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蒙:我的新疆故事与文学创作

1989-06-04 作者: 王蒙 原文 #这样走过 的其它文章
分类: 新疆, 作家


我的新疆故事与文学创作


--作者:王蒙


李辉:非常高兴又一次来到了温州,我们也非常高兴能够请到王蒙先生这么重量级的嘉宾来讲 我的新疆故事和文学创作 。王蒙先生最早是写《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被打成右派,之后去了新疆。他的故事很精彩,跌宕起伏的故事。

他的创作我不多说了,他的很多重量级的作品都是非常有份量的。他是一个全才,他的语言天才是非常厉害,能说日语,到新疆之后说新疆语,他昨天还说在土耳其讲波斯语、英语。王蒙先生是一个全才,也是我们非常敬仰的偶像。第一讲是请白岩松讲他的乡愁,第二讲是请王蒙讲新疆故事,也是跟乡愁有关系。


15.jpg

李辉邀请王蒙先生演讲并致辞


王蒙:大家好,关于新疆故事是半个多世纪以前的事情了,有些背景我们也没有必要再多去说它。我挑几个事说一说,再谈一谈我对文学的看法。


上个世纪 1959 年冬天和 1960 年的春天,连续有几年国家的经济状况非常困难,粮食的供应发生了问题,政策上做了一些调整, 1962 年情况有一些好转。八届十一中全会在北戴河召开,在这次会议上提出了千万不要忘记阶级斗争,提出了两条道路、两种制度、两条路线的斗争是长期的,而且有时是很激烈的。


那时候我经过了一段曲折,在北京师范学院任教,现在这个学院就叫首都师范大学。 1963 年的时候,我参加全国文联组织的反修学习时,遇到了一些省市的文联作家协会的领导,就谈到我的一个愿望,我说想离开北京,到地方上看一看、走一走。


16.jpg

王蒙演讲:我的新疆故事与文学创作


为什么我当时有离开北京的想法呢?虽然我当时在大学里教书,状态不错,但是整个北京的工作气氛、政治气氛我很难理解,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反修等等很多东西都是我觉得很难掌握的。我很尊敬大学,但是我追求的不是当一个大学的老师,我追求的是文学创作。


当时有几个地方都表示欢迎我去,我选择了新疆,我选择新疆有一个原因,觉得新疆的事情跟内地不完全一样,我比较能够找得着感觉。因为我完全相信新疆最中心的问题是祖国的统一、民族的团结,是爱国主义,关于这个东西我容易掌握。当时中苏关系也非常紧张,还有保卫边疆、发展边疆,这个东西容易掌握,可是其他的我掌握不了,所以就选择到了新疆。


这些情况我不再过多地交代了。但是这里有一个很有趣的问题,有一个很有趣的说法。中国古代,尤其在明朝以后,有一个很时兴、很流行的说法,最早是戏剧家李渔在他的小说《十二楼 ? 思过楼》里提出来的: 叫大乱避乡、小乱避城。政治性动乱要往乡下躲,小土匪之类的动乱往城里走,这是中国人总结的乱世经验,我的选择符合了这样一个经验。


17.jpg

王蒙重返新疆 (1)


在整个文化大革命的过程中,我个人在新疆安然无恙。文化大革命结束后,见到一些老朋友的时候,他们都认为发生了奇迹。因为我如果当时在北京的大学的话,起码会打折两条腿。我的处境那种情况之下不好说。所以我总结出,我在一个并不快乐的时代选择了一个当时最快乐的去处。这是我说的第一点。


第二点,我在新疆过了一年后形势进一步紧张,但是新疆的人对我很好。新疆自治区党委的领导都对我好,他们挖空心思想了一个主意,觉得我在乌鲁木齐待着目标太大,就让我去农村条件最好的地方去劳动锻炼。


中文是非常伟大的, 锻炼 一词,太好了,每天早上跑步也是锻炼,游泳、爬山也是锻炼,而我到了新疆,在人民公社担任副大队长,属于副股级村干部,给了我很多的机会、给了我许多新的经验。


