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天纲:19世纪“到上海去”是全世界最流行的话

1989-06-04 作者: 李天纲 原文 #这样走过 的其它文章
分类:

19 世纪“到上海去”是全世界最流行的话


--作者: 李天纲

由建投书局携手虹口区委宣传部、澎湃新闻联合打造的高品质文化主题讲座“建投读书会·澎湃北外滩”近日在建投书局·上海浦江店举办,第一季将目光聚焦上海。

继上期葛剑雄教授从历史地理角度带来精彩的上海史解读后(回顾请点这里),本期我们特别邀请到了复旦大学哲学学院宗教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李天纲,李教授以南京路为例,带领大家讨论上海自开埠以来,如何从一个区域性的港口城市,发展成代表亚洲地区工业化、城市化及各种现代性的“全球城市”。

以下根据讲座稿整理,更多讲座精彩实录,请关注我们的公众号“ JIC 书局客”

上海的“风水”

如果讲上海,我想从一条马路讲起。这也是多年前我写的《南京路:东方全球主义的诞生》所想表达的,基本上我就由这本书的内容讲我今天的主题。

我们从这里(建投书局·上海浦江店)望出去,可以看到上海陆家嘴“三大神器”--环球金融中心“开瓶器”、金茂大厦“注射器”、上海中心“打蛋器”。上海中心由上海本土投资,代表本土化。环球金融中心由日本投资,代表国际化,金茂大厦是北京投资,代表全国。

风水是中国人比较重要的一个信仰的观念。如果从风水的角度讲,这“三大神器”代表上海三层的历史结构,有上海、有中国、有世界。今天我们讲全球化,就是讲这个道理。

陆家嘴的风水是这样,南京路的风水是怎什么样?南京路的风水是一个 T 字型, T 的一横是黄浦江,南京路我们看起来是竖的。当年黄浦江就是通向世界的口子,南京路通向内地、通向中国。

过去我们讲的南京路就只是指南京东路,南京西路不叫南京路,南京西路叫静安寺路。 1945 年,国民政府到上海以后把静安寺路改成了南京西路。愚园路过去在静安寺的东面,就是张爱玲常德公寓的地方,从那边开始一直到中山公园。把南京东路、南京路、静安寺路、南京西路接上愚园路,再接上后面虹桥路,当中有一点中断,然后一直往西,后来上海笔直的这条马路基本上是横的,直接通到江苏的腹地,南京路把这条线联起来,联起来以后就变成了上海通向中国的一条路。

37.jpg

上海南京路步行街,历史照片

在南京路之前,整个上海其实不是往西走的。 1900 年以前上海发展的方向不是我刚刚讲的那条线,南京路 - 静安寺路 - 愚园路这条线是 1930 年代最后建立的。不要忘记,其实上海更早的发展是在黄浦江往东走的时候。上海在 19 世纪开发出来的社区最早的工厂、码头、仓库、居民的住宅、高档住宅区不是在西面,是在东面,沿着虹桥、外虹桥、提篮桥、杨树浦一直走,再往北走军工路、吴淞口。 19 世纪上海的发展方向不是那条线,是沿着黄浦江这条线往东、往北发展,所以是闸北。如今闸北区合并到了静安区,闸北区也是静安区了,看似得益,其实不是。 19 世纪,闸北、虹口、杨浦到军工路都是上海最早发展的地区,它的黄金时代在维多利亚时代,资本主义的黄金时期已经有上海,上海跟所有城市相比,它的发展不比他们晚。

这里(建投书局·上海浦江店)的公平路码头以前是存放鸦片的大型仓库, 1843 年,中英开始贸易,到 1850 年左右,鸦片大量增加, 50 年代以后,就出现了很多鸦片仓库。像在德国汉堡,美国旧金山也都设有很多鸦片仓库,这种国际性港口城市都是相似的,所以说,上海便是从那个时候发展过来的,上海在 19 世纪是全世界非常重要的城市。

