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岛:我为什么会成为一个叛逆的作家

1989-06-04 作者: 北岛 原文 #这样走过 的其它文章
分类:

我为什么会成为一个叛逆的作家

--北岛 演讲

b1.jpg

6 19 日下午,诗人北岛来到北京 101 中学,为同学们上了一节特殊的语文课,谈谈“生活与诗歌”。他坦言自己对这样的场合感到紧张,不知道怎么跟身穿校服的听众聊天,于是跟大家谈起自己的经历,追根溯源“最后为什么会成为一个所谓叛逆的作家”。然而最终他还是感叹于自己生活的复杂、难以说清,只能期待同学们的提问。不过,“穿校服的听众们”不仅熟悉北岛,踊跃抛出的问题颇具质量,而北岛的回答也堪称精彩!

我的生活还是比较复杂的,又简单又复杂。我 1949 年生在北京,生在红旗下,长在红旗下。从我出生以后到 20 岁这段时间,我基本上都是在北京长大的。在 20 岁那年,我第一次真正离开了北京,那时我被分配了当建筑工人。

作为作家,想追溯自己的人生道路,想了解自己为什么到了今天这个地步,最后为什么会成为一个所谓叛逆的作家,我觉得(对我来说)真正要追溯的是童年。从小我就不喜欢上学,我天生就对学校就有某种敌意,对我来说这是束缚。我从小就喜欢做白日梦,老师上课时就老说我走神。我数理化都不好,特别是数学,所以我后来都不知道怎么混到了北京四中。高一最后一次数学考试之后,我就觉得我快不行了。

b2.jpg

北岛:生活怎么会和诗歌有关系呢?

我高一的时候遇上了文革,那时候我 17 岁,所有学校都关闭了。出于私人的想法,我特别希望就这样下去,所以后来我特别害怕毛主席又改主意了。

小时候我父亲经常让我背古诗词,尤其在暑假,每天要摇头晃脑地背诵。记得杜甫的“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这两句诗朗朗上口:茅舍周围都是春天的水洼,到处都是群鸥飞舞。诗的音乐性特别好,特别是叠音的效果。

我在 7 岁的时候学了第一个字:人。我三年级 10 岁左右的时候在作文课上写了我的第一首诗,当然我完全抄的是报纸里的政治词汇,“走狗”、“螳臂当车”、“社会主义康庄大道”这些词语现在听起来会很奇怪,可是那时候的社会是一个政治社会中的气氛。

1966 6 月,文革爆发,这是一段非常复杂的历史,我们可以先放在一边不去讨论。但是那时候从十三、四岁到二十岁这个年龄的孩子,经历了从关闭学校到上山下乡,这对他们的人生造成了很大的转折。我和朋友们编了一本书叫《七十年代》,我特别引用了英国作家狄更斯的名句:“这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这是一个痛苦的过程,但又成为一个新的世界的可能性。

b3.jpg

活动现场学生在朗诵北岛的诗

我们这批人,自己读书,也独自思考,用台湾诗人商禽诗句来形容就是“用脚思想”,我认为这是一个很独特的说法,我们和过去文人的想法都不太一样。 1968 年,当时“上山下乡”要离开故乡,同学们面临分手,很多人写旧体诗词抒怀,成为一种时尚。

写旧体诗词显然受到毛泽东的影响,当时有一本薄薄的书叫《毛泽东诗词》,总共 37 首,我全部都会背诵。同学们写旧体诗词、互相唱和,抒发思乡与离别,也抒发当时的革命情绪。但受到古典诗词严格的格律限制,很难表达更复杂的感情。

我当建筑工人的时候是 1969 年,同时开始写旧体诗词,大约写了一年左右。而且我写得也比较差,跟我班里的同学比起来,大概就是三流的水平吧。后来为什么发生一个很重要的转变呢?从旧体诗词突然转变到自由诗——我们还有一个说法叫新诗,这和这段历史有非常直接的关系。

