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会教育影响深广--陈垣与辅仁大学

1989-06-04 作者: 原文 #这样走过 的其它文章
分类:

教会教育影响深广--陈垣与辅仁大学

14.jpg

《论语·颜渊》里有句话 : “以文会友,以友辅仁”,这句话成就了一所在中国影响很大的高等学府,那就是辅仁大学。辅仁大学是 1925 年由天主教所创办,“辅仁”二字即取自这句话。

早在 1912 年,中国天主教知名人士丹徒马相伯、北平英敛之两位先生,为振兴公教教育上书罗马教廷,“请派高才硕德之教士,来华创设公教大学,发展中国固有之文化,介绍世界科学新知识。”后来因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办学之事便搁置了。直到 1919 年,罗马教廷才派人来华,考察中国教会教育情形。经过一番调查,“亦以公教高等教育机关尚属缺乏,因是,教廷确悉中国公教设立大学为刻不容缓之事。” 1920 年,美国本笃会神父奥图尔博士来华,进一步调查教育。

1923 8 7 日,美国本笃会召开会议,决定将北平建学之事全权委托给宾夕法尼亚省圣文森院院长司泰莱办理。司泰莱院长便委托发起人奥图尔神父为校长,于 1925 1 月来华筹备办学。 7 月,教会购买什刹海岸边的前清涛贝勒府作为校址,先招收一个预科班,取名“辅仁社”,聘英敛之为社长。由于筹备办学操劳过度,英敛之于 1926 1 10 日逝世,校务由陈垣先生主持。陈垣接任后,遵照教育部章程组织董事会,并推选奥图尔为校长,陈垣为副校长,正式定名为辅仁大学。 1927 6 月呈教育部立案,批准试办。

1929 6 月,辅仁大学扩展为三个学院 ( 文、理、教育 ) 、十二个学系,附设医学先修科和美术专修科。改组董事会,推选张继为董事长,马相伯为董事,呈教育部批准立案,由陈垣出任校长。

陈垣 (1880-1971 ) ,字援庵,广东新会人,是我国著名教育家、历史学家。年轻时,他在广州创办刊物,宣传反清思想。 1911 年,兼任广州《震旦日报》编辑,主编《鸡鸣录》副刊。 1913 年春,陈垣以革命报人身份当选国民政府议员,赴北京参加中华民国第一届国会,从此定居北京。

陈垣与西城有着不解之缘。他从广州来京后,住在宣武门内国会街 ( 今新华社所在地 ) ,在这儿一住就是 8 年。后来搬到西安门大街住了 5 年。随后,在诩教寺 ( 今育教胡同 ) 、丰盛胡同、米粮库、南官房、李广桥西街 ( 今柳荫街 ) 等处都住过。最后,辅仁大学腾出定阜街学生宿舍的前院,截出一个独立的四合院作为陈垣的居所,年届花甲的陈垣才免去频繁搬家之苦。这里就是兴化寺 5 号院 ( 今兴华胡同 13 ) ,陈垣在这里居住了 30 多年,直到逝世。

尽管陈垣数次搬家,但历次住所始终未出西城。他致力于教育事业的发展, 20 世纪 20 年代以来,他创办平民中学、担任教育部次长,后来担任辅仁大学副校长、校长,他把大半生的精力献给了教育事业,在西城教育发展史上留下了辉煌的一页。尤其是辅仁大学,从创立之初到并校关闭,陈垣几乎一直主持学校全面工作,成为辅仁大学的一面旗帜和精神支柱。

20 世纪三十年代,辅仁大学在陈垣的领导下不断发展。 1930 年,涛贝勒府南院新校舍落成,建有实验室、图书馆、教室、办公室及宿舍等。于是就以新校舍为大学部,原址改设附属男子中学,另在西城太平仓购地筑舍, 1932 年开办女子中学。 1935 年,辅仁大学受罗马教廷委托,开办中国天主教司铎进修机构,购买位于校区东侧的恭王府旧址,计地百余亩,成立“司铎书院”。 1937 年,增设预防斑疹伤寒血清及国文、历史等研究所。

