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春龙:1949年中秋,我们却为活命而逃亡

1989-06-04 作者: 孙春龙 原文 #这样走过 的其它文章
分类:


1949 年中秋,我们却为活命而逃亡


--作者:孙春龙


你走的那天,连饭都没顾上吃。 这是我和姐姐失散 69 年终于相见时,姐姐对我说的第一句话。


2018 6 23 日,在得知找到姐姐的消息后, 86 岁的我经由台北飞抵西安咸阳国际机场,比我年长 3 岁的姐姐陈光仪不顾亲人劝阻,和孩子们一起,从位于秦岭山下的周至县翠峰乡乘车,奔波近百公里来到机场接我。


70.jpg


姐姐对我的牵挂,和我对她的思念一样,情真心切,尤其是在人生暮年,愈发浓烈。


姐姐说的 那天 ,发生在 1949 年。那年的插秧季节,在国军 96 军学兵营服役的我,匆匆赶回南京的家里,告诉母亲和姐姐,部队要开始撤退了。姐姐要给我做饭,我告诉她,来不及了,就转身离开。那时,我不知道要撤往哪里,更不知道何时再能回家。


1949 年,我只有 16 岁,刚刚当兵一年多。所谓的撤退,其实已乱如覆巢的蜜蜂,各自逃命。我和一群惊慌失措的散兵,从南京步行到了福州,出发时,稻田里正在插秧,而到了福州,田地里的稻子已经开镰。


在中秋节的前一天,我们从厦门太古码头乘船前往台湾高雄。那时,中华人民共和国已经宣告成立。


我叫陈光楼, 1933 年出生于河北保定,我的出生地,如今属于横空出世的雄安新区。


我的父亲做了多年的盐业生意,为家族积累了巨大的财富。


71.jpg


在我的记忆里,保定的家里有一座共计 36 间房子的四进宅院,有专门的厨师、丫鬟和车夫等,每一个孩子,都有一位奶妈照顾。


这段安逸的日子被打破,是在卢沟桥事变后的 1937 9 月,日军出动数十架飞机,对保定进行狂轰滥炸。当月 24 日,国军战败,保定沦陷,我们全家开始了第一次逃亡。


那年我只有 4 岁,我清楚地记得,我被奶妈紧紧抱在怀里,坐上一辆黄包车逃跑。在路上,黄包车夫中暑晕倒,奶妈找来水给车夫冲洗面部。后来,我睡着了,等醒来时,发现在奶妈的家里。


