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钰菲:人性,超越国界闪烁着光辉

1989-06-04 作者: 辛钰菲 原文 #这样走过 的其它文章
分类:

人性,超越国界闪烁着光辉

——记一段不一样的中日历史

作者:辛钰菲

10.jpg

兵荒马乱的年代 如履薄冰的人生死里逃生

1923 年,太奶奶在一个名叫广饶的小县城里出生,太奶奶曾对我说过,她这辈子最快乐的时光大概就是在她的童年中度过的。时光总是令人琢磨不透,幸福还没来得及回味就已从身边溜走--战争开始了!

1941 年冬天,太奶奶参加革命,成为了一名战地护士,在硝烟和炮火中,她走在生与死的边缘。有好几次,炸弹甚至就在她身边爆炸,炸弹的碎片也曾在她身上留下不可磨灭的记号。但在战场上的日子,留下的也不都是令人恐惧的记忆,至少还有一段美好的中日友谊。

1942 年深秋,战争的洗礼已经让广饶那个美丽的小县城人心惶惶,清晨,一层薄雾笼罩在卫生队的上方,在一间不足十平米的小屋子内,弥漫着死一般的沉寂。这次,这个刚成立不久的卫生队又要接受生与死的考验。这此任务凶多吉少,大家都心知肚明,太奶奶参加革命虽然还不到一年,但是大大小小的救援却参加了不少,可这一次,心里却有些忐忑,虽然如此,心中那一股强烈的责任感还是让这几个初出茅庐的年轻人义无返顾的拿起了药箱。

这项任务,要比往常凶险得多,这次要去隔壁的一个村子执行任务,鬼子刚在那个村子扫荡完毕,可能在路上还有埋伏,所以太奶奶他们只好从小路出发,深秋棉花都已成熟,田野里却还是白花花的一片,战争却搅乱了农民生活!

大约到村口还有几十米,太奶奶一行人遭遇了正准备撤退的敌人。情急之中,卫生队的一个老医生把太奶奶推到了棉花地中,嘱托她不要出来,手无缚鸡之力的护士和医生们就这样被捕了。正午的太阳火辣辣的,太奶奶一直躲在棉花堆里,手攥成拳头,一动也不动,原以为鬼子会撤退,可是鬼子似乎还不死心,明晃晃的刺刀在棉花堆里刺来刺去,太奶奶吓出了一身冷汗,不由的活动了一下身子。这时,一个鬼子向她走来,太奶奶屏住了呼吸,做好了被鬼子揪出来的准备,一步、两步……鬼子的脚步逐渐逼近,却突然停住了。她隐约听到有两个日本人在对话(应该是长官在询问士兵有没有异常),太奶奶觉得自己一定会被发现,便握紧了药箱,准备与鬼子殊死一搏,可那个鬼子却没有把她从棉花堆里揪出来,而是踹了她一脚,示意她不要乱动,太奶奶有幸躲过一劫。

对话中太奶奶隐约听到了那个救他的士兵叫“田中次郎”。后来,太奶奶打听出那个鬼子确实叫田中次郎好像担任一个小职务,从此“田中次郎”这个名字就烙印在了她的脑海。等到鬼子走远了,太奶奶才敢从棉花堆里挣脱出来,中午的毒日头明晃晃的,太奶奶踉踉跄跄的不知是怎么走到了那个村子。看到被扫荡了的小村庄,她努力稳定了自己的情绪,马上投入了救治伤患的任务中。

后来,太奶奶在那次任务中立了功,可她却从卫生院院长那里得知,同行的 18 名医护人员全部遇难,幸存者只有她一个人。

找寻恩人

解放后,太奶奶一直想找寻当年的那个日本士兵,由于当时的政治局势,太奶奶只好放弃了她的想法,用忙碌的生活来淡忘她的那一段灰色的记忆。终于等到 1972 年,中日建交,太奶奶的这个想法愈加强烈了!

1974 年,太奶奶终于联系到了太爷爷以前在日本的一些朋友(太爷爷曾在日本留过学),得知了这段故事大家都开始参与找寻“田中次郎”,几年的找寻都了无音讯。

2000 年底,姑姑在日本发展得不错,大伯一家就举家迁往日本,临走之前,太奶奶嘱咐大伯一定要找到田中次郎,为寻找太奶奶的救命恩人,姑姑多次在网上发布消息,也曾求助于新闻媒体,甚至发动大学时的同学帮忙出谋划策,一起寻找线索,可这些努力却石沉大海,还是没能换来田中次郎的消息。

2004 年,在日本的姑姑通过他的一位大学同学终于找到了这位田中次郎的线索,并通过线索找到了他的大女儿,可这时田中次郎先生已经去世两年了!几年前,太奶奶一直念叨着要去日本拜祭一下她的恩人,可太奶奶的身体一直不太好,大概找到恩人已经了却了她半个世纪的心愿了吧,她在 2006 年时安详地走了……

子女眼中的父亲

后来田中次郎的子女回忆,在他们心中的父亲并没有给他们树立一个英雄形象,而是觉得他们的父亲一直是个“胆小怕事”的人,平时不太喜欢与人交往,算得上是一位内向的老人,后来才知道,这可能跟他当年被抓到中国参战时,因为年轻好胜,所以在他的手里,也背负着好几条人命的经历有关,我不清楚田中次郎先生是否见过那些寻找他的消息,如果见过,这大概也是田中次郎生前不愿意和我们家人取

