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优才:谢高华
谢高华
--作者:德国优才
为了他,有 100 多位中国富豪, 摆出 107 辆奔驰车迎接的大场面; 一看到他,马云也会主动上前和他握手, 而他的所作所为, 几乎让所有人都佩服! 而刚刚,最悲痛的事发生了 ……
他,就是谢高华。
1931 年 11 月出生的他, 是浙江衢州人, 20 岁就加入了共产党。 基层工作五年后, 他就担任衢县杜泽区区委书记, 年轻的他深信, “ 农民的儿子就是要为农民办事的。 ”
一上任他就 “ 特立独行 ” , 当时搞计划经济, 省里号召集体养猪, 规定一头猪只给 80 斤饲料, 大家一通忙活,可猪怎么都养不好, “ 这个猪要拉出来杀的时候, 瘦的比狗还跑得快! ” 慢慢地大家都没有猪肉吃了, 为了看看到底什么问题, 他竟决定自己去养猪, 而且一养就是五年, 这下他发现了问题所在, 集体养猪的政策行不通。
他悄悄改了个办法: 把生产队的小猪买来, 分给老百姓私养, 还出台激励政策, 如猪养胖 1 斤给 3 斤粮食, 农民养猪积极性一下子高涨起来。 为了新品种繁育, 他还从欧洲引进了种猪。
可这个不起眼的小事,却差点捅破了天。
十年运动时, 他作为 “ 叛逆养猪 ” 典型被批判, 大家一边把他养的猪杀了吃肉, 一边说: “ 哼,谢高华什么都是外国的好, 连猪都是外国猪好。 ”
他被下放劳动,有人说: “ 不都说他最能干吗,多给他加活。 ” 他被派去石灰厂里面干活, 本来人就长得瘦, 再肩挑沉重的石灰担子, 从此累得更精瘦了, 后来因负担过重, 还切除了四分之三个胃。
1978 年他终于恢复工作, 担任衢县县委书记。 那时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 他第一次听说 “ 改革开放 ” ,
他就琢磨这个意思, “ 我想改革开放,就是把经济搞上去, 让人民生活能更幸福。 ” 于是,他就大胆往这个方向前进, 可这迈出去的第一步, 却让他差点就丢了乌纱帽。
衢州盛产橘子,一年能产 8 万担, 可按照规定其中 6 万担, 必须由国家收购, 剩下的国家不收,也不允许私自售卖。 吃又吃不完,卖也不能卖, 一些老果农被逼得去要饭。 甚至有的村干部, 为了完成收购橘子的指标, 竟强行拿走 一个老太太用来换油盐的橘子。
这令他很难过: “ 死命令是我们下的, 不能再干这种蠢事了! ” “ 共产党要我为人民服务, 我却弄得老百姓没有饭吃! ”
经过深思熟虑,他大胆做决定: 在完成国家计划的前提下, 剩下的橘子, 哪里价高就到哪里去卖 ……
有了县委书记支持, 外地人纷纷来收购橘子, 果农收入是多了, 但却直接导致当年国家定购的, 6 万担橘子任务没有完成。 于是, 1981 年《人民日报》发文, 点名批评他, “ 破坏国家计划搞市场自由化 ” 。
橘农都吓得不敢再种橘子, 他却鼓励大家: “ 不用怕,继续种!继续卖! ” 还敢不听话? 这可是要掉乌纱帽的! 可胆大的他, 却觉得只要有益于群众, 任何事都值得去做: “ 我就从老百姓利益出发。 ”
1982 年 4 月, 他被调到义乌担任县委书记。 这个消息却吓坏了他的老母亲, 母亲着急得直落泪: “ 你犯啥错误了, 为啥把你调到那个地方去? ”
因为义乌是出了名的穷, 人多地少田又薄, 一条马路七盏灯,一个喇叭响全城。 义乌也是出了名的 “ 乱 ” , 每天告状信不断, 今天你告我,明天我告你。
可谢高华还是义无反顾去了, 他说, 哪里需要我,我就往哪里去。 而他迈出的这一步,
给义乌带来了翻天覆地的一大步。
图:谢高华(右二)
等他来到义乌, 才知道什么叫真正的 “ 头大 ” 。 他上任的县委大院有三个 ‘ 大 ’ , 伙食奇差的大食堂, 桌椅破败的大会堂, 再加对着宿舍窗户的露天大茅坑。