18.jpg

王蒙重返新疆 (2)


我这里只说一个细节,我在伊犁农村住在贫下中农的家里,而且是少数民族维吾尔族,住一个四平方米小房子,有一个土炕,我躺在那就可以睡觉了。那个门是歪着的,故意留了一个口,也真是可爱,这样燕子可以飞到房间里去,所以留一个口。


我进去没有几天就来了两位燕子朋友在那里做窝,后来小燕子就出来了六七只。早上六点钟,小燕子和它们的父母就开始家庭联欢了,吵成一团。然后这个村里的农民就说,王蒙先生是一个好人,这间房子已经有七年没有燕子来做窝,但是他进来几天燕子就来做窝了。


这个说法科学不科学我实在不知道,因为我也没办法把这个经验报告给中央组织部,用一个干部住的那间房子有没有燕子做窝,来衡量他是否善良。但是我想老百姓有想法不是坏的想法,我不能说从燕子做窝这件事情说明我有多么可爱、多么忠诚或者多么伟大,但是我没糟践过这些小动物,没有威胁过这些小动物,我和这些小燕子成了朋友。


19.jpg

王蒙重返新疆 (3)


到现在我想念起这一家燕子仍然很感动。这一家燕子就陪伴我了解一个陌生的地方、一个陌生的民族、了解一个全新的生活的经验。


燕子这一家还给我一个深刻的教训。有一天我忽然看到有一个小燕子掉到地上了,我就把这个小燕子拿起来,再把它放到那个窝里,我往窝里一放,没过几分钟,那只小燕子就又被扔地上了,那个大燕子对我怒目而视,我这才明白,小燕子病了,不可能给它打抗菌素,病了只能把它淘汰,免得使这一个窝的燕子都会受感染、受伤害,所以这个燕子给了我一个教育。仅仅有仁爱也是不够的,还要有原则,还要防止危险,还要警惕不测,还要清洁环境,还要当机立断。


这是我说的燕子的故事,是我在新疆最快乐、最离奇的事,如果不是新疆的少数民族,没有人能理解这样一个事情。我在那里待下来了,我非常认真地实践毛泽东主席的一个说法,他说知识分子要见世面,要和工农群众相结合,我觉得我有一个结合的好机会了。


我首先从学习维吾尔语开始。我开始用维吾尔语来背诵语录,用维吾尔语来背诵 老三篇 。有一天我正在大声朗诵《纪念白求恩》的时候,有一个房东老太太来敲窗户,看看谁在朗诵,我说是我啊,她说还以为是广播员,讲得这么字正腔圆,这么好。


20.jpg

王蒙在新疆 (1)


这样我也就认识了当地各种各样的人。其中有一个人是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党校的干部,他请我到他家里坐一坐,说多坐一会,待会儿有重要的客人来。过了一会儿来了一个人,穿着大衣,因为深秋了,很冷了,东张西望进来,我印象像汽车或者火车上的那种西北的贼娃子,就是小偷。


他拿着一个瓶子,写着 药用酒精,禁止内服 。他说,今天我们三个人的任务就是喝掉这瓶酒精。我说药用酒精不能喝,他说没关系,我已经喝了三年了,党校的朋友跟我说他就是反修医院一个科的主任。


当时我们就喝起来了,喝了三巡以后他一拍桌子,说你们知道老王是什么人吗?党校的老师就说,他是一个写作的人。他非常激烈地说,他是斯大林文学奖获得者。我说 不是不是 ,我当然不是。


然后内科主任说,王先生,不要害怕,不要萎缩,得了斯大林文学奖就是得了,不怕。党校那个朋友一听说我得斯大林文学奖也一愣,愣了大概五到六秒钟突然就明白了,心有灵犀一点通,说没错,他就是斯大林文学奖获得者。


21.jpg

王蒙在新疆 (2)


于是我也开始有点模糊,我是不是得了斯大林文学奖?我自己也忘了?自己不敢承认了?他们两个当时证明我是得了斯大林文学奖,我不能再否认了,再喊这两个人就闹起来了,整个党校的人就都来了,传出去以后就变成我冒充斯大林文学奖获得者。


