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红云:文革红卫兵袖章是怎么来的?

1989-06-04 作者: 李红云 原文 #这样走过 的其它文章
分类:

00.jpg

图1:笔者保存的女附中红卫兵的袖章

文革红卫兵袖章是怎么来的?

--作者:李红云

文革期间,红卫兵身份的标志是臂上佩戴的红袖章,上面有毛泽东手书“红卫兵”三个字。但这三个字并非毛泽东为红卫兵专门题写。

1966年8月18日之前红卫兵是否佩戴袖章,如果佩戴袖章是什么样的,我没有做过考证。但自从那天,宋彬彬在天安门城楼上给毛泽东戴上红卫兵袖章之后,这一款红袖章就成了全国红卫兵袖章的标准样式。唯一不同的是,给毛泽东配戴的袖章字体颜色为黑色,后来袖章上字体的颜色为黄色。这款红袖章的设计和制作就出自女附中红卫兵之手。

根据刘进校友2006年的调查,其制作的情况大致是这样的:

8月18日前两天,女附中筹委会接到上面通知,要组织师生在8月18日到天安门广场集会。接到通知后,学生们开始了紧张的准备,主要是制作红卫兵袖章和标语牌。当时的袖章样式并不统一,制作的方法也不一样,例如,有的同学是直接用毛笔仿照毛泽东的字体写上去,也有绣上去的。

8月17日那天,有同学凑到一起制作袖章。她们从毛泽东不同的题词中摘取了“红、卫、兵”三个字,其中“红”字来自“红旗”杂志的刊名,“卫”字为繁体,好像是给卫生部的题词。她们将找来的三个字凑到一起组成了“红卫兵”。然后,一个会木刻的同学将这三个字刻在三合板上,制成了模板。

在买棉布需要布票的那个年代,红布并不容易找到。于是,一些同学把礼堂里的红色横幅、表演服装,甚至红领巾裁剪成了布条,然后在准备好的模板上涂上墨汁印刷。这就是为什么8月18日那天给毛泽东戴的袖章上的字是黑色的--它是墨汁染的。

开始制作时由于掌握不好,出了很多废品。匆匆制作的红卫兵袖章虽然粗糙,但还是在8月18日凌晨出发前发给了各班的红卫兵,还有些来不及印字的红布条也发了下去。

我在8月18日也随女附中红卫兵的队伍去了天安门广场,那天我佩戴的是红袖章还是红布条已经记不清了,但我保存了女附中红卫兵统一发的袖章。

这枚袖章长约30厘米,宽不足9厘米,明显窄于后来流行的宽度。这是因为布料不足,剪裁窄一点就可以多做几条。袖章的材质为当时比较多的人造棉,因为当时买人造棉不需要布票。

注意看一下毛泽东佩戴的这个袖章就会发现,袖章的边缘是没有缝边的,即俗称的“毛边”,这是因为制作匆忙的缘故。我问过好几位保存袖章的校友,她们的袖章也都是没有缝边的。一位校友提供给我的她保存的袖章,字体与我保存的完全一样,正所谓“一个模子刻出来的”。字的颜色也是黑色的。

至于我的袖章为什么是缝了边的,我已记不清了,不排除是后来缝上的。

需要指出的是,宋彬彬给毛泽东戴的袖章上“红卫兵”三个字是黑字的,因为是墨汁染的。但后来公开发表的那张照片很多都改成了黄色。我当时发现《供销合作通讯》1966年第10期的封面用的是黑色字体的袖章,于是特地保存了下来。

001.jpg

图2:《供销合作通讯》1966年第10期封面照片上,毛泽东佩戴的红卫兵袖章字体为黑色

还需要指出的一点是,与校友的袖章不同的是我的袖章上加盖了一个女附中红卫兵的公章。

关于加盖公章的事,我还有印象。

因为我是住校生,晚上不用回家,1966年8月的一天晚上,具体时间记不清了,从制作袖章的时间来看,应该是在8月18日以后,我在学校某间教室或办公室里,红卫兵的公章不知怎么就到了我的手里。十四岁的孩子,可能第一次拿到这种东西,出于好奇或者好玩,我就拿着刻有“北京师范大学附属女子中学红卫兵”的公章盖起来。究竟盖了多少记不清了,现在保存下来的一共有四处,分别是:红卫兵袖章一处;正式学生证一处;空白学生证两处。

002.jpg

图3:盖在学生证上的红卫兵公章

我印象比较深的是:往袖章上盖章时,为了盖得好一点,我让一个同学帮助抻平,我才往上盖,结果因人造棉的质地太差,她手一松回去,袖章就走了型,公章也不圆了。为此我懊恼了好一阵子。

可以肯定的是,在袖章上盖章纯粹是我的个人行为。

至于红卫兵有公章是否就表明当时红卫兵的建制已经完备,我认为,建制是否完备不是一枚公章就可以确定的。一个组织的建制是否完备,还要看其他许多方面,如:组织章程、组织结构、管理规则、人员名册、加入和退出手续等等。

试想,我既不是红卫兵的负责人,也不是红卫兵的骨干,如果红卫兵的建制完备,有严格的规章和对公章的管理制度,公章怎么会到我的手里,而且任凭我盖着玩呢。如果把红卫兵的公章看作是该组织建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那我的亲历最起码表明女附中的红卫兵不是一个严密的组织。

因此,女附中红卫兵有公章这一事实不足以证明当时女附中红卫兵的建制已经完备。

另外,红卫兵公章上的字清晰可见,女附中的校名用的是“北京师范大学附属女子中学”这种官方的正式名称。至于有人认为女附中在“八一八”后将校名改为“红色要武中学”,我认为这并非官方行为。在我保存的当时的笔记本中还将校名写为“红色要武战校”,这纯粹是个人行为。

作者系北京师范大学附属女子中学(今北师大附属实验中学)1967年初中毕业生


转自:共识网》


转自《民间历史》网( www.mjlsh.usc.cuhk.edu.hk ),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二维码分享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