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元川:我的老同学张立业

1989-06-04 作者: 周元川 原文 #这样走过 的其它文章
分类: 1950年至1970年代, 反右, 文革


我的老同学张立业


--作者:周元川


云南宾川县宾居农场的南端,巍巍帽山脚下,有一个叫老马营的村庄,我有一个同学叫张立业。说是同学,在校时也不认识,他矮我两级,诺大一个学校,几百学生认不完这么多。还是我们到宾居农场勤工俭学才认识的,洗瓦才认识的,他们认识我,当时我是被批判的小右派,臭名远扬。在共同的劳作中,他们并没有歧视我。那是 1958 3 月,宾川一中全校教师学生停课,搞勤工俭学,安排我们去宾居农场,和几个同学到瓦窑工地上整理瓦片,好的搁一边,不好的搁一边,叫做 洗瓦 。这是一个右派农场,每天打饭的时候,右派们排着长队,因为刚刚离开机关,衣着整洁,气质,风度,不是我们的老师所能比的。根据管理人员的交代,右派是敌人,不准学生同他们讲话,以免他们放毒。这话倒说得有点道理,右派本来就是因言获罪,一不杀人,二不放火,这样的交代,抓住了要点。我看见一位穿着白色的线绒衫,上面赫然印着 中国人民大学 的字样,我想,肯定是北京来的,我曾经幻想过报考这一所大学,想主动去跟他交谈,又不敢违犯纪律。张立业能说会道,妙语连珠,幽默睿智,有足够的能力对付那些来买瓦的大人,我们当时是孩子呀!


有一天来了一个身着戎装的志愿军军官,他来买瓦,和蔼可亲,和我们这群孩子攀谈起来,他是志愿军文工团的团员,最可爱的人,我们感到很荣耀。这位志愿军军官健谈风趣,了解到我们是中学生,还出了几个题目给我们做。无奈时光久远记不得那些题目了,但我记下了这个人的名字:杨建忠,三家村人。他父亲是老中医,他弟弟杨建鼎和我同学。以我当时的眼光,这位中国人民志愿军文工团员,在他面前展现着一片锦绣前程,后来事情的发展出人意料之外,复员回家当农民。那时的中国政局朝晴夕雨,变化莫测。


张立业和我都因成分问题,被排斥在升入高一级学校的大门外。 1960 年我去祥云县文教科申诉我的问题,途经老马营,去张立业家里吃了一顿饭。那时,人人都在饥饿线上挣扎,面对我这个不速之客,他的哥哥一言不发,我当时何等难堪,是我一生中闯入别人生活中最尴尬的一次。后来我问张立业,他说他的哥哥刚刚死了妻子。


1970 年,我去挖宾海大沟,住在马房,与老马营近在咫尺,没有去看他。古语云: 人穷莫靠亲,手冷莫向灯 ,一个处境极为艰难的人,只能龟缩在自己的小窝里。 1979 年,历史翻开了新的一页,我终于出头了。老马营一带,通过张立业之口,传颂着我当年在他们那里修水利时,早上到龙邑村水库游泳的故事,成为家庭教育孩子的励志的榜样。原先人见人恨,避之唯恐不及的贱民,而今成了英雄。历史就是这样吊诡。


时间到了二十一世纪,我退休了,有条件旧地重游,我去老马营拜访老同学张立业,找到他家里,他不在,我向他儿子自报家门,他儿子说: 我们从小就知道你,我爹从小就教我们,你天亮去水库游泳的故事。你在怒江州工作,我们一家人常常说到你,我去找我爹回来。


相别半个世纪,我和老同学张立业终于见面了。改革开放以后,他也发展的很好,买了生产队的晒场,一扫当年被压制穷愁潦倒的局面。是他陪同我去宾居农场寻访当年右派的踪迹。近日我还想再去一趟宾居农场,宾川方面传来消息,他去世了。啊!我的老同学张立业。



感谢作者来稿,版权归作者所有,转载请与作者联系。

文责由作者自负


转自《民间历史》网( www.mjlsh.usc.cuhk.edu.hk ),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二维码分享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