他们再往前推一步,说老王不但是斯大林文学奖的获得者,而且他还在克里姆林宫受到了斯大林同志的接见,《真理报》刊登过,还是头版,而且他家里一直有这个照片,后来由于他老婆不懂事把这个报纸弄丢了 …… 两个人说得跟疯了一样。


几十年来我一直不能理解,撒酒疯说一些不着边际的话我见得多了,但是能到这个程度,实在不多。一直到 50 多年以后,我见到在北京工作和生活的维吾尔族领导同志,我问他这是怎么回事,他听了以后也觉得很可笑,他说他们俩喝多了酒,就当上了斯大林文学奖的评奖委员会主任了,你就算是在那一天在新疆荣获伊犁土产的斯大林文学奖啦。这不是在一个不快乐的年代,获得了最大的快乐了吗?


不要小看这个事情,当时中苏关系很坏,苏联否定斯大林中国不否定斯大林,斯大林文学奖早已没有了,苏联当时又搞了列宁文学奖,他们不说我获得了列宁文学奖,而说我获得了斯大林文学奖,这是政治正确,是很有意思的一件事,他们很有头脑。


我想在文革已经发生的情况下,没有人有这样浪漫的遭遇了。而且即使在新疆,即使在当时特殊的情况下,我又开始了写作。《这边风景》的写作受当时时代许多影响,但是在写到生活的时候,有人过誉地称赞它是维吾尔族的清明上河图,因为我完全和当地的农民打成一片。


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说,文学就是对生活的爱,对生活的记忆和留念。全世界都用流水象征表示时间,正因为它是逝水,希望自己经历过的一些很重要、很美好或者是很不美好,但是非常思念着美好的时光,希望把这种经历留下来,这就是文学。希望自己的经历能够有所命名,这就是文学。


我常常举一个例子,我小的时候看到月亮,对月亮的感觉没法表述,它也很亮,但它跟太阳不一样。我一生看到的第一本书叫做《小学生模范作文选》,它选的第一篇文章叫《秋夜》,《秋夜》第一篇文章是 皎洁的月儿在夜空升起 ,我一下子就觉得月亮离我近了。


从那个时候很长一段时间,看到天上的月亮就想起 皎洁 ,那时候没有什么雾霾,所以那时月亮非常亮,看到的月亮就是 皎洁 。生活是非常可爱的,生命是短促的,但是人们仍然愿意体会这种生活,愿意记载这种生活,愿意命名这种生活。


我还喜欢一个命题,爱情和爱情诗,它们之间是怎么样一种互动的关系和互相影响的关系。当然从唯物论说你是先有爱情后有爱情诗,你没有爱情哪来的爱情诗?我们又反过来说,你如果没有爱情诗、没有爱情文学,那你的爱情剩下什么了?当然你有这种相喜悦的情感,然后还有许多其他的东西,也有一些庸俗的内容,而正是爱情的文学、爱情的诗,让你一下子把爱情理想化了、审美化了、文明化了、道德化了,而且难忘,永远不忘记。


22.jpg

王蒙在新疆 (3)


所以对于具体的一个人来说,很可能是爱情诗在前,爱情在后。因为你上小学的时候可能就读到爱情诗了,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5 岁的时候就读到了或者 8 岁的时候就读到了,但是你当时并不懂,但是在你的脑子已经播种了诗意的美好的种子,有这种诗意美好的种子和没有诗意美好的种子完全不一样。


我在新疆的时候是困难时期,内地的粮食供应太困难,有人就跑到新疆去。我见过一个小伙子给内地原来的农村里的女孩子写情书,他写情书不停地在背诵当地的民歌、小曲和地方戏里表达爱情的东西,什么哥是天上一片云、妹是河里一条鱼,他就是背诵那些,来表达他的情感。


