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滨散人:文革时期的“流行歌曲”

1989-06-04 作者: 湖滨散人 原文 #这样走过 的其它文章
分类:

文革时期的“流行歌曲”

--作者:湖滨散人

文革十年在新中国的发展史上是一个比较特殊的时期,当时的歌曲也表现了这个社会现实。当时还没有“流行歌曲”这个名称,但是有不少歌曲流播范围很广,产生了很大的社会效应,我们循其实而求其名,称之为“流行歌曲”,名实还是大致相符的。文革时期的这些流行歌曲对于我们生活在当代的人,特别是对于文革的了解还只是停留在电影电视中的某些场景的程度的年轻人来说,有其特定的认识价值。

领袖语录歌:文革的爆发是伴随着学习毛泽东的著作开始的。为了便于广大人民群众学习毛泽东的著作,有关部门编辑了《毛主席语录》出版。 1966 年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编辑出版的《毛主席语录》为最权威的版本。当时的著名音乐家劫夫为《毛主席语录》中的若干则谱了曲,经过电台等媒体的传播和从上到下的教唱、传唱,这些歌曲便红遍了大江南北。其代表作有《领导我们事业的核心力量是中国共产党》《我们都是来自五湖四海》《我们共产党人好比种子》等。毛泽东当时公开发表的诗词,最新发表的指示 ( 当时称之为“最新指示” ) 也都全部被之管弦,全国传唱。当时林彪在党内的地位仅次于毛泽东,他说的话也成了准“最高指示”。他为《毛主席语录》所写的“再版前言”中的第一段“毛泽东同志是最伟大的马克思辽宁主义者……”被谱曲后也成为传唱一时,流播范围颇广的歌曲。

政治赞美歌:这类歌曲以歌唱毛主席、毛泽东思想为其主要内容。提起这类歌曲,我们首先要提到的是陕北民歌、李有源作曲的《东方红》。这首歌产生于革命战争年代,而到文革时期更是家喻户晓,凡有井水处皆能唱此歌。在一段时期内,大有取代国歌《义勇军进行曲》之势。屈居其次的是传唱颇广的《敬爱的毛主席》。这首歌是“忠字舞”最早的伴唱歌曲,上个世纪六十年代末期,我们每天早晨都可以从高音喇叭里传来的这首歌的旋律,这个时候,在工厂农村,在机关学校,无论是白发苍苍的老人,还是满脸稚气的小学生都伴随着这首歌的音乐节奏翩翩起舞,场面十分壮观。与以上两首歌曲鼎足而三的是《大海航行靠舵手》,每当大会结束之时,或演出谢幕之际,全场上下都要合唱这首歌曲。这首歌曲相当于当今电视节目或者晚会结束时的“终了曲”,和现在流行的《难忘今宵》有些相似。粉碎“四人帮”后,歌颂毛泽东、朱德、周恩来的《绣金匾》,歌颂华国锋的《交城山》实际上乃是其余绪。当时歌颂领袖树立的样板如大寨、大庆的歌曲也为数不少,这些歌曲也是政治赞美歌的重要组成部分。

阶级爱憎歌:文革十年,阶级斗争是当时社会生活的一个重要的主题。文革前流行,在文革开始一度也十分流行的《想起往日苦》《天上布满星》,曾调动了不少人对黑暗的旧社会的憎恨的感情!文革主题变奏,这类歌曲的市场开始萎缩,取而代之的是那些充满火药味的“斗争”“打倒”之类的歌曲,有些作品甚至沦落为辱骂和恐吓。七十年代中期批林批孔,有一首儿歌《林彪、孔老二都是坏东西》,粉碎“四人帮”后,又有一首儿歌《“四人帮”都是坏东西》,在青少年中传唱一时。这些歌曲光看歌名就可以闻到一股浓烈的火药味。当时在国际上最大的敌人就是所谓的“美帝”和“苏修”,流行歌曲也反映了历史上的这个现实。《东风吹 战鼓擂》就是典型的代表。同时还有许多歌曲如《贫下中农一条心》《见到你们格外亲》《老房东“查铺”》《台湾同胞我的骨肉兄弟》等,或表现阶级友爱、军民深情,或抒发思念台湾同胞之情,其创作目的虽然是为政治服务,但是其中还是夹杂了零零碎碎的人情味,在一片悲白惨绿中平添了些许暖色。

文革时期的“流行歌曲”大致上可以分为这么几个类别,这些歌曲具有以下一些特点。

其一,这些作品都是具有政治属性的歌曲。领袖语录、诗词都是政治性的作品,自不待言;即令表现个人生活的作品也和政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文革初期有一首歌《老两口学毛选》,歌词说:“你这个老头子是个老党员,工作积极劳动又肯干。就是有点主观,不爱接受意见。你要把毛主席的《整顿党的作风》好好学一遍。”当时的文艺作品如《红灯记》中的李玉和一家三代,《海港》中的方海珍,《龙江颂》中的江水英,哪一个不是快乐的单身汉?而这首歌中居然出现了夫妻俩,真可谓惊世骇俗!可惜的是这老两口完全是一副公事公办的架势,表现的完全是一种政治上的诉求。文革时人和人之间的关系异化,于此可见一斑。

其二,许多流行的歌曲政治气势有余,艺术韵味不足,有的歌词完全是从政治口号中移植过来的。《林彪、孔老二都是坏东西》歌词说:“叛徒林彪,孔老二,都是坏东西,嘴上讲仁义。鼓吹克己复礼,妄想搞复辟。工农兵,齐上阵,大家都来狠狠批。”歌词使用的都是当时的政治流行语,即批判式的刚性语言。文革末期有一首流行歌曲《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就是好》:“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嘿,就是好!就是好哇就是好,就是好!马列主义大普及,上层建筑红旗飘。”从歌词来看,革命性的气势颇足,但是语言直白,淡乎寡味,面目可憎。

其三,音乐创作粗糙,风格单调。这个时期的作品音乐风格倾向于高亢、斩捷、急促,旋律也缺少变化,既少雍容华贵、大气磅礴之作,亦少小家碧玉式的清新秀丽之制。倒是劫夫为《毛主席语录》中的若干段落谱的曲还值得一提。毛泽东文章中的若干不一定押韵合辙的句子,经过劫夫的妙手点染,便成为全国传唱的歌曲,令我们今天的人听起来,也仍然觉得妙不可言!

转自《共识网》


转自《民间历史》网( www.mjlsh.usc.cuhk.edu.hk ),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二维码分享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