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林杰:我的老父亲

1989-06-04 作者: 史林杰 原文 #这样走过 的其它文章
分类: 1950年至1970年代, 甘谷县, 甘肃, 农村, 新疆

我的老父亲


--作者:史林杰


每当大年三十家家户户全家团圆喜庆的时候,我心里就泛起一股股莫名的酸水,不与自主地想起我的老父亲。


当记忆的闸门缓缓打开的时候,有关父亲的记忆就像聚在大坝里的水,一下子奔涌而出,哗哗流淌。


我三岁的那年,羸弱的母亲经不住疾病的折磨,突然撇下我们姊妹六个,撒手人寰。全家生活的担子一下全都压在了父亲一个人身上。即便是太平盛世,一个男人要拉扯六个未成年的孩子也非常吃力,特别不顺的是遇到了三年自然灾害,当时全国普遍缺吃少穿,甘肃又是全国浮夸最厉害,饿死人最多的地方。更不顺的是父亲被抽到徽县去参加大炼钢铁。父亲恳求生产队长,说自己一走六个未成年的孩子无人照料。但父亲的要求被严厉驳回。因为我家是上中农,在当时 唯成分论 的年代,中农不是依靠的对象,说话没有一点分量,动不动还要挨批、陪斗,遭人吐唾沫,瞪眼睛等无端的羞辱。


001.jpg

1958 年中国农村土法上马大炼钢铁时的场景


父亲去徽县大炼钢铁以后,由于生活的逼迫,只有 14 岁的哥哥废掉学业,在一个月朦胧,夜朦胧的夜晚,躲过查堵外流人员的村民兵的眼睛,翻过墙头,和另外两个同学一道,在夜幕的掩护下,悄悄爬火车跑到当时号称 口外 的新疆,最后在下野地农场当了兵团农工。


由于老家刚开办不久的人民公社大食堂已经无饭可供,榆树皮,包谷杆芯和野菜几乎能填肚皮的东西全都被人们吃光了。一家人每顿就靠食堂提供的一马勺浆水面拌汤,回来自己再加点野菜和水再熬一下勉强撑肚皮,由于严重的营养不良,人人都面黄肌瘦,我几次饿死过去差一点被用谷草卷起来扔到河湾喂了野狗。实在没有吃的,几个姐姐就从山上挖来草根煮一煮充饥,结果全家中毒,当父亲从徽县急匆匆地赶回家时,家已经不成家了,孩子们个个饿得皮包骨头。许多乡亲们看到这个场都掩泪而泣。但坚强的父亲没有哭,他知道,哭救不了几个苦命的孩子。他找到一个管水磨的我的拜大(干爹),请求他救救我,在各人顾各人的困难年代,父亲被干爹无情地推出了磨坊。艰难就像一座大山,压得父亲喘不过气来,恰巧在附近兰新铁路施工的一对夫妇没有孩子,打听谁家的孩子可以送给他们,领居们纷纷劝父亲把我们几个能送一个活一个,总比都饿死好。父亲说,他妈妈临死的时候我发誓过,要活活在一起,要死死在一起,只要我还有一口气,一个孩子都不送人。当我父亲听人说在铁路旁每天等待从北京、上海路过的票车招手要饭,有时候会碰上好心人从车窗里向下扔食物时。父亲就每天都带着我穿着褴褛的衣服到铁路边上等票车,每天一趟绿色的票车就是我们活下来的全部希望,车一来就使劲摆手,有时候乘客真的会扔下一些同情的面包、馒头,但父亲都舍不得吃一口,一半让我吃,一半带回家给姐姐妹妹一人一块充饥。


