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维善:鲜为人知的两岸传书信使

1989-06-04 作者: 杜维善 原文 #这样走过 的其它文章
分类: 1970年代至2010年代, 两岸, 台湾

鲜为人知的两岸传书信使


—— 杜维善口述 董存发撰稿


104.jpg

杜维善晚年照片,背后是上海博物馆特别顾问聘书(董存发摄于 2016 10 月)


章士钊为两岸牵线搭桥

毛泽东在得知蒋介石去世以后,写了 君且去,不须顾! 的词。其实,从解放以后,毛泽东和蒋介石的秘密来往还是有的,有很多人从中牵线,比如说,曹聚仁,通过香港,牵线搭桥。还有章士钊(字行严), 1973 年,亲自到香港,通过香港与台湾联系,为两岸牵线搭桥。章行老有资格为两岸牵线搭桥,为什么呢?他是两边都能够接受的人,因为蒋介石非常了解章行老,知道他跟毛泽东的关系很好,都是湖南人,在北京大学图书馆一道工作、资助过毛泽东。章行老不仅跟毛泽东关系好,他跟周恩来的关系也很好,他一直以民主人士出面,不加入共产党,这是聪明的地方。我看到一些资料说,台湾有一次想推陈诚做 总统 ,美国人想扶持陈诚,因为蒋介石不是很听美国人的话,他反对 台独 ,所以就发生了台湾 二二八 事件。蒋介石也有意愿与大陆合作,希望在他们这一代解决这个历史问题,使台湾和大陆重新和好。


94.jpg

图: 1963 年,毛泽东与章士钊交谈


章行老那次来香港,据说是毛泽东想与蒋介石联系,通过章行老牵线。但是,章行老年龄太大了,去香港时已经九十多岁了,后来在香港病逝了,就没有谈成,两岸的事情成为遗憾。


章行老到香港后,来到我家里,看到我有很多书,就借了几本,还给我写了首诗,写的是他跟我借书的事情,诗我找不到了,但我还记得其中两句 假我二三册,三冬似有余 。不过章行老后来也没有还借我的书,他突然生病去世了。


95.jpg

图:章士钊(图片来源于网络)


毛泽东应该再派朱学范来


其实,毛泽东还应该再派朱学范来,这里的原因,我待会儿讲。


如果朱学范来,可以和陆京士谈,通过陆京士再转告蒋介石。朱学范与陆京士是我父亲最信赖的两个学生,在抗战时是患难弟兄。后来,蒋经国让陆京士写信给朱学范,就是我来回带的信,这个事情下面谈。陆京士在台湾时曾任国民党中央立法委员会常务委员,陆京士可以和洪兰友谈,洪兰友再跟蒋介石谈,洪兰友是蒋介石信赖的人,曾任国民大会秘书长,另外,台湾的高层还有很多影响力很大的人可以帮得上忙,比方讲,吴开先、张岳军(张群),他们都和陆京士很熟。


96.jpg

图:中间坐为杜月笙,右起依次为马连良、万墨林、钱培荣、徐懋堂、赵班斧、杜维善,香港坚尼地道十八号杜家, 1950 年前后摄


97.jpg

图:杜月笙与孟小冬结婚仪式时的全家合影。左一孟小冬,中间杜月笙,右一姚玉兰;后排左一杜美娟、左二杜美如、左三杜美霞、左四杜维善


蒋经国很想跟大陆沟通,我给朱学范带了两次信


蒋经国也很想跟大陆有沟通,通过陆京士找到朱学范与大陆联络。那个时候,台湾的地方主义和 台独 的势力慢慢强大起来,台湾与大陆没有任何管道联络,蒋经国叫陆京士找朱学范试探一下,让我带信给朱学范,信的具体内容我不知道,当时陆京士也不会对我讲什么,不可能讲的,只是说让我带一封信给朱学范。我想开始应该只是问好吧,不会说什么别的事,可能是先牵个线、探探路。


陆京士叫我第一次带信给朱学范,那是 1982 年,我第二次回大陆的时候。我第一次回大陆,只是在上海,别的地方都没有去。陆京士把信交给我,带到北京,我把信转交给朱学范。朱学范请我在仿膳吃饭,吃的是驴打滚、豌豆黄,当时还有杨麟也在,他是我父亲的朋友杨管北的儿子。我那个时候是重要的统战对象,所以到了上海,统战部的张承宗部长也请我吃饭。因为,张部长既是统战部部长,又是上海文管会主任,跟上海博物馆的汪庆正副馆长他们在一起,当时,我也正在与上海博物馆谈我的丝绸之路钱币捐赠的事情。张部长还把我岳父谭敬拉来一道吃饭,谭老也是刚刚从劳改所出来没多长时间,从安徽回到上海。


