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汾: 在女生连大吃大喝

1989-06-04 作者: 原文 #这样走过 的其它文章
分类:

在女生连大吃大喝

--作者:王小汾

48.jpg

王小汾,原 2107 工程学生 3 连,铁道兵 5806 部队学兵 3 连战士。 1970 8 月,离开西安赴陕南修建襄渝铁路前在西安留此存照,时年 17 岁。

我们 5806 部队学生三连住在石门沟与大道河之间,背靠阳坡隧道,脚下就是汉江。

住在我们东边大道河镇的,是 5808 部队学生 14 连,一个女学生连。天气好的情况下,依稀可以看见她们的营房。

住在我们西边的是 5806 部队学生五连,也是一个女学生连。五连离我们太远,她们在洞河团部,我们只能看见连绵的大山。

整个襄渝线上有一百多个学生连队,女子连能有多少?而左右都有女学生连陪伴着,更有几许?十七八岁的小伙子们,工闲之余,学习之外,谈资便丰富了许多。

那几位担任主讲的,多是连队里能经常外出者,如上士、通讯员。他们经常游走于大道河镇、洞河镇之间。一个购回粮油蔬菜,属于物质的范畴;一个扛回包裹邮件,属于精神的领域。他们一边擦着满头大汗,一边讲述着旅途见闻。被围得水泄不通,听众们各个全神贯注。偶有那不识时务胡乱插嘴者,必会遭到全民的白眼。讲述者讲得天花乱坠,听众听得心里痒痒。待把那些蔬菜、包裹放置停当,我们的精神和物质也随之丰富了。

平时无缘和女生们相见,得归功于学生三连铁桶一般的纪律。连队里有几个能人,他们找来一个军事望远镜,漆皮斑驳的,外套已掉色。镜头却依然雪亮,可放大十五倍。

站在连队东头的高地上,调准了焦距,学生 14 连的一切动静尽收眼底!此时,持镜者成了讲述者,周围的听众静静地听他的介绍:“她们出来了!”“她们正在排队!”“她们走了!”……

49.jpg

5808 部队学兵 14 连的女学兵们在上工途中

我有幸被拥有者允许,也看过。能看见一个个小人,如刚孵出的蚕宝宝,在远处公路上蠕动。久而久之,这块高地被大家称之为“好望角”。

听也听了,看也看了,胃口却被吊得更高了。何时能近距离地观看她们?何时能深入地了解她们呢?

皇天不负有心人,机会终于来了!

那是 1971 年夏天,一个晴朗炎热的日子。遵照连队的指示,我们全班跟着上士到洞河镇团结公社买菜。坐渡船过了汉江,步行七八里,把山民们准备好的菜装在麻袋里,扛到洞河边。上士在路边挡了一辆翻斗车,装好后他随车走了,临走告诉我们:“走回去吧。”

望着远去的汽车,我们的气不打一处来。早上出发时带的干粮早已下肚,这一路上翻山越岭,几十斤重的麻袋压得人腰酸腿疼,筋疲力尽,挪都挪不动了。我们几个开始骂娘。

班长王明洲点着一颗烟,抽了两口,息事宁人地说:“算了,算了,走就走。”

“牛头”说:“要不咱们再等等,有顺车岂不更好?”

正在争论时,从公路边的山坡上走来一位女同志,她扬手朝我们喊到:“你们是三连的吧?”

我们停止争论望去,啊!原来是女生五连的党连长,我们三连司务长马维鄂的爱人!

她站在斜坡上,身后还站着几位貌若天仙的姑娘,洗得发白的工作服,套在姑娘们的身上竟是如此动人!

我们看呆了。

女连长看我们发愣,笑了笑。转身对那几位女生说了两句,那几位女生走了。

连长又问:“还没吃饭吧?”

不等班长答话,“牛头”忙接口:“没吃!”惹的王明洲狠狠瞪了他一眼。

连长笑着说:“那刚好,你们就在我这里吃饭吧。”

“我们连有纪律,不能在外面吃饭。”王明洲老老实实回答。

“没事没事,我和你们指导员打过电话了,他不会说你们的。”党连长很轻松地说。

几双眼睛齐刷刷的转向王明洲,目光里除了恳求,似乎还有一丝威胁。王明洲避过众人目光,把“飞马烟”放在嘴边,使劲吸了几口,烟雾缭绕,他的脸扭成了脱水茄子。良久,他把半截子烟扔在脚下,用

50.jpg

5806 部队学生 5 连的女学兵在大米溪桥梁工地合影,前排右三为 5 连的党连长,是她安排饥饿难耐的王小汾班到 5 连美美地吃了一顿。

女生五连的连部在一个小四合院里,院子干干净净,薄薄的铺了一层白沙,沙子上清晰的留着道道扫痕。在青石砌就的台阶上,排开一溜脸盆。每个脸盆里盛着温水,毛巾、香皂盒被细心的摆在每个脸盆右侧。

院子里一个女生也没有。

我们恍然大悟!原来被连长支走的那几位女生,她们早就做好了准备!