得联系的原因吧。抗日战争失败后,田中次郎回到日本从大阪搬到了香川县,就这样过完自己的一生。

田中次郎先生喜欢写日记(后因子女搬家丢失比较重要的几本,现在只剩下一部分晚年日记),他在日记中写到:

我并不喜欢战争,可是这是我必须要面对的,也是每一个大日本帝国主义的子民要面对的,我无心伤人,可我身不由己,晚年,我要在痛苦中渡过,我要忏悔我所犯下的罪行……

我们的跨国友谊

现在我们依然和田中次郎的子女有联系,在中国春节的来临之际,一定会收到田中次朗小孙女发来的 MSN 。姑姑说,在几年前,姑姑一家还曾前往北海道探望他的长女,他们一家人都非常的热情,在日本新年期间,他们总是能收到他们一家人从北海道寄来的福袋和贺年卡,虽然在中国的我们没有收到,但那份祝福,却是送给我们这一大家子的。我想正是这两个甚至都没有语言交集的老人,我们家族才收获到了一段如此美好的跨国友谊。

插曲:我与太奶奶的故事

小的时候我总是把日本人理解成邪恶的化身,而太奶奶总是一遍又一遍的纠正我的错误,告诉我日本人中也是有善良的人在的,在太奶奶的影响下,我读了鲁迅先生写的《藤野先生》,被鲁迅先生和藤野先生之间纯洁的跨国友谊打动,殊不知在太奶奶和田中次郎先生之间竟然有一段更感人的故事。

历史感悟:硝烟弥漫的年代 刻骨铭心的友谊

赏人物

在写这篇文章时,我一直用很朴实很庄重的文笔来描述那个年代所发生的种种,在我们全家人的印象中,太奶奶的那个救命恩人一直是个很神秘、很低调的人,在大阪的姑姑曾登报寻找,无果,只得选择放弃,可就在几年后,他的儿女却出现在了我们的眼前,我曾好奇为什么不在发布寻人启事时出现,他们竟然给了我们一个意想不到的答案:他们不知道他们的父亲曾参与侵华战争,更不知道自己“懦弱”的父亲救过人。如果这个老人当时通过报纸联系到了我们,他一定会被中日人民所赞扬,可是他却没有,我想他的心中应该存在着矛盾与忏悔,才让他认为他当年的救人行为是“理所当然”,我很好奇是怎样的一种忏悔让这个老人临终前才敢解开这个秘密?又是怀着怎样的一种忏悔度过晚年。

这篇文章中,还有一位不可不提的人物--我的太奶奶,太奶奶在我的印象中,一直就是一位伟大的女性,年轻时就参加革命;在生与死的边缘不知来来回回走了几趟。开头我记叙了她在战场上的过往,没有着重描写是因为太奶奶在晚年时给我们讲的大多都是一些别人的故事,偶尔有几个关于她自己的故事,也还是以赞美别人为主的,可以说我们爷爷他们兄弟姐妹身上的好的性格大多都要归功于太奶奶的教育。

赞人性

从小我就觉得田中次郎是一个伟大的人,后来通过学习历史,了解了当时的时代背景后,我才发现他身上的这种超越民族、国界的理性的善良本质,正是当代人们逐渐缺少的。当时的那个年代,人们辨别是非的能力很是薄弱,尤其是在帝国主义的统治下,天皇的命令就是一切,但是田中次郎先生却可以客观的分析这一切,从他的日记中,我能看出他对和平的渴望,他所追求的却是我们现在已经享受的,为何不好好珍惜呢?他的日记中曾提到,在他被掳到中国后,他也曾和那些日本士兵一样,盲目的残杀中国人口,可后来他迷茫了,看到失去父母的孩子,失去土地的农民,失去活力的中国,我想他知道了他是日本政府的帮凶!虽然的的手上已沾染了鲜血,但我明白,他迫切的想要洗净……

从田中次郎先生身上,我依稀看到了鲁迅笔下描写的藤野先生,相比之下,我虽不能像鲁迅先生一样写出名垂千古的文章来纪念他,但我希望我可以用我的笨笔来赞扬田中次郎先生那伟大的善良本质。

颂和平

如今,我们生长在和平的年代,不能体会到那个年代的无奈与辛酸,即使如今和平以是我们触手可得的,但我们也要铭记在心,那是一群像太奶奶一样的革命者用生命、青春和鲜血换来的,也是一群像田中次郎先生这样的人用长时间的探索和晚年的忏悔所寻觅出来的答案。所以我们要珍惜和平,铭记善良本性。

探究心得

创作这篇文章让我走近了历史,也让我收获到了家族中其他的历史小故事也和同学们分享了太奶奶和田中次郎之间的故事,或喜或悲,令我受益匪浅。我也学会了真实的转述历史,在创作文字上一字一句上仔细斟酌也更能让我体会到在那个时代背景下个人命运的沉浮起落,让我体会到了人类善良本性的伟大,和中日人民之间那纯净的友谊。

小结:

太奶奶已离开我们很多年了,在写这篇文章时,我非常后悔我没有认真聆听她这一生的故事,人的这一生很短暂,可能刻骨铭心,也可能平平淡淡,无论如何都要把握好现在,一定不要丢了自己本身的那份善良……

——谨以此文怀念我的太奶奶和田中次郎先生

以及中日人民之间的美好友谊

愿中日人民之间的友谊常在

转自《我们的家史》


转自《民间历史》网( www.mjlsh.usc.cuhk.edu.hk ),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二维码分享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