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砍柴:在常州,想起两位姓赵的清醒者

1989-06-04 作者: 十年砍柴 原文 #这样走过 的其它文章
分类:


在常州,想起两位姓赵的清醒者


--作者:十年砍柴


002.jpg

惜阴老人赵凤昌


昨晚住进常州钟楼区一家酒店,今晨早早起来,下楼散步。 26 年前来过这座城市,记忆中没有留下什么。即便有,过去二十余年中国各个城市的变化,也是沧海桑田,无处觅旧迹了。


徜徉在树荫下,我想起了清末此地两位姓赵的先贤,他们是那个时代难得的清醒者。


第一位是赵烈文,常州阳湖(今武进)人,字惠甫,号能静居士。他在曾国藩晚年时随侍左右做贴身幕僚,曾国藩对这位年轻人很信任,两人常在密室中谈论朝政,臧否人物。赵烈文将这些谈话记载于《能静居日记》。人们熟知的是赵烈文在同治六年六月二十日( 1867 年)预判清廷将在五十年内因 抽心一烂 而灭亡。


当时湘淮军已经平定了东南,开始搞洋务运动,整个国家的气象看上去有些好的转变,更有会唱颂歌的人更将其名之为 同治中兴 。作为中兴第一大臣的曾国藩,对 中兴 的成色如何,还是有足够的清醒。这一天,他听北京来客介绍京师的社会状况后,便忧心忡忡地对赵烈文说:


京中来人云: 都门气象甚恶,明火执仗之案时出,而市肆乞丐成群,甚至妇女亦祼身无袴。 民穷财尽,恐有异变,奈何?


赵烈文回答说:


天下治安一统久矣,势必驯至分剖。然主威素重,风气未开,若非抽心一烂,则土崩瓦解之局不成。以烈度之,异日之祸,必先根本颠仆,而后方州无主,人自为政,殆不出五十年矣。


当时曾国藩虽认为国事多难,但不至于崩盘,为此还和赵烈文辩驳了一番。历史的发展证明了赵烈文的判断。


赵烈文于甲午年( 1894 年)去世,并没有见证清廷土崩瓦解的最后结局。而他的同乡晚辈赵凤昌(很有可能是同族)不但是目睹者,还是这一过程的参与者。


赵凤昌,字竹君,也是常州武进人,比赵烈文小 24 岁,生于 1856 年,卒于 1938 年。他是晚清立宪派的代表人物,甚至可以说是中华民国的催生者之一。


赵凤昌少年时家贫,失学后入钱庄当学徒。富户朱某看到他聪明伶俐,绝非池中之物,于是给他一笔钱捐了杂职,分发到广东候补,时年二十。到广东后不久,他碰上了生命中最重要的贵人张之洞。张之洞早年是京师清流派重要角色,到广州来做两广总督后,很欣赏这位聪明、勤快、记忆力惊人的小伙,对其十分信任,赵凤昌充当总督衙门文案,参与一切机密。


刚到张之洞身边时,赵凤昌做了一件让张之洞对其刮目相看的事:说动张之洞重开 赌闱 。经过中法战争后,两广衙门很缺钱,钱从哪儿来?又不能增加田赋和商业税。赵凤昌告诉张之洞,广东人好赌,你让他白白地出钱给官府报效,很难。但是愿意在赌场上一掷千金。 赌闱 就是赌乡试的中举者姓氏,因为事关朝廷抡才大典,有辱斯文,被禁了多年,可洋人在澳门照样开场子 赌闱 ,广东士民纷纷送钱去那里。与其这样,这笔钱不如由官府自己来赚。


赵凤昌在历史上最大的贡献一是策动了 东南互保 ;二是在 武昌起义 后,成为 南北议和 的促成者之一。


1900 年慈禧老太后发了疯,向十一国宣战。稍微有点见识的人就看出这是一场必败的战争,会将中国引入万劫不复的地步,洋务运动积攒下的那点底子,一定会为之灰飞烟灭。像两广总督李鸿章、两江总督刘坤一、湖广总督张之洞这样的明白人心急如焚。可朝廷宣战了,而且是举全国之力决一死战,做地方官的怎么能置身于外?


为了家乡,也为了中国,不能陪着老太太发疯。张謇、赵凤昌、盛宣怀等人在上海出谋划策,分头游说刘坤一、张之洞、李鸿章,倡议拒绝奉行来自北京的 乱命 ,自行其是,与列强签订和约。为了打消自己老板的顾虑,赵凤昌还给张之洞拍了一封电报,伪造一份圣旨曰:


洋电,两宫西幸,有旨饬各督抚力保疆土,援庚申例,令庆邸留京与各国会议云。


张之洞可是探花出身的重臣,久历宦海,他不敢相信,又回电问这 洋电 从何而来。赵凤昌马上拉上常州同乡盛宣怀为他背书。他对盛宣怀说:


捏旨亡国则不可,捏旨救国则何碍?况且即称洋电,即西人之电,吾辈得闻,即为传达而已。


意思是说,我们在上海从洋人那里得知这个消息,但没有看到原文,为了国家我们向各督抚转达一下而已。即便穿帮,也只是 信谣传谣 的罪过。相当于现在媒体常用的 据外电报道


于是盛宣怀把赵凤昌发给张之洞的电文,照抄分发给各省督抚,表示确有其事。赵凤昌于是再复电张之洞: 盛亦得洋电,已通电各省,望即宣布,以安地方而免意外。


南方各省代表来到上海,与列国驻上海领事团签订协议, 东南互保 大功告成,南方中国免受了一场兵燹。


武昌起义 后不久,上海光复,赵凤昌在上海南阳路十号的赵宅 惜阴堂 ,成了各派南北要人聚会之所。赵凤昌充分利用他与北、南两方要人的私交,居间联络,出谋划策。黄兴在汉阳被北洋军打败后,回到上海后在赵凤昌家中与张謇、程德全等人会面。唐绍仪到上海议和,也在赵宅与黄兴面商。孙中山 12 25 日回国,第二天下午即赴 惜阴堂 向赵凤昌征询意见。


今天许多人知道张謇在促成清帝逊位、南北议和中所起的重要作用,其实赵凤昌的贡献一点不比张謇小。


常州这两位姓赵的先贤,都是明了大势的清醒者。我认为赵凤昌比赵烈文更加不容易。赵烈文是佛门弟子,日记中处处流露出幻灭感,他对国家的前景是悲观的。而赵凤昌在面对 抽心一烂 ”“ 土崩瓦解 的局面时,积极作为,两次避免了富庶的南方免受战火波及,避免了生灵涂炭,为中国保留了一线生机。



转自《文史砍柴》


转自《民间历史》网( www.mjlsh.usc.cuhk.edu.hk ),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二维码分享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