60 年代末到 70 年代初,有一个叫郭路生的诗人,他的笔名叫食指。他可以说是中国新诗运动的第一人,其实他只比我大一岁。他开始写作的时间,我特别问过他,是 1965 年,也就是他才十五、六岁。他的诗和当时主流那种宣传式、口号式的诗歌不同,充满了迷惘与忧伤,当时他的代表作有三部曲,其实就是三首,叫《烟》、《酒》、《命运》。全国各地的知识青年都在手抄他的新诗,广为流传。

b4.jpg

北岛诗歌手稿《履历》

1970 年初春,我还明确记得这个时间,我和两个同班同学一起到颐和园的后湖划船。那时候颐和园特别安静,因为大家全都走了,北京城基本上都空了。我的一个同学突然背起了一首诗《在你出发的时候》,这让我非常震惊,我问同学,这到底是谁的诗,他第一次告诉我说,叫郭路生。在我编的《给孩子的诗》这本书里,中国诗人唯一一个选了两首诗的诗人就是食指,因为他对我影响很深,其中就有这首《在你出发的时候》。对于很多人来说,都会遇到某一刻会照亮自己。那时候我就觉得,我也可以写这种新诗啊! 1970 年的春天,诗歌成为我一生的转折点。

1969 3 月,我被分配去北京第六建筑公司做建筑工人。我当了六年的混凝土工,又当了五年的铁匠,从 19 岁到 30 岁当了 11 年的工人。我们最初是在河北易县,在山里建发电厂,后来搬到北京远郊的东方红炼油厂建厂房。当时我们住的大工棚都是临时搭建的,百十来人住在一起,大通铺。我住在上铺,我的铺位少于一平方米,我是在这样的环境中开始写作的。

当时劳动强度大,师傅们很早就入睡了,鼾声四起,我用混凝土板改成小桌,盘腿而坐。把旧草帽拆掉帽檐,然后和泡沫砖一起做了台灯。为了怕影响师傅睡眠,我还特地把劳动服盖在台灯的光眼上,光线就特别暗。可以说当时获得了一种心灵的自由,晚上读书写作,那世界是属于我的。

我小时候喜欢摄影,经常给工人师傅们拍照,拍全家照,也拍遗像。我把照片洗好,免费送给工人师傅,我的名声很不错。所以因为一次偶然的机会,工会宣传组听说了我的才能,有一天找我,让我做一个宣传展览。我一口答应了,马上想到这会是我的一个写作空间。在谈判的过程中我就说,摄影是一门高科技艺术,洗照片非常复杂,需要一个暗室,别人不能随意进去。他们不太懂照相技术,我提的所有的条件全都答应了。于是建了一个四平方米的暗室。我的暗室紧靠着大工棚,但是有自己的门窗和床位。别人不能随便进来,要先打好招呼,等我收拾好才可以。

就是在这样的暗室里,我完成了第一部中篇小说《波动》的初稿。在三联新编出版的《北岛集》里,第一本就叫《波动》。这是 1974 年写的初稿,当时我 25 岁。

30 年前,这部《波动》翻译成英文出版之后,英国《卫报》采访报道我的文章题目,就说我的小说是从暗室里“洗”出来的。

b5.jpg

三联最新编辑出版的《北岛集》,此为其中的诗歌两卷本

我很快就出了问题。我的一个朋友叫赵一凡,他是北京地下文学的收藏家,他因为被牵连到一个案件中,被捕、被抄了家,我的作品就被抄出来。我因此被牵连,我被工地宣传组赶回我原来的工作岗位做铁匠。他们开始监视我,每天必须跟他们报到。我开始跟同学们转移书稿,一一告别,做好了坐监狱的准备。幸运的是,警察完全看不懂我的小说,那年头,那些没怎么受过教育的警察全都懵了。据说他们请了当时中国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的专家来鉴定,那些专家的结论是:完全抄袭自西方作品。总之我被从轻发落,没有被关起来。

70 年代到 70 年代末,我经历了将近十年的地下文学的准备期。那时候我们有地下沙龙,三五个朋友,既是作者,也是读者,那时候不能随便把这些稿子随便抄出去,只能大家私下交流。

