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立宗:听大右派讲辩证法

1989-06-04 作者: 王立宗 原文 #这样走过 的其它文章
分类:

听大右派讲辩证法

--作者:王立宗

昨晚看凤凰卫视播出的社会纪实片《一世狂澜--记忆张澜的民主人生》,使我想起了一个与张澜密切相关而我又与之有一面之缘的人--陈新桂先生。

陈新桂先生是湖北江陵人, 1913 年生,毕业于燕京大学(首任校长为司徒雷登, 1952 年并入北京大学),做过杂志编辑, 1945 在重庆参加中国民主同盟,追随张澜先生为民主运动奔走呼号。 1947 年,蒋介石迫害民主党派,下令解散民盟,陈新桂在上海参加了张澜先生主持的紧急会议,坚定了“民主终将最后胜利”的信念。建国后,他先在上海民盟工作,后调民盟中央任宣传委员、《中央盟讯》副主编。储安平在《光明日报》任总编辑时,深感缺乏笔政人才,罗隆基向他推荐陈新桂,说这是民盟总部理论水平比较高的一位。储安平打听其为人,罗隆基说:“这个人很直爽,有话就当面说,不顾别人的面子下得了台下不了台。”这种性格储安平不在乎,但社长章伯钧不同意,此事只得作罢。 1957 年,陈新桂响应党的号召,帮党整风,发表了“无产阶级专政是产生三大主义(宗派主义、主观主义、官僚主义)的根源”的讲话,其言论与态度,从当时的版面上看即使不是最突出,也仅次于章乃器。所以,陈新桂先生在劫难逃,被打成了右派分子,到文革时期又被遣送回老家劳动改造,我也因此有机会遇到他,并听他讲解辩证法。

那是 1971 年夏天,我正在家乡镇上的一所中学教书。一个星期天的下午,有两个农民模样的人到学校找我的一位同事。这位同事来自邻近的赤湖乡下,我们的之间的关系一直很好。来人中比较显眼的那位大约 60 岁左右,拿一顶草帽,高约一米七,头发灰白,皮肤略带古铜色,两只眼睛很有神,虽然穿着与农民无异,但看上去不像种田的人。同事私下告诉我,这位老者和他同一个“台子” ( 村落 ) ,叫陈新桂,解放前是民盟主席张澜的秘书。当时,我不知道张澜是谁,更不知道陈新桂是谁。既然与同事是一个台子的,就陪着他们闲聊了一会儿。老头儿讲一口乡音浓厚的普通话,一听就知道是我们这一带的人,出去混了一些年,还没有改脱“土气”。他问我在学校教什么课,我回答教英语,他就从如何翻译外文讲开了。他说,“辩证法”是从德语翻译过来的,但翻译得不准确。现在讲辩证法就是“一分为二”,这是不对的。辩证法的原意,是一个人就某件事或某个问题表达自己的意见,另一个人不同意他的观点,说出另一种意见,这个人又来反驳他,进一步阐述自己的观点。听着他的这番阐释,我感到十分新鲜,觉得这老头儿有学问,而从当时的政治角度来看,他的讲话显然是反动的。后来,老头儿又谈到办学校。他说,你们办学校我可以来帮忙,办什么学校都可以,办大学也行,我能够教大学的。办报纸杂志也行,我都能帮忙。听到这番话,我没有怀疑他的能力,没有认为他吹牛,我倒是相信他真有这个水平。不过,他的话听完也就过去了,谁也不会把它当真,因为在那个年代,在那个地方,除了“ 721 大学”之外,是根本不可能办什么像样的大学的。就是在今天,办大学办报纸杂志在我的老家也是一个遥远的梦。

聊了一会儿,老头儿戴上草帽,起身告辞,和同伴一道回乡下去了。他们走后,同事告诉我,陈新桂是个被遣送回乡监督改造的右派分子。他住在生产队一个废弃的砖窑里,队里没有安排他做重体力活,只让他每天放放牛。他有空就躲在窑洞里写东西,有时候一写就是一整夜,有人进去他就赶快收起来,不让人看见他写的内容。他还说,反右时,《光明日报》曾在头版发表通栏文章《彻底批判大右派陈新桂》。

于是,我记住了张澜和陈新桂这两个名字。后来,我又逐步了解到他们更多的情况。我知道,文革结束后陈新桂先生回了北京,平了反,恢复了职务。他撰写《布衣张澜》和《上海解放前夕,张澜、罗隆基虎口脱险记》等多篇文章,向世人介绍张澜先生许多鲜为人知的重要历史事迹。 1988 年,陈新桂先生因患癌症去世,享年 75 岁。

去年春节,张澜先生的孙女、全国政协副主席张梅颖给陈新桂先生的遗属拜年时,对陈先生做了高度评价。她说:“陈老的一生很不容易,为革命、为民主运动做了许多工作,并且受了许多委屈。”陈新桂先生历经磨难达二十余年,全家人均受到株连。张副主席的一席话,如同一股暖流涌上陈先生遗属一家人的心头。

正如张梅颖副主席在接受凤凰卫视记者采访时所说,随着时间的推移,民主政治的建设一定会得到广泛的共识,几代人追求的民主政治一定会实现。我相信张副主席的话,民主是民主党派的理想,也是中国共产党一贯的追求。在经历了“文化大革命”这段弯路后,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已经提上了议事日程,尽管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一个人民真正当家作主的民主社会一定会到来。

2007.3.18

感谢作者来稿,版权归作者所有,转载请与作者联系。

文责由作者自负


转自《民间历史》网( www.mjlsh.usc.cuhk.edu.hk ),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二维码分享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