夏天办公室绿头苍蝇成群结队, 他就在嗡嗡声里, 为告状信忙得焦头烂额, 有人要提倡市场经济, 马上就有人说继续搞计划经济。 于是他出去调研市场, 忙得连理发时间都没有。 碰巧县里有家国营理发店, 不过用他的话说, “ 我几点上班他几点上班, 我下班他也下班了。 ” 好不容易赶上下班没关门, 他进去叫声老师傅, 人家连理都没理他。 后来,他找到一家私营店理发, 店主不光手艺好,人也热情周到, 他就一直在这个店理发。 有人就拿这个说事, 说谢书记连理发都不去国营店。 他也不客气,在大会上公开表态: “ 这样吃 ‘ 大锅饭 ’ 的国营理发店, 散伙越早越好! ”
义乌再穷再乱,他都有心理准备, 但他再有准备,也想象不到: 他竟被一个女人当街拦住。 那是 1982 年 5 月的一天, 他准备出门调研, 刚走出县委机关大院不远, 就被一名农妇拦住了。 农妇呼天抢地要他主持公道: 家当都被抄了,快要活不下去了。 他没有把这个 “ 胆大 ” 的女人赶走, 而是请她进办公室坐下。 农妇为刚才的莽撞有点不好意思, 语气温和了些说自己叫冯爱倩。
图:冯爱倩展示与谢高华的合影
冯爱倩问他: “ 谢书记, 你知道鸡毛换糖吗? ” 这个,他当然知道了。 每年农闲, 义乌农民们肩挑担子走街串巷, 用自家熬制好的糖块,换别家的鸡毛。 这 “ 鸡毛换糖 ” 的交易, 养活了义乌人祖祖辈辈。
但在当时, 这样的买卖法律不允许, 被视为 “ 投机倒把 ” , 于是那些路边摆摊做小生意的人, 总被赶来赶去。 冯爱倩就是其中一个, “ 天天抓,天天跑, 抓一次罚 1 元,两三天就白干了! ” 冯爱倩说,实在被赶得没办法, 宁愿被打死也不愿饿死, 于是她就拦他的车告状来了。
他听完后想了想说:你回去继续摆摊 不赶你,也不罚你。 有了县委书记这把 “ 保护伞 ” , 冯爱倩十分高兴,逢人就宣传: 咱们卖货不用再躲了!
送走冯爱倩, 他马上叫领导班子开会: 尊重老百姓需求, 开放义乌小商品市场。 可当时政策不明了, 不少干部怕担责任,顾虑重重。 他直接拍板: “ 小商品市场是一大优势, 要想办法发挥, 不能把搞活的经济搞得死死的! ”
“ 出了问题我负责!宁可不要乌纱帽! ”
很快,义乌县委作出决定: 开放义乌小商品市场, 并由县政府发出通告。 这是全国第一份, 明确认同农民商贩, 和专业市场合法化的政府文件。
谁也没想到,这样冒险的尝试, 是打响中国商海革命的 “ 第一枪 ” , 更是后来义乌影响世界的开端。
小商品市场第一天开放时, 时任省委陈副书记来视察工作, 谢高华从早晨等到上午还不见人来, 直到中午才看到陈书记, 陈书记说,老谢啊, 摊位太密人又太多, 我的车一直开不进来。
热闹的交易市场, 让他坚定了继续走下去的决心。 随后义乌县颁布了 “ 四个允许 ” : 允许农民经商,允许农民进城, 允许长途贩运,允许多渠道竞争。 其中 “ 长途贩运 ” , 是当时法律明令禁止的, 其他三项,也全都找不到法律支撑。
但他只认准一条理: 农民致富无罪,繁荣市场有功。 为带帮大家致富, 他甚至敢带领大家 “ 钻空子 ” 。
他去调研,一个裁缝前来诉苦: “ 有几十个乡亲跟着我学裁缝, 但招工 5 人就是 ‘ 小业主 ’ , 万一以后要打倒我怎么办? ” 他听了哈哈大笑说: “ 你不要说是招工, 说培训学生就没事了。 ”
义乌人的生活条件一点点好起来, 可他看着路边露天的小商贩, 夏天被晒得汗流浃背, 冬天又冷得直打哆嗦, 他觉得很是心疼。 于是 1984 年,他拿着贷来的 50 万, 再加上县委的钱,凑到 57 万。 在义乌火车站附近盖起了一栋, “ 第二代义乌小商品室内市场 ” 。 开张后人气高涨, 2000 个摊铺前, 每天来交易的客商超过 1 万人。
20 年后,义乌发展成为, 国内最大的小商品交易中心, 接着冲向全世界。 2005 年后,义乌小商品市场被联合国、 世界银行等国际权威机构, 认定为世界第一大超市。 如今世界上 40% 的电子钟表、 70% 的饰品, 85% 的圣诞礼品, 都是在义乌生产的。
从一个又穷又乱的中国贫瘠小县, 到走上世界舞台, 成为 “ 买全球、卖全球 ” 的, “ 地球村 ” 超市, 谢高华, 正是这笔 “ 大生意 ” 的开拓者!
