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卫方:陈寅恪不师宣尼浮海事

1989-06-04 作者: 贺卫方 原文 #这样走过 的其它文章
分类:

陈寅恪不师宣尼浮海事


--作者:贺卫方

在一个微信群里,一位网友夸赞了陈寅恪先生的学问,也提到了他悲惨的遭遇,之后为老先生惋惜:“令人奇怪的是陈寅恪当时为什么不离开大陆?看不到政事发展趋势?在这一点上远不如胡适啊。”

兹事体大,不只是涉及到陈寅恪以及胡适先生;当时许多名士大儒都面临着“走还是留”的抉择。我试着根据自己的阅读和理解简要谈一下对这个问题的看法。

首先,陈是一个极其单纯的历史学家,对史学之外的事务很少公开发表看法。这样的学者通常十分专业化,同时也会认为自己这类不问政治的专业化风格足以成为自保的屏障。但胡适不同,他的学术领域本身就很宽广,而且一直就乐此不疲地对政治问题发表观点。不仅如此,他还在抗战时期担任了国民政府驻美大使,甚至还曾得到蒋介石劝告出山竞选总统,无怪乎被共产党新政权宣布为“战犯”。假如胡适留下,早在 1950 年代“镇反”时遭杀身之祸是毫不奇怪的。故陈寅恪尚可不走,而胡适之决不可留。

30

第二,陈寅恪出身世家,祖父、父亲乃享誉全国的封疆大吏和盛名诗人。他或许会以为,对于他这样的名门名士,新政权即便对他不赞赏,敬而远之,至少也也还是会礼让三分的。

第三,陈寅恪已经离京南下,身衰目盲,拒政治中心于万里之外,以举世闻名而无需争名,因参透世态故远离尘嚣,也许他内心相信新政权不至于对他有多大嫉恨,在岭南偏远之地安度晚年总不算多大奢望。

最后, 1949 年的局势,共产党的军队势如破竹,国军一泻千里,退居台岛。如果一鼓作气,拿下台湾又是多大的难事?故当年一些人无意随败军到台湾,不过是对到台湾能够得以保全也不抱希望。共军占领福建广东,尚可逃亡台湾;若再登陆台湾,也只好投太平洋了。谁能够想到,金日成不甘寂寞,挑起了韩战。毛泽东借势争锋,派出了援军。朝鲜半岛乱作一团,美国紧急启动保卫台湾,不出半年,整个局势为之一变。我猜想,随着 1950 年即开始的对知识分子的整肃运动一浪高过一浪,多少人在扼腕叹息啊。

事实上,广州尚在国民政府治下的 1949 年春,傅斯年自台湾多次来电报催促急速迁台,陈寅恪不为之所动。即便广州政权易手后,陈夫人唐篔也规劝再三,执意举家到香港(或台湾),陈寅恪仍不从。夫人无奈,你不走我走,遂孤身出走香港,当局派员赴港寻人并劝归。余英时先生曾解读陈寅恪晚年诗作,其中颇多对当年未听夫人劝告之懊悔歉疚之意。

31

翻检书架,找出余英时先生《陈寅恪晚年诗文释证》一书(台北:东大图书公司 1998 ),查到了有关陈氏去留的一些细节和考证。

最早透露陈夫人唐篔决意离开大陆消息的是钱穆先生的《师友杂忆》,其中讲到钱先生于 1949 年在广州,到岭南大学访陈寅恪先生,不巧“寅恪因事赴城,未获晤面。仅与其夫人小谈即别。后闻其夫人意欲避去台北,寅恪欲留粤,言辞争执,其夫人即一人独自去香港。幸有友人遇之九龙车站,坚邀其返。”

九龙车站?陈夫人究竟是否已经到达香港?那“友人”是真友人还是官方人士?

余先生 1983 3 月发表在《中国时报》以及《明报周刊》上的文章引来大陆人士的反击,其中署名“冯衣北”者著文发表于《明报周刊》,力辩新政权优待陈寅恪,陈不离大陆是因为认同共产党。但神奇的是,在大陆隐瞒多年的陈夫人决意不留在大陆一事却由冯衣北文章透露了确凿证据。他说,钱穆所谓友人自九龙车站截回的说法不确。“据笔者向当时接近陈家的人了解,结果唐篔女士还是去了香港,借寓香港大学文学院长马鑑先生家里。后来因为陈先生仍坚持不往,唐篔女士才又返回广州”。余先生对冯衣北这种“不打自招”的“呈堂证供”非常感谢,此证据不仅坐实了钱穆的部分见闻,顺便也证伪了汪荣祖教授关于陈夫人到香港只是去办他事的说法。

关键的问题在于,陈寅恪究竟为什么如此坚持不走?余先生论述了“意态消沉”的心理,同时也指出有“他对共产党统治下的生活完全缺乏了解”的原因。另外的,就是“避秦无地”这一条了。余先生说:

陈先生不肯浮海,也并非完全由于失算。事实上,中共加入韩战,终于导致台湾与大陆的长期分立是任何人事先都无法估计得到的。在陈先生撰写《柳如是别传》期间,这种分立局势已经完全明朗化了。他回顾当时未曾早谋脱身,不但不胜其感慨而且更不免愧对陈夫人的胆识。

总之,这次与夫人的争执,貌似陈寅恪先生获胜,但却是人生判断与历程上的大失败!陈先生此后多少诗句都在向夫人表达“何必当初”的心境。感兴趣的读者不妨细读余先生书,或者冯衣北的那本容易找到的书《陈寅恪晚年诗文及其他》(花城出版社 1986 。这本书瞒天过海地把余先生的文章作为附录“偷运入境”,造成附录比例远远大过正文的奇妙效果),当能体味其中的沉痛。

“一生负气成今日,四海无人对夕阳。”悲乎!

2016 10 4

转自《守正斋主人》


转自《民间历史》网( www.mjlsh.usc.cuhk.edu.hk ),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二维码分享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