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浩江:北京见闻——纪念改革开放四十年

1989-06-04 作者: 陈浩江 原文 #这样走过 的其它文章
分类: 北京, 改革开放


北京见闻 —— 纪念改革开放四十年


——- 作者:陈浩江


陈浩江, 1982 年毕业于四川大学化学系,理学学士; 1985 年研究生毕业于中国科学院,理学硕士。在中国科学院成都化学所工作至 1989 年,任工程师。 1989 年到德国进修, 1990 转道美国留学,毕业于科罗拉多州立大学,哲学博士。一直在硅谷半导体行业从事研发工作,任高级工程师。



1982 年,我大学毕业后北上京城开启我的研究生学习生活,第一次踏上这个让我儿时魂牵梦绕的地方,内心带着激动,更多的是忐忑。


北京火车站


绿皮火车,买的是硬座票,两天两夜到达北京站,我顾不得腰酸背痛,背上背着棉被,手里提着一个长长的编织袋,从一个天桥走到候车大厅的二楼,马上被首都的气派给震慑住了。


这么宏伟的大厅,上下两层,人来人往,楼梯还是自动往下爬的,两条腿根本不用走路,它自己就把你带到一层了。我下到一层后觉得没有坐够,又从另一边坐了上去,这回不好意思马上又下去了,就故作镇定地走到二楼的餐厅准备饱餐一顿。


那时的餐厅在入口处挂上一个木板,上面用白色的粉笔写上菜单和价钱,食客必须先开票交钱才能进入餐厅里面的。我扫了一眼木板,天呐这首都的物价也太高了嘛,所有的硬菜都要一元钱左右,好在有个蛋花汤只要八分钱,再加三两米饭,总共一毛四分钱。


我递给开票的阿姨一张五斤的全国粮票,她瞪着眼睛冷冷地说 太大了,换张小的! 我说这是我最小的,再有就是十斤的了。她换了一个中性的口气对我说 那我只能找给你北京市的地方粮票 ,我拍了一下胸口说 可以啊,我不是路过北京的,我是要在首都长期居住的。


阿姨这回满脸堆笑地对我说 新分来的大学生啊?小伙子哪个单位的? ” “ 科学院, 我骄傲地说。阿姨给了我一大堆北京粮票,我一张一张点清楚,总共是四斤六两,还有两张半两的。


我当时就觉得这北京人也太不豪放了,卖饭怎么半两半两地卖,后来才知道半两的票通常是北京人拿来吃早点的,一根油条就是收半两粮票。


地铁


吃了饭后走出北京站大楼,一伙脚踏三轮车的业主就来拉生意,说到玉泉路要两元,我事先看了入学通知的注意事项的,才不会上他们的当。


我往前走了一小段路就到了地铁站入口,走向楼梯,好家伙又是电梯,地下居然宽宽敞敞,亮亮堂堂,干干净净,北京真的好繁华哦。那时这是祖国大陆唯一的地铁,从北京站到崇文门然后一直往西开到苹果园,据说是为了反修防修而修建的,一旦苏修打过来,地铁就会把毛主席党中央运到郊外的西山,在那里领导和指挥抗击侵略者。票价是一毛,无论距离长短,上车也无人查票,只是进入月台的时候有个大妈在票上打个孔。


我嘛毕竟是受过高等教育的人,马上发现这里的管理漏洞,如果有人不出这个月台,在里面来来回回从北京站坐到苹果园,那国家不就损失大了。不行,等我有时间一定给他们领导写封信反映一下情况。


那时的我就是这么有正义感,幸亏我没有去反映,这个小小的漏洞后来真被我好好地利用过,那是后来在研究生院追女孩失败之后,老子花了一毛钱在地铁里来来回回坐了一天。


板房


到了研究生院报到,马上就发薪水, 45 元一个月,扣除全北京的公交车通票 5 元(我们是学生票,半价),再扣除每月的饭菜票 20 元,还领回两张大票子,有这样的底气周末就可以到全聚德吃烤鸭了。


学生管理处的工作同志很好,对我问寒问暖,把我带到一间木板房,大冬天的屋里居然不冷,可以只穿一件毛衣,因为屋里有暖气,是那种锅炉烧水循环系统的暖气。


我是同寝室最后一个报到的,其他的人好有礼貌哦居然把暖气片边上的床位给我留着,我是南方来的人第一次住带暖气的房子,心里那个美啊!


