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禾:残缺的求学路

1989-06-04 作者: 月禾 原文 #这样走过 的其它文章
分类:

残缺的求学路

--作者:月禾

本人属于典型的“生在旧社会长在红旗下”的一代。 1951 年入小学, 1963 年考入大学, 1968 年大学毕业步入社会。回想 18 年求学路,实在惭愧,号称大学本科毕业生,真正坐在课堂听讲进学的时间,只有小学 6 年,初中一年半,高中两年,大学两年,总共十一年半!

回想起来,小学是求学路上最美好的时光。新中国刚刚诞生,百废待兴,普通百姓生活还很贫苦。多数学生都是穿着不合体打滿补丁的衣裳,露着大脚趾的家做布鞋,吃的是玉米面窝头咸菜。哪里有统一的校服,牛奶面包。这是大城市天津呀,料想其他地方也好不到哪去。可是人们却是精神饱满,脸上流露出开心的笑容。生机勃勃的新政权,给人们带来对新生活无限美好的向往。那时党风严正,政风清廉,社风淳朴。作为小学生感受到的是老师的亲切,校风的清新,小伙伴的友爱,邻里的亲切。每天怀着无忧无虑的心情上课听讲,下学淘气玩耍。虽然也有什么镇反、三五反政治运动,但少年不知愁滋味,这些没影响到学校,终使我辈度过了一段美好的童年时光。回忆往事,我最愉快的经历就是童年了,五十年代初,虽说国家贫穷,但政通人和,生机勃发,我们小孩子也是感受到的。所以我称之为金色的童年。扩大点说,这也是让人足可回味的共和国的美好童年。

1957 年初中求学生涯开始了,那时我已随父亲工作调动到了河北一个城市。初一还是按部就班地上了一年课,初二进入 1958 年大跃进年代,整个社会躁动亢奋起来。教育界也不能独善其身,学工学农,勤工俭学,大炼钢铁,学校操场土炼铁炉林立,我们要走街串巷寻找废钢烂铁,去几十里外西山背回铁矿石。教室走廊贴满大字报,相当于今天的微博吧,发表我们初中生拥护无产阶级教育革命的“高见”。徒步十几里去农村拔麦子收玉米,去工地搬砖弄瓦建设新厂房。印象最深的一次勤工俭学是到一家紡织厂,在振耳欲聋的织布车间当装梭工。围绕 24 台织机不停装梭, 8 小时一刻不能停。那年我才 14 岁,干了整整 40 多天,吃住在厂不准回家。疲惫无助的心情可想而知。学校这种状态由初二延续到初三,期间断断续续也上了点课。历史课老师告诉我们历次农民起义之所以失败,是没有共产党的领导。政治课老师说小麦亩产 100 万斤是因为用猪油作肥料。这种疯狂状态到 1960 年终于难以为继了。初三毕业时大多数同学不愿再继续升学,上高中要老师再三动员,根本不用中考。 ( 羡慕吧,今天的孩儿们 ) ,家在郊区农村的同学不为所惑,义无反顾地回家挣工分去了。我们这些城市孩子别无出路,继续上高中吧。

1960 1961 阴暗笼罩中国大地。饿殍遍野人心痪散。学生根本没有力气听讲上课。老师们讲课也底气不足。高一只是每天上午上两节课,下午回家休息。就是这种形势下, 1961 年还把我们拉到一个水库工地充当壮工运土填坝,干了两个月。但我还是愿意去,虽然—分钱不给,但粮食定量 48 斤!平时每月才 28 斤呀。现在年轻人可能疑惑, 28 斤也不少呀,我们现在还吃不了这些米呢。须知那时不见丁点儿肉腥,什么付食油盐也没有呀。从水库回来高二开学了,国家形势有了好的起色,又可以正常上课了。高中总算正而八经学了两年。回顾中学时代,只能用荒唐、饥饿来总结。

1963 年我考入天津—座工科大学。那时国家经济状况开始向好,但突出政治,强调阶级斗争又来了。刚刚坐下来上了两年基础课,专业课还没沾边,大三刚开学,就宣布全年级要去参加农村四清运动,补上阶级斗争这一课。于是表决心,发誓言,打起背包就出发,奔赴邢台县下乡四清。到同一个公社的还有北京中央美院国画系的师生。其中有叶浅予等著名画家,还有邓公的长女邓林。四清分团开会时有人指给我看:那是邓小平女儿。说她是分团党委成员。我看她个子矮小,穿个旧军棉大衣,戴付白框眼镜,很朴实的样子。其实邓林没有入党,党委成员一说纯属讹传。到 1966 5 月,四清结束。回校后气还没喘一口,汹涌澎湃的文化大革命开始了。此后两年我就不多讲了,地球人都知道。

我的求学之路应当不是个案,同龄人的道路大概都相差不多。还有多少有才华的人,因家庭出身问题,因生活拮据,半途而废没有完成学业。而我这种境遇应该还算那个时代的幸运者。这种瞎折腾使我们的知识积累残缺不全。中学各科的基础都没打好,大学专业知识根本没有学着。应学知识的残缺,严重影响着我们走向社会后的贡献。凭着大学学历,我们获得了工程师、经济师各种专业职称,甚或以后凭着“年功”有了教授之类更高级的职称。在别人投来尊敬羡慕的眼光时,我们内心是发虚的。攺革开放初期,国家急需各种人才,而我们那时正年富力强,勉为其难地充当着各行各业的骨干。工作中着实感到知识的匮乏。我们只能边干边补课,以应对实际需要。八十年代有一股强劲的学习风潮席卷全国,其中除了年轻人,也有我们这一代中年人。值得庆幸的是,邓公刚一复出,就在阴霾尚未散尽的 1977 年迅速恢复了高考制度。得以使教育复苏,一批批受过系统教育的青年人迅速成长起来。成为改革开放的生力军。

回首往事,不胜感慨。欣慰的是,后辈儿孙再不会走我那种残缺不全的求学路了。甚幸甚幸。

转自《共识网》


转自《民间历史》网( www.mjlsh.usc.cuhk.edu.hk ),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二维码分享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