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冠杰:一张民国的卖身契

1989-06-04 作者: 李冠杰 原文 #这样走过 的其它文章
分类:

一张民国的卖身契

--作者:李冠杰

A

前言:

“啊啊啊……”一个才几个月大的婴儿被抱在一个女人手上,哭得声嘶力竭,小手小脚不停地舞动,女人的眼睛到处都不看,就瞪着孩子,眼中含泪。

一旁几个男人表情各异,其中一个抓着孩子的手掰开:“你看这个孩子的手纹是断掌的,将来必定有一番作为。”另一个衣着光鲜的男人近前仔细看了看,再抬起孩子的头审视了一下脸,“好了。这里有 80 个大洋,你拿着,以后这孩子跟你们就没有任何的瓜葛了。”说完,抱过孩子头也不回的离开了。

这个未满周岁的孩子就是我的爷爷。

黑字红印卖身契

民国时期的中国经历了社会的大动荡:残酷的军阀混战、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一系列的战争早就导致了民不聊生。英德这个小地方也不能例外。

在这个特殊的年代,贫穷人家走逃无路的时候,往往就只能走一条路--把自己的孩子卖掉。贫苦人家自然很少有门路自己找到有需要的好买主。不过,当地约定俗成,大人只要在小孩的头上插上一根稻草,带着小孩当街一站,就马上会有人跟你搭讪。大户人家需要买小孩,只需要委托一些中间人就成,这些中间人可是打开门公开或半公开做这些生意的。

我的爷爷出生于民国 29 年( 1940 年)广东英德市一个姓王的贫民家里,有一个哥哥和一个姐姐。因为家贫,为了维持一家的生计,父母用这种方式把爷爷卖给了姓李的大户人家。

当时爷爷才 3 个月大,对于自己的出生并没有印象。但 1964 年洪灾搬家的时候,不小心把卖身契翻了出来。那时,爷爷并没有声张,只是偷偷藏起了卖身契。卖身契我也看过,模式大概如图片所示:

3094.jpg

(注:爷爷的卖身契已经在 1990 年搬家的时候丢失,以上图片是从网上找来的与爷爷卖身契类似的文件)

爷爷的卖身契跟以上图片惊人相似,也是这样皱巴巴的,因为被水浸过,字迹还相对模糊。爷爷卖身契的内容是:“卖字人王家因家中困难,实在无法养活儿子,经中间人陈兴先生从中撮合,卖。小儿三民国 29 8 月出世,今年尚不满 1 岁,李佯对此并无异议,现今给付中间人陈兴大洋一十五元,卖字人大洋六十五元,今人钱两清,李王两家不得毁约,今工书为证”。

从卖身契得到的信息就是爷爷原来姓王,原名早已经不可查了,被卖的时候不足一岁,在家中排行第三,李佯即是中间人。太公给我爷爷起名叫李啟祐,为了杜绝王家反悔,太公特意立下卖身契。从此爷爷姓李,与王家再无瓜葛。

真的能再无瓜葛吗?了解中国国情的人都知道,中国的宗法观念由来已久,血浓于水,不管有没有这个能力,但任何一个中国人都不会甘心自己的身世不明不白的。

爷爷就是这样,一边担负着儿子和父亲的责任,一边偷偷地调查自己的身世,当一切真相大白的时候,太公以及王家的老人都已经仙去,只是留给后人一份唏嘘和思考。

少年的幸福成长路

太公是一个有钱的商人。娶了四房姨太都没有生育,为了有一个儿子为自己送终,才把爷爷买来。太公看中爷爷,除了样貌,更重要的是“断掌”,按照旧社会当地人的说法,“断掌”男人长大后一定会成就一番大事业的。

太公还是一个慎重的商人。把爷爷买来之后,还专门办过过继手续。在那个年代,因为百姓贫穷,卖自己的儿女,往往还会受到法律的保护。

太公更是个有文化的商人。自爷爷小时候,太公就非常注重对爷爷进行文化教育,专门为爷爷请了教书先生,所以爷爷接受了良好的民国式教育。

太公没有立妻子,四房姨太也只有太公一个小孩,所以小时候爷爷受到的爱护还是很多的,没有吃穿的烦恼,有什么心愿也很容易达成,用现在的话说是个土豪,用那时的话说是地主老财。这样的生活一直到 1950 年广东解放。

