爽:买布记

1989-06-04 作者: 爽 原文 #这样走过 的其它文章
分类:

买布记

--作者:爽

现在的人,都穿成衣,几乎不买布了。我的青少年时代,很少成衣店,所以会买布,是家庭主妇必须的一项本领,能裁缝,更加分。

我母亲爱逛布店,每次出门说要人陪伴去买布,姐弟们都假装听不到,只有我乐意做跟班,其实得到的乐趣比苦差大得多。

小学一二年级跟母亲去的布店,有几条街之多,但我印象最深的是印度摩罗差开的布店。印度人很会做生意,说一口流利的粤语,哄得主妇们买完一幅布又买几团毛线、几枝织针、几扎绣花线。他们的布料多是欧洲来的,绣花线也是欧洲货,连车衣线轴和绣花针也是舶来品。那时我兄弟姐妹还小,上学的要穿六天校服,家常衣服需用的不多,妈妈主要买她自己的旗袍衣料和给我买绣花线,给姐姐买织毛衣的织针,让她为偷偷回国升学的朋友织围巾。

我们学校劳作课常要用硬纸板做汽车飞机轮船的模型,那些印度老板太会做生意了,他们把卷布匹的硬纸板留起来,遇到华人家庭妇女的主顾,他们会加送一两块一米长的纸板,说是让你家小孩做手工用的。那当妈的当然很受用啦,省得到处张罗嘛!受过这样款待的主顾,回头率几乎百分百,印度老板小便宜赢得长期主顾,何乐而不为?!

这段时间的妈妈,所穿的旗袍,花式从阴丹士林蓝转为碎花、格子布,领子也不太高。华校的女先生上课多穿布旗袍,新老师也不例外。我们看刚踏出中学的大姐姐们转做低年级教师,很觉新鲜。想想看,穿校服裙的女学生转眼做了旗袍加身的女教师,她们还不时下意识怯怯地拉拉旗袍脚,看得很是有趣。我妈妈常约新老师们逛布店选旗袍料,给她们提供一些买布的常识,我在旁边听,也学了一点皮毛。比如:所有的布,都分粗纱幼纱多种号码,布封宽窄也有不同,买的时候就不能只考虑长度。我上到小学五六年级后,知道瘦削的陈老师买旗袍料子最省,90cm宽的布她只需买一件旗袍的长度就成了,因为布料对折起来刚够她的臀围;而园润的郭老师要是买同一种布,就得买多一倍的布料。所以郭老师和我妈妈买的布料一定得是100至110cm宽的,这样宽的布,普通日本中国货没有,只有去洋货公司才买得到。妈妈她们掌握了窍门,身上穿的旗袍质料上乘,费用却不比窄封粗布高多少,有时她们还买到免烫的欧洲丝绸,穿起来更是雍容大方。有一回我跟妈妈逛布店,她看中了一款深蓝通花的料子,竟然有115 cm 宽,因为颜色深,买的人少,老板半价卖了一段给妈妈。回来妈妈做了一袭旗袍配上深蓝或黑色的里衬,穿起来吗,老师们说赴国宴也不失礼了!登时有几位女老师去帮衬。年轻一点的里衬用白绸,穿起又是别样风味。

买西衭料子,多是英国绒料,贵得很!有一回我们在布店里选货,一位高大英俊的男子和他的助手来选西服料,买了两三套毛绒。等他走了,老板说那人是当地红得发紫的明星,买的料子真的上乘。我妈又有窍门了,她买下那类料的零头,长度不够做衭子的拿来做上衣,更短的做袖子。有时遇上差几cm长度才够做衭子的料,她买下来央求裁缝加衭脚和衭头贴边,做好了和正货同样美观,布价却可省下三分之二!布店的老板也知道教师人家没几个钱,也乐意推销清掉这类边角货。我们几个孩子回中国时带的布料和衣服,品质都上乘,全靠精打细算的妈妈。不过,我们真不知道中国内地当时买布已经要布票,而且每人一年只能发几尺,最离谱时只有两尺!做条内衭打几个补丁就用完了。姐姐回国前两年,一位女老师要回国上大学,她裁剪了十几条内衭,让我替她车缝,我妈问她,你回国买内衭不行吗?旅行箱装多几件外衣更好吧?她说是国内的学姐来信叫她务必带回的,国内买什么都不方便。我妈听了,从此才认真筹备,样样衣物都准备够,好让我们带足。一人只可带廿公斤衣物,也够伤脑筋的。

上中学之后,我开始自学裁缝,用妈妈买回的布料想啥做啥。那阵子左派书店原本也出售苏联的中英文杂志的,不知怎的突然停售了(原因应是中苏交恶,但小民那里知道?!),店里的过时苏联杂志拿来附送给顾客,我要了十多本过期的”苏联妇女”。苏联妇女的内容不少,有烹饪、育婴、旅游、裁剪、缝纫、时装、园艺、家事常识、流行话题等等,和我家订阅的香港”家庭生活”杂志项目差不多,但更为西化。我们以为,中国大陆以俄为师,苏联有的中国那会没有呢?