002.jpg

甘谷老家农村图片


1960 年政策开始放宽,私人可以开垦山顶,沟底,陡坡,崖边,河汊等生产队撂荒的边角地块,种洋芋和萝卜开始生产自救。那年我 8 岁,经常天不亮就跟着父亲来到鸭儿窝、馒头嘴等山上,在月色里父亲使劲翻地、我捡地里的草根,然后下种。到秋天我们收获了许多洋芋和萝卜。有时候,父亲还冒着极大的风险,从陕西背粮食,从甘肃清水舅舅和表哥那里往返一二百里,翻山越岭挑来核桃,毛栗子,松子再换成粮食,在父亲不知疲倦的努力下,终于把我们姊妹几个从死亡的边缘上拉了回来,春节前父亲还从清水买来一只猎人打死的野兔,在我的记忆中全家人第一次过了一个能吃到肉的春节。


1961 年,我 9 岁的那年,父亲把我叫到家里北房垃岩边上摸着我的头说:要不是三年自然灾害的影响,你初小都该毕业了,今年你一定要去上学。我说:爸,我不上学,我要帮你种洋芋和萝卜,人家的爸爸都有后人帮忙,我哥走新疆了,你一个单邦子干活养一家人太累,我都九岁了,可以帮你干活了。父亲抚摸着我的头慈祥地说:就是再苦再累我来扛,你今年必须上学,你看现在连给你哥写个信都得经常央求别人,何况记工分,分粮食我也看不懂,不识几个字,生活处处都有难。我没有上过学,苦辛了一辈子,你不能跟我一样捣一辈子牛屁股。你已经不小了,不但要上学,而且一定要学出好成绩,学了文化,说不定世事好转以后还能有个好前程。


我记住了爸爸的叮咛、嘱咐和期待,上学后每天起鸡叫,睡半夜,头悬梁,针刺骨,拼命学,使劲背,把老师教过的课文背得滚瓜烂熟,在全班成绩一直名列前三,小学二年级的时候,我就可以给哥哥写信了,对此爸爸非常满意。我经常利用放假和放学回来的机会,上山或下河湾给猪拔草,打柴,挖野菜,给地里担肥,有时候还参加生产队放牛,除草,翻地等劳动给家里挣工分,尽量减轻父亲的生活压力。这时候由于继母的到来,家里不但喂了猪,养了鸡鸭,家里充满了喜气和阳光。


上小学 5 年级的时候,父亲突然做出一个重大的决定,有一天他对我说:我打算让你去新疆找你哥,听说新疆地广人稀,粮食很多,永 远不会挨饿,而且将来出展也比老家大。我态度坚决地说:我都 14 岁了,现在都可以帮助你干不少活了,也能挣工分了,我走了你们咋办?父亲说:这次你和你三姐先去,如果能扎得住,我们后边一块都去,老家这个地方熬日子太难。再说你的伤力病(气管炎)越来越重,有时咳嗽气都喘上不来,还吐血,我怕这样下去病把人缠住了。


记得有一次爸爸用一辆架子车汗流满面的拉着我去城里治病,后来每年冬天 杀猪的时候,都要向许多人家要来八副猪大肠煮萝卜、木耳和糯米为我调养,但还是没有效果。我一想到这个由于年幼时营养不良落下的每天嘶嘶吼吼的该死的伤力病,就不寒而栗。


003.jpg

1966 年来到新疆后在下野地和哥嫂、大侄子、三姐及叔伯姐合影


1966 年秋天我十四那年,我一咬牙辞别养育了我 14 年的故乡,恋恋不舍地爬上西行的火车来到新疆投奔哥哥嫂子,由于生活质量明显提高,伤力病越来越轻, 1968 年我 16 岁参加工作的时候,我梦见伤力病对我说:既然你讨厌我,那我就回甘谷了,那里还有人等着我。从此伤力病再也没有纠缠过我。有人说,伤力病是一个魔鬼,如果 18 岁前能压制住它,它就会 远离你而去,若果压制不住,便会纠缠你一生。


