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一直:当纯真遇到荒谬

1989-06-04 作者: 范一直 原文 #这样走过 的其它文章
分类:

当纯真遇到荒谬

--作者:范一直

标签文革文学忏悔走资派读书我生于1962年,在浙江省安吉县孝丰红旗小学读五年级时,贴出了校内第一张大字报。我针对的是一位教“常识”的罗姓老师。对罗老师,我内心多有敬重。他课上得好,只是管教有点严厉。我之所以写大字报,是为响应北京“反潮流”女小学生黄帅。1973年,《人民日报》转载她反对“师道尊严”的日记摘抄,编者按中这样写道:“黄帅敢于向修正主义教育路线的流毒开火,生动地反映出毛泽东思想哺育的新一代的革命精神面貌。”教育界遂掀起了“破师道尊严”的浪潮。

我的“始作俑”,引发全校大字报铺天盖地。后来我“激流勇退”,也并非看清了此中的荒谬,而是自己因成绩好被视为“白专”典型,加上时任县文教局局长的家父范嘉庆是“走资派”,我在“革命”问题上失去了话语权。事隔40年,罗老师也许不记得此事了,但我仍当对他表示由衷的歉意!

说实在的,“文革”于我虽非阳光灿烂的日子,但也谈不上是一场噩梦,家庭所受冲击亦不惨烈。“文革”对我直接的损害,无非是在求知欲最旺盛的年岁读不到好书(粉碎“四人帮”后,校方还勒令我们这些高中生早自修须诵读“毛选”第五卷),以致我在学养上无“童子功”,至今游谈无根。

我还记得1975年暑假,县广播站要录制一档“纪念毛主席接见红卫兵N周年”的节目,县里几大中学要有学生代表发言。学校嘱我写篇发言稿,去县城录音。于是我尽展“文学才华”,自鸣得意。录音前稿子须经县“革委会”“政工组”审查。一“造反派”头目看后说:“缺少‘火药味’,要改写!”我连夜改稿,原稿中文采沛然的语句大多删去,而“火药味”剧增。文章之事,发育伊始,就被逼自宫。

从此,当时13周岁的我对“文革”萌生反感。因为它革的是文化(文学)的命。而那时,文学是我黯淡的童装上镶嵌的金色花边。13岁屁孩,哪里懂得反“极左”?只是谁撕我“花边”,我跟谁急而已。此后,我对“革命话语”敬而远之,,并一心走“白专”道路,哪怕外面“革命”的“洪水滔天”。

(作者为浙江安吉县委党校教师)


转自《南方周末》


转自《民间历史》网( www.mjlsh.usc.cuhk.edu.hk ),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二维码分享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