从苏联妇女杂志上,我学会了使用一些上衣裙子西衭的裁剪纸样来仿制衣物。所幸我的身材当时已赶上成人高度,那些纸样基本上稍加调整便合身了。好笑的是,苏联人叫连衣裙做”布拉吉”,还有,烹饪栏目叫家庭妇女在做意大利菜式时,米饭千万不可煮软,得煮成半生熟;此外,新鲜杀掉的鸡不可马上烹煮,得放入冰箱二三日后取出,才可调制,说是肉质更为松软。。。这一类”知识”,常被我们用作笑料。回国后和人说起,人家说这证明了苏联一大早就和资本主义国家味道一致了!吓得我再也不提看过苏联电影看过苏联杂志拥有过苏联出品的古典音乐唱片买过苏联花布了。

五十年代中期,真是个百物纷陈目不暇给的时代。东南亚各小国一会儿这国接受美援一会儿那国坚拒美援,但是回想起来正是诸多欧美国家都想把市场拓展到这个前殖民地的地区来,而共产集团也伸了手,与欧美别苗头。

我们所见的美援物资,多是日常用品,布匹就占了大项,产地多是日本的。不知大家有没有见过美援的标记?我记得的是15cm见方的一小块,图案是两只手互握,星条旗作底的,贴在布匹包装纸一角。那些美援物品,产地多是日本的。日本布料产品那时算是品质低劣的,人们一问是日本布,马上放下了,或者还以低价,但日本货进步很快,不几年就成了品质的保证。不久,苏联花布也出现了,它的布纤维稀稀拉拉,印花也粗糙,颜色混浊,最大的问题是很易褪色,泡在水中,那水竟然有咸味!苏联布比口碑不佳的日本布质量还差得远了!然而,苏联布便宜得很,比日本布便宜一半有多!可是尽管这样地促销,来了一大批之后不到半年也便消声匿迹,可见销情不佳。接着又来了一批波兰布。你别说,这波兰布实在好,布质细密均匀,颜色纯净鲜明,我妈买了好多,给我用来做被套、枕头套、衬衣和裙子带回中国。这些衣物在国内用了多年,直到破了烂了也不褪色,所以我对波兰布印象最好。

接着,中国布铺天盖地涌来了,那些花布品种花色琳琅满目,价钱呢?只有日本货一半,颜色比苏联布好太多了,也不褪色,大家抢着买,因为不知道它会不会也是一阵风似的买过一回就消失了。结果呢?中国布终于”定居”下来,成为中下价钱布匹中的优质货,我妈趁大减价时买了不少。记得那时做一条连衣裙和一套睡衣用布都是三米,妈妈买了七八种花式的放在柜子里,任得我去裁剪,她说过有一幅深蓝碎花的她想用来做睡衣,我却看中了做连衣裙。为了赶在妈妈下班前完成这条裙,我三下五除二,两个钟头里连裁剪加车缝完成了。等到妈妈回家,我穿在身上让她评说,妈妈却不以为意,说想不到颜色又深又老气的花款做成女孩子的裙子也好看,可惜你裁的裙腰太宽了,加两个蝴蝶结在腰间收紧一点腰身吧!我伸伸舌头,好险,妈妈没骂人。后来我把另外一块布做了妈妈的睡衣,剩下来几幅做了姐姐带回国的衣服,姐姐还带了好几幅各种布料,所以她说回国头十年没买过中国的布,因为带回的够用了,加上母亲几次回国探望子女,每次都给我们补充,我竟然在国内没买过几回国产布。

中国布不是那么永远又便宜又质佳的。过了一年,布料品质显著差了,特别是染料似乎大不如前,陈兴利布店老板娘说是现在的上海布厂改国营了,以前的德国染料用完改用本国染料了,品质那能保持呢?我那时是深信国家优于私人的,听了大不以为然,然而中国布确实变差了。回国后看国内的布店,质量比我们在海外见过的更差,人们告诉我,好布都拿到国外去销售了。

有一年我在上海的表妹寄了一张相片来,她辫子上结着漂亮的蝴蝶结,于是我想要回国时送她一些蝴蝶花。我到布店去选了一批布,说好了价钱,让布店伙计帮我剪下每款10 cm,那伙计满肚子火,剪完了十几条布,狠狠地瞪了我几眼,说:卖给你一米布要多花十倍功夫哪!我把布条带去学校想请比我先回国的女同学带走,没想到她喜欢,央我送给她。转头我再去布店要同样买,布店伙计却再也不干了,我只好去印度店去买丝带,十几条丝带花的钱比那些花布带贵了好几倍。

