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宗仁:1966-11大串连的介绍信

1989-06-04 作者: 王宗仁 原文 #这样走过 的其它文章
分类:

1.jpg

1966-11大串连的介绍信

--作者:王宗仁

我在一堆乱糟糟的字纸里,看见一张1966-11由学校出具的大串联“介绍信”,距今四十五年了!

这是1966年10月底、11月初第一次参加“三秋劳动”以后,我在学校里开具的“介绍信”,目的是“进行革命串联”,目的地是“全国各地”。后面这四个字是我自己写的,当时是按照经办“介绍信”的老师的指点写下了这些字,然后盖上红色大印以示确认。

这份“介绍信”上的印章属于1966-8“十六条”发表以后成立的学校“文化革命筹备委员会”。对右下角的印章仔细观察,还发现这份“介绍信”上有“1966年11月8日”的日期章!表明了该“介绍信”的“诞生日”。

但是我又一直记得,1966年秋天参加“三秋劳动”是10-24去、11-8回,历时十五天(见《平民忆文革——1966-10三秋劳动“不怕远征难”》 ),怎么会有11-8出具的“介绍信”呢?想来有三种可能。一是我的“三秋劳动”起讫日的记忆有误;二是校方是事先盖好日期章的,11-8那天的空白没有用完;三是劳动结束时急不可耐,回校之后就去开“介绍信”了。不管是哪一种可能,都说明当年去参加大串联的热情真可谓达到了火热乃至狂热的极点。

在《1966年这样游南京》一文中,我有这样的回忆——

到1966年10月中,毛主席已经一连5次接见“革命小将”了,那个时代的“宠儿”“红五类子女”违抗下乡参加三秋劳动的安排,竞相北上;“非红非黑”的“其他劳动人民家庭出身”的同学在两星期的三秋劳动结束后也纷纷踏上了“革命征途”;个别“黑五类子女”大胆地试着闯了一回,似乎也没招来什么麻烦。在毛主席第7次接见红卫兵之后,我终于动心了,终于行动了。

11月中,一个初冬的早晨,我和两位同班同学来到了北站。…… 当时,全国各地赴京的人难以计数,所以,别说直接进京,就是向北方去的车票也很难领到,我们仨领到的是只到南京的火车票。别无它法,就先到南京去吧,到那里后再设法去北京,“二次革命”。

这样的回忆里已经说不清当年是如何迈出大串联第一步的细节了。特别是,11-8的“介绍信”到手以后,我和小伙伴并没有立即踏上“征途”。因为当年第七次“检阅”是11-11,我们并没有赶上。也许当年我们是年幼无知又老实巴交,一直在认认真真老老实实地等候火车票?回忆录中只记得11月中旬的某一天出发,应该是受了11-11第七次“检阅”的“刺激”。

从“介绍信”上来看,有“南京”这样的字样,有“浦口”这样的盖章,那么,到底是在哪个“关卡”留下那样的痕迹?已无记忆。而“浦口”二字倒是有一定的历史韵味。

当时,南京长江大桥尚在建设中,所以,从北京与上海之间的铁路还不叫“京沪铁路”,而是“沪宁铁路”(上海→南京)接“津浦铁路”(浦口→天津)接“京哈铁路”(哈尔滨→北京),这是我从小学地理课学到的“标准答案”。而在实际运行中,北京与上海之间的火车必须花费不少时间在南京以摆渡方式跨越“天堑”长江,摆渡口就是北岸的浦口与南岸的下关(因无亲身经历,只是道听途说,下关之称可能有误)。如今在往返上海、北京的铁路交通方面很少会提到“浦口”了,一般只知道浦口是南京市下辖的一个区,地处南京市西北部,长江北岸。一纸“介绍信”,一词“浦口”,留下了不少历史印记。

那张“介绍信”最上方的左侧有“12/3听回音”几个字,可以确定无疑地认为是当年在南京农学院大串联接待站留下的,其意思是要我在12月3日听取去北京的火车票的回音。所以,右侧的手写数字“1378”很可能就是接待站为方便工作而编排的号码。这里的“听回音”和我在《1966年这样游南京》的回忆是吻合的——

正当我们想继续北上时,传来了中央关于明年春天以前毛主席不再接见红卫兵并暂停大串联的通知。尽管我们已登记过赴京的车票,但到此时,接待站一概不认账,统统改为只发返回原地的车票。老实巴交的我们仨居然就此打住,收点行装,连南京也没多呆,就匆匆返回了上海,结束了总共才五天的“串联”。不料,没过几天,从北京传来了伟大领袖“第八次、也是明年春天以前最后一次接见红卫兵”的“特大喜讯”,我们仨好懊恼好懊恼啊,“听中央的话,竟然上了当”,当然这只能是“腹诽”。后悔之余,还等待着来年春天,恢复“串联”后再去见毛主席……。

当年最后一次“检阅”亦即第八次,是11-25和11-26两天。距离前一次只有两个星期。而我和小伙伴们就是在这十余天里到南京晃悠了五天,也算是经历了大串联,那张“介绍信”也就完成了历史使命。

