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九林 :大总统邀他吃午饭,他说得去参加同学会

1989-06-04 作者: 言九林 原文 #这样走过 的其它文章
分类: 1910年代, 大学, 民国

大总统邀他吃午饭,他说得去参加同学会


--作者:言九林


1917 1 24 日,就任北京大学校长尚不足一月的蔡元培,给总统府礼官处写了一封婉拒信。蔡在信中说,很感谢大总统邀请自己在 1 28 日共进午餐,但很抱歉,自己当天已有安排,要去参加同学会。


信的全文如下:


大总统府礼官处公 鉴:

径启者:奉示知承大总统招与本月二十八日正午十二时怀仁堂之宴会,不胜荣幸。惟同日同时,元培已有南洋公学同学会之约,订定在先,未便取消。敬心领大总统之盛情,谢谢。专此,祗颂

公祺

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谨启

六年一月二十四日


此时的中华民国大总统是黎元洪。


黎是在袁世凯死后继任大总统的,段祺瑞时任国务总理,二人间屡屡因制度缺陷导致的权力边界不清而发生冲突。同时,段与以张勋为首的 督军集团 、以梁启超、汤化龙为首的 研究系 合作,致力于排斥异己,主要对象是内阁、国会中的国民党人,如外交总长唐绍仪、司法总长张耀曾等。以国民党议员为主体组成的 商榷系 ,则选择支持黎元洪,且鉴于黎没有军事实力,又与军阀冯国璋合作,将其推上了副总统的位置,内务总长也换成了冯的谋士孙洪伊。这场权力斗争,最后演变成了黎元洪与段祺瑞之间的 府院之争


府院之争 如火如荼之际,北大校长一职出现空缺。新任教育总长范源濂,接受了汤尔和与马叙伦的建议,邀请蔡元培回国主持北大,并报请黎元洪得到了批准--范虽是 研究系 中之人,政治立场上倾向于段祺瑞,但他与蔡元培有着不错的私交--民国初年,蔡任教育总长时,曾摈弃政党成见(蔡当时是国民党,范是进步党,两党势同水火),邀请范担任教育部次长,二人共事期间颇为愉快。


以上,是蔡元培出任北大校长时复 杂的时代背景。


略言之,蔡的国民党身份,意味着他的工作很难获得段祺瑞派系的支持,毕竟不是每个人都像范源濂那般与他有着不错的私交。黎元洪能够愉悦地批准范的提案,自然也与蔡的国民党身份有直接关系-- 1916 12 22 日,蔡元培回到北京,即得到了黎元洪的亲自接见, 26 日,黎正式任命蔡元培为北京大学校长。大略同期,黎还将大总统府的开支,由袁世凯时代规定的 191.5 万元 / 年,压缩为 57.465 万元 / 年,节省出的部分用于发展教育 。如此种种,包括 1917 1 24 日邀请午宴在内,均是在明确表达对蔡元培的支持。


109.jpg

图:黎元洪任命蔡元培为北大校长


但蔡元培却以要参加 南洋公学同学会 为由,拒绝了黎元洪的邀约。


1917 3 15 日给友人的一封函电,有助于理解他为何要拒绝黎元洪的饭局。蔡在函电中说:


弟进京后,受各政团招待时,竟老实揭出不涉政界之决心,彼等不特不加反对,且有表同情者,亦可见今之政客,其头脑亦似较前几年为清晰矣。 ”⑤


这种 不涉政界之决心 ,既是蔡元培对自己所处的波诡云谲的现实环境的一种因应,也寄托着他对教育事业的一种深切期望。在给友人吴稚晖的书信中,蔡曾评价北京大学已是 声名狼藉 ,他说自己之所以愿意出来担任校长,怀抱的是 未尝不可一试 的心态。信中,蔡对中国大学做出了诊断,也开出了药方:


大约大学之所以不满人意者,一在学课之凌 杂,二在风纪之败坏。救第一弊,在延聘纯粹之学问家,一面教授,一面与学生共同研究,以改造大学为纯粹研究学问之机关。救第二弊,在延聘学生之模范人物,以整饬学风。 ”⑥


所谓 学课之凌 ,就是教授的学问乱七八糟,含金量太低;所谓 风纪之败坏 ,则是指大学已非学习知识、研究学问的场所。前者需要将真有学问的教师请进来,将尸位素餐者踢出去;后者在无力改变大环境的前提下,不妨从改变校内小环境做起,多引进致力于做学问、而非致力于做官的模范人物。