我先后带了两次信,都是带给朱学范的。朱学范有一封回信,也是我带给陆京士的,然后陆京士再带一封信给朱学范,都是我带来带去的。


98.jpg

图:杜维善 29 岁在香港


朱学范和陆京士是最合适的。他俩的关系很熟是师兄弟,是我父亲的左臂右膀之一,抗战的时候,他们一起在苏浙别动队里,分别担任队长,带队伍打仗,是战场上出生入死的患难之交。到了台湾以后,陆京士继续当官,写信的那个时候,有很高的身份,相对中立。朱学范是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职位也很高的。他们两个的关系,当然最合适的了,他们的身份地位也好,不是在行政位置上,但又是有很大影响力的位置,差不多是对等的。所以,我估计他们之间的书信来往,一定是有原因的,应该有特殊意义。


我带了两次信,但两岸后来有没有进一步联络沟通,我就不晓得了。因为很不凑巧,我来回带了两次信以后,陆京士突然生病去世了,他是 1983 年去世的。根据其他的一些资料,蒋经国去世前,还派了沈诚三次来大陆沟通联络,后来蒋经国身体也不好,很快过去了,他是 1988 年去世的。到了李登辉上台,那就完全是另一码事了,他主张 台独 。那个时候,中国大陆也遭遇一些事情,估计也没有精力、没时间顾及这事。


要不然历史要改写了!好在我登上了长城


有些事情的成功,需要具备条件,还要有合适的时机。本来章行老是一次很好的机会,但突然在香港去世了;朱学范陆京士,又是一次时机,但陆京士突然去世了。两岸统一的事情,就擦肩而过了!要不然,历史恐怕要改写了!至少,可能不会有李登辉、陈水扁、蔡英文的事情了。有的时候,他们来找我跟我讲要做统战啊什么的,我笑笑心想,我做统战的时候,你们还没有生出来呢!我是老统战了啊!


我为两岸传递书信的事情,外面没有人知道,大陆和台湾也没有人知道,当时是很秘密进行的。那个时候台湾人要是知道了,可不得了, 立法院 要闹起来了,蒋经国私通邓小平,那还得了。其实,蒋经国与蒋介石相比,对共产党的感情更深,他去过苏联,还加入过共产党。


99.jpg

图: 1981 年,杜维善(右)代表母亲姚玉兰领取促进国剧(京剧)发展大奖,左为陆京士、中为陈立夫


嗨!这就是天数啊!这么好的机会,突然之间人都走了。毛泽东、蒋介石、章士钊,还有蒋经国、陆京士、朱学范都不在了,朱学范是 1996 年去世的。还有我母亲,在陆京士之前一个礼拜过世了,所以,陆京士的丧事,我们都不能够参加。因为我母亲的丧事。哎!这些人都没了,都走了。


100.jpg

图:章士钊夫人殷德贞赠送杜维善行老常用的砚台以作留念。杜维善题跋并请香港著名金石家茅大容篆刻,图为 孤桐用砚 拓片


不过,到北京是我一直的期待,登上长城是我的心愿,这个实现了!我去北京,除了送信,第一要紧的就是要去长城。我是一直想去北京,一直没有去成,所以那次是我第一次去北京,我送完信以后,就是要去登长城,什么颐和园、博物馆啊我都没去,连故宫我都没去,我主要是去看长城。那个时候的长城,还比较古朴,也没有什么人。我喜欢历史,研究半两钱,对始皇帝有特别的关注,所以对长城特别向往,我第一次去长城的感受也很特别。我很高兴,我还能够上去、能够在有生之年登上长城啊!


101.jpg

图:杜维善手书


共产党国民党,我都不偏向,中国就是要统一

从我内心来讲,我是希望共产党和国民党能够再次合作,完成中国统一的大业。如果有人问我现在是偏向共产党呢,还是偏向国民党呢?我讲这个东西很难说,我父亲当时对共产党、国民党,都没有偏向,两个方面都不得罪。所以,我也对两个党都不偏向。你说国民党好吧,现在搞成了这个样子,要真的考虑到中国的事情,就应该统一,这是归根结底的、将来一定的趋势。从这一点来看,蒋介石是一直坚持一个中国。共产党也有共产党的失误,我认为共产党现在应该统一台湾,现在再不统一,将来统一就很困难了,要死很多人,越早解决台湾问题越好,现在说统一中国还有什么第一岛链、第二岛链的问题,个别国家都不希望看见中国统一的版图,他们害怕中国真的强大起来。


102.jpg

图:杜维善著《半两图系》《半两考》书封


103.jpg

图:《上海市文史研究馆口述历史丛书》之《杜维善口述历史》书封


104.jpg

图: 2015 年董存发在杜维善先生家中


105.jpg

图: 2019 11 3 日上海市文史研究馆馆员熊月之(前排中)、副馆长沈飞德(前排左一)和董存发(前排右一);《世纪》副主编崖丽娟(后排右二)、上海书店出版社近现代文史文献编辑中心第二编辑室主任沈佳茹(后排左二)、责任编辑张冬煜(后排左一)在上海图书公司艺术书坊三楼,参加由上海书店出版社与《世纪》杂志编辑部举办的 杜维善的戏缘与钱缘 讲座



转自《世纪杂志》


转自《民间历史》网( www.mjlsh.usc.cuhk.edu.hk ),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二维码分享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