医院以其夫人的名字命名。 1901 12 月, 但福德医院 Elizabeth Skelton Danforth Hospital )落成开业,石美玉亲任院长,每月求诊病人多达三千。


为了培养更多的助手,她们又开设了一所 但福德护士学校 E.S.Danforth Nursing School ),石美玉亲自翻译英语教材,教导助手(那时大多数是穷苦家出身、走投无路的女孩)西方的医药护理知识,在行医的同时开办每周四的《圣经》查经班。


不难看出,像她们的养母一样,石、康二人不仅拥有了良好的教育与娴熟的技术,也心怀虔诚的基督教信仰,在独立、自由、平等与博爱的精神层面上影响了一批从父权夫权压迫中走出来的中国女性,以自己切实的行动一点一滴地改变了身边的 小历史 的进程。


55.jpg

(密大 Bentley 历史图书馆有关石美玉和康成的历史档案)


二位女大夫在中国医学界声名远扬。据传南昌巡抚派船到九江,请求派一位医生去为夫人看病,康成立即出发,将患者带回九江悉心照料。巡抚夫人康复后,感恩戴德,她希望当时的南昌也开办一所类似的医院,愿意全力支持。


鉴于医患之间的良好关系, 1903 年康成带着养母昊格矩一起来到了南昌,开办一所医院(成为如今的南昌妇幼医院前身)。这么聪慧能干、医术精湛的女子才不令人怜爱?


据说,梁启超的《记江西康女士》一文引发了《老残游记》作者刘鹗的续弦之心,得知康女士 尚闺中待字 ,刘鹗请罗振玉写信给梁启超和《时务报》创办人汪康年,希望他们 为作冰上人 。只可惜 女士无他志念,惟以中国之积弱,引为深耻,自发大心,为二万万人请命,思提挈而转圜之。


一心要奉献中国医疗事业的康成和石美玉皆终身未婚,我觉得这个现象很值得中国女性主义者研究。 1899 年康成代表中国出席了世界妇女协会会议。


1907 年, 34 岁的康成再次负笈海外,在美国西北大学和芝加哥大学攻读文学硕士,还远赴英国热带病院深造医学。四年后她回南昌继续从事医务工作,曾得到孙中山的赏识,在北伐、国共战争期间,一视同仁地救死扶伤。但不幸的是, 1931 年积劳成疾的康成在南昌去世,年仅 58 岁。


56.jpg

(石美玉大夫)


传奇故事继续发展。据记载,石美玉染病静养期间,九江知府出告示:禁止任何车马经过她住寓的街道,以免影响她养病。石美玉受到九江人民的爱戴,声望之高,可见一斑。 1915 年,石美玉筹组了 中华医学会 ,担任副会长。 1918-1919 年,她获得洛克菲勒基金会的资助,到美国约翰 · 霍普金斯大学医学院研修。


57.jpg

(江西九江福德医院入口处)


留美期间,她四处演讲,介绍中国的情况,鼓励中国留学生回国服务。石美玉有一个妹妹石非比,后来也赴美留学,获得医学学位后回到九江,成为她得力的助手,但不幸染病上肺炎,过早去世。


1920 年石美玉脱离了美以美会妇女国外差遣会,与美国宣教士胡遵理( Jennie Hughes )志同道合,一起在上海建立了伯特利医院、伯特利教会和神学院,还开设了两间药房和一所护士学校,在家中收养了 36 个贫穷孤儿。 1928 年山东爆发大灾荒,大量难民涌进上海。


一天,石美玉接到电话,得知有 300 名孤儿即将到达上海。她到车站接回 100 名孤儿,克服种种困难,建立了伯特利孤儿院,附设小学和中学。而这些孤儿长大后,多数进入大学深造,不少人留学归来。服务社会。


抗战爆发后,上海沦陷,石美玉一群人南迁,把伯特利教会的事工延伸到了香港,至今香港的伯特利教会和神学院、医院依然发挥着影响力。 1952 上海伯特利医院 收为国有,现为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 (有意思的是,上海交通大学与密西根大学是友好大学,双方合作甚多)。


之后,石美玉与胡遵理一起离开中国,移居加州,继续开拓医疗事业。 1954 12 30 日安息在南加州巴沙得纳,享年 81 岁。至今,可以在此地寻访到石美玉的墓。


58.jpg

(一位江西作者为康成大夫写下的赞诗)


石、康二位女性成为中国近代女性冲破封建枷锁,追求独立和自主的楷模,慕名来求学者络绎不绝,还有来自越南、缅甸、新加坡和檀香山的女生。至 1937 年,共有 600 名学生毕业获得了中华护士会证书。


被誉为 中国护士之母 的伍哲英( 1884-1960 )在 1910-1911 年半工半读于 但福德护士学校 ,成为石美玉的得力助手。更令人惊奇的是,石、康的传奇伟业还激发了密大教育者对于东方女性接受高等教育的思考,一项资助亚洲女性留学密大的计划酝酿而成。


在校董事长 Levi.L.Barbour 的倡导下, 1914 年密大正式设立 “Barbour 奖学金 Barbour Scholarship ),其宗旨是 让来自东方的女性,得到西方的教育,让她们把好的东西带回去,在她们的同胞中传递祝福。 to bring girls from the Orient, giving them an Occidental education, and let them take back whatever they found good, and assimilate the blessings among the people from which they might come )。来自中国、日本、印度、菲律宾、越南、土耳其等国的许多东方女性通过申请 Barbour 奖学金,有机会来到密大读书。


