爽:南洋华校和侨生

1989-06-04 作者: 爽 原文 #这样走过 的其它文章
分类:

南洋华校和侨生

--作者:爽

(一)

见陆姐会讲各地报刊情况,我不期然想到教科书来。

我小学的课本回想起来应该是杂牌军,初小一二年级可能还是民国时期的开明书局教科书,”小猫跳,小狗叫。小猫跳跳跳,小狗叫叫叫,弟弟妹妹笑。”

三年级用了新加坡编的。有两课印象深刻,一课是华人孩子和马来孩子建立友谊的故事:两个孩子一同下河,驾一艘舢板,冒险出航 。

妈妈说舢板Sampan,就是我们这里河上到处可见的平底的木船,清晨各乡村民划着它们,装载着各色水果鱼虾,土产米粮到河边街市来做买卖,就靠这大大小小的舢板。

另一课是一位三年级小学生写信给广播电台,说的是他每晚做毕功课,躺在床上听电台广播,往往未到电台播放国歌之时便沉沉睡去。即使未睡着,一听到电台要播国歌了,不是必须起床立正,表示尊重国歌吗?他睡前只穿着背心短衭,立正之时觉得,这样的打扮太不庄重了,问电台主播他此时应如何是好?电台主播的答覆是:如果你还醒着,在国歌未播之前把收音机关掉吧,这就不会尴尬了。要是你睡着了电台才播国歌,你就当在做梦吧。

我妈说这课书简直脱衭子放屁!我们小孩子却喜欢,因为从此知道电台是可以问东问西的。

若干年后,我看杂志,印尼有人向香港”家庭生活”杂志的信箱栏询问:他的衭子和衬衫本来应该翻过来洗涤晾晒的,这样比较洗得干净,可是他家佣人常常忘掉了,该怎么办?那信箱负责人答得妙:你换衣服时,顺手翻过来就是了。从这封信,我们间接知道印尼的华人家庭普遍雇用印尼籍家佣,你们也可知道,那个时候南洋各埠的往来包括香港是比与大陆的往来密切得多的。

上到初中,我大致知道1.泰国五十年代初就禁了华校;2.马来亚的华文教科书是新加坡编的,完整的十二年课程;3.印尼的教科书是印尼教育局审定,实际翻印中国大陆教科书,也是十二年课程的;4.柬埔寨和寮国1957年后也采用新加坡编的教科书,据说现在也在用;5.南越1956年后用台湾中正书局版,6.北越则取消了华文教育。7.菲律宾的华文教育自动消亡,8.缅甸也用过新加坡版,而9.印度也在五十年代后期取消了华校……

东南亚各地出版的书本报刊,我们各大小城市大致可以看到,加上香港和台湾的,所以那时代,华文在南洋华侨中是通行着的。有人问:为什么泰国菲律宾没有华校了,仍然有华文报纸和月刊呢?那是因为当年还有大量中老年人只懂得中文呀。

我有一位朋友,上世纪五十年代随红色父母由泰国回中国定居。他的弟弟八十年代从大陆回归泰国,当时已三十来岁,所以只会听泰语而不懂泰文。他在曼谷到报纸档买华文报纸看时,报贩问他要那一份?他说四份都买。报贩以为他不识华文,可能是代父辈买报的。于是说:那你回家问清楚父亲,究竟要那一份再回来买吧,不必浪费钱啦。原来报贩以为他是代老人家买的,曼谷卅来岁的年轻人怎会看中文呢?

(二)

五十年代的东南亚,华人仍生活在”旧社会”呢。  那时好像只有印度、缅甸和印度尼西亚等国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有邦交,其余国家维持原状。1958年柬埔寨正式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建交,中国又与印度交恶。其他国家仍然维持原状。1960年印尼排华潮,县以下的中国人不得从事十多种行业,引起华人恐慌,十多万华人登上接侨船回中国,被安置于各地华侨农场等地从事农耕,比大陆的城市青年下乡插队早了十多年,此吋有好几船华侨中学生自费回国升学,导致原有的华侨中等补习学校不敷应用,又加紧多造了几所。

但这一波接侨约办了两年左右,印尼县以下华人也找到在该国城市定居的路子,不再回中国了。到了1966年左右,印度和缅甸那边又有麻烦,中国派船去印度接了一批印度华侨归国,也安置在农场。缅甸学生又因受中国文化大革命影响,配戴毛像章引致冲突,又一批缅甸学生回国升学。可是那时的中国全国都停课了,这批学生到那里去?农场收了一些,更彻底的是直接把他们送到农村老乡家去了。

1967年印尼共产党政变失败,印尼政府把华侨学校全封掉,华文报刊书籍封掉,中国印尼断交。三十多年不准进口华文报刊书籍,商店招牌不准有华文。这1967年,有一批学生回国升学,是自费乘飞机的。回到中国来,他们也无学可升,大部份分配到农场做工,个别病残者到工厂当学徒工。这时,连亲中的柬埔寨也把华校和华文中学封闭了,后来的柬埔寨变成杀戮战场。

整个东南亚,只有马来西亚、新加坡和南越三地,一直维持有华文中学。马来西亚、新加坡至今仍有华校,南越则挨到1975年北越统一全国后,也取消了华文学校。

中国大陆与东南亚各国的邦交好像是在文革后逐渐发展完成的,与印尼复交好像是七八十年代,待查。

(三)

缅甸华人学生。

据我所知,归侨学生中从1964年开始就有插队华侨农场当农工的了。他们来自这样的压力:邢燕子侯隽等城市青年都走向农村了,归侨青年难道不应该?