每个义乌人,都因他走上致富之路, 中国第一批百万元户在这里诞生, 据 2018 年数据, 上海人均收入 57692 元, 北京 57275 元, 可义乌这个小县城, 人均收入高达 60773 元, 居全国第一!
而当年身为县委书记的他, 从不用权力为个人及亲友谋私利。 他在义乌没有房产、没有商铺、 没有一分小商品市场原始股。 他对子女要求严格: “ 只要我管的地方你就不能去, 不准打着我的旗号在义乌谋便利。 ” 因为他的大公无私, 他的孩子们从小就过得很是 “ 沉重 ” 。
谢高华的妻子和四个孩子(谢新彪在外参军)
曾在 1960 年, 中央要求大量精减城市人口, 时任区委书记的他, 带头将自己两个年幼的儿子, 下放到老家横路乡贺绍溪村, 那一年 , 哥哥林海 3 岁、弟弟新彪两岁。
哥哥谢林海 ( 左一 ) 谢新彪 ( 左二 )
在儿子谢新彪童年记忆里, 父亲的印象遥远而模糊。 和父亲唯一的联系是逢年过节时, 这个瘦高的男人会出现在奶奶家里。 小新彪总是在奶奶催促下, 怯生生地叫他 “ 爸爸 ” 。
后来谢新彪长大到城里读书, 彼时谢高华是衢州市委书记, 可谢新彪发现, 家里穷得竟连一辆自行车都没有。 直到现在谢新彪都不可思议, “ 这种事情说出去没人相信, 人家会认为是在讲故事, 谁能相信县委书记家没有自行车?! ” 后来, 谢高华将组织上分配的自行车, 借给谢新彪骑,时隔多年, 谢新彪提起这件事还格外兴奋: “ 那是我这辈子享受到最大的福利! ”
谢新彪和父亲谢高华
父亲太忙了, 谢新彪想起一些事,至今不能释怀。 谢新彪结婚时, 父亲没有出席他的婚礼。 哥哥谢林海结婚时, 父亲也没有露面。 大妹谢芬和弟弟建彪的婚礼, 同样没有看到父亲的身影, “ 父亲忙,见个面都不容易。 ”
而那时的谢高华,正为义乌忙个不休, 为官一地,就要造福一方, 他愿意为此牺牲家庭,牺牲一切。
可造福了义乌人的他, 很快就告别了这里。 历来改革者必然在争议中前行, 从衢县的 “ 柑橘事件 ” , 到义乌的 “ 小商品风波 ” , 据说, 针对他的告状信少说也有一麻袋。
在义乌短短两年后, 他被调任衢州副市长。 历史上的衢州,曾有 “ 一年一小旱, 三年一大旱 ” 的说法。 而他上任第一件事, 就是:修好水利,完成乌引。
乌引水利工程难度极大, 要跨过 10 条河流,打通 18 座山, 搭建 30 多处大型建筑物。 这样的工程浩大繁杂, 他就亲自担任工程总指挥, 多方奔走、上报专题、定审规划、 勘察线路、登岩攀壁 …… 为了乌引工程, 他执着追寻了 10 年。
他几乎把家安在工地, 工友们说: “ 他白天和一起我们坐在泥地里, 边吃饭边商谈工作, 晚上和我们开会开到 12 点是常事。 ” 一双解放鞋、一顶笠帽、 一把雨伞、一双套鞋, 是他办公室必备的 “ 四大件 ” , 因为不管炎热还是下雨, 他随时都会去工地。
谢高华坐在田间地头,和大伙开露天会议
1989 年 8 月, 渠首枢纽工程举行开工典礼, 57 岁的他泪光闪烁: “ 有生之年,我要同大家一起, 为工程建设作最后冲刺, 退休也要退在工地上! ”
他没有食言, 虽因年龄他不再担任市委常委, 可又苦又烦的乌引工程总指挥职务, 他放不下,他向市委请求, 一定要亲手建成乌引工程! 冬去春来五个寒暑, 1994 年乌引工程终于竣工, 彻底解决了老百姓干旱困扰后, 他才正式退休。
事了拂尘去,深藏功与名。 此后,他和老伴, 住在衢州普通居民小区。 体重不到 90 斤的他, 坐在小区长椅上, 头发花白,衣服有些破旧。
他爱好书法, 经常义务为大家写春联, 人们只当他是个普通的老头, 根本不知道, 他是中国义乌商品市场的领路人!
