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开:我姥爷的故事

1989-06-04 作者: 石开 原文 #这样走过 的其它文章
分类:

我姥爷的故事

--作者:石开

大概是上世纪四十年代的某一天吧,汤山城镇 ( 现名 ) 进行“大轰”,开批斗大会,曾经担任过“满洲国”伪镇长的姥爷,也被抓去在台上戴着高帽。轮到批斗姥爷了,这时一下子冲上台一个人,不由分说便讲了起来:“前几年,我母亲病了,想吃面条,可白面是军管品,我到哪去弄啊,我找到了于镇长 ( 我姥爷姓于 ) ,说明了缘由。于镇长听了,批了个条子,批给了我 20 斤白面,我知道他这样做是有很大风险的,可他为了我母亲,也顾不上了,他可是个大善人啊”。说着说着竟在台上哭起来了。主持会议的人一看,批斗会变成了表扬会了,赶紧说:“下去下去,下一个人上来”。

那天有很多人上台,但没有一个人说姥爷的坏话,说的都是姥爷的好处。那天打死了很多“恶霸”,但姥爷最终平安无事,被释放了。舅舅和母亲说,那天只要有一个人上去批斗姥爷,姥爷一定会被打死。

姥爷为什么竟没有一点“罪恶”呢?

姥爷的爷爷辈是兄弟四人,从山东闯关东来到了石安村,初始是租人家的地种,由于他们勤劳肯干,等到了姥爷这一辈的时候,四兄弟的家里已经是分别买了不少土地并有了一些牲口等生产工具,农闲时还搞运输做买卖,在当地也算是富户了。但即使这样,还是供不起所有的孩子读书,在姥爷这一辈中,大家都认为姥爷最聪明,于是四兄弟商量后,选了姥爷一人,供姥爷读书。于是姥爷变成了当时十里八村的文化人。姥爷读了多少书,舅舅母亲也不知道,反正是比舅舅母亲们多多了。因为舅舅母亲在解放后只读完了小学或初中,高中没有读过。

我认为姥爷善良的原因可能是因为读书,或者也许是天生的吧,因为母亲并没有读过很多书,但也是很善良。

最让我难忘的是母亲讲的姥爷有一次讲课的故事。

姥爷不是个文化人么,在被放回来之后,让他教村民们认字。那时大舅还很小,大概是三四岁的样子,也没人照看,于是姥爷带着他,他也坐在小凳子上听姥爷讲课。姥爷那天讲了一百字左右吧,讲完了,姥爷进行提问,有很多人都举了手,大舅也举起来手。听课的人都觉得有意思,有人问道:“你认识字吗,你也举手”?大舅小小年纪,竟然也不怯场:“我全都认识”。姥爷说:“扯淡,大人都不能全认识,你一个小孩还能全认识”。旁边的人也很好奇,怂恿到:“让他试试呗”。于是姥爷便把讲过的字一个一个的让大舅辨认,谁也没有想到的是,大舅竟然全部认对了。我曾怀疑这不是真的,母亲说她是听当时上课的人讲的,那可不是一个人,大家都异口同声。母亲说,你大舅极聪明,很像你姥爷,后来念书在学校写的作文,每一篇都是范文。如果不是成份的原因 ( 姥爷被划为富农成份,母亲那一辈只能读到初中,不能读高中 ) ,你大舅是可以念大学的。

大舅虽然聪明,而且很高也很帅,但是在改革开放前却一直未能结婚,直到四十多岁了,才结婚,在那个村子里,他算是个文化人,结婚后不长时间,村里的事便由他做主了,人们给他起个外号“皇上”。他办事是极公允的,权威是自然形成的。这是后话,不提。

小时候,我经常到姥爷家去住,有时候跟着姥爷垒猪圈、铲地、上山砍柴等。姥爷一个读书人,干起这些活来,竟然也不打怵,休息的时候,便给我讲故事。讲的都是孔子、孟子的一些故事,看得出来,姥爷对孔子、孟子是极尊敬的。姥爷说,原来家里是有些古书的,但在文化大革命时都被收出烧掉了,姥爷说起这事的时候,是极惋惜的。小时候在姥爷家看的书在记忆里只有范文澜先生的《中国通史简编》。后来我在长春读书时,在古籍书店买了一本《四书》送给了姥爷,姥爷很是高兴。

在改革开放前,姥爷有时会被批斗,其实他心里也是很不高兴的,有时也会表现出来。记得他讲过有一次差一点因为写了一首诗被揍。

这首诗是:

“千山万水永千秋,前人留下后人收,后人收下莫欢喜,还有收人在后头”。

我听了这首诗,也觉得有点“反攻倒算”的意思。好在当时要打姥爷的那个人没什么文化,姥爷进行了一番解释,他也不知所以然,周围的大多数人都向着姥爷,这事便过去了,有惊无险。

姥爷觉得最对不起的是父亲。父亲也是山东过来的,我的亲爷爷奶奶 ( 我从未见过 ) 养不起,便把父亲送给了在东北的我的养爷爷 ( 我亲爷爷的亲弟弟 ) ,后来我父亲参加了工作,“工改兵”,父亲成为了军人,父亲工作极努力,立了很多功,也积极要求加入中国共产党,但多次政审均通不过,因为姥爷的成份是富农。姥爷每次到我家,给我的感觉总是不像一个长辈,在我父亲面前毕恭毕敬的,当时我很不理解,直到长大了才知道是怎么回事。

改革开放后,姥爷也被“摘了帽”,父亲终于也入党了。姥爷终于可以挺起腰杆做人了。

姥爷的字写的极漂亮,过年的时候,便写起了对联,左邻右舍的对联都是姥爷给写的。小舅很有商业头脑,看姥爷写的对联这么受欢迎,便做起了对联的买卖,把姥爷写的对联拿到外地去卖,短短的不足一个月左右,竟也有当时农民一年才有的收入。

农村常有红白事,姥爷或者当证婚人或者当祭奠人,姥爷写的证婚词或者祭文均是根据每一家的实际情况,用骈文写出,读起来抑扬顿挫,极其感人。或者引起掌声雷动,或者引起痛哭失声。此时姥爷真的就是一个原始意义的儒者,在没有什么文化的农村,传播着中国古老的文化,竟然将那些没用的繁文缛节完全省略。我想,这也许是姥爷作为文化人能够实现的最大价值。

小时候,父亲在外工作,母亲经常把我送到姥爷家,姥爷对我的一生影响最大。我觉得我受益最大的也许是姥爷遗传或言传身教给我的善良、宽宏。要善待别人,要原谅别人,这是我一生的座右铭。

姥爷 88 岁无病而终,我在外地出差,没有及时回来看姥爷最后一面,心中十分遗憾。

每次在姥爷坟前拜祭的时候,姥爷那慈眉善目的样子总是历历在目。感谢姥爷,给了我一个完美的榜样,使我也成为一个善良的文化人。当然我的中国古文化水平远远不及姥爷,我无法写出姥爷写的那极有感染力的骈文。

一个人可以没文化,但不能不善良;一个人既善良,又有文化,夫复何求?

姥爷,你永远活在我的心中!

转自《共识网》


转自《民间历史》网( www.mjlsh.usc.cuhk.edu.hk ),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二维码分享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