到了晚上,我们就把暖气片上的螺帽拧开,放出热水来洗脚,突然有人在屋外喊 谁在放热水啊?水压又降了! 吓得我们赶快把螺帽拧上。


洗完脚就上床睡觉了,我怎么也睡不着,热得满头大汗,原来住暖气房是不能把床靠着暖气片的,这样会流鼻血的。我第二天只好把床往屋子中间拉了半公尺,这样才好些了。


食堂


第二天一早起来,洗漱完毕就去食堂吃早饭了,是玉米粥加馒头,加一分钱的咸萝卜。玉米粥算粗粮,馒头是细粮。那时每个人都有 30% 的粗粮,必须吃,是搭配的。


研究生院的伙食在北京算是不错的,那个季节的北京只有冰冻大白菜,是放在屋外的,堆成一个小山,上面盖上两寸厚的稻草席。


大师傅换着花样把大白菜做给学生吃,逢年过节要包饺子,那是白菜馅的,中午炒木须肉,用的是白菜帮子,国家庆典活动早饭有肉包子,也是白菜馅的。


北京的木须肉很有特色,木耳,黄花菜,白菜帮子,黄瓜片(春夏才有),鸡蛋炒在一起即成,里面是找不到半片肉的。重大节日期间,食堂会卖红烧肉配米饭。米饭很香,比南方的米好吃,粘粘的,软软的,但每个人只许打三两。红烧肉是大块大块的,二两一块,每人只许打一份,就是一块。


肉很香,红红的皮,白白的脂肪,基本没有瘦肉,有时候会在脂肪下面有一层薄薄的黑色瘦肉,我们都戏称那块肉叫 丹顶鹤 。我问过食堂的师傅北京猪肉怎么没有瘦的呢?他告诉我说,一般机关食堂拿到的肉都是这样的,瘦肉在上一个环节已经被剔除用作特供了。


售货员


吃了饭就到学校对面买点日用品,那时只有国营商店,里面的售货员是国家职工,大部分是中年女同志,我们买东西就称呼对方为 同志


这些售货员对外地人的态度特别不友好,开口闭口 你们外地人 ,她们的脸永远是被霜打过的,眼睛永远是斜着看人的,说起话来永远是带刺的。


那时的商店货物放货架上,前面有一个柜台,柜台和货架之间有条一公尺宽的通道,售货员就坐在这条通道里。每个商品的价格都写在一张小白卡上,贴在那个商品的下面。


买东西之前,自己要伸出脖子把商品价格看清楚。有时候看不清楚,就要问售货员那个东西什么价格,这时趴在柜台上聊天的售货员就会很厌恶地说 嚷嚷什么?没长眼睛啊? 然后很傲慢地告诉你价格。


如果你问可不可以拿过来看一下,售货员就会冷冷地问 你买吗? 只要让售货员拿东西过来,那就必须买,买了就不能退货。


陈世美


买了日用品就往回走,刚到学校大门口就听到传达室里面有女生的哭声,边哭还边喊 陈世美 ,外面围着一群人。原来是有男生考上了研究生,就跟原来的对象提出分手,女方不愿意就大老远地从老家跑来北京告状。


这样的事几乎每周都有,管理处的孙老师都怕了,一听有人告状就赶快躲起来。


早点


第二天是星期天,学校食堂不卖早饭,午饭改成上午十点,晚饭改成下午四点,一天只吃两顿饭。


北京的机关大院都是这样的,据说是从延安带来的光荣传统,为了节约粮食,不工作的时候就号召大家早晨睡懒觉,晚上早睡觉,少吃一顿饭。


我还是六点起床,不习惯不吃早饭,就自己到街对面的 为民食堂 去吃早点。豆浆油饼,油饼五分钱一两粮票,豆浆是三分钱一碗。店里还卖包子,那个包子很小,有点像南方的小笼包,它是论斤卖,不像南方包子是论个卖,一斤包子大概有二十来个。