谢高华书法
那时义乌小商品正闻名全球, 而听说过谢高华这个名字的人, 实在太少太少。
可是义乌人,却从未忘记他!
从 1995 年, 第一届义乌小商品博览会开始, 每年义乌商团都要迎他 “ 回家 ” 。 2007 年 10 月, 他从衢州出发参加义博会, 快到义乌时, 他被眼前的画面震撼了: 107 辆奔驰轿车一字排开, 车上张贴着 “ 饮水思源 ” 四个字, 打出的横幅是 “ 谢天谢地谢高华! ”
来迎接他的都是义乌老板, 他们因义乌市场崛起而致富, 他们永远感念他: “ 无论与他相识与否, 我们都发自内心感激这位致富领路人。 ” 大家请他坐奔驰, 但他坚持坐自己的工作用车, 这辆车很破旧,经常发动不起来。
2018 年 12 月 18 日, 在北京举行庆祝改革开放 40 周年大会, 会上,马云正巧坐在他前面, 看到他,
马云特意转身主动与他握手, 两位同是浙江人, 一位是, 全球最大电子商务平台的缔造者, 一位是, 全球最大的小商品市场的开创者。
有人说,这是世纪一握, 从传统零售的义乌, 到电子零售的阿里, 其实早已融合在一起, “ 让天下没有难做的生意 ” , 这是浙江人永不止步的改革精神, 更是真正意义上的传承。
2018 年年底, 87 岁的他不慎摔倒骨折, 住院后没多久,他的胃病又犯了, 转到了重症监护室, 可等他稍微好一些, 仍在病床上翻看义乌商报。
衢州义乌两地,陆续有人顶着烈日, 赶来看望这位老人, 当见到瘦得皮包骨头、 还插着胃管的谢老时, 有人还没开口,就当场掉了泪。
每年的义博会,他都会来参加, 可是今年,他失约了 ……
10 月 23 日,义博会开展的第三天, 谢高华因病逝世,享年 88 岁。 追悼会那天, 民间自发组织送别车队, 送别的人挤满了长街, 还有的义乌人, 一大早赶了 140 里路来参加。
后来听说,有义乌商人筹款, 要为他竖立一尊铜像, 不管有没有铜像, 谢高华, 早已在每个中国人心中, 竖立起一座永不磨灭的丰碑: 试问,百姓谁不爱好官?
总书记说: 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没有英雄; 一个有前途的国家,不能没有先锋。 谢天谢地谢高华, 敢作敢为敢打拼, 他既是胆魄品格兼具的好官, 更是这样一位时代的先锋!
如今,这位敢吃螃 “ 谢 ” , 奋力攀 “ 高 ” 的老人走了, 但他的芳 “ 华 ” 永留人间, 中国小商品城, 破 “ 零 ” 到 “ 一 ” 的 “ 义乌奇迹 ” , 必将永载史册!
斯人已逝,风范永存, 老先生,一路走好!
转自《德国优才计划》
转自《民间历史》网( www.mjlsh.usc.cuhk.edu.hk ),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