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小琪:弄堂尽头的《现代家庭》杂志社

1989-06-04 作者: 孙小琪 原文 #这样走过 的其它文章
分类:

弄堂尽头的《现代家庭》杂志社

--作者:孙小琪

听闻嵩山路那条弄堂要拆迁,就此,有意无意,走过路过,专程去过,总要细细端详。弄堂尽头隔墙的淮海公园,规置得像模像样,绿树,长椅,栩栩如生的年轻人雕塑。弄堂侧门的太仓路,面对周围簇新的现代高层建筑,早没了当年风韵。《现代家庭》是在这里创办的。老同事纷纷说,十几年了,二十几年了,想起来有点难过的。有早已移居海外的旧同事,让把当年自己的办公室拍了照传过去,留个念想。是的,热泪盈眶呢!我第一次来, 1983 年的秋季,破败的墙面,损坏的钢窗。 35 年过去了, 35 年前,印刷厂里是用铅字排版。

7 号在弄堂尽头,弄堂不长。那小楼里曾经装载的岁月,是激情澎湃的。上世纪 80 年代,一个令人总是怀想的时代,那时的人较真,我们的团队热情洋溢,认为遇上了可以奉献全部智慧力量的伟大事业。众多的读者来信中,有 14 岁少女所谓失身后的痛不欲生;有与 10 年前恋人重逢后的苦痛彷徨;有诸多在爱情婚姻家庭领域里,也许是司空见惯但从未光明正大摆到桌面的生理和心理问题。一位在社会生活中有十分正式体面身份的读者,围绕这闹市中不起眼的弄堂,徘徊又徘徊,纠结要不要走进去,咨询一下如何解决时时折磨他的内心痛苦。要不要“能挣会花”?有没有“炫耀消费”?物质丰富的消费时代属不属于社会主义?许多后来稀松平常,甚至因正儿八经拿出来当问题讨论而遭哂笑的事例,当年我们在杂志上一篇篇评说,定下主题一个个讨论。开展征文活动,让更多当时无处诉说者有交流的可能。荒唐岁月结束后,文学杂志一度洛阳纸贵,郁积的悲怒期盼在其中爆发。当新的时代开启,变革中渐渐释放出种种不同以往的东西。生活以非虚构的日常柴米油盐的形式呈现,那时常说拨乱反正,正本清源,在具体的现实的生活中,不那么简单,也不那么容易。对于大多数普通读者来说,以建设性的姿态,把自己的生活搞好是最切近的目标。文化生活类杂志可以在这个过程中提供有益的知识和触类旁通的故事。嵩山路,距兴业路一大会址和当年《新青年》的办刊地不足一里,这个地理位置,有时会让人联想,传播生活中的文化科学知识,我们是在为提高国民素质努力。

那时,我们不懂宣传推广,杂志却走得很远,也许是因为心里有远方吧。文庙的期刊批发,我们的杂志也曾洛阳纸贵。印刷厂厂长和我说,不怕你笑话,印你的杂志时,我要在门口站岗,拿出去就是钱啊。这些远去的故事,也可以坐在摇椅里慢慢聊了。

转自《新民晚报》


转自《民间历史》网( www.mjlsh.usc.cuhk.edu.hk ),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二维码分享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