我对面坐了一个北京当地的小伙子,买了一斤包子,要了半斤醋。小伙用筷子把包子戳开一个洞,一手拿着包子一手拿着醋瓶往洞里灌醋,灌满了就把包子往嘴里塞。


公交车


吃毕早饭,我就准备去首都国际机场,想看一看这个国内最现代化的机场是什么样子。


我是坐公交车去的,我的月票是市区郊区通票,不能乘坐地铁。说起公交车我就想说一说我们从小认知的普通话,我们总以为普通话就是北京话,北京话就是普通话。其实不然,两者差别很大,如果北京人说地地道道的北京话,我根本听不懂。比如在公交车上,售票员一路都在喊 大鱼瓢,大鱼瓢,大鱼瓢来了哈! 她的意思是要乘客把车票亮给她看。


北京的市区公交车很挤,几乎是人贴着人。车上的男生基本上把手拉着车顶上的两根杆子,女生嘛就随便一点,有的拉着那两根杆子,有的抓着座椅的后背,有的干脆就抱住自己的家人。我的胸前别着一枚研究生院的校徽,几个大姑娘就冲我抛媚眼,我有点不好意思就把身子转过去了。


一会驾驶员轻轻地刹了一下车,我基本没有前倾的感觉,可我后面的一个姑娘竟然被晃得扑倒在我背上,双手还死死抱住我的胸口。我吓得不敢吱声,假装不知道,可心里那个美呀格老子太巴适了。我这下明白了为什么学校大门口会有那么多人哭喊 陈世美 了。


北京的大姑娘的豪放是出了名的,比如大夏天的时候,一个打扮得很知识范儿的淑女会走到食品店的门口,丢出三毛钱,很干脆地说 来一升啤酒! 然后就站在那里,双手抱着一升的啤酒桶咕噜咕噜一口气喝完,然后用小手绢抹抹嘴,又继续逛街。这样的事在我们老家只有小流氓才干得出来。


在那个崇尚知识的年代,一枚研究生院的校徽等同于今天的有车有房有存款,那是可以把一个大姑娘忽悠回家的。多年以后我同一位北京的朋友说起这件事,他告诉我说现在北京的姑娘们的追求提高了, 研究生 三个字已经不能触及到她们的灵魂了,除非再加上俩字(这里是京腔哈)。我问是哪两个字呢, 导师 他答道。


国内的同学现在大多数都是 研究生导师 哈?刚好比我当年多了俩字(俩字应该念京腔哈),这说明你们还没有被时代抛弃。


到了东直门就换成郊区车了,车里很宽松,人人都有座位。出了北京城不一会就上了机场路,是一条十公里长的柏油马路,路的两边都是高高大大的梧桐树 / 桦树(记不清了)。当年西哈努克亲王来北京,首都十万民众就是在这条路的两边捧着鲜花欢迎我们的国际友人的。


首都国际机场


到了首都机场,我径直走到候机楼,但玻璃门是关上的,这种地方星期天居然也关门,好扫兴!既然来了,我就要趴在玻璃门上把里面看个究竟嘛。我走近玻璃门, 哗啦 一声响门就开了,我看了看门的内侧没有看门的大爷啊,吓得我赶紧地退了回来, 扑哧 一声门又关上了。


这下我弄明白了,这是自动门,你走近它它就开,你离开它它就关上。哇塞!祖国的首都太伟大了!这么先进的东西都有!


进了大厅,我一直走到大大的落地窗下去看飞机起飞和降落。停机坪上就几架飞机 ,都是苏联产的,螺旋桨的,机身上钉了许多铆钉,看上去又脏又旧,就像是打了补丁的衣服。旅客要从候机楼走出去,走到停机坪,走到飞机边,然后爬上一个梯子,再走入飞机内。飞机起飞前先把左边的螺旋桨转动起来,达到一定的转速以后再把右边的螺旋桨也转动起来,然后滑行,然后起飞。


不一会停机坪上就没有飞机了。我正要离去,突然天上传来一阵轰鸣声,由远而近,由小到大。我顺着声音的方向看过去,一个银灰色的庞然大物从天而降,比刚才飞走的飞机要大好几倍。机身干干净净的,没有螺旋桨,但在机翼的下面挂了两个桶。


我看了一下航班时刻表,这原来是从香港飞来的波音 707 。飞机停稳后,那个天桥居然会自己走过去,把出口跟飞机舱门对接起来。飞机里面的旅客不用走下楼梯,不用走到停机坪,直接就从飞机出口走到候机楼来了。