我读《阿 Q 正传》,遗憾不是阿 Q 革命不成功,是他觉悟太低,最后死都不知为何如此下场。我对阿 Q 遗憾的还有他对吴妈的追求的失败。因为他跟吴妈本来挺适合、挺好的,但是他突然有一天晚上跪下来,说我要和你困觉,这是绍兴话,于是他就变成了性骚扰,吴妈要上吊,阿 Q 几年的工钱都被没收了。


相反的,他如果有一点文学的修养,他对吴妈产生了好感,他本来可以背徐志摩的诗, 我是天空里的一片云,偶尔投影在你的波心 ……” ,如果他不懂徐志摩,如果他知道温州的琦君呢,也会好得多,虽然我也不知道琦君有没有爱情诗,但是至少他语言会美丽得多,至少会躲开性骚扰。


所以文学不但能表达你的思想感情,也可以改变你的生活,文学可以使美好更加美好,文学还可以使很多的不美好,甚至在对不美好的描绘之中表达美好。


我也读过一些女作家的爱情小说,有些女作家的爱情小说表达一种思想感情,说男人是靠不住的,男人一个好人也没有,不要信男人的话。但是恰恰在这样的描述当中,我感受到了我们的女生、我们的女作家她们多么希望有好的男人,多么希望他们既潇洒又真诚,既有才华又有担当、又负责任,她们希望有真正的能够对得起女子痴情的这样的好的男性,有幸福的生活。


文学当中表达出了人民对情感的这种向往,对于道德的这种向往,对于理想的这种向往,哪怕是有许多许多的抱怨、哭泣、诅咒、愤怒、呼冤,在这样的过程中仍然表达的是对美好生活的赤诚和追求。


所以我还有一句话,文学有它批判的功能,这是毫无疑问的,文学里会表达出人们对生活的不满意,但是归根到底作家并不是世界的审判官,宁可我认为作家是世界的期盼,世界的情人,作家对世界有很高的期盼,有很美好的期待,当他看不到、得不到的时候他才会有那么多的叹息、痛苦、失落。所以你不管有多少叹息、痛苦和失落,你要表达的仍然是一种好的期盼。


我今天就讲到这里,接下来我希望我们能够有更多的交流,你们问什么都可以,但是我听力有下降,所以你们问完了以后请李辉先生解释一下。


李辉:非常感谢王蒙先生精彩的演讲,从新疆的故事到他对情人、情诗等等的解读,现在我们用热烈的掌声谢谢王蒙先生精彩的演讲!



提问环节


问:请问您对中国传统中孝字的理解,它是否是人与生俱来的应有的本性。


王蒙:我想孝是人的本性,这一点也正是儒家的学说。儒家学说一个有意思的事情,这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特别,他们追求把天道、天地同时与生俱来的这样一个道理,这样一个道德,这样一个原则和人的本性和人性和教化,叫王道,要把天道、人性、王道三者统一,成为天下的教化。


把这三者结合起来,把自然、信仰、政治结合起来。尤其孟子,明确地主张人性善,因为人是本来应该有这些美好的东西。孔子讲孝悌本来就有的,对父母有孝,对兄长,他很少谈姊妹,按我们现在,对兄长、对姊妹都应该有悌的感觉。


孔子认为一些政治的、社会的价值标准是从孝悌产生的,既然你对你的父母是很孝顺的,将来你到社会上对长者、对领导、对大臣,就像对待父母一样。那么既然你和你的兄弟姊妹是友爱的,那么你到了社会上,你和你的同事、同学、朋友、同乡,这些横向打交道的人你也应该是友爱的,所以他把孝的意义提得非常重。


但是老子他是从另外一个意义上说,既然孝悌这些东西是与生俱来的,用不着在那没完没了地讲,老子喜欢逆向思维,他说是家庭不和有孝慈,本来你孩子就很孝顺就不需要天天讲孝顺,国家出了乱七八糟的事,这时候要强调谁是奸臣、谁是坏人,谁是忠臣。老子对孝有自己不同的看法。


但是中国传统文化强调的是一致性,它强调人心和天心的一致性,人心从哪来?是从天来,天是物质、又是精神,又是自然世界,他对天的理解这几个方面都有。这是传统文化的特点。


我们也可以从别的方面找到例子。孝这个字在国外是没有的,但如果我们认为外国人就都是对于父母没有任何责任心的人,这个不符合实际情况。外国也有各种不同的情况,确实有很孤独、孤单的父母,有被子女所冷淡的父母,但是我也见过对子女特别好的父母和对父母特别好的子女。


问:你能谈谈《这边风景》吗?