3 个月后,我们全家终于在北平团聚。那时,我的大哥在北平就读辅仁大学,二哥、三哥、四哥分别读中学和小学。我是陈家最小的儿子。


毕竟家底还在,我的父亲买下了北平西四牌楼前口袋胡同一号的一座四合院,将一大家子聚在一起,在沦陷区里,苟且度日。


1990 年,我从台湾第一次回到北京,专程去看这个四合院,发现里面一片乱糟糟,住了好多户人。


为了养活一大家子,父亲开了店铺做生意。曾做过老师的母亲,负责我们的学业。母亲对我们要求很严厉,不好好读书,就不给饭吃。我是幼子,小时候很调皮,没少被母亲收拾。


69 年后,当我见到姐姐陈光仪时,姐姐问我, 你还记得吗?有一次你不好好学习,母亲不给你吃饭,我偷了一个馍给你。


怎么能忘得了呢! 我笑着回答, 如果不是姐姐,我可能被饿死了。


72.jpg


这段儿时的记忆跟随了我一辈子,所以在后来,当被政治切割约 40 年的整个家族重新聚在一起,而唯独没有姐姐陈光仪的消息时,我的落寞可想而知。


在沦陷区的日子并不好过,尤其到了抗战后期,占领北平的日军似乎感觉到了末日将至,四处搜刮民财,我们家所有值钱的东西,被抢劫一空。父亲的生意,也破产了。


市面上已经没有粮食卖,只能吃政府限购的混合面,一种用玉米心、豆饼、糠秕等混合磨成的粉。


那时,我的大哥已完成辅仁大学史地系的学习,前往重庆的教育部任职;二哥亦从辅仁大学经济系毕业,任职于徐州的日中经济合作株式会社。


1943 年,我们全家再一次举家南下,后在南京安家。


日本终于投降了,绵延八年的战火,让我们这个曾经拥有 36 间房屋四进院落的陈家,变得一贫如洗。


姐姐陈光仪在南京结婚了,姐夫是一位名叫吕达志的宪兵,他们的相识还有一段故事。姐姐有一位闺蜜,她和母亲在南京火车站摆摊谋生,被宪兵驱赶,生活一时没了着落,后来经人介绍,他们认识了吕达志,心地善良的吕达志,帮他们开了绿灯。


闺蜜的母亲,将吕达志介绍给姐姐,姐姐被他英俊的外表吸引,而对方的善良,更让她倾慕。


1947 年,吕达志随部队移防台湾基隆,姐姐随军前往。但仅仅在一年后,思乡心切的姐姐希望回家,吕达志选择了退役,两人返回南京,并且有了孩子。


不知道后来,姐姐有没有为这一选择而后悔。


1948 年,为了减轻家里的负担, 15 岁的我去了部队,成为一名娃娃兵。


73.jpg


1949 年,我们家的命运再次发生重大转折。当年 4 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发起渡江战役。有一天中午,我匆匆回到家里,向亲人们告别。那时,母亲和姐姐已经住进了难民营。母亲嘱咐姐姐陈光仪给我做饭,我忍着眼泪告诉他们,没有时间了,我必须马上回部队。


那是一个我至生都难以忘记的时刻,我甚至能感觉到母亲和姐姐在目送我离开,但是我不敢回头。在那个风雨飘摇的大时代,每一次告别,可能都是永别。


部队开始南撤,解放军紧追其后。在福建永泰,我们被陈毅的部队追上,死了好多人,有一颗 60 炮弹落在我的身边,我跳进了稻田,没有死。


我想妈妈,我想回家。我告诉我的班长,班长警告我说:你回去了,会被打死。


若干年后,我去台北西门町的剧场看戏,散场时,被人流裹挟前行的我突然回想起 1949 年南撤时的场景,都是三五一群,各自跑路。


没有选择。


在前往台湾的轮船上,我不停看到有病死的士兵,被扔进海里。那是 1949 年的中秋节,从海上可以看到硕大的明月,而我们,却在为活命而逃亡。


后来我才知道,偌大的陈氏家族,从 1949 年开始,天各一方,命运迥异。


74.jpg


来到台湾后,我随部队辗转多处驻防。刚开始时,我一直坚信,再等几年就会回到家乡,因为蒋介石告诉我们:一年准备,两年反攻,三年扫荡,五年成功。


反攻一直没有开始。


受母亲的影响,我心里明白,只要刻苦学习,才会不误此生。在业余时间,我就去书店看书,因为不好意思在一家书店看得太久,就一个书店看一个钟头,再换一家书店。对于一些专业性较强的科目,就去专门的补习班学习。


后来,我陆续参加了陆军工兵学校、陆军军官学校的培训以及 国防部 行政及技术人员考试,从一名传令兵成长为工兵科技术人才,并进入国防部工兵署,专司工程图纸设计等工作。


75.jpg


我曾主持设计蒋介石在阳明山的一处住所,以及陆军军官学校校庆时蒋介石的临时官邸,还因此在蒋家吃过饭,早饭就是馒头、炸花生米、咸菜和稀饭,午饭有客人的时候也不过是四菜一汤。


令我不可思议的一件事情发生在 1978 1 31 日。那年,我已经 45 岁。


那天正值农历腊月二十三,一位同事因为太太生病,换我来单位值班,那时,我在陆军总部工兵署任中校工程官。


当天中午,我接到人事部门电话,咨询我是否有一个哥哥在兵工署服役。同属陆军总部,工兵署在 2 楼,兵工署在 3 楼。我明确告诉对方,没有。放下电话,我突然感觉奇怪,怎么会说这样的问题?我回拨电话去问,对方告诉他,是兵工署有一个人在问,这个人在楼道看到值班表上写着 陈光楼 的名字,和他的弟弟同名。


我想,都在一个楼上办公,既然和他弟弟同名,见见也好。我约了对方在楼道见面,等他来时,我愣住了,他长得和我很像。我们相互对视了几秒钟,我已经感觉到,他是我的哥哥,根据年龄不会是大哥,也不像二哥和三哥,于是我问:你是四哥陈光棫?