我拿起毛巾拧了一把,往脸上一捂,缕缕香气直冲脑门子!我深深地闻着,久久不愿拿开。涮毛巾时我忽然发现,女生的洗脸巾竟如此柔软,和姑娘的小手一样!我们的毛巾湿了就有一股溲味,干了就像一根棍子,能打人。洗罢脸,回头一看,只见“牛头”解开上衣扣子,拿着香皂在胸前乱抹,看那阵势似乎是要“大洗”。在其他人的痛斥下,他只好罢手。他手里的香皂已经变黑,雪白的毛巾留下了大大的一块污渍。

来到饭桌前,一盆馒头、一盆炒鸡毛菜、一盆鸡蛋汤在等着我们。大家“很绅士”地吃了起来,看我们还有些拘谨,女连长招呼我们“别客气呀!”就走出房门。

出乎我的预料,女生连的伙食标准并不像我们想像的那样奢华。馒头里掺了一些杂面,有点生豆味,鸡毛菜里放了一些牛肉罐头,肉也不多。饥肠辘辘的我们并不在乎饭菜质量,风卷残云地吃完一盆馒头,一只白嫩细腻的胳膊从窗口又递进来一盆。吃完三盆馒头之后,我们意识到再不能继续吃下去了!太丢人了!伟大而坚强的学生三连“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的优良传统就要在我们手里毁于一旦!

打着饱嗝,告别了热情的五连连长,我们匆匆地离开洞河,走上回驻地的公路。一路上我们都有些遗憾:谁也没看清楚递馒头的人长什么样,只看到她那白嫩的胳膊和苗条的背影。

回到连队驻地,远远的看见管指导员站在路边。脸上的每一条皱纹都在荡漾着笑意,他打断了王明洲的汇报,吩咐我们:“休息去吧。”

这件事就这样轻描淡写的过去了!

那一次“艳遇”被我们几个神吹出去,博得不少听众的羡慕!

50.jpg

5808 部队学兵 14 连女学兵们在襄渝铁路工地江边沙滩备砂石料。王小汾连在沙滩备料时,该连总会默默地给他们送来白糖水,艰苦岁月里的这份厚爱,使小伙子们深受感动。

1972 冬天到 1973 年春天,工程大部已近尾声。学生三连承接了小米溪隧道和阳坡隧道的铺底、拱顶压浆工作,这两项工程需要大量的沙子。由于施工场地的约束,大量的沙子无处堆放,只能晚上进沙,转移进隧道,白天就不会影响其他工序。干了一段时间的压浆后,我们班被派往大道河镇的沙滩上,给翻斗车装沙。

汉江在大道河拐了一个弯,一路裹挟的沙子在这里沉积下来。这里的沙子属于水沙,质地优良,颗粒均匀,沉积厚度达十米,约一百亩地。我们每天晚上站在沙堆上,挥舞着工兵铲,急速的装车。没人说话,只听到铲子入沙时的嚓嚓声,三分半钟,一辆翻斗车就装满了。

不等车开走,我们扔下工兵铲,披上衣服,站在广袤的沙滩上,有人就豪情万丈地吼上一段:“穿林海,跨雪原,气冲霄汉!”这声音伴随着耳边阵阵江涛,在大山沟里久久回荡。

几天后的一个夜晚,我们发现离沙滩最近的女生 14 连的一个窗户亮起了灯光,不一会儿又有几个人影走进伙房,能听到鼓风机在响。我们猜测:她们也有人上夜班,这是在做夜班饭。

装了两车沙子后,我们惬意的躺在沙地上,望着黑沉沉的山影,一边抽烟,一边海阔天空的聊天。

王明洲忽然坐了起来,对我们说:“听!这是什么声音?好像有人来了!”

刘汉卿附和着:“对!是有人!”

我坐了起来,透过浓浓的夜雾,渐渐看清是两个女生,她们吃力地抬着一只铁桶走了过来,脚下的沙子在“沙沙”的作响。想帮助她们,又怕别人笑话,我坐在沙堆上一动不动。别人也都正襟危坐,没有帮忙的意思。

一片沉寂中,两个女生在“九匹狼”的注目下,放下铁桶,仓皇地消失在黑夜中。

双方都没有说话。

我们凑近铁桶,看见在桶耳朵上挂着几只搪瓷缸,划了一根火柴,见桶里盛着水,冒着热气。

尝试着舀起半缸一喝,禁不住的惊呼:“糖水!是糖水!”

甘甜的糖水,当地人招待贵客的礼数。 5808 部队女生 14 连的姐妹们,用这种淳朴的方式款待我们这些远离家人、在襄渝铁道线上并肩奋斗的同学,大家被深深的感动了。

在以后的日子里,只要我们在大道河装车,十四连的女生们总会送来热糖水。

双方依然无语。

……

三十多年过去了,有些事情已经淡忘,但是这两件小事却难以忘怀。

52.jpg

三十多年之后的 2008 年,作者和战友们千里来寻故地。(前排右一为作者)

转自《我的历史》


转自《民间历史》网( www.mjlsh.usc.cuhk.edu.hk ),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二维码分享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