《这边风景》曾经尘封四十年。你不管这个书里面有什么预设的或者不能不预设的政治主题,但是这是长篇小说,你写的是生活,写的是家庭,写的是男女老少,你写的是各种不同的民族,你写的是风霜雨露、衣食住行、春夏秋冬。


《这边风景》不管在人民公社时期写的也好,你成败的关键在于你能不能写出活人,你能不能写出生活来,你能不能写出性格来,你能不能写出那种生活的魅力来,包括生活中的艰苦、困苦,生活中的意外,生活中受到的恶势力、坏人的反面的影响。


而我如果说对于尘封这么多年的作品还有点什么信心的话,因为从年龄来说,我写这个书的时候大概是 39 岁到 42 岁这个期间,这个期间从生理上来说应该是写作力最强的时候,在细致地描写人们的内心、言语、行动,他们的说话、对答、场景上,在描写的细致和生动上,是别的作品所无法比拟的。


这里头我顺便谈一个问题,中国非常重视文学的教化作用,孔子曾经讲,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思无邪。什么叫思无邪?怨而不怒,某些事有所不满,但是不愤怒,因为愤怒就站在对立面了。还有哀而不伤,它很悲哀,你写到聚会就会写到离别,你写到生的美好就会写到死的悲哀,你写到丰年也会写灾年,你写到好人会写到坏人,所以要哀而不伤,不是一种破坏性的心理状态仍然是建设性的心理状态。


然后是叫乐而不淫,但是不搞的乐极生悲,不使你的欲望泛滥,这是孔子的说法,其中还有孟子补充的说法。有的时候你从文学的角度来说对这些说法并不欢迎,因为文学里面可以各式各样,文学里面可以有夸张,可以达到极致,不一定适可而止,好了还要再好,怒了还要再怒,允许极致。


人们对文学的观念并不能决定文学的成败。我过去认为文学有很多附加的要求,不是,不同的人都有对文学各种各样的看法。其中最有趣的是土耳其诺贝尔文学获得者帕穆克写的《我的名字叫红》,我现在问一下咱们在场的朋友读过的请举手。


呵,没有。它里面讲什么,尤其以波斯为代表,有发达的细密画,因为细密画也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所确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细密画是二维空间,有点像中国国画,就是它没有立体性的表现,他们认为细密画里表达的不是人眼睛所看到的世界,是真主的眼睛里的世界。


大家回去网上一搜几百张就出来了,完全另外一种风格。这个画里面没有肉欲、没有罪恶,只有高洁、只有美丽,连里面的马都是能飞的,它用很特殊的要求发展变成这么一派艺术、一派文学。所以真正的天才、真正的艺术家,这也是我喜欢说的话,他是有一种免疫的力量,在他的作品里充满着艺术的感受和才能。而各种的似乎是外加的要求,也能与特定的生活状态相结合,被天才的艺术家消化,而成就一种特殊的灵感与契机。


比如说李白《清平调》,是他奉旨写杨贵妃的,包括三首词。你如果从他的处境上来说,奉皇帝之命现场给杨贵妃做诗,你可以用很负面的评语去说李白,但是这个也表达了李白的才华,表达了唐代的美女风度、魅力,体现了在李白人生一度的高峰上他所受到的赏识,依然是不朽的。


尽管《这边风景》是在文革那种并不正常的政治气氛下写的,但是依靠了我独有的对新疆农村的生活、对少数民族的生活,对少数民族心理、思想、情感、以至他们开玩笑的方式、说话方式的烂熟于心,成为不可多得的作品。