对方已是热泪盈眶。


我们兄弟两个,同在 1949 年逃亡台湾,虽然在同一个单位同一座楼上办公,竟然最后以这样的机缘重逢。


在四哥的介绍下,我才得知,曾在教育部工作的大哥也到了台湾,在新竹清华大学任教。我们连夜赶往新竹,和大哥见面。


因为时代而离散的兄弟姐妹们,在经过漫长的分别后,终于一点点开始靠拢。


曾记得沙滩会一场血战

只杀得血成河尸骨堆山

只杀得杨家将东逃西散

只杀得众儿郎滚下马鞍

……

我好比笼中鸟有翅难展

我好比浅水龙被困沙滩

我好比弹打雁失群飞散

我好比离山虎落在平川

思老母不由儿肝肠痛断

想老娘不由人珠泪不干

……


一曲《四郎探母》,会让每一个台湾老兵泪流满面。


1987 11 月,台湾允许老兵返乡,我们三兄弟终于可以回家了。


回到家乡的大哥,终于见到了在大陆的妻子和孩子。 1949 年,他仓皇离开南京时,大嫂和孩子们所在的北平,已经被解放军占领。他们这一别,已近 40 年。


因为我是军官,直到 1990 年才被批准返乡。父母早已去世,坟墓已不知所终,我在荒野长跪不起。


76.jpg


父亲和母亲,分别于 1958 年、 1959 年相继离世。这对置办了陈家大业的夫妻,却没能躲过时代的饥寒。


留在大陆的亲人,给我送了一份珍贵的礼物,那是一张有些模糊的黑白照片,一位时值妙龄的女人,身穿一袭绣着花边的棉布旗袍,淡定绝美。


那是娘。


77.jpg


这个生育了 14 个孩子的母亲,在临终时,却没有孩子陪在身边。他们或早早夭折,或散落于天涯。


我的二哥和二嫂,在 1949 年时已经拿到了两张前往台湾的机票,在排队等候飞机的时候,接到了一位在解放军任师长的舅舅来信,告诉他们,等新中国成立了,需要知识分子,留下来建设新中国吧!况且,如果你们走了,家里的老人谁来照顾?


在最后时刻,他们选择了留下。


在文革期间,二哥因曾在沦陷区的日中经济合作株式会社工作,被认为是汉奸,遭到免职和批斗。虽然在后来平反,但二哥愤愤不平,他说,当年进到沦陷区为日本人工作,是通过在教育部工作的大哥介绍,替国民政府的情报机构收集日军的情报。


有朋友宽慰二哥,如果当年确认他是旧政府情报机构的人,可能他连文革都活不到。


曾任国民政府军法官的三哥,也是为了照顾父母而留了下来,后来被劳改 21 年。


政治的对峙缓和之后,我们兄弟姐妹,终于再一次团聚一起,而唯独没有那个最疼爱我的姐姐陈光仪的消息,这个庞大的家族如凸月,似圆非圆。


大陆的亲人告诉我,新中国成立后,依据新政府 从哪里来到哪里去 的政策,姐姐和姐夫吕达志回到了老家四川荣县。在上世纪 50 年代末,还收到过他们的来信,但之后就没有消息。我们通过当地公安查询,依然没有结果。


命运多舛的姐姐,她和身为国民党军官的丈夫,能熬过那个比战争更为混沌的年代吗?


