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向:私人相册中的“绍兴平湖调”先贤孙延龄先生家族史

1989-06-04 作者: 方向 原文 #这样走过 的其它文章
分类: 1910年代至1980年代, 曲艺, 绍兴, 浙江


私人相册中的 绍兴平湖调 先贤孙延龄先生家族史


--作者:方向


[ 第一集 ]


绍兴师爷名闻天下,绍兴越剧流行民间。但是,如果将越剧,或者俗称的绍兴戏,视作古越会稽地区的唯一传统曲艺形式,那就大错特错了,起码经不起学术推敲。 2006 年,国务院批准 绍兴平湖调 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编号Ⅴ -17 ),乃专家共识。


绍兴平湖调,又称 " 越郡南词 " ,简称 " 绍兴平调 " ,是流行于浙江绍兴及其周围地区的一种曲艺形式。初创于明代初期,成型于清代初期。其身世不但比绍兴戏悠久,而且因其文辞高雅,流传于文人雅士集聚的文化阶层,故而更易被社会精英认可,是一项集文学性、音乐性和艺术性一体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


演绎平湖调的基本组合是三人,分别任三弦、二胡和扬琴,称为 三品 。或增加两个人,分别任琵琶和双清,乃成 五品 。或者再配备笙和洞箫,继而再加副二胡和副琵琶,甚至添用阮和头管 ( 或铃 ) ,则分别称作 七品 九品 十一品 。截至 20 世纪末,绍兴孙延龄老先生及其哲嗣孙舜华和孙舜耕,是当年尚存的越国雅韵世袭家庭。


67.jpg

孙舜华(左六)孙舜耕(左一)与当红头牌王玉英(左五)


幸运的是,孙永年( 1913-1998 字延龄)虽曾风流潇洒,但这位绍兴后生深悉低调做人,平实入世的生存法则。在其人生所处的跌宕起伏半个多世纪中,居然为后人完整保留了黑白影像,记载了其家族的血脉延伸与文化传承。从史学研究角度,这是一段包容了比口述史更有说服力的,属于江南山阴地域的文化宝库。


68.jpg

平调 美少年,时年 19 岁( 1931 年)


69.jpg


70.jpg

初为人父,时年 21 1933


71.jpg

晚年孙延龄(永年) 1998


[ 第二集 ]


绍兴会稽周边,传承了 2000 多年的古越文化。文人雅士的玩意儿,凡夫俗子难以上手,比如王羲之等一班文人的曲水流觞戏文,如今仅剩美丽的传说。而 300 年前开始成型的平湖调,倒是实实在在的精英游戏,被后世雅称 越郡南词 。可见,把玩此道者,前提必具文化底蕴,渊源家学。与乡野村姑涂脂抹粉,草台班子走村窜乡的形式,本质内涵不同。


为此,家境殷实的孙永年,从小衣食无忧, 10 岁起就被考中末代秀才的外祖父,训练得琴棋诗书出类拔萃。其书法工整有风骨,至今还在每张照片的前后,留有墨香余温。 17 岁起,孙永年拜入平调泰斗史实父先生师门。青壮年期间,已经交游于宁绍大地的闻人坊间。


但是,作为一个被分光了田地,没收了家财的社会另类,如何在动荡时局中,掩护全家老小残存喘息,同时还能维持一个承上启下的平调传人角色,孙永年无疑演绎了一出人生传奇。


到了晚年,孙永年还能整本演绎《风筝误》、《古玉杯》、《义妖传》等回书不下 50 余回,接近目前传世的平调二十二本,共计一百七十五回中的三分之一。在其 70 高龄时,音乐界有识之士抢救文化遗存,特地拨款启动专业录音项目,将其艺术真迹长存上海音乐学院。


72.jpg


73.jpg

小家庭初具规模,四口之家留影( 1935


照说,这般流传于江南富裕和有闲阶层的艺术形式,很可能在特殊年代被视作彻头彻尾的前朝遗存,一网打尽永世不得翻身。但平湖调夹缝中逃过一劫,孤芳残留,与孙老先生的情商有关。


人届中年,特别是进入 50 年代后,孙老先生敏感风向突变,及时收敛了风流倜傥的富家做派。孙家大宅与乡邻鲁迅的百草园隔了几条小巷,但孙永年与文豪描写过的迂腐文人完全不同,早早主动脱下穿了半生的长衫。有趣的是,后人从孙家的黑白影像中,不难窥见当年的斯文标记,即原来西洋钢笔,也是可以插在长衫大襟上,很搭很 match 的。


从全家福中不难辩识,孙家门的太太儿女们,可以将绫罗绸缎继续披挂一段时间,然而作为必须出门打工的一家之长,孙永年不得不跟上时局,从头到脚换成革命干部服。尽管其身份出身,与革命干部相距木佬佬远,而且他彼时也是革命的对象。但他想方设法,保全了养家糊口的保命。且先活着再说吧。


74.jpg

新中国成立前夕,幸福小家庭


75.jpg

新中国成立初期,尚遗民国风

孙永年(右 2 )孙舜华(右 1 )孙舜耕(母亲怀抱着)


76.jpg

三世同堂,孙永年(后右 2 )孙舜华(后右 3 )孙舜耕(前左)


1955 年,历经了 三反五反 等一系列革命运动,别人家的前朝遗老或多或少有所折损,孙氏家族虽说比不上 5 年前的富裕滋润,但人丁基本无损。绍兴仓桥直街大台门里的岳丈老太爷健在,乘龙快婿和长孙开始加入大家庭,小女儿甚至都被允许,戴上具有象征意义的红领巾。


孙家从此顺风顺水了吗?