我可以这么说,《这边风景》所有的对话我都是用维吾尔语先构思。比如说它里面有一个词,说有多少办法呢?汉族没有用多少办法,我们会说有什么办法,有什么主意,没辙,维吾尔族问的是你有多少办法,而不是有没有办法。如果他是维吾尔人,他一看这个就知道。所以人的经验、人的知识、人对生活的体会、人对生活的热爱和拥抱,这对作品的意义是无法估量的。


女作家毕淑敏她有一句名言,有时候政治歪曲了生活,但是生活又消解了脱离实际的政治。就是你即使是按照政治的要求来写的,有这方面的成分,但是你对生活的热爱、你对生活的体会、熟知,你写的这种活生生的人和事就会出现,仍然能有自己的创造与价值。


问:你心目中的红学是怎么样的?


一位朋友问我红学,红学繁杂,我认为红学在中国是很特殊的。它大概有这么几种:一种是围绕着红学的考证学,围绕着红学的历史学,但现在这种说法仍然有各种各样,比如说作者是不是曹雪芹,作者当然是曹雪芹,但是仍然有各种奇怪的说法,如说《红楼梦》是冒辟疆写的,他老家是浙江吗?


李辉:江苏吧?


王蒙:对。有各种各样的说法,难处在哪?材料很少,每一个都有矛盾,比如说曹雪芹是哪的人,冯其庸老师认为是辽阳人,周汝昌老师认为他是冀东这边的丰润人。版本有多少种版本,到底哪个版本好,尤其是后 40 回到底是谁写的。


因为胡适这些人已经被五四以来的知识分子所接受,说后 40 回是高鹗捉刀。但是这里有两个问题,胡适说不是曹雪芹写的,本来只有 80 回,后来高先生说在街市上有后 40 回的稿子,他们修改弄一弄有了 40 回,胡适说哪有这样的巧事。


白先勇又说,胡适这个说法逻辑上站不住 ,正赶上这么巧的事怎么办?这世界上巧的事多了。你不能因为过于 巧合就否定它的真实性。交通事故也是偶然的巧事,把人轧死了,就是有这么巧的事,找谁去?哪有这么巧的事?就有这么巧的事!


还有一个事,你怎么去续?续 40 回,而且是续曹雪芹写的那么漂亮的作品?不能靠胡编乱造,而是句句生动,字字过硬!从文学常识上说,续书是不可能的。不用说给别人续,你给自己续一下,不要续 40 回,你续 40 字。我给自己续,哪一段能续上?


红学的另一方面就是对作品的分析。对作品的分析很自然,对红楼梦对大多数老百姓来说,那是个很正常的小说,哪些写的好,哪些写的不好,有人说后 40 回写的好,有人说后 40 回写的不好,有的说后 40 回不容易,这又有不同的看法。


还有一种,因为确实《红楼梦》里面有打哑谜的一些东西,它没有给你完全说清楚,每个人的姓名,好像姓名都有含义,一上来就是甄英莲,人们说是真应怜的意思。有很多哑谜,有很多欲说还休的东西。


红学上三大派,文学派、考证派、索隐派,索隐派是一边看着这个一边老想着它是别的东西,把《红楼梦》当密码本来分析,也很有趣。这个世界上搞索隐的不只是中国,但是欧洲、欧美很少有拿古典文学书当索隐。台湾出版一本书叫圣经密码,著这个书的人说是什么呢?他是中央情报局的密码专家,专门破解各种密码的。


我问一下,咱们在座看过电视剧《暗算》的请举手,少数几个人,可怜的温州,人们太辛苦太忙碌了。这个电视剧是很轰动的,麦家先生里面特别讲密码的问题。美国就有人把圣经当电报密码,然后研究它的系统,找到了规律,给它加以破译。


在那一说,所有人间的事情圣经上早就宣布了,哪年什么战争,哪年哪月苏联要完蛋,甚至它宣布中国要完蛋,但是它失败了,圣经密码遇到中国也不灵了。别的都算出来了。所以这是一种智力游戏的性质。台湾出的书叫《圣经密码》,看完以后你会得神经病的。


对《红楼梦》有各种不同的说法,但是对于多数人来说,我们把它当小说看,我们把它当中国封建社会的,毛主席说的,是 百科全书 ,我们也会把它当作非常动人的爱情故事来看。


问:请问生命的意义是什么?