2002 年,我的女儿陈婉容考入山东大学,成为首批赴大陆读大学的台湾生。对于台湾学生来说,这并不是很好的选择,但我却特别高兴,我嘱咐女儿:到了大陆,帮我在网上发帖,找找你的姑姑,虽然我已经不抱希望了,但还是希望能有她的消息。


越到暮年,我越发思念那个当年最疼爱我的姐姐。


女儿没有忘记我的嘱托,但发帖毫无消息,也是意料之中。或许,我们只有在天堂相见了!


女儿告诉我,她的大学第一课是军事理论,穿着军装的教官讲的是如何攻打台湾,满堂学生看着她哄堂大笑。


女儿在大陆上学,让她对大陆的文化有了更深的了解,也认识了很多大陆朋友。正是缘于此,十多年后,又一个不可思议的奇迹发生了。


2018 6 10 日晚上,我一时心血来潮,翻出自己的 考试院特种考试及格证书 给女儿看。人到了暮年,总是喜欢回忆。


这张证书获得于 1968 年,证书上盖的时任考试院院长孙科的印章,引起了女儿的注意:国父的儿子竟然当过考试院院长?


78.jpg


她随手拍了一张照片,发在了大陆朋友的微信群里,她还发了张我一身戎装的照片,告诉大家,我们家曾经是河北保定的一个大户。


突然,女儿对着手机大叫起来, 爸爸,快看,二姑找到了?


什么? 我一时愣住了, 你说什么?


女儿给我看一张发在微信群里的手机截图,上面有一段文字:


人到暮年,思亲心切,我叫陈光仪,出生于河北保定市 …… 七弟叫陈光楼,生于 1933 年。解放前我作为一名中学生,流浪到四川,后辗转至陕西省西安市周至县。我目前已儿女成群,生活幸福。年轻时,因生活所迫,无暇思亲,但想在晚年和亲友见面相聚,了却我毕生心愿,使我含笑九泉 ……


79.jpg


陈光仪,这不就是我的姐姐吗!


女儿迅速打电话过去,发现这段文字的是一位名叫陈宝成的记者,陈宝成说,他看到女儿在群里发的消息,因为职业习惯,就通过网络搜索 陈光楼 + 保定 ,突然看到一段寻亲启事。


网上的资料发布于 2009 8 月,没有留任何的联系方式。 9 年了,姐姐还在吗?


当陈宝成了解清楚来龙去脉后,他找到龙越慈善基金会,对方是帮助寻找战争失踪者的公益机构。


后者通过做警察的志愿者,查询到在周至县翠峰乡陈家村有一位名叫陈光仪的老人,年龄相仿,而且还在世。


第二天,志愿者上门走访,问这位已经 89 岁的老人,是否有一位弟弟,名叫陈光楼。正在做家务的陈光仪放下手中的活,睁大了眼睛,问了一句话:他还在世吗?


80.jpg


1949 年,我的姐姐跟随姐夫吕达志来到了四川农村。从 1937 年,再到 1949 年,这个国家每一个重大的历史节点,都是我们家族的一次滑铁卢。


因为姐姐文化程度较高,被安排到生产队担任记工员。 1958 年,大炼钢铁开始,吕志达在挑煤时,煤堆起火,因其国民党旧军官的身份,被扣上 破坏生产 的罪名,送往劳改队。


一年后的冬天,姐姐被允许前往劳改农场探望丈夫,她带着孩子,在劳改农场的一条河边,看到了河对岸的丈夫,正在地里干活。丈夫也看到了他们,他们双方远远地相互望着,没有敢说一句话。


这是他们最后一次见面。不久后,姐姐接到消息,丈夫病故。让她略感欣慰的是,负责管教的警察告诉她, 他在里面问题认识到位,没有受太多折磨。


也是在那一两年,姐姐陆续接到娘家的消息,父母先后离世。父母不在,这个四分五裂的家族,不再像之前的那样,在受伤之时,如同人体内的血小板一样,迅速聚集,凝血愈伤。


姐姐的日子过得越来越艰难。


1962 年,一位熟识的人说,陕西有一个地方叫周至县,粮食较多,可以吃饱饭。为了活下来,姐姐卖血换了路费,来到陕西周至县,嫁给翠峰乡陈家村的陈建国。位于秦岭北麓的周至县,是全国的商品粮种植基地。


