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洛:计时收费的曲艺节目

1989-06-04 作者: 夏洛 原文 #这样走过 的其它文章
分类:

计时收费的曲艺节目

--作者:夏洛

最近我遇到一位同龄友人,我和她童年的居住地相隔不远。有趣的是我们聊起北京东安市场时,说到了这家那家饭庄和餐厅,她知道的我都知道,我知道的 她也知道。我们把森隆、和枫、和平、吉士林、东来顺都说到了。很难遇到一个如此熟悉这些的人,很难有机会把革命年代不兴说的话题大大咧咧地说说。

我和友人又说到了梅兰芳,说到了他1959年的告别演出,原来那时是小姑娘的我们俩,曾同在中山公园音乐堂看梅兰芳最后的新编剧目《穆桂英挂帅》。我被带去一睹大师风采时,也就有六岁,并不能欣赏母亲说的“以后就看不到了”的艺术,反倒被一毛五分的北冰洋汽水吸引,老往休息室跑。

告别友人,我想到了母亲。她在夹缝里生存,危机四伏,却离不开她那种生活氛围。这可能就是革命年代批判的本性。她对那种生活的眷恋使我更多地体验了北京的生活。

友人不记得北京有过计时收费的曲艺节目,而我记得。

和平餐厅原来的位置是东安市场表演曲艺的地方。那是个小剧场,观众稀少,台上的节目却总在循环演出。门口有一张桌子,进去的时候从那里要一张粉色 的票,桌子边的人在上面写上入场时间,出来的时候把这场票交給他结账。由于我认为台上的表演不好看,坐不住,我和母亲有过进去很快就出来的时候,但是结账 的人很客气,并不说什么。

小剧场台上的天幕永远是淡绿色,台上永远只有一个桌子。还记得唱西河大鼓的女演员叫蔡金波,唱京韵大鼓的女演员叫宋相臣,她们都是唱的少,坐着讲话(可能叫念白)多。

她们讲话有些像绘声绘色地讲故事,我能听懂。她们站起来,抡起鼓槌有节奏地敲鼓,三弦声起,就是快要唱了,那时她们旗袍上装饰的亮片片闪闪发光,也是很好看的。开唱之前的音乐、动作、鼓声最美好,刚才坐着讲话的半老的女人在灯光下会忽然间极具风采。

在西河大鼓和京韵大鼓之间,我明显喜欢后者,并不因为旋律和内容,只因为唱西河大鼓的蔡金波前牙有一颗是金牙。

小剧场有时也有相声、快板和山东快书,可母亲不喜欢这些,坐的时间会很短,也从来不对相声发笑。

我的体会是儿童看曲艺感觉不好,场面的冷清会使儿童伤感。我看见母亲坐在稀落的观众中,只感觉她在伤心。所以我才能陪她看那些对于儿童相当枯燥的节目。一个小小的孩子能懂得她自己的角色,能压住心里的不喜欢,我今天想起来真不可思议。

但童年的一点熏陶竟使我在后来能欣赏曲艺,它终于对我产生了魅力。那单调的琴声、鼓声,对于我总会韵味无穷,它使我想到原来的北京并体验故乡之情。

2011-11-18


感谢作者来稿。版权归作者所有,欲转载请与作者联系。
文责由作者自负。


转自《民间历史》网( www.mjlsh.usc.cuhk.edu.hk ),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二维码分享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