抗日战争爆发后,北平沦陷,国立高校纷纷迁移内地,最后只剩下辅仁大学在北平。八年抗战期间,陈垣作为辅仁大学的校长,在复杂的形势下与日伪当局周旋,艰难维持学校正常上课。辅仁大学于 1933 年后由美、德两国圣言会接办。 1936 年后,德国人雷冕神父担任辅仁大学校务长。由于德国是日本的盟国,所以辅仁大学得以继续开办。而且辅仁大学一直坚持“三不”做法,即 : 文理各科仍用原有教材,不改用日文教材 ; 不悬挂日本国旗 ; 日文不作为必修课。这在当时严酷的环境下实属不易,也与陈垣的声望是分不开的。当然,日伪当局是不会轻易放过陈垣的,总是企图拉拢他,委以各种官职,但都被陈垣严辞拒绝。陈垣对国破家亡的景象非常痛心。有一次,他和几位师生在学校三楼观看书画展,看到楼下日军趾高气扬走过。陈垣低声吟诵 : “登临独恨非吾土,不为城关画角悲”,吟毕潜然泪下。

陈垣在北平处境十分危险,他也曾考虑过离开北平。但师生们的期望、辅仁的前途命运,使他下不了决心。 1943 年底,陈垣的学生柴德赓准备悄悄地助师南下,被校务长雷冕神父察觉。雷冕神父极力挽留,以致失声痛哭。他认为陈垣留在北平有利于辅仁,有利于师生。校长一走,辅仁将难以为继,很快就会关闭或被日伪当局接收,几千师生顿失依靠,将难以就职和求学。陈垣百感交集,反复思考,最后还是决定留在北平。

在沦陷区北平,辅仁大学是一座“孤岛”,为不甘心就职于日伪大学的知识分子保留了一块栖息之地。许多知名教授纷纷转入辅仁大学,一些爱国志士也以辅仁大学为基地,秘密从事地下工作。辅仁大学虽未停办,但师生被日伪当局逮捕却是常有的,如英千里、沈兼士、胡鲁士神父 ( 荷兰人 ) 、范文澜、赵光贤、李德伦、萧乾等。每一次陈垣都要积极营救。在那八年时间里,陈垣还尽可能地向一些生活困难的学人约稿,藉此补贴他们的生活。在课堂教学和著述中,陈垣大力宣传爱国思想,鼓励年轻学子努力学习,将来报效国家。在这一时期他写出了《明季滇黔佛教考》、《南宋初河北新道教考》、《中国佛教史籍概论》等著作。而最能体现他深明大义、保持民族气节的著作,则是一部研究胡三省思想的作品—《通鉴胡注表微》。胡三省是宋末元初人,人元后不仕,退隐作《通鉴》注,抒发爱国情怀。陈垣通过对胡三省的研究,表达自己的爱国之志。

综观北平辅仁大学,自 1925 年之辅仁社起,至 1949 1 月,学系由预科扩至四院,在校学生由辅仁社时的 24 人增至 3000 余人。出版的刊物如《辅仁学志》、《华裔学志》等,均驰名于国际学术界。全校师生,于国难期间亦能忠贞不屈,大义凛然,实为中国教育之光荣。辅仁大学在入学时并不是很难考,但入学之后,学校的教学却很严格,学生如果要想毕业,必须很用功地学习,学校的学习氛围浓郁。辅仁大学 27 年的历史中,共招收学生 12355 人,但正常毕业的只有本科生 4812 人,研究生 76 人。虽然中途有很大一部分学生是因为去参加革命了,但还是有相当多的学生因为成绩不合格而不能毕业。

辅仁大学名师众多,除了校长陈垣是我国著名的教育家、历史学家之外,还有著名的考古学家马衡,历史学家柯韵态、朱希祖、唐兰、邓之诚、张星娘、范文澜、柴德赓、赵光贤、谭其嚷,心理学家唐钱,目录学家傅增湘、余嘉锡、赵万里,书法家沈尹默、溥雪斋、启功,古文字学家于省吾,语言文字学家罗常培、沈兼士、周祖漠、季羡林,哲学家容肇祖、张岱年,文学家周作人、胡适、刘半农、郑振铎、沈从文、台静农、李雾野、叶君健,美学家朱光潜,经济学家陶大墉等,其中不少人身兼众长。此外,在物理学、化学、地质学、生物学等自然科学领域也有许多知名学者。虽然辅仁大学只存在过短短的 27 年,但却培养出了一大批有用之才,他们中的很多人在 20 世纪整个中国的文化、经济、教育和科技的发展中都起了不小的作用,如史树青、叶嘉莹、朱家潜、傅惟慈、来新夏、欧阳中石、张厚桑等等,这些辅仁学子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辅仁大学的教育成就。

(本文节选自《北京西城历史文化概要》一书,图片来源于网络)

转自《西城社会科学》


转自《民间历史》网( www.mjlsh.usc.cuhk.edu.hk ),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二维码分享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