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家往事:梅兰芳外孙范梅强的家族记忆

1989-06-04 作者: 梅家往事 原文 #这样走过 的其它文章
分类:

梅家往事

--作者:范梅强

15.jpg

1 、梅家三代

我是 1957 年生人,生在上海。两岁时和妈妈到北京,我一直生活在梅家,所以我这个外孙也随着其他孩子一起叫外公外婆为爷爷奶奶。

16.jpg

范梅强

梅兰芳和奶奶福芝芳共生育了 9 个孩子,活下来的是老四、老五、老七和老九,我妈妈(梅葆玥)是老七,老九就是梅葆玖。家里人记忆最深的是老三,七八岁时得了白喉,当时白喉是传染病,没救过来。据说老三和爷爷长得很像,那时已经在跟着大人学身段了。

我妈妈是震旦大学,也就是现在的复旦大学文理系毕业的。除了上大学,我妈妈喜欢京剧老生,舅舅梅葆玖学了男旦。这不是故意安排的,学京剧是要按照自身条件选择的。我妈妈大嗓比较好,适合唱老生。

17.jpg

福芝芳与孩子们

我的大舅舅是同济大学建筑系毕业,毕业后一直在北京建筑设计院任工程师,北京的十大建筑之一军事博物馆他参与了设计。

二舅舅叫梅绍武,燕京大学毕业,专业是西方文学。他是中国社会科学院美国研究所的研究员,经常写作和翻译文章,也写了很多回忆父亲梅兰芳的书。

18.jpg

梅兰芳的全家福

到我这一辈我们家一共有七个小孩:三个孙子、三个孙女加我一个外孙。我们家起名字挺顺应时代的。大哥哥叫卫平,他是 1952 年生人,正是朝鲜战争的时候,卫平就是保卫和平的意思。二哥哥叫卫华。三哥哥出生时,爷爷正去日本访问,所以就起名卫东。大姐姐叫卫文,大妹妹叫卫红,这两个名字当时都很红,小妹妹名字是卫丽。他们都是卫字辈的。我的名字取妈妈爸爸各一个字。

2 、爷爷不会说扎人家耳朵的话

我印象中的爷爷特别谦和。小时候我们兄弟姐妹七个经常排成一串,在晚饭后去找爷爷要糖吃。很遗憾的是,我没有一张和爷爷的合影。其他孩子在爷爷被采访的时候,都和爷爷有过合影,我因为上幼儿园之类错过了。

那时候住在护国寺,为的就是离人民剧场近,演出方便。我还有些印象,大人演戏我就在后台玩,有一次还差点儿爬到台上去了,搞得观众笑场。还记得我小时候很喜欢到爷爷屋里,从他的展示柜里找好玩的东西,那些都是他从世界各地带回来的纪念品。

19.jpg

梅兰芳指导梅葆玖吊嗓

爷爷是心脏病突发去世的。之前已经约好越南总理范文同来家里拜会,虽然爷爷突然离世了,这个约还是要进行下去。我记得是周总理陪着范文同到家里来的。我奶奶说,我那个外孙和你一个姓,也姓范,抱他出来和你见一见吧。于是把睡梦中的我叫起来,换了身衣服,出来见客。

从梅巧玲(梅兰芳祖父)到梅兰芳,梅家都是性格温和善良的人。比如有人想请爷爷给指教一下,他从来不会说你这么演不好,那么演不对,而是说我在台上是这么演,我觉得这么演更合理,从来都是建议的口气。爷爷碰到票友向他请教,他会说,你是业余的,唱到这样已经非常棒了,我演出的时候这个地方我是这么唱的,我觉得这样行腔更合理。如果是专业的演员向他请教,他会说,今天因为我在这儿,你有些紧张,以后多多实践就好了。总是鼓励人家,不会说扎人家耳朵的话。

3 、“言慧珠你没有你先生的仙气儿”