解放军解放英德后,我的太公被戴上了地主的帽子,总共被抄过三次家,把值钱的东西都拿走了,家道慢慢衰落,太公的几房姨太也随着离去,只有大姨太跟着太公生活。好在太公平时对邻里街坊好,没有过多的对他们剥削,所以爷爷也没有因为地主的身份受到太多不公平的对待。

夭折的高中求学路

解放后,经商环境变差,太公也不敢继续经商了,倒是学校很缺人,太公文化水平很高,所以他就当了教书先生。爷爷以前的特殊照顾没了,也和其他人一样到学校读书,爷爷在学校里读书读到批斗地主,打倒资本主义时,总是会低下头,心里总不是个滋味。

转眼到了 1957 6 月,爷爷 17 岁了,要去县城里考试,由初中升高中,今天来看是中考吧。那个年代,读到高中已经是高学历了。被抄家后,家里基本是空空荡荡,去县城考试怎么也要三天,这路费可难倒了太公。太公权衡利弊,觉得爷爷没机会读高中的,就不想让爷爷去考试。爷爷不甘心就这样结束自己的求学生涯,他恰巧知道太公的侄子也要参加考试,是宗族给出的钱。爷爷就很生气地跟太公大吵了一场。其实太公也不是不想给爷爷去考试,只是一毛钱迫死英雄汉而已。看爷爷坚决的样子,于是就七拼八凑的凑了一点钱,并向家族借了点,终于凑够了路费。

爷爷拿着村委会开的证明书,揣着凑到的路费,踏上了中考的路。当时的交通没有现在的方便,只能走路去,由今天的英德市大湾镇走到英德市的含光镇大概有几十公里,因为没钱,所以吃住都比别人差。但爷爷不在乎,而且更加努力。

当时的中考题目很难,按现在来看,在他们那时初中就学高中的知识了,学习环境十分恶劣,教育水平极其低下,但往往出来的效果出乎意料。

1957 7 6 日,爷爷收到了英德市含光中学的录取通知书,然而另一个肩负着全家族希望的人--太公的侄儿却名落孙山。爷爷想,这回总得支持我上学了吧?

根据我们的风俗,有大事可以由宗族解决的。爷爷也知道这个规矩,但是他却不知道,自己是太公用钱买来送终的,家族的长辈认为给爷爷去读书就等于放飞我爷爷,怕他去了就不回来,因此太公再也“借不到”钱了。

因为家族里的人都不肯借钱帮助,所以那张录取通知书一直放在二楼的柜子里深深地锁着。当时爷爷还能体谅太公借不到钱的难处,但知道自己是被买来之后,爷爷才想明白家族和太公不热衷自己去读书的道理,也许因为这一点隔阂,我从来没见过爷爷跟李姓宗族那些人来往。

发现卖身契

1964 7 月,大雨连绵不断地下着,北江水位很快达到 33.15 米,是建国后英德最高的洪水位,河水以肉眼可见的速度上涨。爷爷家的老屋在河的旁边,必须把家具都搬到楼上去。 24 岁的爷爷就成了搬家的主力。

一个早上,爷爷都在埋头苦干。当他把太公的老柜准备搬上二楼时,不小心手滑把老柜狠狠地摔到了地上,把老柜的锁摔坏了,河水马上涌入,爷爷连忙把里面的东西拿出来,发现已经被水泡湿一些了,爷爷看到里面有一张纸特别显眼,就打开来看,发现是一张卖身契。看到卖身契的那一刻,爷爷特别的震惊。但他怕太公发现,加上灾情比较严峻,他得加紧搬东西,所以也没仔细看,只是把别的东西归位,卖身契就偷偷放到怀里藏起来。(怪不得我看到的卖身契字迹模糊,原来是被水泡过了)。