[ 第三集 ]


越词平调先贤孙永年的情商,不仅有连续数十年的合家欢相片为证,还有其内心独白,作为论述旁证。 谋求往事感蹉跎,世态炎凉怎奈何?卑屈阿谀非我愿,光明耿直得人夸。虚心竹有低头叶,傲骨梅无仰面花。浊富清贫凭自择,情甘菽水度年华 - 《追思》 。诗中可见,从生来才子风流,到甘于初茶淡饭,他的人生转化,是彻骨透心的改造结局。以孙宅宴席特点为标记,箸头沾沾高脚小盅,虽说菜肴清贫但始终不失高雅。


77.jpg

清贫淡泊的孙宅三代

孙永年(中排二),长子孙舜华(后排右二),次子孙耕华(前排左二)


1953 年,孙永年与平调同仁陈伯琴、陈刚、钱大可等,最后一次在上海公开演出,集中展示越词的高雅艺术形式。自此之后,孙先贤走出绍兴的身份,不再是文化使者,而是普普通通的养蜂采花高手,即常人视作养家糊口的辛劳职业。在那个年代,懂得珍惜求生手段,便是人间生存高手。就像文学大师沈从文一夜消失,从此湮没于博物馆的史料烟霾一样,平淡往往换取了相对安宁。


但是,清贫并没有限制底蕴深厚的传统文人,他们的想象力与创造性是文化基因,是深植于骨子里的生命密码。即使在风餐露宿,饥寒交迫的荒蛮郊野,孙永年的心境,时不时地被天地生灵和自身修养所触动。也没有放弃携带弦琴笙箫,劳作空隙传授平调功夫。


春尽江南夏日喧,蚕桑事了插秧田。穿梭燕啄巢儿哺,织网蜘蛛屋角编。静坐时闻鱼读月,拈花笑对鸟谈天。水心云影闲照相,一片风情午梦牵 - 《夏令》 原来,在孙永年的信念中,照相不仅是诗性意念,也是可视可感的团聚物证。 1963 年的黑白照片,开始剧透孙氏血脉的未来命运。也就是说,促成绍兴地域性平调艺术基因走出国门,向全球人类基因库漂移的国际化契机,从此启动。


78.jpg

漂向美国的孙氏基因刚刚露芽

孙永年(中排二),长子孙舜华(后排右三),次子孙舜耕(后排左一)


从人口学的个案角度,仔细观察年复一年的阖家人口变化,孙氏繁衍的速度,并非 50-60 年代,提倡高产的榜样妈妈。但其保持民国特色的家庭结构,结局堪称子孙满堂。拍摄阖家欢的家族节目,即使 文革 动乱也没有停止。为此,这批影像史料的价值大大提升,风靡一时的红袖章,在这个旧式家庭不曾见到。到了 70 年代初,尚未花甲的孙永年,开开心心与第三代同框,塞得满满当当。


79.jpg

一如既往的孙氏家族


80.jpg

孙辈满堂的孙永年


[ 第四集 ]


欢渡银河仗鹊桥,孤松归宿有双雕。眷成鼎足千秋立,协作终身万事操。相爱相亲长相处,勤工勤学善勤劳。晚来伉俪情猷笃,花甲同超四二么 - 《七夕偶成》 。笔者心里明镜一般,从第一集读到第三集的读者,其实早已不耐烦,为何一直避而不谈,孙永年系列阖家影像中,左右始终的二位伴侣。孙老先生的晚年诗意心声,最能表达这个旧式家庭的人情状态,相濡以沫数十年的生活细节,强过千言万语,即鼎足稳胜双脚凳,相爱相亲情更浓。


81.jpg

姐妹花与平调先贤


82.jpg

花甲之年的情感袒露


家庭结构是人类社会长期探索的文明进化项目。数十万年来,经历过群居,父系,母系,对偶,一夫一妻,一夫多妻,一妻多夫等新形式。社会学研究发现,未来即将呈现更加丰富的家庭形式。


一方面,我们不妨基于孙永年的普通旧式家庭,作为研究幸福人生另类模式的活化石。其留存人间的珍贵影像与文字史料,是难得的社会学探索物证。另一方面,也可将我国著名的预防医学与社会医学大师,上海第一医学院一级教授,剑桥大学医学博士苏德隆先生拥有的一夫双妻家庭模式作为对照。在特定历史条件下,不仅内地普通百姓人家,就是在饱受东西方文化影响的社会精英阶层中,也照样可以活出有别当下的居家日子,将其过得滋润欢快。


所以,孙永年对自身的总体评价是满意的, 难得糊涂畅抒情,辰临花甲梦初惊。素知安健人间乐,才识清寒世上莹。有子遵循万事足,无私羁累一身轻。齐家有道唯修己,坦荡胸怀磊落明 - 《六十有感》


子孙满堂又孝顺,糊涂坦荡齐家道。少年英俊聪慧的孙永年,花甲之后又过二十年,终于在接近人生尽头的时候,有机会遥看地球彼岸的自家后代,将传统平调世家的血脉基因和人生态度,融合到了异国他乡。尽管此刻的他已经衰老得无法再赋诗吟诵,但晚辈从他自足与自豪的眼神中,知了,知了。


83.jpg

孙永年的海外嫡传,秉承文脉,光彩照人



转自《文汇》


转自《民间历史》网( www.mjlsh.usc.cuhk.edu.hk ),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二维码分享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