概述生命的意义不是我能够做到的,我觉得每个人跟每个人都是不一样的。但是既然活下来了,你好好的活,你在活的可能的范围内做最多的好事,体会最多的人生的滋味,感谢自己获得了活一次的机会,而且多半没有下一次了。


我想生命是非常值得珍贵的,这个大家不会有其他的意见,因此应该把它过好。我已经 84 岁半了,但是我相信活一天,这一天应该是有意义的,活两天,这两天就应该是有意义的。


有一次有一个省的电视台设了一个局,找一个小女孩作家对我进行采访,这个青年非常天真、非常老实,问我会不会写着写着脑子卡壳了、写不下来了。如果我回答是是是,我现在已经傻瓜了,你还来干吗,你赶紧回家。


如果我说没有,那时是近 80 岁,人家 26 岁的女孩,我想在人家面前装嫩吗?我说今年暂时还没有,我估计明年我将衰老,所以这就是我得到小说选刊奖的那篇小说的题目,叫《明年我将衰老》,如果明年没衰老呢?没关系,还有明年。


说实在的,我恰恰是今年,我感觉到我开始衰老,但是开始以后到底怎么个衰老法,且看明年。如果明年或者明年的明年还有机会,我愿意仍然到这个琦君讲座上来和大家一起分享渐渐衰老或者仍然不算衰老的经验。


问:青年一代生活在还算快乐的时代,您对青年一代有什么好的建议。


王蒙:你好好学习,快乐当中必然会有不快乐,不快乐当中必然有对快乐的期望。生活非常丰富,眼界也可以是非常丰富,生活有多么快乐,有多么美好,有多么遗憾,有多少不满足,都可以在文学中得到一定的补偿。


假设你的爱情生活非常地幸福,你会成为一个很好的爱情小说家,如果你的爱情生活非常地不幸福,你多半会成为一个更成功的爱情小说家,因为世界文学史证明,很多写爱情写得非常好的,比如丹麦的安徒生、法国的福楼拜,他们的特点是都是老光棍,万一你不幸老光棍了,你更要写出你对爱情的期待、向往、美梦。


问:对瓯海的期望。


温州我是来过好多次,瓯江我也来过,江心屿我也去过好多次,朱自清旧居五个字是我写的。对瓯海,我看到这边高大建筑使我非常惊讶,我觉得瓯海的发展是神速的。


咱们这有琦君散文奖有关的文学活动,非常幸运,而且我知道温州瓯海这边的文化人非常多,这个地方的风水一定很好,我希望我回去以后在李辉朋友的辅导下加强对瓯海的地理、文化、经济知识的学习,希望下次能有机会做一个比较好的回答,这一次就请大家原谅了,谢谢大家!


李辉:王蒙先生是不是可以唱首歌?王蒙先生每天走 8000 步到一万步,有时还发个微信过来,走得非常厉害,他的语言就不说了,他唱歌也唱得非常好,大家欢迎!


王蒙:我写过一篇散文《黑黑的眼睛》,那个歌非常散漫,不像喀什的歌节奏非常强, 黑黑的眼睛,我要把生命献给你 ,主要是这一句话。(唱)


李辉:谢谢王蒙先生以维吾尔族的歌曲结束新疆故事和文学创作,大家再次鼓掌!


这次活动也非常感谢琦君讲堂的几位朋友,周吉敏、王玮康几位朋友非常认真。周吉敏是周到、吉祥、敏捷,王玮康也是非常好,也感谢王蒙先生这么大的年纪愿意飞过来,非常感谢!


(本文为王蒙在琦君文化讲堂第二期讲座实录)



转自《六根》


转自《民间历史》网( www.mjlsh.usc.cuhk.edu.hk ),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二维码分享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