把东西搬完之后,爷爷躲开了太公,把卖身契弄干,仔细研究起来。依据卖身契显示的被买人年龄和太公家里的情况分析,爷爷绝对肯定,自己就是卖身契上的婴儿。

原来自己不是李家子孙,只是用钱买来给太公送终的人。爷爷心中一阵的抽疼,平日里太公与族人对他的态度终于找到了解释的理由。

通过卖身契,爷爷知道:自己原来姓王,被卖时不足一岁,在家中排行第三,李佯是这次买卖的中间人。

通过卖身契,爷爷终于明白家族对他为什么总是特别对待,明白为什么自己考上高中却无钱去读。终于明白了姓氏在一个人--尤其是男人心中的地位。于是,在爷爷的心中,一个信念--找回自己的亲生父母和家族就在爷爷默默的思索中迅速形成。这个信念,并不因为时间而减弱,反而随着年岁的增长越来越坚定。

找到中间人

水灾过后,爷爷就开始了艰难的寻亲之旅。那时不像现在的资讯那么发达,很多消息都是封闭的,何况因为年代久远,想找一个人并不容易。但是,爷爷并不怕困难,他拟定了两个寻亲计划:一是找中间人李佯;二是找有没有姓王的人家在 1940 年卖小孩给姓李的。

中考之后,爷爷就离开了学校到了一个建筑队工作。由于爷爷文化的水平较高,因此 1967 年当上了建筑队的小队长。

当时,凡是到外地都需要街道里出一个证明,在建筑队工作却有一个好处,那就是可以经常跑跑外地,参观一下城市建设和风景名胜。爷爷自然无心看什么风景,他总是借到外地的机会去寻找他的亲生父母。他每到一个地方总会找当地人询问,有没有姓王的人家在 1940 年卖小孩给姓李的,是否认识一个叫李佯的人。

太公也是一个很聪明的人,尽管爷爷从来没在他面前说什么,儿子应尽的本份也不缺少。但水灾后他清理东西不见卖身契的时候,他就明白爷爷想什么,只是大家都不去点破而已。

有一次,爷爷打听到一个叫兴伯的人也许知道他父母的事情,马上想起卖身契上的介绍人叫陈兴。爷爷当时有点小激动,他以为找到了介绍人陈兴,也就很快就可以找到父母,找到家人。当他兴冲冲地赶去见陈兴的时候,结果却让爷爷很失望,这位兴伯居然很有职业道德,只是承认自己当过中间人,其余的一问三不知。 80 个大洋在当时绝对不是小数目,而且在协议之外,太公还多给了不少的好处给这个兴伯。

太公一直害怕爷爷找到他的亲生父母的那一天就会离开自己,一直以来也在煎熬中。爷爷找过兴伯之后,兴伯也偷偷见过太公一次。太公不得不正面对待这件事,他跟爷爷说:你虽然是我买来的,但我一直当你儿子来养,并无亏待你。根据协议,你跟你亲生爸爸妈妈是不能再联系了,不过,你能找到他们,我也不阻止你在我百年之后回到你们王家去。

爷爷只是低着头不吭声,太公叹口气,离开了。为了困住我的爷爷,太公给爷爷娶了一个姓吴的姑娘,她就是我的奶奶。我奶奶温婉娴静,太公期待爷爷成家后能安下心来,不再一心扑在寻亲上。

意外的巧合

1970 年时奶奶已经生了五个孩子,我的爸爸排在第三,一家有九口人,爷爷肩上的担子更重了。

为了获得更高的工资,爷爷当上了爆破队的队长。常言说,获得和付出是成正比,爷爷工资高了,危险的程度却大了很多。但是爷爷不后悔,为了养家活口,他也只好咬牙扛下去。

有一次爆破时砸死了一个姓王的工人,这是爷爷相邻爆破队的工人,爷爷并不认识,但爷爷当时在场,爆炸的制造出来的声势浩大,吓坏了当场的许多人,爷爷回忆说:“那个时候心里总是不断的颤抖,仿佛下一秒又要爆炸的感觉。”

