符青秧: 哲学家汤一介遗稿《我们三代人》近日出版

1989-06-04 作者: 原文 #这样走过 的其它文章
分类:

哲学家汤一介遗稿《我们三代人》近日出版

--作者:符青秧

已故哲学家汤一介的遗稿《我们三代人》,尘封 12 年后,将由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于近日出版。 2015 11 29 日下午,汤一介的夫人、中国比较文学和跨文化研究科学奠基人乐黛云,在国家图书馆向读者介绍该书出版事宜及主要内容。

《我们三代人》叙述了哲学家汤一介的祖父、父亲以及自己的身世经历,生动而深刻地展现出汤家三代知识分子在中国百年变迁中的政治命运和对中国传统文化以及学术的守望。

乐黛云介绍,该书原定 2003 年由辽宁一家出版社出版,但当时汤一介不愿意删改其中二三十处,宁可将书稿放进抽屉,束之高阁。书稿一放就是 12 年,变成了“抽屉文学”。

据财新记者了解,后来这本书也有在台湾以及国外出版的机会,但汤一介夫妇还是希望能够在大陆出版,“至于它的命运如何,要交给时代去评判”。让乐黛云感到欣慰的是,现在的版本并没有太大改动。

“我和老汤一起生活了 60 多年,共同经历了很多,他写这本书的时候并没有太多避讳,他把自己真实的心态写下来了。”乐黛云说,“这本书的一个价值在于它的真诚,不回避问题。它记载了很多珍贵的史料,有的是首次披露,比如‘梁效’事件,老汤与中国文化书院的事等。”

汤一介:参加“梁效”,我不能原谅自己

在《我们三代人》中,汤一介以“我与‘梁效’”为题,用一万多字的篇幅,首次对参加“梁效”的来龙去脉做了详细交代,毫不回避自己的责任。

他在书中写到,“任何人在他的一生中总会犯这样那样的错误,有些错误会得到别人谅解,甚至自己也可以原谅自己,但是有些错误是不会得到别人谅解,自己也不能原谅自己。我参加‘清华北大两校大批判组’(即‘梁效’)是属于后一种情况。这事虽已过去近三十年,组织上也不作结论,但在我心中总是一个问题,我应该做一个交代。”

对此,乐黛云表示,“他有一种自我批判的精神,而不怪罪外界环境,这是十分难得的。他身上有中国历史上的‘罪己’传统。”

汤一介还在书中表达了自己作为中国知识分子的“软弱性”。他认为,“三十多年来,中国知识分子在各种政治运动中始终是被批判的对象,绝大多数人都失去了判断是非的能力,而以领袖的是非为是非;绝大多数人都失去了‘自我’,而异化成为领袖的‘应声虫’。这和中国历史上有骨气的‘士人’的人格是背道而驰的。孟子可以‘以德抗位’,陶渊明可以‘不为五斗米折腰’,李贽可以‘不以孔子的是非为是非’,而我却把这些传统的知识分子美德丢掉了,想起来十分惭愧,愧对于人,也很悲哀。”

汤家家训:事不避难、义不逃责、素位而行、随遇而安

汤一介的祖父汤霖是清朝光绪十六年的进士,学识渊博,为官廉洁。父亲汤用彤是和陈寅恪、吴宓齐名的国学大师,同时也是中国佛教史、魏晋玄学方面的权威学者。他从小接受传统文化熏陶,祖父和父亲的处世、治学的态度对他的一生影响深远。

《我们三代人》第一部分写祖父汤霖。但汤一介出生之前祖父已离世,他对祖父的了解十分有限,因此文字记录不多。父亲告诉他,祖父平时喜欢用湖北黄梅乡音吟诵庾信的《哀江南赋》和孔尚任《桃花扇》中的《哀江南》。祖父在留给后人的一幅《颐园老人生日讌游图自序》中写道,“事不避难,义不逃责,素位而行,随遇而安,固吾人立身行己之大要也。”这也成了汤家的家训。《我们三代人》首次将颐园老人的珍贵手记完整呈现给读者。

汤一介在序言中写道,“我祖父虽是一位能淡泊名利者,但也希望能‘立功立言’;虽是一位清朝的进士,但却也对‘新学’有所留意;虽是一位身在衰世的知县,但却有忧国忧民之心。”

对于父亲汤用彤,汤一介敬称为“用彤先生”。《我们三代人》中“汤用彤先生与东南大学”、“汤用彤与胡适”、“用彤先生的文化观”记录了汤用彤与胡适、钱穆、熊十力、吴宓、傅斯年等人的交往,展现了那个时代知识分子的群像以及学术之争。同时,书中客观讲述了汤用彤晚年思想的转变,比如讲述他对共产党的认识;国民党败退前,汤用彤选择留在大陆的原因;汤用彤 1951 年的一份思想检查的内容等。而这也正是中国一代知识分子心态变化的过程。

汤一介小传

汤一介 1927 年出生于天津,后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 1958 年,汤一介受到“反右倾运动”的冲击和打压。“文革“期间, 1973 年,他受命加入“梁效”写作组(即 “批林批孔”运动中,北大、清华大批判组的笔名),曾任材料组组长。“文革”结束后,汤一介因种种原因接受审查, 1978 年才被彻底平反。

1980 年,年逾半百的汤一介终于迎来了学术研究的春天。他恢复了讲课资格,教授《魏晋玄学与佛教、道教》。次年,他发表《论中国传统哲学范畴体系诸问题》,率先打破“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互相对峙的陈旧思想,提出认识发展史来看待哲学问题。 1984 年,他与冯友兰、梁漱溟等创办了中国文化书院。 2002 年,已是古稀之年的汤一介组织全国各地学者编撰《儒藏》。

2005 年,汤一介和乐黛云共同出版一本随笔散文集《同行在未名湖畔的两只鸟》。汤一介在序言中写道,“他们不过是两只小鸟,现在小鸟已变成老鸟,但依旧绕湖同行。” 2014 9 9 日,汤一介在北京逝世,享年 87 岁。夫人乐黛云说,“他很累了。”

转自《财新网》


转自《民间历史》网( www.mjlsh.usc.cuhk.edu.hk ),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二维码分享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