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文耀:王新华永远活着

1989-06-04 作者: 徐文耀 原文 #这样走过 的其它文章
分类:


王新华永远活着

——2018 7 20 日在王新华骨灰安葬仪式上的致辞


作者:徐文耀


40 年前,第一次见到王新华,他正在指挥科学院研究生院乐队排练节目。我不由得感叹:草创初期的研究生院,简陋寒酸的木板棚内竟也大有人才。三年后第二次见面,是我从美国回来,挤进狭窄、阴冷、终年不见阳光的金工楼 106 宿舍, 老居民 新华和武明肯定不乐意。但是共同的专业语言,共同的业余爱好,共同的黄土地情结,共同的人生价值观,使我们很快融合在一起,成了不离不弃的莫逆之交。我们交流研究学习心得,畅谈过去现在未来,下棋喝酒偷烧电炉,罚款赔钱写检讨。古今中外,诸子百家,雅段荤段一起来,说不完的陕北老故事,唱不完的道情信天游。以致小枫都 埋怨 :王二周六都不愿回家了。 106 寒舍的两年,留下的不是冷的回忆,而是乐也融融,趣也浓浓的友情。


66.jpg

(王新华读博士期间,与徐文耀在宿舍里)


新华思维敏捷,学识渊博,悟性极高。他刚刚听我说起地核各向异性的猜想,随手就写出一大片公式来,可惜被傅承义先生一句 象牙塔 否定了。 10 年后 UCLA 的宋晓东关于地核各向异性的论文发表在美国《科学》杂志上。


刚刚听我说完等离子体波,他就能现买现卖,指导研究生贺长明做哨声研究,有板有眼有章法。过后贺长明吃惊地问:王老师是何方神仙?在美国他对国际著名数学力学权威石根华提出挑战,言之有理,证据凿凿。他的博士论文洋洋洒洒一大摞,尽是地球内部热力学和状态方程,艰深难懂高大上,三位导师不说看不懂,然而就是拖着不让毕业。由此我联想到了爱因斯坦,如果当年评审人因看不懂他的文章而枪毙掉,今天就不会有相对论。同样,如果当年巴黎大学不让德布罗意毕业,今天也不会有量子力学。


67.jpg

(左起:许小年、徐文耀、王新华)


新华多才多艺,才气横溢,写诗歌,写小说,谱歌曲,文思泉涌,一挥而就;拉提琴,弹钢琴,弹三弦,无所不能,无所不通。他曾指导音乐学院研究生张伯瑜用傅立叶分析解剖京剧锣鼓点,与 凯旋在子夜 的导演探讨布景设计,改造挂历美女画成李逵跳舞图,发明电鼠器,骟蛋器。他的小说《野草》、《一点苦难一点光荣》、《唐山地震》、《真实的河》,深刻质朴,字字珠玑。于幽默中见酸楚,于通俗中见深邃。他用计算机作曲,与名作家的 “π “e 异曲同工。他给王克明的《黄河问》谱曲,悲怆怨愤,高亢凄凉。新华生性率直幽默,嬉笑怒骂,皆成好文章。


新华重情重义重友谊,讲义气,有与生俱来的正义感,陕北几年,黄土攻心,念念不忘米如怀、陈赖赖、李正怀、米桂莲。真是 心在天山,身老沧州 。他的黄土情不是世外人居高临下的给与,不是慈善家悲天悯人的施舍,而是与受苦人颠扑与共、相拥前行的真挚感情。即使到了异国他乡,他也不忘梦绕魂牵的 106 寒舍,一曲 钗头凤 荡气回肠,催人泪下: 黑白斗,眉头皱,小屋烟笼光难透。酒何够,情何厚,道情一曲,家乡万里, home home home


68.jpg

(左起:赵跃辰、朱成明、徐文耀、王新华)


新华单纯率真,乐于助人,视天下事为己任,每天帮别人的事都是一张大清单,即使在毕业论文出炉的紧要关头,还不忘给别人打字--得一句奉承话:王二打字快!新华的朋友很多:杜哲森、许小年、王克明、弥铁强、陆晓娅 …… 有的没有见过,但都让我肃然起敬。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他们都是好人,和他一样正义,一样有头脑,有才气。


好人不会孤单,活着的时候有一群志同道合的好朋友,走了以后,他依旧和朋友们在一起。克明引梵高诗句说得好:不要认为死者是死了,只要有人活着,死者就会活。

王新华永远活着。


69.jpg

徐文耀,陕北绥德县人,原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所长,老科学家。


65.jpg

王新华,儿时在北京,插队在陕北。入学北大,中科院博士。 1989 年移居新加坡、美国加州,后回国内。爱科学、音乐和文学,随心而做。心求智慧,见天际晨曦。



转自《陕北文化》


转自《民间历史》网( www.mjlsh.usc.cuhk.edu.hk ),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二维码分享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