生活的落魄和时代的辗压,加上父母已经离世,要强的姐姐在这次迁徙之后,与整个家族断绝了联系。


但是,苦难并没有终结。


1976 年,姐姐的第二任丈夫因病去世,当时,他们最小的孩子,仅有 7 岁。


有一天夜里,生产队的几名妇女找到姐姐说, 总不能让娃娃饿死,我们一起去乞讨吧。 有着 5 个孩子的姐姐没有拒绝,为了孩子们能活下来,这个出身大户人家的小姐,放下了所有的尊严。


幸运的是,她乞讨的第一户人家,非常善良。她至今记得,那是县里一名 30 多岁的干部,正在院子里擦拭着当时很少见的自行车,他看到打扮还算讲究却满脸泪水的姐姐,招呼说, 讨饭不丢人。 得知她的生活现状,这位干部就让妻子做饭,给了姐姐一捧麦面、一个馒头和几包苞谷粒。


慢慢地,孩子们长大了,加上改革开放政策的到来,姐姐一家的生活,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只是到了晚年,她常常告诉孩子们,想念她的兄弟姐妹,尤其是弟弟陈光楼, 他走的那一天,连饭都没顾上吃,还是个 16 岁的孩子,兵荒马乱的,还活着吗?


村子里有人去北京当兵,她委托对方帮找曾在北京 23 中当老师的大嫂,但没有消息。


2009 年,姐姐 80 岁生日时,儿孙们齐聚一堂。她告诉孩子们,她此生最后的牵挂,是失去消息的亲人,在她的口述下,孩子们在网上为她发布了一个寻亲帖,写下了我们兄弟姐妹的名字,也写下了无尽的思念:


年轻时,因生活所迫,无暇思亲,但想在晚年和亲友见面相聚,了却我毕生心愿,使我含笑九泉 ……


81.jpg


直到 9 年后,这个帖子被一位好奇的记者偶然发现。


在得知姐姐的消息后,我立即办理手续,在孩孙的陪同下,我从台北飞抵西安。散落于天南海北的陈家后人们,也再一次集结。那轮凸月,终见圆满。


原本定好在家里等我,但在前一天晚上,姐姐临时改变主意,要和孩子们一起到机场。为此,她专门穿上一件红色上衣,胸前绣着一朵绽放的白牡丹。


在国际到达出口,隔着玻璃门,我远远地看到一个白发老人正在向里面张望,那一定是我的姐姐。离开那年,她只有 20 岁。在之后的 69 年时间里,我们都是保持着这样眺望的姿势,隔着海峡,却不能相见。


今天,我们终于可以紧紧相拥。


82.jpg


姐姐一口浓重的陕西方言,让我一时听起来有些吃力,而姐姐听力衰减,根本听不到我在说什么。我们姐弟两个,就这样你一言我一语,各说各话。幸亏姐姐认识字,孩子们把我说的话写在纸上让她看,她再接话。


其实,除了思念,我们还能说什么呢?


83.jpg



84.jpg


你走的那天,连饭都没有顾上吃。 姐姐对我说。似乎这一场景,就发生在昨天。 1949 年的插秧季节,我永远无法忘记。


我告诉姐姐,那天告别时,我还专门抱了抱她的孩子,我的小外甥。姐姐的神情突然有些落寞,我才知道,那个孩子,在不久后就夭折了。


如果不是战争,家境富裕且接受过良好教育的姐姐,她的人生,怎会是这样一个场景呢!


在周至县翠峰乡的家里,姐姐为我备好了满桌的饭菜。她一边给我拿着各种吃的,一边重复着那句话: 你走的那天,连饭都没顾上吃。


我带给姐姐的礼物,是一张有些模糊的黑白照片,一位时值妙龄的女人,身穿一袭绣着花边的棉布旗袍,淡定绝美。


姐姐把照片捧在手里,异常平静地说了一句:那是娘。


85.jpg



转自《龙哥的战场》


转自《民间历史》网( www.mjlsh.usc.cuhk.edu.hk ),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二维码分享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