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东晓:物理学史上失踪的中国人(下)
物理学史上失踪的中国人
(
下
)
--作者:杨东晓
寻找消失的父亲
2007 年春季的几个月里,李正修不停地写信、誊清、寄挂号信,再把挂号信的存根粘贴在留底的信件上。留底信件按不同目的地,分别放入几只塑料袋存档,各袋中的信以邮寄时间先后为序排放。
这些被留底的信件,分别写在一些稿纸上和老年心脑血管病药品说明书的背面。这位 82 岁的老年人,在离开父亲 73 年以后,开始寻觅父亲每次离家后的去向。
李正修从 82 岁起,向湖南、湖北、四川等地发出信函,并亲自查探父亲的足迹
父亲留给李正修的记忆全都是美好的。
这位月薪 500 块大洋的汉冶萍公司总工程师,在繁华的苏州火车站附近安了家,有一幢花园别墅,花园里 5 个孩子各有一部机械玩具,可以当车骑,也可以相互推着跑,小女儿的推车是总工程师父亲亲手制作的。
苏州的生活美好而短暂。 1935 年父亲像往常一样结束休假,回到汉冶萍公司,后来又转到自贡盐务局工作,这时 10 岁的李正修在上海上小学。
李复几的孩子们每人都有一部机械车辆作为玩具,小女儿的车是他亲手制作的
1937 年 11 月苏州沦陷,日军轰炸苏州火车站的一发炮弹击中了李复几的家园。幸亏他带着大儿子到自己工作的盐都自贡去了,夫人和另外几个孩子也离开了苏州老家。
苏州的家在空袭中片瓦无存,李复几的藏书、书房门口堆积得小山似的精致雪茄盒子、孩子们骑着木制机械车飞跑的花园,都已不复存在。李复几从英国和德国带回来的两张学位证书,不知是不是也在这次轰炸中化为灰烬,总之,他的后人谁都没有见过。
李正修给父亲工作过的省份和城市写去了一封封救助信。这些信发往萍乡市档案局、湖北省档案馆、自贡市档案馆等机构。在得到的回复中,他得知父亲承接过修建京汉铁路所需 E40 、 E45 桥梁共 93 座桥梁的庞大工程,并都完工。他还得知,父亲从 1936 年至 1947 年病逝前,一直在自贡。
李正修发动兄妹几人搜集回忆,寻找与父亲相关的记载。
2008 年 5 月 18 日,妹妹李岱给他寄来了 1978 年部队外调她自己的材料:
一位叫宋尚泽的前股长在 1978 年 12 月 5 日写下的证词中说:“李福基(李复几曾用名)据我了解是在抗战伪盐务总局迁重庆时,任总局技术室工程师……常到铁工厂搞机器研究、制造工作,同一些技术室工程师研究和制造钢绳。李的政治面貌不清楚。平日不大与一般人接触,性格很孤僻。李死时生活很困难。”
一份来自戴钧的口述显示,李复几曾在自贡旭川中学(现自贡三中)教英语,性情古怪,学者模样。病逝时家里没钱,棺木是当地盐商余述怀等人捐的。这份口述中有一句对申请入党的李岱非常重要的话,“未听说过他参加反动组织”。
“自贡三中革命委员会”出示的 1947 年旭川中学钦天锡证词说:“李福基是外省人,当过工程师,后来去职,生活无着,由校董介绍在旭川中学每周代英语课。”
而一份来自萍乡的调查材料说,李复几月薪 500 大洋,同情安源路矿工人,工人想发展他为中共党员,他说我一大家子十几口人要养活,我要是出事了,他们怎么活?李复几没有加入中共,但是他给工人捐过款,工人给他起个外号叫“五百块”。另外,离开萍乡时,李复几被证明是“和我党两位同志一起走的”。
依旧模糊的踪迹
在上海交大召开李复几获得博士学位 100 周年纪念大会之后的 2007 年 11 月 16 日,李家捐出了李复几的博士论文原件和两枚私章,这是李家仅存的纪念物。
2009 年 4 月 14 日,自贡市档案局吴志国致电李正修:档案馆查到李复几 65 卷档案。这些档案显示,李复几设计发明了一种能在自贡盐井中耐磨蚀的钢索。
李复几设计的防盐蚀的井链
还有一份文件显示,李复几曾陪同美国高级将领考察中国招兵情形。
李复几陪同美军考察四川
李复几 1947 年去世,但有一份 1969 年 7 月 23 日整理出来的“人物卡片”,表明李福基是盐务局技术处土木工程师,并在性质上注明“反革命”,原属敌伪机关:财政部盐务总局技术处第二科;反动职务:科长。
李复几的人事档案
李正修认为这是一个“很、很”--他选择了“很不好”这个词来形容这个迎头痛击。他专门询问了档案局这是怎么回事,被告知“文革”时都是这么写的,以后录入计算机时不会这么录。
中国第一位物理学博士的命运,在他的两所母校和子孙们多年奔走下,只隐隐地出现了一个轮廓:
他 26 岁时留在物理学史上的光焰,是波恩大学的骄傲,在这所学校里,李复几一直被当作“杰出外籍校友”来纪念。
世界最前沿的科学研究一入清末的海关即被抛之无形,并未能像盛宣怀所期望的那样“回华效用”。李复几靠他英国时期学的工程学,在炮火相连的晚清、北洋、抗战时期,先后在中国最大的钢铁联合企业、最大的盐业集团供职,置身中国工业近代化第一线。
在寥寥几份记载他的职称文件中,如果以时间为序,有总工程师、总机器师、工程师、技术员、英语代课教员。
李复几病逝时 66 岁,为了多工作几年,在代课的中学里,他瞒报了 5 岁。一周十几节课,月薪 220 块,大多寄往孩子们上学的北京和上海,自己仅能糊口。
1947 年,听说父亲离世时,李正修 ( 原名李普 ) 正在燕京大学参加学生运动。不久后他被通缉,逃到解放区参加了革命工作,带着“社会关系复杂”的家庭背景当了一辈子国家干部。
转自《我的历史》
转自《民间历史》网( www.mjlsh.usc.cuhk.edu.hk ),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