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东尚:最后一位“恭亲王”
最后一位“恭亲王”
--作者:郭东尚
2016 年 7 月 9 日晨 7 时,爱新觉罗·毓嶦先生在北京去世,享年 94 岁, 7 月 10 日,在八宝山公墓礼堂举行追悼会。他是中国的最后一个“恭亲王”,也是最后一位亲王。
爱新觉罗·毓嶦先生,号君固, 1923 年 10 月 10 日生于大连。 1939 年,毓嶦承袭了和硕恭亲王爵位,溥仪特赐还乾隆御用“白虹”宝刀。
第一代恭亲王是爱新觉罗·毓嶦先生的曾祖父--爱新觉罗·奕訢。
爱新觉罗·奕訢( 1833 年 1 月 11 日- 1898 年 5 月 29 日),号乐道堂主人,清末政治家、洋务运动主要领导者,清朝十二家铁帽子王之一。道光帝第六子,咸丰帝异母弟,生母为孝静成皇后博尔济吉特氏,道光帝遗诏封“恭亲王”。咸丰年间,奕訢于咸丰三年( 1853 年)到咸丰五年( 1855 年)之间担任领班军机大臣。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奕訢授命为全权钦差大臣,负责与英、法、俄谈判,并且签订了《北京条约》。咸丰十一年( 1861 年),咸丰帝驾崩,奕訢与两宫太后联合发动辛酉政变,成功夺取了政权,被授予议政王之衔。奕訢是咸丰、同治、光绪三朝名王重臣,为中国近代工业创始和中国教育的进步作出了贡献。他还是晚清新式外交的开拓者。
奕訢有四个儿子,老大载澄,老二载滢,老三载浚(夭亡),老四载潢(夭亡)。
爱新觉罗·载澄( 1858 - 1885 ),人称“澄贝勒”,恭亲王奕訢第一子。受封为郡王衔贝勒,曾任内大臣和正红旗蒙古都统。载澄去世时,年仅 28 岁。因为是恭亲王长子,还被赐与“果敏”的谥号。有《世泽堂遗稿》 3 册传世,署名多罗果敏。集前有他弟弟载滢写的序文。序文说:“兄以皇孙之贵,秉光明俊伟之资,其习威仪,博材艺,精骑射……兄自束发受书,过目即能成诵。喜为诗,叉手而成。”载澄天资聪颖,自幼受到良好教育,喜读书吟诗,虽未及三十而陨,已有不少成熟的诗作,身后无子女。
载滢和长子溥伟
爱新觉罗·载滢( 1861 — 1909 ),恭亲王奕 ? 次子, 1868 年出继道光帝第八子钟郡王奕詥为嗣,袭贝勒,光绪十五年( 1889 )加郡王衔,光绪二十六年( 1900 年)因义和团事变以罪革爵,仍归本支。宣统元年病逝,得年 49 岁。载滢是诗人,著《补题邸园二十景》诗集和集陶渊明的《有一山房集词》二卷。他的嫡福晋生长子溥伟,大侧福晋项太夫人生次子溥儒(心畲)、三子溥佑和四子溥僡(叔明)。
溥伟
溥伟于 1880 年(光绪六年) 12 月 13 日出生于北京, 1898 年(光绪二十四年)慈禧颁下谕旨,令载滢长子溥伟回归本支,嗣载澂后,承袭亲王爵位。历任官房大臣、正红旗满洲都统、禁烟事务大臣等要职。 1911 年(宣统三年),武昌起义爆发后,袁世凯东山再起,遭到溥伟和良弼的坚决反对,并组织宗社党,企图阻止南北和谈。
清朝灭亡后,溥伟勾结日本人,意图恢复清朝统治,并在东北发起满蒙独立运动。不久又移居大连,九一八事变之后,为诱使溥仪与日本人合作,日本人别有用心的安排溥伟在沈阳祭陵。溥仪见状决定和日本人合作。从此,溥仪对溥伟心存戒虑,未给溥伟一官半职,连零钱也不肯接济, 1936 年,溥伟卒于长春的新华旅社。时年五十六岁。溥仪特旨降诏:“追谥爱新觉罗·溥伟为恭贤亲王,由其子毓嶦承爵。”
1937 年 2 月,毓嶦前往长春,追随溥仪,为了培养皇室子弟,复兴大清,溥仪在长春伪皇宫内办了私塾,毓嶦师从宫中名师陈曾寿先生学习书法,并学古诗词等。当时 14 岁的他被带入伪满洲国皇宫的私塾读书,开始了与溥仪共处 20 年的特殊经历。 1945 年,日本关东军投降,苏联红军解放东北,他与溥仪被苏联红军俘虏,后被一同遣送回国,在抚顺战犯管理所学习改造。 1957 年后,先在京郊某农场务农,文革期间被送至东北强制劳动。直到 1979 年获得平反返京,在中国艺苑专职从事书法创作。
毓嶦先生的父亲溥伟属文人官吏,自幼舞文弄墨,书法技艺在宫内诸亲王和大臣中享有很高的声望。他的叔叔溥儒(溥心畲)在书画界是和张大千齐名的大人物,在父辈的影响下,毓嶦每天除了诵读儒家经书外,还要练习书法。这为以后的书法功底打下扎实的基础,终于成为一代书法大师。近 20 年来,毓嶦多次应邀到日本、韩国和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举办个人书法展及爱新觉罗家族书画展。
爱新觉罗·毓嶦先生留有回忆录《末代皇帝的二十年》,史料价值很高。
转自《民国拾英》
转自《民间历史》网( www.mjlsh.usc.cuhk.edu.hk ),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