梅兰芳画画很好,像虞姬戏服上面的兰花、梅花都是他自己设计的。其实艺术本身就是相通的。他有一度非常迷画画,花费很多工夫。齐如山就劝他,说你是唱戏唱成梅兰芳的,画画画不成梅兰芳,它可以作为你戏之外修养的辅助,画画有张大千、齐白石呢。

20.jpg

梅兰芳的画作

还有一个故事,也是我奶奶总津津乐道的。言慧珠是爷爷最喜爱的一个女弟子,学梅派学得最为完美。言慧珠学了一出《洛神》,没公演之前进行了一次小彩排,请了好多老先生去看,演完就请老先生们指教一二。其中一位老先生就说,扮相、身段哪儿都好,就是没有你先生的那股仙气儿。言慧珠回家一想,我演的是洛神,没有仙气儿,那不是最大的失败吗?

21.jpg

梅兰芳(左)与言慧珠同台演出

之后言慧珠专门去请教那位老先生,请他说说仙气儿是怎么来的。老先生让她问梅兰芳去。梅兰芳说我也没什么特殊的,就是你那么演的。后来老先生指点言慧珠,说你先生会画画,会写字,会弹钢琴,这些你会吗?你有没有你先生的这些素养?所以素养是滴水穿石的,不是立竿见影的。

4 、齐如山走了,爷爷就一直坐在椅子上发愣

电影《梅兰芳》上映后,好多人就问我梅兰芳和齐如山的关系是怎样的,实际上他们两人没有隔阂。齐如山希望梅兰芳跟他一起去台湾,他希望梅兰芳继续创作和唱戏,但梅兰芳说京剧姓京,我跑到说闽南话的地方唱给谁听?

我后来看过齐如山的女儿写的齐如山回忆录,说两个人那时每天都见面,一起说戏,关系特别好。两个人因为去留问题争论了好长时间,分别时,齐如山来家里,也没太多话,呆了一会儿就要走,我爷爷也没送出来。家里佣人于妈想留齐如山吃饭,齐如山拽着于妈的手说:我要出趟远门,就把大爷交给你了。齐如山走了,爷爷就一直坐在椅子上发愣。

22.jpg

齐如山与梅兰芳(左)

1961 8 8 日,梅兰芳去世。齐如山当时在台湾家里,他的女儿进门说:不好,梅兰芳去世了。据说当时齐如山“啊”了一声,也愣住了,就让屋里人都出去,他要自己呆一会儿。他在书房里通宵达旦写了一晚上,写白了头发。第二天一早,交给女儿一篇纪念梅兰芳的文章,让她拿到《中央日报》发表,《中央日报》全文登载。每次说到这些我都会很难过,这老哥俩儿是一种什么样的交情!

5 、奶奶说:可惜孟小冬没给大爷留下一男半女

我的大奶奶王明华曾经生养了两个孩子,生第二个的时候子宫摘除,无法再生育了,让人心酸的是两个孩子又先后夭折了。爷爷周围的人觉得梅兰芳的艺术必须得有人继承,于是撮合了他和福芝芳的婚姻。我奶奶 19 岁进梅家门,生的第一个孩子抱给王氏夫人,说大奶奶,这孩子是我给您生的。

23.jpg

梅兰芳与福芝芳

福芝芳的月子是在王氏夫人房里做的,王氏夫人给小孩织了一身小衣服,出了月子又把娘儿俩送回来。这是过去的妇女,她们的关系是这样的。电影《梅兰芳》这一段拍得不好,生活中她们俩根本不是“刀光剑影”的那种样子。我奶奶也是一个性情很温和的人。

孟小冬后来在台湾出的磁带,我妈妈很爱听,但都是背着我奶奶听。有一天,我奶奶向我要,听完以后奶奶说:她这两口唱得还真不错,可惜没给大爷留下一男半女。

24.jpg

孟小冬

我觉得奶奶能说出这几句对孟小冬的评价很不容易,包括后来她听从我爷爷的话将家里的文物全部捐出,这些事让我觉得她很伟大。

转自《作家文摘》


转自《民间历史》网( www.mjlsh.usc.cuhk.edu.hk ),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二维码分享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