110.jpg

图:蔡元培


1917 1 9 日的开学演讲中,蔡元培也对北大做了类似的批评。他说,大学是 研究高深学问 的地方,外人嘲笑批评本校之腐败, 以求学于此者,皆有做官发财思想 ,且因为以做官而非求学为第一本位, 对于教员,则不问其学问之浅深,惟问其官阶之大小。官阶大者,特别欢迎,盖为将来毕业有人提携也 ”⑦ --学校用人,不在乎学术的深浅,只在乎官场活动能量的大小。


在晚年所写的《自述》中,蔡元培说,自己出任北大校长,第一件想做的事情,就是改变整个学校的学风,尤其是改变学生的观念:


北京大学的学生,是从京师大学堂老爷式学生嬗继下来 ( 初办时所收学生,都是京官,所以学生都被称为老爷,而监督及教员都被称为中堂或大人 ) 。他们的目的,不但在毕业,而尤注重在毕业以后的出路。所以专门研究学术的教员,他们不见得欢迎。要是点名时认真一点,考试时严格一点,他们就借个话头反对他,虽罢课也所不惜。若是一位在政府有地位的人来兼课虽时时请假,他们还是欢迎得很,因为毕业后可以有阔老师做靠山。 ”⑧


要想让学生们不再屁颠屁颠跟在那些 在政府有地位 阔老师 后面,蔡元培这个校长首当其冲,需要以身作则。校长若以做官为己任,改变学风云云自然也就成了笑话。这种考量,自然也是蔡元培入京后,拒绝黎元洪共进午餐的邀约、且公开明言 不涉政界之决心 的核心缘故。


中国之大学,由衙门向教育机构转型,也由此发端。


111.jpg

图: 1918 年,蔡元培(前排中)参加北京大学文科国文门第四届毕业摄影


1940 3 3 日,为避日寇而寓居香港的蔡元培,不慎摔倒在浴室门边,吐血昏迷。送至医院后抢救无效,于 3 5 日与世长辞。自得病至逝世,极为仓卒,未能留下遗言。但时代不愿贤哲辞世而无一字留给后人,随侍病榻的亲人无法听清蔡的临终呓语,只好将 科学救国、美育救国 八个字交给记者 转告国人


蔡先生去世至今,已是整整八十周年。他留给后世的遗产,前人已有详尽的叙述--陈独秀说他有两点令人佩服,一者是 有关大节的事 从来都是以一种温和的态度坚持,绝对不肯通融;一者是有 容纳异己的雅量,尊重学术思想自由的卓见 。胡适说他能够替北大建立新制度,主动 剥削了校长的权力,尤其是用人权, …… 校长用人也要提交聘任委员审查资格,合则留,不合则退 ;梁漱溟则说:


蔡先生一生的成就不在学问,不在事功,而只在开出一种风气,酿成一大潮流,影响到全国,收果于后世。 ”⑩


对于一位能够拒绝大总统共进午餐邀约的好校长而言,这些赞誉不会过分,也不会过时。


注释


中国蔡元培研究会编,《蔡元培全集》第 10 卷,浙江教育出版社, 1997 年,第 287 页。


郭廷以,《近代中国史纲》,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5 年,第 313-314 页。


《科教大师》之 范源濂 条,四川人民出版社, 2013 ,第 29-33 页。


裴高才,《首义大都督黎洪》,湖北教育出版社, 2011 年,第 193 页。


《致汪精卫函》, 1917 3 15 日。收录于《蔡元培全集》第 10 卷,浙江教育出版社, 1997 年,第 295 页。


《复吴稚晖函》, 1917 1 18 日。收录于《蔡元培全集》第 10 卷,浙江教育出版社, 1997 年,第 285 页。


《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 1917 1 9 日。收录于《蔡元培全集》第 3 卷,浙江教育出版社, 1997 年,第 08 页。


《蔡元培自述》,中国言实出版社, 2015 年,第 105-106 页。


唐振常,《蔡元培之丧补记》。


梁漱溟,《纪念蔡元培先生》。



转自《短史记》


转自《民间历史》网( www.mjlsh.usc.cuhk.edu.hk ),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二维码分享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