因为是公共事故,单位组织工友到死者的家中吊唁,爷爷作为当事人之一,也跟着前去。在闲聊中,爷爷了解到,这个姓王的工友还有一个妹妹和一个年老的在佛山的母亲。王姓、一个妹妹和母亲?爷爷突然敏感起来,他找到一个比较了解王姓死者的工友,仔细询问王姓死者的家庭情况,得知王姓死者确实还有一个弟弟在很小的时候就卖了。

爷爷当时就呆住了,这个世界太残酷,他千辛万苦地寻找亲人,但自己的哥哥在身边却不得见;刚刚知道哥哥的信息,却已经阴阳相隔,甚至他都没好好看他一眼!(当时有很多爆破队的,爷爷跟他的哥哥并不在同一个爆破队)

那个工友看爷爷呆了半天,就好奇地询问理由。爷爷苦涩地把情况告诉他,他除了同情,也没办法,只能把他哥哥(王姓死者)在佛山的地址写了一份给他,爷爷慎重地贴身保存。

英德跟佛山其实也没有相隔千里,但 70 年代的交通很落后,去一趟也真不容易。爷爷踌躇了很久,最终还是没有抽出时间到佛山去,孩子还小,太公和大姨太已经年老,家里只有奶奶照顾,这样太辛苦奶奶了,何况有九张口都等着爷爷给他们开饭呢。还有一个爷爷没说也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太公说过他百年之后才允许爷爷回王家的,尽管爷爷没有答应太公,但心中还是很在意太公的心情的。

1971 年,有人告诉爷爷,他在佛山的母亲因为儿子的死亡(前面的爆破事件)悲痛过度,也去世了。那一刻,他真的很后悔没有早点去跟母亲见面,那一天,他把自己锁在房间里,无声饮泣了一晚。但事实已经摆在面前了,他已经没有了后悔的机会。何况,当时的太公也经常缠绵病榻,终日没有神气,他不想因为去佛山而导致太公不开心。

1977 年太公也去世了,去世前几分钟,太公把爷爷叫到床前,说:“我当年把你买来就是为了有人能在我死的时候为我送终。”爷爷还能说什么?唯有尽一个孝子的本份了。

1979 年,太公的大姨太太也去世了。爷爷在李家的本份已经完成。爷爷已经 35 岁了。常言道,人到中年万事忧。的确如此,家里五个孩子,最大的已经开始找工作,最小的还在读小学。孩子的成长,还得靠他这个当爸的提携和引导,寻亲的事情,一拖再拖。

姐弟相认

1980 年,家里的环境相对好些,加上改革开放后,各地的交通也方便了,去佛山已经不再是梦想。

就在这一年,爷爷踏上了去佛山找妹妹的道路。上世纪 80 年代的城市,已经相对繁荣,各种各样的热闹随处可见,但爷爷却无心看风景,怀着一颗沉重的心,去面对一个 40 年前的真相,藏在自己心中十几年的秘密,真的能够知道答案吗?

在热心的禅城人的帮助下,他找到了十几年前珍藏的地址所在地,但已经物是人非。之前的人已经搬家走了,爷爷停了一会,转身去拍领居的门。幸运的是, 80 年代的邻居关系还非常融洽,邻居了解到爷爷的情况后,很热情地给了他另一个地址。

爷爷马上又马不停蹄地奔去另一个地址,看着手中的地址,爷爷思绪万千,人家是近乡情更怯,爷爷是面对亲人却步了。一直站了几分钟,才稳住心情举手敲门。

“啪啪啪”,一个 40 多岁的女人出来开门,看看爷爷,不认识,不由好奇地问:“请问你找谁?”

“你姓王吗?”爷爷疾走两步,盯着女人的脸问,情急之下,早就忘记了礼貌。

女人觉得很奇怪,“你是?”“先告诉我你是不是姓王的,好吗?”看着那张与自己有点相似的脸,爷爷的眼泪几乎已经流出来了。

“我是姓王的。”女人不再犹豫。“我是你当年被卖出去的弟弟!”,爷爷从怀中拿出那张珍藏已久的已经有点破烂的卖身契,颤抖着递给女人:“我是你分开 40 年的弟弟啊!”

