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剧:文革前高考的“不宜录取”

1989-06-04 作者: 悲剧 原文 #这样走过 的其它文章
分类:


悲剧:文革前高考的 不宜录取



19.jpg


我国高校招生走过一条曲折之路, 1966—1970 5 年没有招收新生, 1971—1976 6 年推荐工农兵学员上大学, 1977 年才恢复正常高考。


在这之前, 1958—1965 年的 8 年中, 高校招生还有 不宜录取 降格录取 的政策。 笔者是 1959 届高中毕业生, 同学中有不少是 新中国 教育史上 这一极 招生政策的直接受害者。


尘封于历史死角的一段往事


笔者的中学时代是在古城开封度过的。 从民国时期一直到 五十年代初开封都是河南省省会, 这里代表着全省教育的最高水平。


母校育才中学的师资、学风、 学生在开封都是很好的。 我所在的高 59 届共 200 余人, 1959 年高考时除了不愿升学的以外, 都考上了大学, 而一些尖子生却落了榜, 这真让人费解。 在当时的氛围下, 人们不敢询问原因, 心中的疑问只好压在心底。

改革开放后, 的错误一次次得到纠正, 当年的谜团才慢慢解开。 原来,我们上高三时, 校方在极为保密的情况下对学生一一作了政审, 除了推荐留苏生和保送生外, 政审结论基本分为四类:

1. 可录取机密专业;

2. 可录取一般专业;

3. 降格录取;

4. 不宜录取。


政治审查的依据, 并非个人表现或学习成绩, 而是家庭出身和社会关系。 出身地主富农家庭的, 或者家长在 1957 年被划为右派的, 或有海外关系尤其是港澳台关系的学生 基本上都是不宜录取和降格录取者。


当时高校招生时先看政审结论再看考试分数, 我的同学中因此失去上大学机会的不在少数。 这里略举数例。


江雪,

1954 年从入朝 志愿军 ”, 退役经考试插班到育才中学初二, 始终保持门门功课 5 分的优异成绩。 被保送入高中后,在《人民日报》上发表过小说, 又是校学生会副主席、团支书, 还多次被评为 三好学生 优秀团干部 1959 年高考时,江雪对自己的政治表现和学习成绩都是很自信的, 报了北大、北师大等名校。 然而,他接到的是一封这样的信: “…… 由于招生名额有限,今年你未被录取 ……” 后来,江雪才知道自己因为家庭出身问题而落榜, 并获悉在 1959 年的文科考生中, 各科成绩都在 85 分以上的, 全省只有两人,江雪分数最高。 当时有八所大学都想录取这位 省文科状元 可是均在 不宜录取 政策面前望而却步。


范天成, 是老师眼中的文理全才, 高中时对巴甫洛夫的高级神经活动学说, 卢瑟福的原子结构模型理论, 化学中的电离理论, 数学中的非欧几何体系十分着迷。 他兴趣广泛、视野开阔, 已经在有意识地追寻 前代成功学者的科研思路与方法, 以期为升入大学后 及早转入创造性研究做好准备, 这样的学生也因家庭出身问题被 不宜录取 他找工作时碰到一个 急需语文算术代课教师的小学, 听说他语文算术都能教, 高高兴兴地把他领走。


吕延梅, 初中时是 5 学生,被保送到高中部。 他虽出身富农,但自恃学习成绩优秀, 报了北京大数学系。 他收到大学录取通知书, 信封右下角印着北京大学四个字, 但被蓝水钢笔划掉, 改写成 开封师范学院 ,又被用钢笔划掉, 最终改定为 开封师范专科学校 开封师专属两年制大专。 吕延梅虽被该校录取, 上的却是一年制的数学短训班, 这种短训班不算学历。 从北京大学一降再降, 落到师专一年制短训班, 吕延梅可谓 1959 年高考 降格录取 的典型。


不宜录取 遍及全国, 当时这样做的, 自然不是开封育才中学一家, 也非河南一省。 受伤害的也不单是高中生, 连初中生也因同样的缘故剥夺了上高中的资格; 而且这样做并非一年。 文革初期开封某中学档案室被撬, 学生们发现正要参加高考 66 届应届毕业生的政审档案, 分类与前所说相同,此事曾引起轰动。 这无疑证实了直到 1966 不宜录取 降格录取 仍在执行, 只是因为 文革 突起导致高考中断, 才悄然止息。 经查档案, 1958 年河南省某市 高考 不宜录取 的比例是 7% 1966 年是 6.1% 。自 1958 年到 1966 年, 8 年里全国遭 不宜录取 ”“ 降格录取 的高、 初中生究竟有多少? 只有问老天才能知道。