38.jpg

公平路码头,历史照片

19 世纪维多利亚时代:“到上海去”是全世界最流行的一句话

上海开埠,正当“维多利亚时代”的肇兴;南京路繁荣,恰逢 19 世纪后半叶的“早期全球化”。

1923 年,上海处于什么样的地位? 1923 年有一本英文杂志叫《中国科学美术杂志》,说上海是代表亚洲的城市。就是指南京路、外滩这一带的开发。这个地区的爆发式发展是 19 世纪世界的一个奇迹,全世界叫做杨树浦奇迹。

15 世纪 1949 年之前,亚洲唯一的城市就是上海,同时这本杂志提到了伦敦代表欧洲,而不是巴黎;代表美洲的是纽约。所以上海当时的地位是老三。纽约代表美洲新大陆,伦敦代表欧洲旧大陆,上海代表最有希望的远东亚洲,所以我们讲上海是“东方的巴黎”,另外一个说法叫“西面的纽约”。这个城市的 T 字型一方面代表全球化,另外一方面深入内地,中国化、本土化,这就是我讲的东方全球主义。

39.jpg

夜上海,历史照片

在上海,传统意义上的“南京路”,是指这一段三华里多一点的商业密集街区,它在 1930 年代已经成形,代表了 19 世纪以来中国的“第一次现代化”、“早期全球化”。上海在 1930 年代已经进入了“全球化”,南京路上,曾经诞生了一种“东方的世界主义”,一点也不比西方的“全球化”逊色。 21 世纪的上海,正是承继了这个传统,开始“再全球化”的历程。南京路,回到世界各大都市之林,正如中国人终于加入了世界各民族之林。

我想交代一下我们的题目什么叫东方全球主义。上海我们可以叫它“东方的巴黎”、“西面的纽约”,但是上海就是上海,如今是二十一世纪,但在二十世纪南京路的时代,上海也已经是这个样子,上海也已经走到了一条全球化与地方化合在一起的道路。上海在全球化之下,像一个外国的城市,表面上看像一个十分现代的城市,跟欧洲的城市在很多地方都一样,但是你往下一看可以发现上海有很多本土的东西,所以上海加入到全球化以后没有失掉它的本土化。

40.jpg

外滩,资料照片

南京路到底是什么?

南京路不是愚园路,愚园路代表了 1930 年代的上海的黄金时期,但是 1900 年以前,上海早期的黄金时代在南京路,就是今天的南京东路这一段,积累了上海早期的发展历史。

但是很可惜虹口和杨浦十年以前把这条脉络拆掉了。有一个说法叫文脉的延续性,大家应该关注这个问题。文脉中断,整条脉络断断续续,南京路也断断续续了,南京西路中间断掉了,愚园路基本还在,淮海路也断掉了,那么多早期 19 世纪几条重要的弄堂全部没有了,所以文脉中断了,中断以后就看不清了,所以我们必须好好来讲这段历史。

41.jpg

那时候,南京路不是上海人的马路。上海人是淮海路的。以前有个广告词叫“看看逛逛南京路,买卖要到四川路”,什么意思?四川路实惠、牢靠,是地方的;淮海路洋气,是上海早期的奢侈品大道,但是很多上海人愿意去;南京路是全国的,后来变成步行街,全国商业街,和王府井一样全国人民都要去,证明南京路是全中国的,是全世界的。

南京路是大马路,大马路不单单是说南京路很大,南京路很宽,南京路排名老大,因为大马路以后有三马路、四马路,五马路。

42.jpg

“大马路”南京路,历史照片

大马路应该是“ du ”马路,要读成“ du ”,上海是两读的。南京路排名是从北往南的,“大马路”是南京路、“二马路”是九江路,“三马路”是汉口路、“四马路”福州路,有时候说“五马路”是广东路,但是“五马路”是不正式的。这样一条道路,说起来“大马路”南京路是最宽的,其实南京路是最后开发的。从繁荣的先后来说,广东路最先繁荣,然后往福州路、九江路、汉口路一直发展到南京路。今天南京路北面还有一条大马路--北京路,但是没有发展成商业街,南京路就变成了一条上海最繁华的商业街。