那女人吓呆了,屋子里女人的亲人也出来了。赶紧把爷爷让进屋里,倒来两杯水。喝过水,两人平息了一下自己的感情,才细细交流起这么多年的情况。

两姐弟从当天下午,聊到当天深夜,第二天仍是意犹未尽。分离的痛苦和重逢的喜悦,怎么说都说不尽,怎么看也看不够。

讲到最后,爷爷的姐姐说:“当年母亲也是逼于无奈,因为父亲得了大病,家里又有三个小孩,实在没能力抚养,所以才把你卖出,希望救救父亲,但我们还是没办法留住父亲。把你卖掉不久,父亲就去世了。我们把父亲埋葬之后,母亲带着我和你哥哥,好不容易来到佛山投靠亲戚,但是,在那个兵荒马乱的年代,谁能安稳生存呢?”说到这里,她抬眼看着这个弟弟,继续说,“你知道吗?母亲和哥哥都在前几年去世了。”说完后两人都沉默了许久。

不是结局的结局

姐弟相认后,这个以卖身契引发的故事已经算是结束了。从佛山回到英德后,爷爷专门抽出一个时间回到出生的地方去拜祭生父。去的时候是一个人去的。他没有让自己的儿女认祖归宗,毕竟,孩子们顶着这个“李“姓已经多年,改起来比较麻烦。何况,爷爷也可以说是那个年代幸运的人了,虽然离开了至亲,但太公还是把他当儿子养大的。虽然因为不是太公亲生,他错失了读高中实现理想的机会,太公的族人的轻视还给他的人格尊严很多打击,太公被打成地主后,他也受到牵连。太公没有生他,却养了他,还给他良好的教育,成为爷爷以后人生最宝贵的财产。

在那个特殊的年代,许多人连生存都成问题,尊严又是个什么玩意?爷爷遭受的,不过是那段特殊历史年代缩影,爷爷及他卖身契故事也只是那段历史长河里的一个渺小的背影。

B

我的爷爷,是中国历史长河的一个小人物。爷爷的故事,是埋没在历史长河里的一块“边角料”。但恰恰是这样的一块边角料,却反映了更为贴近生活的、独特真实的历史一面,在这一面中,我的爷爷是边角料的主角,边角料却是整个社会的缩影。

爷爷是他所在历史阶段特殊情况下的一个人群的其中一个,一张小小的卖身,契承载着不仅仅是两个家庭十几人的命运,而且反映了千千万万个因为家里贫穷与家人散失的劳苦大众的命运,同时还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劳动人民的命运。我认为能够突出反映一个历史时期的,并不是什么重要的大人物,而是组成社会底层的小人物。

今天我们把遗留在社会上的许许多多社会底层的历史小人物的故事勇敢地写下来,目的是把我们身处的历史作一个完整的补充。如果我们现在不写,现在都无法把事情弄明白,将来又怎样和后人讲清楚?我的爷爷对于自己卖身契的事实,他无法去否认,当时当他毅然决然地踏上寻亲之路时,说明了他对这种不公平的反抗,在写我的爷爷故事的时候,使我更进一部了解我的爷爷的故事,了解到我的爷爷对他的身世的反抗精神。我认为爷爷的卖身契的确给爷爷带来了半辈子的苦难,但也是对我的爷爷的一种人生的考验,因为卖给了李家,才娶了我的奶奶,才有了五个子女,才会有我,有我才会写下这篇文章,这也算是不幸中的万幸。这次活动让我很好地了解了旧社会下的劳动人民的艰难生活,对比今天安稳富裕的生活,对我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人生的追求产生了一个巨大的冲击,使我更好地记住历史,珍惜现在,吸取历史的教训,不要让卖身契这样的事情重蹈覆辙,不要再让一种卖身契把一个人的命运让人戏弄。在这次写作中遇到了许许多多的问题,多谢王老师、邓老师和李老师的教导,从中我也收获不少,对这段历史了解得更深刻,写作水平也得到了锻炼。

本文为第四届全国中学生历史记录大赛获一等奖作品,版权归属大赛组委会所有,转载请与杂志编辑部联系


转自《民间历史》网( www.mjlsh.usc.cuhk.edu.hk ),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二维码分享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