1976 年,中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三巨头去世,“四人帮”被抓。后来中国开始开放了, 1978 12 31 号,我们创办了全国第一份非官方的文学刊物《今天》。我们把刚印好的《今天》杂志贴到北京所有重要的政府机构和文化机构,第二天又张贴到北大、清华、人大、师大等几所大学。我们特别留下一张白纸,上面写下“请留言”。当时我们最好奇的是我们写的东西有什么意义——我们跟当时官方的主流文学完全是风马牛不相及的,那么这样的东西人们能接受吗?

b6.jpg

今天的《今天》

我冒充读者混进人群当中,观察他们的反应,没想到很多人在抄我们的杂志,并留下他们的评论。大家的评论 95% 都是正面的,他们留下了他们的名字和联系方式,这些留言的朋友成为了我们的工作人员和编辑。在随后的 1978 1980 年的两年中,我们一共办了九期杂志,都是油印的,每期有一千到一千五百份,同时还有四本丛书。这本杂志今天还在,从我 29 岁到我今天 66 岁,到现在我还是这本杂志的主编。当然这本杂志曾有十年没有出版, 1980 年停刊, 1990 年我们在挪威奥斯陆重新复刊。到现在 25 年过去了,还在继续办下去。

80 年代末我离开了北京,到处漂泊,四年内在六个欧洲国家居住,从 1993 年到 2007 年我搬到美国, 2007 年我到香港教书。这么多年在不同的国家漂泊,我现在有了很大的变化。我写过一些散文,写到我的朋友,“垮掉一代”的代表人物艾伦 ? 金斯堡、盖瑞 ? 施耐德,还有墨西哥诗人帕斯,还有刚刚去世的瑞典诗人托马斯 ? 特朗斯特罗姆等等。漂泊很多年,认识了这么多诗人,这种经历和视野,是我早年的生活中完全想象不到的,这时候再回头来看我童年的生活是完全不一样的。

在海外生活的 25 年我更说不清楚自己了,讨论生活与诗歌,这其实是非常复杂的,生活为什么和诗歌有关系呢?还是请同学们来问问题吧。

b7.jpg

学生们踊跃向北岛提问

问答

提问一:有人说诗歌是属于每个人的,不管是城市人还是农民,大人还是小孩,也不管受没受过教育,都可以享受诗歌,可以把写诗当做一种生活方式和生活习惯。请问您对此如何看待?诗歌到底是可以普及的还是只属于诗人的?

北岛:我觉得诗歌应该是属于每个人的。我甚至觉得诗人在某种意义上不属于自己,他写出的诗是大家共有的。我们为什么编《给孩子的诗》?是希望给同学们有一个共同的财富。

提问二:在您的诗歌和散文里有许多细腻、独特的感受和意向,这是诗人的天赋还是后天养成的?

北岛:很难说。我本来写散文是生活所迫,我当时在美国买了房子,还要养女儿,付出很多代价。以前我没想过写散文,因为诗歌和散文很不一样。但后来我觉得,既然我经历的事那么多,接触了很多朋友,去过很多地方,我应该写写自己的生活。所以当我没有经济问题时,也还是喜欢写写散文。这是对诗歌的一种重要补充。

提问三:读您的《城门开》,里面说您早上起来看到窗框,光影在上面,像火车驶离站台。这样的想象力,您觉得我们普通学生是不是可以通过训练达到?

北岛:我觉得每个同学都不一样。有的同学的感受就很独特,有些人则是数学天才,这没有共同之处。很多人,比如苏童这样的作家,其实是写诗的。他对语言的敏感对他的写作起重要作用。虽然他起初不是一个很重要的诗人,但他最后转变成一个重要的小说家。

b8.jpg

北岛为学生们签名

提问四:您怎么看待近些年工人诗人的兴起和他们的作品,比如许立志?

北岛:首先,我没有认认真真读过他们的诗,也很惭愧。但是我在香港的诗歌朗诵会上见过孙恒和一个另外一个歌手,他们是打工诗歌的代表,我觉得挺独特,一直希望能跟他们沟通,可惜一直没有找到一个平台。我觉得诗歌的写作最好不要归类,定义成“打工诗歌”,这就没什么意义了。诗歌只有好和坏的区别。

提问五:您提到自己有很多诗人朋友,您觉得同诗人打交道和同其他人打交道有什么不同吗?他们的性格、气质会给您独特的感受吗?