飞机里走出来的人穿得花花绿绿的,跟我们大不一样,偶尔还有几个洋人。有几个会说中国话的、样子像中国人的旅客要转机到其它地方去,时间还不到就走去餐厅吃饭,我跟着他们想看一看他们吃些什么东西。


他们每人点了一碗面,一瓶黑色的汽水,是玻璃瓶的,瓶上有花体的英文字样 ”coca cola” ,瓶里插了一根吸管。他们付钱的时候不是付的人民币,而是拍出了三张兑换劵,嘴里还说 不用找了!


那个服务员对这帮假洋鬼子是笑脸相迎,毕恭毕敬。对比我在商店里受到的那个售货员给予的待遇,那一个是在天上一个是在地上。


我当时就暗暗发誓,总有一天我会到这里来吃一碗面,也要点一瓶黑汽水,也要玻璃瓶的,瓶上也要给我用花体的英文写上点什么,瓶里也要插上一根吸管,最重要的是一定要拍出三张兑换劵给你们这些龟儿子服务员瞅瞅,我还要轻声细语地说 先生,请找零!


烤鸭


离开首都机场已经是下午了,我一直没有吃午饭,为的是把肚子腾空晚上好大吃一顿烤鸭。


坐车回到北京城,来到大前门,全聚德烤鸭店就在前门大街上。在当时这是唯一的一家全聚德烤鸭店,厅堂不大,就三十来张桌子。店门还未开,门外已聚集了熙熙攘攘的人群。钟点到了店面就打开了,人们鱼贯而入,直接冲进大厅抢座位,有人的鞋被踩掉的,有人被推倒的。


跑在前面的人是幸运的,他们可以坐在椅子上就直接点菜了。 后面的人只好把一只脚踩在椅子下面的一根木棍上,表示这个椅子的下一位主人是他,再后面的人没有地方踩了就只好拉着第二位主人的衣角。依次排下去,每一个椅子后面都有一小队人马排着。


我是第二位主人,等到我点菜的时候我早把前一位点菜的行情看明白了。烤鸭十元一只,配菜免费,分别是薄饼,葱丝,甜面酱,鸭骨汤。鸭舌汤要钱的,就没有必要点了;饮料是北冰洋汽水,四毛一瓶,也省了。


吃法也简单,就是四川包春卷的吃法,把薄饼当成春卷皮,放上鸭肉,葱丝,甜面酱,然后一裹就吃了,吃一口春卷喝一口鸭骨汤。说真的,我觉得这个鸭子没有成都的樟茶鸭有盐有味道,还这么贵。但既然是招待外宾的名菜嘛,吃一回体验一下还是可以的。


大碗茶


吃罢烤鸭出来,感觉太油腻了,想喝茶。正好街对面的大栅栏(北京话叫 打死狼 )卖大碗茶,一个桌子上面放几十个碗,一个大葫芦瓢从一个大木桶里把茶水舀出来,一碗一碗地灌满,一分钱一碗拿着就喝,喝完以后碗在一个木盆里涮一下又接着装茶卖给下一个人。


卖淫女


吃饱了,喝足了,就到天安门广场走走路消化消化。走到一半,一个河南口音的中年妇女拦住我说 帮帮忙 ,我说可以啊。她把我带到路边一个椅子边,椅子上坐着一个年轻的妇女,穿衣打扮像是农村来的。中年妇女指着年轻女子说 帮帮忙,两块钱!


我说她是不是病了要我帮忙上医院,我乐意帮忙但不用给我钱。中年妇女说, 不去医院,就回旅馆。你给两块钱! 我说我为什么要给你钱啊,中年妇女说 她陪你睡觉啊。 我的妈呀,原来这是粉色陷阱啊!逃吧!


……


这一切就是那时我从大山里走到北京所看到的花花世界,它带给我的震撼是空前的。现在嘛,连贵阳这样的城市都比当初的北京繁华和摩登,这一切的一切都要归于改革开放的政策。想不到啊,才短短三十六年!作为这个时代的见证人,我们是幸运的。



转自《新三届》


转自《民间历史》网( www.mjlsh.usc.cuhk.edu.hk ),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二维码分享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