孙中山的孙女孙穗芳

在《我的祖父孙中山》的后记中记述: “1955 年, 我从上海第八女子高中毕业, 我三年高中的总平均成绩在 90 分以上, 还被评为五好学生。 在教师的指派下, 我还负责帮助五位同学通过了毕业考试。 虽然有这样的成绩 …… 我不能进入任何大学读书。 我对自己的未来非常悲观, 却连哭都不敢哭 …… 就写了一封信给祖母宋庆龄 …… 祖母很快回了信,信上说: 上大学不是人生唯一的道路。 不过,她在信的最后一行提到:

但愿我明年能进入大学; 次年我进入上海同济大学。 孙穗芳的回忆表明 1958 年以前高考中也有类似的政审条件。 只不过 1958 年以后政审涉及的内容更多了而已。


经济日报出版社 1998 9 月出版的《荆棘路》中 收录了剧作家吴祖光的几篇文章, 他谈到自己因鸣放 而被打成 右派 后的悲惨遭遇: 什么反右、批判、检查、劳动我们都经受了; 但是使我最痛苦的是我的家庭, 我的母亲、妻子、子女 …… 再说我们 3 个孩子,都不许升学。 长子吴刚去近郊农村 锻炼 次子吴欢初中读完也送到北大荒, 作了 7 兵团 通讯员, 每天走 70 华里送信的苦役。 小女儿吴霜初中毕业后, 竟被原来最喜欢她的 女班主任老师取消了她升学的权利, 只能留在家里 ……” 吴老在这里记述了初中不能升高中的小女儿。 我的一位中学老师夫妻二人曾带过一个业余班, 里面全是初中不能升高中的学生, 这些学生不能升学更不能进工厂。 老师说他们都很刻苦, 既爱学习,又能干活, 良好的学风、艰苦的环境让他们夫妻至今难忘。


集作家、画家、艺术家于一身的冯骥才 也是一位天津的 不宜录取 者。 在接受台湾作家施叔青的采访时,冯说: " 1961 年高中毕业,考中央美术学院, 我出身不好,复试完了,教师告诉我: 你愿不愿意上李可染的山水画系? 我说: 愿意。 最后我没有被录取, 原因是我出身资本家的家庭, 那时是 千万不要忘记阶级斗争 的时候。 美术学院进不去了, 就到 天津国画研究会 去画画、仿古, 沉浸在艺术里, ……”


遇罗克也有 不宜录取 的经历。 遇罗克 1942 年生,北京市人, 其母是 解放 初期北京 一家有十几个工人的小厂老板, 遇罗克因此成为资本家出身。 1957 年遇罗克的父母双双被打成 右派 1960 年他参加高考时落榜。 之后,他主动报名到 北京郊区人民公社当农业工人。 1962 年遇罗克又参加了高考, 北师大准备录取他, 但他所在的大队却坚决不给档案, 理由仍是 家庭出身问题 结果,他再次名落孙山。


获得首届徐迟报告文学奖的作品《胡杨泪》 记述的主人公钱宗仁也是一位不宜录取者。 1963 年在湖南参加高考时是湖南省的前十名, 清华要录取他,因家庭出身问题, 他所在的公社不给档案。 1964 年他第二次参加高考, 被哈尔滨工业大学录取, 3 个月后, 因公社书记多次到学校逼迫, 迫使学校将其退学。 1965 年他又一次要求参加高考, 公社出面不准他报考。 钱宗仁被迫到新疆谋生, 过着极其艰苦的生活, 但是他仍然自学数学。 1984 年《胡杨泪》一文发表后, 钱宗仁引起各方面的重视, 改行到《人民日报》当记者, 正当他准备大干一场时, 却被诊断出已是肝癌晚期, 1985 10 1 日凌晨去世, 年仅 41 岁。


不宜录取 政策, 明显烙有那个年代 的印记, 由于它摧残人才于未成之际, 受害者受的是 内伤 ,具有隐蔽性, 故而时至今日, 右派 公开 改正 了, 国门打开了,历史上种种冤假错案平反了, 而关于当年 不宜录取 降格录取 对一大批潜在人才的摧残, 却尘封于历史的死角,极少被公开提起。 然而这段历史的教训却是不应被忽略的。



转自《罕见老照片》


转自《民间历史》网( www.mjlsh.usc.cuhk.edu.hk ),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二维码分享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