那时福建、广东、广西、云南的华侨农场,几乎都建立了”青年队”,把当初回国升学的一批批学生安插农场劳动。有些一去廿几年,直到八十年代才有中央档案允许他们迁往城市。她们的工资从六十年代每月十七元,升到八十年代的三十多元。1968年到1970年,大批缅甸华人学生回国升学,那时中国的学校都不上课了,他们升学梦碎,而华侨农场也”容纳不下他们了”,于是这批缅甸华人学生,被直接送到农村去,农民收下这批人很高兴,说他们每个人带了自行车、带了缝衣车和几大箱衣物来,接收他们的家庭发大财啦!这批学生后来陆续申请移居香港,直到1980年代初才走光。

(四)

清医,你说许多人不熟那段历史,所以不在意。听起来真无可奈何。

那一段其实是国际共运中重大一环,整个六十年代,向南挺进是他们的梦想,才有印支三国的悲剧,泰马共党的退却和印尼华人的翻腾巨浪。

南洋也不是世外桃源,当年老父母最担心的是没找到工作,没法供孩子顺利上学。所以他们相信中国大陆能给孩子们好好读书,将来如何另说。

但我们在国外所谓的清寒生活,没想到比国内当年好太多。

当年有几个少不更事的初中印尼侨生,一回国,发觉和他们在印尼的生活水平差太远了,于是在厕所写大字”印尼是天堂”,这下好,他们被捉去劳动教养,罪名是写反标,出来成了五类份子。他们远在印尼的父母不知道有人告知孩子出事了吗?

(五)

侨生打羽毛球可能是比国内和台湾起步早,而且真是一项流行的运动,只要有场地,买一只球拍一筒羽毛球就可以练习起来了。我爸爸大学时代有很多老师和同学爱打网球,他的系主任是留学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博士,常和学生们在网球场上”打成一片”,所以我爸爸打网球打了几十年。后来羽毛球流行了,他很快上手。记得1967年中爸妈跟着教师团旅游中国,我们前往广卅华侨大厦见父母,当时爸爸已约有六十岁。他们同团的青年教师对我说你爸爸不简单,每次打球都让我们年轻人,怎么让呢?他基本上拿着球拍不走几步,但对手就前后左右接他的球满场飞,应接不暇,他老人家则闲庭信步哩。

羽毛球的明星,我们那时代是汤仙虎、侯加昌、陈玉娘等……都是印尼华侨青年。

我回中国念中学时有位室友,是印尼雅加达侨生,家庭富裕,她打得一手好网球,当时的省体育学院邀请她去体院做学生,被她婉言拒绝了,我问其故,她说从前在家,打网球是消闲健身,要我当职业球员,我干吗要回中国呢?我是要回来求学的呀!后来她的升学之途很不顺,听说我差不多毕业那年她才上的大学。

(六)

关于”内参片”

昨日看了一篇关于“内参片”的贴子,和李伯陆姐她们聊了一会。我说玛歌芳婷的”红菱艳”,伊漱惠廉丝的”出水芙蓉”和慧云李的”乱世佳人”都是我小学时代看的西方电影,原来五六十年代那时,大陆都禁了啊!四十年代中国普通城市和东南亚看英美电影都不难吧。

李伯说他看这些片时已在读中学,还有”三剑客”、”暴君焚珹录”和”霸王妖姬”……陆姐加了一部纪录片”沙漠奇观”……这些我初中前都看过。卡通片如白雪公主、小飞侠、米奇老鼠、小鹿斑比、小飞象……公映又公映!

这些东南亚普通电影院放映的,小孩都能看的片子,在中国大陆只有中央级首长绝密地看呀!?

李伯说如果追溯到四十年代,他们反而在旧杂志上见到,好莱坞的片子在美国首映的下一个星期,中国大陆的上海南京杭州广州,甚至昆明柳州也陆续放映了,东南亚还要多等一个月呢。反正普通市民看得到就是了。老一辈谁不知道江青就是演”王老五”的二流电影明星蓝苹啊?

印尼大娘说她回中国前后,正是美国猫王皮礼士利的歌在印尼大行其道之时。他们在回国的轮船上开晚会,还有侨生扮演猫王,跳踢跶舞,跳喳喳舞,回国在补校大跳大唱好一段日子,才知这都是国内被禁的。南斯拉夫那首”深深的海洋”,五十年代在南洋传唱了整整十年,回国才知道又被禁了!!

真的,没想到国内挨禁的东西比国外还多。


感谢作者同意转载,版权归作者所有。
文责由作者自负


转自《民间历史》网( www.mjlsh.usc.cuhk.edu.hk ),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二维码分享本站

#这样走过 的其它文章

--最新- -最早--
  • 爽:第一次下乡
  • 爽:庄老老师
  • 爽:买布记
  • 爽:上船三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