虽然不记得那五天的具体日期了,但是从网络搜寻到的历史资料中还是能够找到一个大体范围。我在《1966年这样游南京》中说,“正当我们想继续北上时,传来了中央关于明年春天以前毛主席不再接见红卫兵并暂停大串联的通知”,现在可以在网上查到,那个通知就是1966-11-16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关于革命师生进行革命串连问题的通知”(中发 [66] 554号),明确宣告,“为了使我国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更加深入地向前发展,全国大专院校、军事院校和中等学校放假闹革命的期限,需要持续到明年暑假。因此决定在今年十一月二十一日起到明年春暖季节,全国各地大专院校、军事院校和中等学校的革命师生和杠卫兵战士一律暂停乘火章、轮船,汽车,来北京和到各地进行革命串连。目前正在水陆交通沿线等候车、船外出串连的各地革命师生,可劝说他们返回原地。从明年四月起,还有充足的时间,凡是应来而未来北京进行革命串连的大中学生,都会有机会免费乘火车、轮船、汽车来北京,看望我们最敬爱的领袖毛主席,并进行学习和交流革命经验。”该文件还明白无误地宣布:“这一通知可在各地大中学校革命师生中宣读,并在机关、学校、车站,码头张贴。”由此可知,当年我的五天南京之行就在1966-11-16前后。

下图是“介绍信”的背面——

2.jpg

这样的“背书”是当时流行的做法,不仅有伟大导师的三条“最高指示”、一首“长征”律诗,还有“林彪同志”的语录。从这些语录直接涉及“长征”“步行串联”来看,这样的“介绍信”是1966-10-22以后印制的。因为1966-10-22的人民日报发表了一篇社论《红卫兵不怕远征难》,大力鼓动青年学生学习大连海运学院十五个学生历时一个月、行程两千里、从大连步行到北京进行“革命大串连”的壮举。而上图中“林同志”的语录,则来自1966-11-3第六次“检阅”时在天安门城楼发表的讲话!所以这张“介绍信”可以进一步确定为1966-11-3以后制作印刷的。

从时隔四十五年的“介绍信”,不禁又一次掩卷沉思,那段日子究竟留下了什么?

在那个全国上下被“造神”“敬神”搅得热昏的时候,伟人提出的“四大”(大鸣、大放、大字报、大辩论)之外,又出现了第五个“大”——大串联。

最初并没有采用“大串联”这样的字眼。如1966-9-5,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组织外地高等学校革命学生、中等学校革命学生代表和革命教职工代表来京参观文化大革命运动的通知”(中发[66]450号),使用的词语是到北京“参观”文革运动。而其中的具体安排是相当理想化的,详见本文附录。如此一来,北京的所有大中小学,都成了临时旅馆。以后,机关单位也都腾出房子让给“毛主席的客人”包吃包住。我不记得当时是怎样“外地中等学校按每十名学生选出革命学生代表一人”的,只记得当时选代表的条件还没有以“造反性”为原则,而是重在家庭出身。一如“介绍信”,需要提供的信息是学生证上没有的“家庭出身”“政治面貌”。而1966-8下旬来自北京的“红卫兵”在上海大力散布的“血统论”及其具体化的“鬼见愁”对联——“老子英雄儿好汉、老子反动儿混蛋,基本如此”此时此刻正是甚嚣尘上的时候(现有资料说,该对联最早出现于1966-8-1,北京航空学院附属中学红卫兵到北大、清华、人大等校张贴了那副对联)。

现在网上看到1966-9-7在“来京串联革命师生誓师大会”上周恩来以及中央文革的王力等的讲话,表明在非公开发表于报刊的讲话中已经出现了“串联”的说法。而“串联”一词第一次正式见之于报纸广播等场合,是在1966-9-15第三次“检阅文化革命大军”时周恩来在天安门上发表的讲话。

但是,三天后,1966-9-18,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关于串联问题的通知”(中发[66]493号),正文内容相当简短——“目前全国铁路客货运输十分紧张,为了不影响工农业生产,现在除了保证各地革命师生到北京和北京革命师生去各地参观学习进行革命串联、交流革命经验以外,不能再增开列车。因此,各地革命师生在国庆前暂不要到其他省市去进行革命串联,以免全国铁路运输无法安排。”

将近一个月后,1966-10-15,国务院发出“关于各地革命师生暂缓来京进行革命串联的通知”,也很简短——“外地来京革命师生现已超过百万,接待能力已达顶点,食宿、交通、卫生医疗等等都已发生极大困难。加之近来气温急剧下降,很多人不带被盖棉衣,极易生病。切盼各地革命师生暂缓来京,待现有的外地革命师生离京后,再按中共中央、国务院九月五日的通知有计划地来京进行革命串联。”由此可见,短短一个月里,史无前例的免费大串联确实“星火燎原”,而实际局面已经失控。