北岛:我觉得没有诗人这个专业的称号。你只要喜欢写诗,就是诗人,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诗人有什么重要性吗?我觉得他只要得到自己的乐趣,形成自己的感受和视野,就很独特了。不用刻意强调他的身份。

提问六:我觉得写诗的人一定都很有想象力,他的诗能被人喜欢,能知名,这样的人并不多,他的作品一定满足了大众的需求。

北岛:我说一个尖锐的问题。写诗的人,可能只有 5% 的优秀诗人。每个人都可以写作,这是你生活中很重要的一部分,但并不一定符合别人的判断,你也不一定在乎大众的评论。不管喜欢不喜欢,同学们你们自己有判断,不需要听取公众的评判。我们有粉丝这个概念,其实很危险。我几年前专门批评过,粉丝基本上像邪教一样。那么多粉丝干嘛呀?

提问七:您和托马斯 ? 特朗斯特罗姆是好朋友,您曾经批评过他的一个译者,李笠。请您谈谈翻译和母语之间的关系。

北岛:我收录在《时间与玫瑰》的九篇文章,最早是在《收获》里写的专栏,我为此得罪了很多人,我性格中就有这一面,不会讨论个人的矛盾。(我得罪的)大部分人我都不认识,只有李笠,我以前在斯德哥尔摩时就认识。和他的翻译相比,以前的一个译者就更差了。但是我讨论李笠翻译的错误,和他个人没有什么关系。后来听说他也经常批评、骂我。这我也可以理解。

虽然他学的就是瑞典文,也算是托马斯的学生,但是在翻译过程中太随意。他认为有些东西是天生的,其实很多还是应该查字典。他自己写诗也是一样,没有控制力,(翻译)经常有很多明显的错误。其实翻译都会有错误,但是我觉得特朗斯特罗姆的词语是非常精确的,不能够有任何杂质。

提问八:有些作家对待创作非常谨慎。他们可以闭关三个月,除了基本生活需要都在写作。另外一些作家会在游历过程中,诗意大发,感慨万千。您早期似乎更像第二种作家,晚年对待自己的作品则更加谨慎。您觉得自己是哪种诗人?

北岛:我是后一种吗?不像吧。诗人怎么会像他们表面看起来那么简单呢?我不讨论我自己的诗歌是属于哪个类别,我觉得我也很难归到哪个类别。最好不要去揣测诗人表面的生活。我的表面生活应该还是比较快乐的吧。

b9.jpg

北岛与学生们合影

提问九:您怎么看待自己早期的诗歌?

北岛:三联的《北岛集》两卷本马上要出了。《履历》收录的诗歌时间是 1972 1988 年,《在天涯》涉及的是 1989 2008 年。一定要分的话,可以说一个是早期作品,一个是后期作品。这还是有些偶然性的,我突然在 1989 年开始漂泊了,我的日常生活、语言经验都发生了变化,联系还是存在的,不会断裂。常常有人喜欢我早期的作品,但是不太理解我后期的作品。这都可以理解,因为我后来的生活也发生了变化。

提问十:特别喜欢您的《回答》。您是在什么情况下创作出这首诗的?可以谈谈您这首诗的创作过程吗?

北岛:先老实交代,这首诗初稿写于 1973 年,最初题目是《告诉你吧世界》, 1978 12 23 日最终定稿。我以前的诗歌,是比较个人性的,后来是跟中国重要的时代转变相关的。 1978 年是中国改革开放的转折点,《回答》的这种变化有时代的关系。我自己总是对这首诗不太满意,但是很多人偏偏都会背这首。

(本文根据现场录音整理编辑而成,有删节,未经本人确认。)

b10.jpg

刚刚上市的《给孩子的散文》,北岛带给孩子的最新礼物

转自《青阅读》



转自《民间历史》网( www.mjlsh.usc.cuhk.edu.hk ),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二维码分享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