1968 16 岁那年初中还没有毕业,我就参加了工作。爸爸知道后非常高兴,经常来信鼓励我力争上游,干活不要偷奸耍滑,要舍得掏力气。任何一个单位的领导和同事都喜欢踏踏实实干活的人。我记住了爸爸的嘱咐,不管是烧锅炉、在榨油车间从晒场往车间推棉籽,还是去团里挖地道,参加下野地农场修路大会战,我都舍得用力,拼命干活, 1969 年被评为出席团场活学活用毛主席著作积极分子,并被厂里任命为榨油车间二班班长, 1970 年作为厂里重点培养对象,厂里又派我随兵团工宣队进驻乌苏自治区第三汽车运输公司搞内查外调,清理阶级队伍,新疆这块广袤的大地正在向我提供着能量释放的巨大舞台。


004.jpg

1972 年在伊犁巴彦岱疆字九零四部队后勤与唐献聪等战友合影


1971 年在全国学人民解放军的高潮中,我有幸穿上了绿军装,实现了当一名解放军的光荣梦想,当县武装部把光荣军属的牌匾敲锣打鼓送到我家时,父亲高兴得合不拢嘴,对史家人来说,这是一件政治上的无限荣耀的大事,因为在老家,上中农的孩子永 远穿不上绿军装,我是第一个。在部队由于我刻苦练兵,在全连班用机枪射击比赛中五发子弹打出了 48 环的极好成绩,轰动了全连,很快入团、入党,受到部队嘉奖。对我取得的任何一点成绩,父亲都非常高兴。


1972 年,父亲抑制不住内心的喜悦,千里迢迢从老家跑到伊犁部队来看我,这是我离家 7 年后和父亲第一次见面,当时我们正在农四师七零团部队农场种水稻,连首长说我父亲已经来到伊宁市巴彦岱营房等我,批准我去看看,我高兴得心花怒放,从伊宁县愉群翁镇搭便车就往部队营房赶。当我 远远看到坐在林带里的父亲时,边跑边喊。高兴得不知该说什么好。


005.jpg

1972 年夏天在伊犁巴彦岱疆字九零四部队和前来部队的父亲合影


从参加工作到当兵,只要手里有一点钱,我都要寄给父亲,我要让父亲和继母生活过得更好一些。我期待着等我有条件了把父母接到身边,让他们也能过上舒心日子。可谁知事与愿违, 1973 年癌魔盯上了操劳过度的父亲。就在父亲即将离开人世的时候,我急匆匆地从伊犁部队赶回老家,一直守候在父亲身边。这时村里几个德高望重的人对我说:眼看你爸快不行了,把你哥叫回来,商量一下,不管是谁,你们两个有一个一定要回来,你爸一辈子置这一院房子不容易,一定要守住这份家产,这是你们的孝道,也是对老人的一个宽慰。


父亲听了以后对我说:千万不要因小失大,你的前途光明,发展余地很大,要往长 远看,心里要装大事,要努力奔远大前程,不要因为守几间房子回来,和不着,房子是小事,前程是大事,只要人攒劲,今后什么都会有。


父亲的生命最终定格在 58 岁上,就像长时间没有擦拭的钟表时针一样缓缓地停止了摆动,但父亲的话我牢牢记在心头。成了我发奋图强,不断追赶太阳奔前程的不竭动力。


父亲去世后开始安葬在祖坟边上的一块平地上,由于这块墓地逐渐被人蚕食耕种,加上机灌浇水,经常受到水害的影响,父亲多次托梦说他经常泡在水里,难受得很,那时候我退伍进入新疆大学深造,暑期我迅速赶回老家,在乡亲们的帮助下,把父亲的坟重新移葬在祖坟和上边梯田中间的一块凸出来的高地上,再也不会受到水害影响了,后来在祖坟前突然长出了几棵枝叶茂盛的槐树,渐渐成了馒头嘴山上一大绿植景观。随着我事业的不断发展,父亲的坟莹和这片自然冒出来的绿植景观也成了许多乡亲们和一些风水先生关注的话题和探究的对象。


006.jpg

2017 年回到老家和乡亲们为父亲上坟后合影



转自《甘谷在线》


转自《民间历史》网( www.mjlsh.usc.cuhk.edu.hk ),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二维码分享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