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君:中国贫困人口消亡史

1989-06-04 作者: 西部君 原文 #这样走过 的其它文章
分类: 改革开放


中国贫困人口消亡史


--作者:西部君


是的,中国的贫困人口就要消失了。


国家统计局 15 日公布的数据显示:


2018 年末,全国农村贫困人口 1660 万人,比上年末减少 1386 万人;贫困发生率 1.7% ,比上年下降 1.4 个百分点。


照此减贫速度, 2015 年定下的 2020 年消灭贫困人口的目标,或者说全面实现小康,只差最后一步。


从地域分布来看,目前所有省份的贫困发生率,都降低到了 6% 以下。贫困发生率高于 3% 的省份还有 8 个,贫困人口数量超过百万的省份有 5 个。


那么,哪些省份将成为未来两年脱贫压力最大的地区?中国的贫困人口又是如何被一步步消灭的?


为了表述严谨,前面提到的贫困人口,指按照官方 2011 年定下的标准,年收入达不到 2300 元不变价的困难群体。抱怨没有 车厘子自由 的隐性贫困人口,当然不在此之列。


01


中国的贫困线是如何制定的


1978 年以来的脱贫行动,至少有四个节点,第一个是 1986 年,第二个是 1994 年,第三个是 2001 年,第四个是 2010 年。


1986 年以前,中国还没有贫困线的说法。普遍的物资匮乏,加上刚稳定的局势,贫困人口并没有像今天这样,成为一个指代清晰的政策帮扶群体。


1986 年,一个今天大家耳熟能详的组织 —— 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成立,当然彼时它的名字还是 贫困地区经济开发领导小组


小组成立后,干了一件重要的事,那就是制定扶贫标准。当时的贫困线,是按照 1985 200 元的不变价计算, 1986 年是 206 元。按此标准,中国当时有 1.25 亿贫困人口。


这里要解释下不变价,它是指扣除了价格因素后的数据。以后每一年的实际贫困线,都在此标准上加入通胀的价格因素。


那么这个标准又是怎么来的呢?简单地说,就是将每人每天 2100 大卡的最低营养需求,折算成食物量,再按照当时的消费价格换算成货币。


根据统计年鉴, 1985 年的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 739.08 元,农村居民人均年收入为 547.31 元。和 200 元贫困线的倍差,分别是 3.7 2.7 ,远远低于今天,它也是当时国人普遍贫困的缩影。


118.jpg

来源:统计年鉴


举个例子,那一年自行车都还没普及,每百户家庭中有接近 20 户买不起自行车。


农村的家电 老三样 更是奢侈品:洗衣机百户拥有量是 1.9 台;电冰箱是 0.06 台,相对来说黑白电视机要普及得多 —— 百户拥有量是 10.94 台。但是彩电每百户只有 0.8 台。


02


贫困人口数量经历剧烈起伏


1994 年前,改革开放红利快速释放,中国经济迅速起飞,这一时期虽然没有今天精准扶贫之类的针对性政策,但很多家庭都迅速告别了吃不饱饭的年代。


贫困人口数量,则从 1978 年(按照 1985 200 元不变价倒推的数据)的 2.5 亿,下降到 1994 年的 7000 万,贫困发生率从 30.7% 降低到 7.7%


1994 年的分水岭意义在于,上一年年底更名的扶贫开发领导小组,这一年召开了全国扶贫工作会议,并颁布了首个《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要求 8000 万贫困人口,要在七年内彻底脱贫。


119.jpg

来源:人民网


换言之, 1994 年起,中国开始系统正视贫困问题,脱贫手段也从前一阶段的经济拉动,变成有针对性地介入,依靠成体系的扶贫组织和资金投入来消灭贫困人口。


1994 年到 2001 年,消灭贫困人口提速。由于政策兜底,没有出现贫困人口不降反升、贫困发生率回弹的情况。


相对而言, 1994 年前反弹的情况发生了两次,分别是 1989 年和 1991 年。


2001 年, 1994 年定下的七年脱贫 8000 万的节点到来。严格来讲,任务并没完成,截止到 2001 年底,还有贫困人口 2927 万,贫困发生率为 3.2%


120.jpg

来源:网络


而且,这时候大家发现,随着经济水平整体提升,原有的贫困线实在太低了。于是这一年贫困线标准提高到 872 元,而上一年按照旧标准是 625 元,提高了近 40%


贫困线标准提高后,按旧口径, 2001 年贫困人口数量 2927 万,新口径变成了 9029 万。中国再次回到了一个新的扶贫起点。


2001 年,首个远景规划《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 2001—2010 年)》出炉。到 2010 年的结算期时,贫困线再次升级,开始按照 2010 年每人每年 2300 元的不变价统计。


本来按照原口径,中国在 2010 年只剩下 2688 万贫困人口,新标准出台后,再次回升到 16567 万,比 1985 年标准下的贫困人口数量还要高,贫困发生率则回弹到 17.2%


