郎郎说事:说说我在白石原作上题字的事儿
说说我在白石原作上题字的事儿
--作者:张郎郎
这个夏天,故宫博物院和北京画院联合在故宫午门及午门燕翅楼展厅,举办 “ 清平福来--齐白石艺术特展 ” ,这次展览以天道酬勤、浮梦还乡、老当益壮、白石篆字四个主题,展出两家机构珍藏的 200 余件齐白石绘画、篆刻、文献精品。
俗话说,看展能帮人们更好的了解艺术家,更了解艺术家能帮人们更好的看展。对于家喻户晓的白石老人,作为见过他的 “ 亲历者 ” ,郎郎先生讲了一些记忆中齐白石的往事,读完这篇后再去看展,也许会品出展品的另一番风味。
齐白石故宫特展海报
黄永玉画像,艾青买画
谁不想去拜访齐白石?
我见着齐白石是住在大雅宝胡同甲 2 号的时候。那时,我就是一小屁孩儿,因为他跟我们的年龄悬殊太大了,所以我们对白石老人的印象就是一位特别老的老头儿。
那时,齐白石虽然是中央美院的顾问,但因为年岁太大,所以很少出现,即便是到大雅宝胡同甲 2 号的次数也非常有限。
不过,住在我们这院儿的人可是逮机会就去白石老人那儿。李可染先生、李苦禅先生,还有我爸爸(张仃)算是去的次数比较多的。
黄永玉刚从香港来那会儿,也非得要去看齐白石,因为在他心里,齐白石绝对是祖师级的一尊神。黄先生去拜访 “ 神 ” 的目的很简单,就是照着真人画一幅齐白石的像,然后回来刻成木刻。
说实话,所有去拜访齐白石的人,都有着不同的想法和需求。比如艾青先生,也通过我爸爸和文化部的关系,去看了齐白石好几回。他去的目的也很简单,就是买画,所以艾青也收藏了一部分白石老人的作品。
逢春节,白石串门看弟子
院里孩子排队拜年领压岁钱
那齐白石到底什么时间肯定会出现在大雅宝胡同甲 2 号呢?当然是春节,因为他的弟子差不多都住在那个院儿。
从中国传统师承的角度看,李苦禅是他最得意的弟子。不过,后来他觉得,虽然李可染跟他完全画的不一样,但却是更有才的一个弟子。而我爸爸是齐白石当时住在大雅宝的最年轻的弟子,因为我爸爸在北平艺专的时候跟他学国画,画山水。
我记得大概是 1952 年或者 1953 年的春节,是白石老人最后一次去我们院儿。
齐白石到了我们院儿,就喜欢往院子里一坐,小孩儿们轮流到他跟前儿给他拜年,白石老人也不含糊,拍拍拜年的孩子的脑瓜子,然后给一万块钱的压岁钱。那时,币值还没改革,一万块钱就是后来的一块钱。就算是一块钱,对小孩儿来说也是一笔巨款了,所以院儿里的小孩儿就都来排队给白石老人拜年。白石老人来者不拒,但凡来排队的,都拍脑瓜子给一块钱。
那时候的小孩儿可没现在的孩子机灵,谁也不敢绕一圈儿,重新到后面排队,等着领第二回钱,而且家长们也都看着孩子,只要拜完了年,就赶紧把孩子给轰走。
等院儿里的孩子都拜完年了,白石老人就还坐在原地,跟大家伙儿合张影。有时候连相都不照,院儿里大人们给白石老人拜完年后,他老人家就回去了。
大约 1950 年初,大雅宝院里的合影。中间坐着的老者是齐白石先生,他前面蹲着的是李苦禅先生,左起第二位是李苦禅的夫人李慧文女士抱着大女儿李琳,她右边的男士是齐白石的儿子齐良迟先生,再右边的先生是齐白石的五子齐良己先生,他们身后是徐悲鸿、廖静文夫妇。右边前面的女士是李可染夫人邹佩珠女士,后面抱孩子的是李可染先生,抱着的孩子是他女儿李珠,他们右边是滑田友先生,最后一排右边第一位是叶浅予先生。在李可染先生和女儿后面的是王朝闻先生。
拜访白石老人有讲究
话可听不懂,点心不能吃
齐白石来大雅宝胡同甲 2 号串门的时候,就住在东城的某条胡同里,我还跟着爸爸一起去过,但因为那时年岁太小,又是坐着三轮儿去的,所以不记得到底是哪条胡同了。
我记得,去白石老人家之前,爸爸还特意嘱咐了我两件事:
第一件,齐白石是湖南人,说话口音很重,孩子听他说话根本听不懂,但听不懂也不许乱问。
第二件,每逢有客人登门,白石老人都会在桌上摆出来两三碟儿点心。不过,那点心可不是让客人吃的,而是老人待客的一个仪式,只是让客人看的。
如果你一动那点心,没准儿老人就心疼了。而且,客人天天换,可那点心是不换的,指不定搁多长时间了呢,万一有不懂这个礼儿的人,一掰开点心,没准儿里面能飞出小虫儿来。
我确实心很大
在齐白石原作上题字赠画
我在外语学院附中上学那会儿,我的同学张新华(太阳纵队成员)来我们家玩儿。
他知道我爸爸是画家,而且相熟的画家很多,所以就说: “ 郎郎,送我一张画吧! ”
我说: “ 那我给你画一张! ”
他说: “ 还是送一张在你们家不怎么当回事儿的名家的画吧! ”
于是,我们俩就开始翻箱倒柜。结果一翻,就翻出了一张齐白石画给我爸爸的画,画的是一头牛,不过画的不是牛头或者牛身子,而是牛屁股和牛尾巴。
我说: “ 这张行吗? ” 他说: “ 行!这个就送给我吧! ”
那张画上有白石老人赠画给我爸爸的题字,是这么写的: “ 仃也,吾弟也,此小幅记之其事,九十三白石。 ” 我一想,白石老人这么客气,又是 “ 仃也 ” ,又是 “ 吾弟也 ” 的,我转赠这幅画,也不能含糊啊,于是就在这幅画左侧的柳条上,也题了几句转赠的话, “ 华也,吾弟也,转赠小幅以记其事,十九郎郎 ” 。
就这一题一赠,让我在几十年后后悔不已,到底白石老人为什么画了一张牛屁股给我爸爸,我又是因何后悔呢?请期待下周五 “ 郎郎说事 ” ,自有分解。
有郎郎题字的齐白石原作
转自《郎郎尚口》
转自《民间历史》网( www.mjlsh.usc.cuhk.edu.hk ),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