在一本厚厚的档案名单上,我和 Maggie 一起查到不少中国女留学生的名字和照片,她们通过 Barbour 奖学金而留学密大的不同专业,成为各行各业的优秀人才。例如:第一位获得 Barbour 奖学金来密大就读的女生王世静( 1897-1983 )于 1923 年在密大获得了硕士学位, 1929-1951 年担任了福建华南女子学院校长。 1928-1951 年担任金陵女子大学校长的吴贻芳( 1893-1985 )是中国第一位大学女校长,她于 1928 年获得密大生物学博士,是在《联合国宪章》上签字的第一位中国女性,被授予了密大 智慧女神 奖。


在医学方面,丁懋英( 1892-1969 )于 1922 年获得密大医学博士,担任了天津女医院院长,被誉为中国现代妇产科之母。此外,台湾著名戏剧家李曼瑰( 1907-1975 )也是 Barbour 奖学金的获得者。从这一连串的历史细节中,我们可以看到这些智慧、坚强而独立的现代女性,是如何踏进时代的洪流,成为了当仁不让的弄潮儿。


59.jpg

(密大 Bentley 历史图书馆藏 Bourbor 奖学金获得者的合影,其中有中国留学生)


石美玉与康成的传奇伟业,泽及后代。 1949 年后,历经半个多世纪的 但福德医院 归为国有,更名为 九江妇幼医院 ,下设的护士学校更名为 九江护士学校 (如今为 九江学院护理学院 )。正是在探寻这一段历史的过程中,我惊讶地发现,我母亲当年就读的 九江卫生学校 50 年代的校名)居然源自于 但福德护士学校


母亲在 1953 年初中毕业,年仅 15 岁,考入 九江卫生学校 ,就读二年, 1955 年毕业,她获得护理学的中专学历,这在那个年代的女性中,也算是 高学历 了。


我突然感觉到了一种神秘的命运关联。在安娜堡,我特地打电话询问年过八旬的老母亲: 你当时为什么会到九江卫生学校读书呢? 母亲告诉我: 那时家里穷得要命,根本就供不起我继续读高中,我听别人说九江的这个学校免学费,除了交通、吃饭的钱,几乎不用自己花销太多。 我又追问道: 你当年上课的教室,是不是在一栋西洋风格的老建筑里? 母亲说: 我记不太清楚了,好像上课的房子有点破旧,带有一个花园。 我继续问道: 你读书期间最大的印象是什么? 母亲的回答很有意思: 蛮快乐的。我学会了注射、打针。我还记得九江的鱼很便宜,好吃,味道鲜美。


60.jpg

(本文作者母亲 ( 第一排右二 ) 毕业 1955 年于九江卫校)


20 世纪 50 年代,一个人会给病人打针,而且打得很不错,也是一门了不起的技艺。母亲在九江卫校毕业时只有 17 岁(正好与 Maggie 一样大,还属于未成年人),她被分配在景德镇人民医院做了一名护士。


据她说,那个时候刚好有不少苏联专家在景德镇工作,他们去医院看病打针的时候,每次都喜欢点她的名,大概是因为她既年轻漂亮又态度温柔,打针的技术高超,病人在与护士的聊天过程中,一点也感觉不到疼痛。母亲的好名声在她诸多的获奖证书中得到了印证。


出生于贫寒家庭的母亲有机会接受专业培训,成为一名深受病人爱戴的优秀护士,这无疑得益于昊格矩、石美玉、康成等 前辈栽树,后辈乘凉 。这三位传奇女子留下的宝贵遗产惠及到了我家族,母亲后来回到出生的故乡,长期担任所在医院的护士长,像当年的石美玉、康成一样播撒教育的种子,培养了许多的护士,而其中一位成了我的二嫂。


61.jpg


百年之后,我和 Maggie 有缘来到安村,亲历当年石美玉、康成的留学之地密大,在档案馆、图书馆触摸她们的档案资料,了解她们的传奇故事。我们迫切期待有期一日回江西探亲时,专程去九江探访当年石美玉与康成创建的医院和学校。冥冥之中,我有一种难以言说的感喟与惊叹。


想象一下,如果昊格矩当年没有下决心来中国九江传教(而是去了印度),如果她没有收养石美玉与康成,并让她们接受西式教育(那个年代的中国女性 99% 无法接受高等教育),这二个女孩的命运大概与大多数中国普通女性一样,默默无闻终其一生,她们如何可能漂洋过海,留学密大呢?


正如梁启超所言: 则至今必蚩蚩然塊塊然戢戢然,与常女无以异,乌知有学,乌知有天下。 如此一来,我母亲也不可能在九江卫校读书,成为一名出类拔萃的护士。


历史事件的因果在不可预测的时空中如大树盘根错节,个人与他者、前辈与后代的命运交织在一起,偶然与必然的汇合如隐若现,似乎有一只无形之手,在塑造着历史的走向和个人的命运。


穿越光阴的隐秘隧道,在闪烁的微光中我们得以透见,那位听从上帝呼召、无所畏惧奔赴中国的密西根女传教士,开启了二位中国现代女性的非凡人生,而她自己也成为这个传奇故事中的一部分。在不朽的神圣光照下,这些勇敢美丽而慷慨无私的女性播撒神州的爱心种子如今开花结果,依旧芳香四溢,圣洁美好。



转自《密西根房地产》


转自《民间历史》网( www.mjlsh.usc.cuhk.edu.hk ),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二维码分享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