可见,几十年来,中国的贫困人口数量,随时处在变动之中,被消灭的贫困人口,随时都可能在统计学意义上重新返贫,以至于越扶贫贫困人口越多。


当然,同样是贫困人口, 2010 年的家庭,和 1985 年的家庭相比,生存环境得到了大大改善,生存能力不可同日而语。


所以,虽然 2010 年后的贫困人口数量回升,但此后几年,成了 1978 年以来脱贫速度最快的历史时期,每年的减贫数量都在千万人以上。


03


哪个省的脱贫压力最大


脱贫不是个全国一盘棋的工作,在消灭贫困人口的过程中,不同地区面临的压力不尽相同。


比如, 2015 年北京、天津、上海、江苏、浙江等 5 个省(市)宣布,按照 2300 元不变价的标准,已经消灭了全部的贫困人口。


中西部落后地区的情况,却不容乐观。同样是 2015 年,贫困人口数量在 200 万以上的地区还有,贵州,云南,河南,广西,湖南,四川,甘肃,安徽,陕西,河北,江西,湖北,山西,共 13 个省(市)。


121.jpg


衡量一个村庄是否脱贫,标准是贫困发生率是否低于 3%


对比此口径, 2017 年还有 14 个省(市)高于 3% ,分别是河南、湖南、海南、四川、青海、宁夏、贵州、云南、广西、甘肃、陕西、山西、新疆、西藏。


截止到 2018 年末,河南、湖南、海南、四川、青海、宁夏成功地将贫困发生率降低到 3% 以下,高于 3% 的地区还有 8 个。


从贫困人口数量来看, 2018 年末高于百万的,分别是贵州、云南、河南、广西、甘肃。河南因为人口基数大,贫困发生率其实并不高。


也就是说,未来两年扶贫压力最大的地区,就是贵州、云南、广西、甘肃这四个贫困人口数量过百万,贫困发生率过 3% 的省区。


它们全都位于西部。而从上图脱贫速度的对比中,可以明显发现,甘肃是脱贫难度和压力最大的 ——2018 年减贫人数不到 80 万,在重点地区中排名倒数第一。


04


2020 年消灭的是绝对贫困人口


中国的贫困人口,除了上述地域分布规律外,还有一些地理规律,比如大部分连片贫困带都集中在山区,如六盘山片区,大别山片区等等。


这些道路不畅的山区,处于基础设施和公共福利的飞地,也是消灭贫困人口的最后难点。不过中国的扶贫政策,有一个重要手段就是直接移民,把贫困人口从贫困地区搬出来。


移民作为重要扶贫手段,体现出消灭贫困人口的投入力度。数据显示,国家拨付的扶贫资金,从 1986 年的 19 亿,增长到到 2016 年的 670 亿,增长了 35 倍。


122.jpg

来源:人民网


另一个数据是,根据《中国反贫困工作 40 年历史演进》一文作者统计, 1979 年至 2018 3 月,国家层面共发布了 289 个与反贫困工作相关的文件。


所以哪怕是甘肃这类脱贫压力最大的地区,要在 2020 年如期完成任务,老实说并非不现实。


回顾近四十年的扶贫史,减贫人口最多,减贫速度最快,让中国成为世界消除贫困人口的主要贡献者。


不过,考虑到几次调整贫困线的历史,说明对贫困人口的定义,并非一如既往地恒定。 2020 年贫困人口消失,还是按 2010 2300 元的不变价计算, 中国没有贫困人口 有没有足够的说服力,还得将它与世界标准进行对比。


2005 年,世界银行选择了 15 个最贫困的国家,取贫困线数值的平均作为全球贫困线,标准是每天 1.25 美元,不过是从购买力而非收入来算。


照此标准, 2005 年中国一共有 2.54 亿人贫困人口,要远远高于自身口径下的 6432 万,贫困线标准明显过低。


123.jpg

来源:网络


2011 年中国贫困线升到 2300 元,新口径下的贫困人口数量是 12238 万;按世界银行的标准,是 8170 万。所以严格来讲,中国的贫困线标准,定的比世界银行要高。


不过 2015 年,世界银行的贫困线也再次升级,从 1.25 美元提升到 1.9 美元,这意味着和世界标准相比,中国的口径又更窄了。


可以看出,不管是国内还是国际,有没有、有多少贫困人口,会随着测算方法变化而不断变化。 2020 年贫困人口消失,只是绝对贫困人口从统计口径上消失了,相对贫困人口依然长期存在。


这种相对贫困,同样会显示出强烈的地域落差。比如城乡之间,城市和农村低收入户的收入倍差,从 2013 年的 3.4 倍,提升到了 2017 年的 4.3 倍。贫困人口消失了,但农村相对城市正在变得越来越穷。


另外,按照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阿玛蒂亚 ? 森提出的多维贫困理论, 食物贫困线 只是最底线的标准,与之对应的福利不健全、权利保障的不足,也是贫困的象征。


这样来看, 2020 年消灭贫困人口,只是达成了一个小目标而已。中国的脱贫路,任重道远。



转自《 西部城事》


转自《民间历史》网( www.mjlsh.usc.cuhk.edu.hk ),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二维码分享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