原来印度布店也有两类,一类的店面中文店名很好玩,叫什么”鸭都拉”、”鸭暖沙林”、”鸭巴甸”的。后来我才知道印度半岛独立时分成了印度和巴基斯坦两国,这些鸭氏家族,都是穆斯林,中国正式译名是”阿卜杜拉”之类的,可怜他们在海外华人中成了鸭族,一笑。其实巴基斯坦商人商誉很好,也较富裕,我们爱逛的布店中有一家店主的妹妹据说在英国留学,她暑假回来帮忙看店,我们就到店里看她。不为什么,就为了看她天天穿着时款的连衣裙,却伸出毛茸茸的手臂数钱给顾客。她的妹妹们却十分朴素,一个个长着长长的辫子,辫尾不用扎紧却从不松掉,因为他们头发都是天然卷曲的。布店的主人们常常送给妈妈一叠叠的布样板,同一品种的几十种花式,妈妈把它们拼接成夹被分赠亲友,人家都抢着要,说是中国民间的百衲被,盖上会有百家庇?的福气。母亲常说等做完这一批朋友要的百家被,会做给我们姐弟。可是世事常变,我女儿几岁时还有幸得过几件妈妈做的百衲衣,百衲被却没有得过。前些年一位表嫂拿出一条妈妈送给她的百衲被说,四十年了,你妈妈给我的这条被子,每年夏季都拿出来放床上……

我回中国后几乎没有买过中国布,起初是日常衣物回国时已经带齐,冬天的棉衣也是我在家时在妈妈的指导下完成的。我们买了生棉花,回家用橡皮筋把棉花弹松,裁好布片后把棉花一层一层铺上去。棉花怎样固定在双层布片中呢?妈妈教我用特长的缝衣针穿线”绗”在布上,一条一条线穿行底布面布棉花里,暗藏在夹缝中,妈妈做棉衣的手艺,是她在抗战初期参与学校为前线军人制棉衣时学会的。我这件棉衣竟然伴我度过了十年的光阴!弟弟的棉衣也是我做的,可惜他回国第二年就长高了一个头,再也不合穿了。回国后每年发的布票以及侨汇证附加的布票,差不多全是送给了身边的朋友。试想想看,看着同学们两套外衣穿了五年破了又补也买不起新衣,即使凑够钱也凑不够布票,我怎么好意思做新衣呐!又因为我还带回好些布料,暑假里借人缝纫机也可添补一些必需。父母亲回国又带过几次衣物给我们补充,我就业和结婚后,远在海外的婆婆也曾托人带过布料来,这样十多年就过去了。说一件笑话,当年我本来要用牛仔布做长衭和外衣的,却被同伴劝阻。因她的哥哥在国内穿牛仔衭被批评为“扮阿飞,向往资产阶级生活”。我只好把牛仔布带回国当床单。没想到就业后长期在农村、工厂工作。那牛仔布用来做劳动服正合适,比工厂发的劳动服更结实耐磨。我们那小城人老土,没有人知道我的工作服是牛仔布做的,哈哈!

我的婆婆托人带回的布料,除了时款的料子外,有几幅是印尼和马来亚特产的”巴迪布”Batik,那是现今世界闻名的蜡染布,印尼的国服就是用巴迪布制作的,中小学的校服也用它做上衣呢。据说巴迪布制作过程繁复细致得很。我先生也有几件印尼亲戚赠给的巴迪布衬衫,却没有人敢说他”阿飞”,哈!记得前几年我两公婆去印尼巴厘岛,在岛上的古都乌布市,参观过蜡染工厂和蜡染博物馆,听讲解人员说历史,知道他们的巴迪布有手工的也有机织的,价格和纱线精细度相关,也和印染图案相关。想不到最影响销路的是染料!印尼在二次世界大战前用的是德国染料,德国染料的特色是不褪色,所以巴迪布不仅耐穿,颜色越穿越出色。战后印尼一度弃用德国染料,那巴迪布大大褪色,信誉一落千丈,好多年都被马来西亚巴迪布赶在前头。印尼人赶紧回用德国染料,因而起死回生。巴厘岛有个巴迪布博物馆,里面的展品全是荷兰一对夫妇馈赠的。那对夫妇在巴厘岛居住了几十年,老太太喜欢收藏,当年见岛上人的手工布料、成年人的纱龙布,幼童的衣物,只要家中没收藏过的,老太太就央求人让出与她。后来两老回荷兰退了休。前些年立下遗嘱要把他俩的收藏回赠巴厘岛,这才有了这一座巴迪布博物馆。里面居然有三百年前的巴迪布纱龙,已经穿了好多个洞的,是荷兰老太太追着一位巴厘大娘求让得来的,老太太从历史书上见过那种失传了的图案,却从巴厘农村寻得,这间巴迪布博物馆的讲解员说她们以前没有收藏的常识,如果没有老人家的回赠,这博物馆的藏品就没几件历史文物了,所以他们很珍惜荷兰老夫妇的馈赠呢……


感谢作者同意转载,版权归作者所有。
文责由作者自负


转自《民间历史》网( www.mjlsh.usc.cuhk.edu.hk ),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二维码分享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