上海是怎么组织起来的

说起上海道路名称的缘起,要追溯到 1843 年上海开埠以后。

租界开辟以后,外国人设立了马路,起了一些街道的名字。早期他们把江苏路叫“桥街”,后来改成四川路。当时那边有一个庙叫“庙街”,这些马路早期都是随意起的,到了 1880 年代,这些马路又重新整理了一下,当时的工部局( Shanghai Municipal Council )把马路重新命名,命名以后变成了今天的这些叫法:英租界东西走向的马路,以中国商埠城市命名;南北走向的马路,以中国主要省份命名。

43.jpg

光绪十年 (1884) 上海县城厢租界全图,绿色为英租界、红色为法租界、赭色为美租界

比如我们刚刚讲的“大马路”、“二马路”、“三马路”、“四马路”,整个南京路东西向的马路都是按照中国的城市的名字起的,重要的城市比如说北京路、北京、南京、九江、汉口、福州、福州路,有一条路叫广东路,广东路出差错了,广东路不是城市,但是南北向的马路都是按照省的名字来起的,外滩不算,四川路、江西路、福建路、广西路、山东路、河南路、广西路、福建路,这个都是有规则的,一直到西藏路,整个英租界这块最早开辟出的这一块全都是按照棋盘状东西格的,这是英国人的概念,英国人要把它建设棋盘状的,纽约是这样,旧金山是这样,维多利亚时期那些英国人城市的市政观念就是这样,它希望建成一个棋盘状的城市规划,所以上海是有城市规划的。

在此需要强调的是,上海不是殖民地。上海是有很多外国人,但是它的治理叫做租界,外国人在这边来住,无论是外国人还是外省人都可以到上海来住,上海是开放的。它对全世界开放,是一个世界城市,同时也是一个国家的城市,这句话有一个对应的词叫做“华洋杂居”。上海绝对没有种族主义,它是一个世界的城市。但是上海又是一个本土,你看到所有的东西基本上都是华人的城市,所以这两个东方的全球主义结合得很好,我们应该认识到,上海的治理是西方的,非常洋化的城市。

44.jpg

主讲嘉宾李天纲教授(右一)与听众交流

当时,外滩叫做“东方的巴黎”,后来,非常精明的法国人到上海,他们就把外滩叫做上海最有欧洲品位的一条马路,把外滩叫做“东方的香榭丽舍大街”,说明外滩在全世界算得上是漂亮大道。

南京路垂直了,有些人把它评为“中国的第五大道”,第四大道也是后发展起来的,但却是发展得最奢华的一条街道。二十世纪的时候一下子发展起来,南京路成为代表上海商业实力的一条大马路,也是我称之为是最重要的一条马路。四大百货公司(先施、永安、新新、大新)也在那时候建起来的。九十年代我到旧金山,一看他们到 40 年代、 50 年代建起来的百货商店不及我们的永安百货,我们的永安公司加上新新公司、大新公司、先施公司,在旧金山这样的城市只有一个,在温哥华也只有一个,这些城市都是当时发展起来的大城市,但是都不及上海。

45.jpg

《申报》上的大新百货开业广告

我们把南京路作为一个标志来讲,它在后来的整个 160 年当中,它的崛起、发展,我们可以拿它来作为一个近代上海,乃至于近代中国的一个标志。因为我们从南京路上可以看到,一种上海的很特别的东西,我们可以叫做上海的现代主义,但是我们也可以称它为一种全球主义。为什么要这样讲,因为这种特征在世界上的其他地方都没有出现过。

我觉得就是东方的全球化,既是全球开放的,但又是本土的。它能够和自己老百姓的生活方式结合在一起,它不是外国的,外国已经融合到华人当中了,变成这个城市的一部分,上海就是上海,它不单单是外面讲的“东方的巴黎”,“西面的纽约”。我讲东方全球主义就是这个意思。目前全球化发展遇到了困难,但上海例外。上海既是全球的,又是国家的。最后我用一个词结尾:“ local ”--既全球又本土。谢谢大家。

转自《 JIC 书局客》


转自《民间历史》网( www.mjlsh.usc.cuhk.edu.hk ),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二维码分享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