又过了一个月,1966-11-16,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关于革命师生进行革命串连问题的通知”(中发 [66] 554号),明确宣告全面暂停串联,详见上文。

又过了半个月,1966-12-1,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关于革命师生进行革命串联问题的补充通知”(中发[66]590号),重申“中共中央、国务院十一月十六日通知中规定,在今年十一月二十一日起到明年春暖季节,全国各地大中学校、军事院校的革命师生和红卫兵战士一律暂停乘火车、轮船、汽车来北京和到各地进行革命串连”,又就将一些具体问题作了补充规定,并且重复了一个做法:“这一通知可在各地大中学校革命师生中宣读,并在机关、学校、车站、码头张贴。”

此后,尽管在报刊社论里仍然有赞颂大串联的话语,但仍然可以认为,那场史无前例的天上掉馅饼式的免费大旅游是寿终正寝了,至少是到此画上了休止符。因为“今冬暂停、明年春暖”云云,被代之以1967-2-3中共中央、国务院再次发出通知,要求外出步行串连的应当回到本地本学校去,全国停止长途步行串连。继而,3-19,中共中央发出《关于停止全国大串连的通知》,指出:目前正在实现无产阶级革命派大联合,建立三结合的临时权力机构。停止全国大串连,取消原定的当年春暖后进行大串连的计划。接着,4-20,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中央文革小组发出《通告》,重申停止全国大串连。至于责成停止地区性行业性或跨地区跨行业串联更有诸多中央文件,我从网上看到有关的目录也觉得目瞪口呆。潘多拉魔盒一旦打开,要想关闭又谈何容易。难怪乎直到1975年1月的“修宪”以宪法形式竭尽全力肯定文革的时候也只是写进了“四大”,终究没有让第五“大”——“大串联”登堂入室。

当年的“大检阅”,从1966-8-18到12-16,前后八次,历时100天;当年的“大串联”,从1966-9-15正式出台到1967-3-19宣布停止,正好半年。然而,那番“大检阅”、如此“大串联”,带来的是大灾难、大悲剧!


附录:

一九六六年九月五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组织外地高等学校革命学生、中等学校革命学生代表和革命教职工代表来京参观文化大革命运动的通知

(中发[66]450号)

目前,全国各地高等学校和中等学校大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运动正在轰轰烈烈地开展。为了贯彻执行中共中央关于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决定,更高地举起毛泽东思想的伟大红旗,把高等学校和中等学校的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运动推向新的高潮,中共中央、国务院决定组织各省、市、自治区高等学校革命学生全部、革命教职工代表和中等学校革命学生、革命教职工代表从九月六日起分期分批来北京参观、学习,相互支援,交流革命经验,以利于把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进行到底。现将来京参观的有关问题通知如下:

(一)每批来京参观的外地革命学生和革命教职工在北京逗留的时间定为四天,主要活动是:(1)参观和学习北京各学校的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2)支持北京各学校的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运动;(3)受中央负责同志接见。

(二)外地高等学校(包括全日制和半工(农)半读高等学校)革命学生,除了有病的、已经来过的或有其他原因不能来的以外,都可以组织来北京参观;高等学校教职工可按每五十名学生选出革命教职工代表一人参加。外地中等学校(包括全日制和半工(农)半读中等专业学校及普通中学)按每十名学生选出革命学生代表一人;教职工按每一百名学生选出革命教职工代表一人参加。各省、市、自治区应该根据高等学校和中等学校以及城乡分布的不同情况,通盘筹划,妥善安排。

(三)来京参观一律免费乘坐火车,各地教育行政部门要同当地铁路管理部门密切联系,协商安排。在本地集中所需交通工具,由各地自行解决。来京参观的革命学生和革命教职工生活补助费和交通费由国家财政中开支。

(四)注意事项:

(1)旅途中自带干粮,火车上只供应开水。到京后的伙食、住宿由北京市负责安排,但每人应按照自己的粮食定量交出粮票,在京时的饭费,由国家财政开支。

(2)自带简单行李、衣物和碗筷。

(3)为了预防火灾,保证旅途安全,不要在车厢内外贴大字报。

(4)为了保证来京参观的学生和教职工旅途健康,可根据旅途的长短,由各地自行配备必要的医护人员。

(五)各省、市、自治区党委和人委应当建立领导小组,负责组织工作,落实计划,并切实做好来京参观的生活管理工作。同时,还应当推选负责人带队,负责旅途的安全和生活管理。

各省、市、自治区应当根据本省、市、自治区的学生和教职工来京时间的先后,选派几个干部先行到京,负责联络工作。

为了做好这项工作,各地党委和政府,教育、铁道等有关接待部门,必须高举毛泽东思想伟大红旗,突出政治,做好思想工作,落实组织安排,使来京的革命师生参观好,学习好,把全国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推向新的高潮。


感谢作者来稿,版权归作者所有。
文责由作者自负


转自《民间历史》网( www.mjlsh.usc.cuhk.edu.hk ),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二维码分享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