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沂海:几位海派大画家与这些沪北小弄堂的故事

1989-06-04 作者: 黄沂海 原文 #这样走过 的其它文章
分类: 宝庆里, 吉庆里, 上海, 书画界, 泰来里


吉庆里、泰来里、宝庆里:几位海派大画家与这些沪北小弄堂的故事


--作者:黄沂海


没有弄堂,就没有上海。蜿蜒曲折的弄堂,是上海近代城市文化的图腾,蕴藏着解不清摸不透的海派密码。小小的弄堂,承载着沉甸甸的上海都会史。


吉庆里、泰来里、宝庆里 …… 在这些貌不惊人的老闸北小弄堂里,曾居住过不少名声赫赫的大画家,他们的扇面墨宝,也与我的扇斋衍生出奇妙的缘分。


吴昌硕:吉庆里忙挥毫


上海山西北路 457 弄吉庆里 12 号,坐落着一幢二层砖木结构的石库门建筑,三上三下三开间两厢房,清水灰砖墙,大门和窗户都用砖拱券,三角门楣内镶嵌水泥制作的西式山花,黑漆大门上有大铜环拉手。


底层为客厅,东西有前后厢房,二楼为居室和画室。我国近现代书画艺术发展过渡时期的关键人物, 诗、书、画、印 四绝的一代宗师吴昌硕曾租住在这里 15 年。


009.jpg

吴昌硕居住的山西路吉庆里故居


吴昌硕祖籍湖州,时常在上海、苏州之间奔走,未在上海定居,主要担心沪上开销甚大,较难立足。


当时,吴昌硕的书画销路并不畅,沪上商界名流、亦为画家的王一亭急公好义,曾悄悄买下他的作品,并竭力向商界、金融界的朋友推荐其书画金石作品。同时,王一亭还力邀吴昌硕移居海上,为他租借了山西北路吉庆里 12 号,房东女儿是王一亭的侄媳。


该屋刚落成,屋后为一片荒坟,景象衰败。两年后,荒坟被铲平,又建起新式弄堂房屋,环境为之改观。自此,吴昌硕一直居住在吉庆里,直到 1927 11 27 日逝世,享年 84 岁。


而在黄浦江对岸的浦东陆家嘴,摩天高楼林立,在中心绿地里却保留了唯一一幢民国初年的老宅。十多年前主事方曾找过我,意欲将银行博物馆 移植 到老建筑里,从而与陆家嘴金融贸易区交相辉映。这个主意甚好,但因为场地条件等因素,半途夭折了。


10.jpg

位于浦东陆家嘴的吴昌硕纪念馆


上海世博会开幕前夕,吴昌硕纪念馆迁入老宅,成为上海文脉延续的新风景。你说巧不巧,这栋老建筑的主人陈桂春,与吴昌硕的挚友王一亭同为知名慈善家, 1920 年曾共同创建了浦东医院(今为东方医院),当年吴昌硕和王一亭还一起造访过烂泥渡(今为陆家嘴)陈院长府邸呢。差不多过了一百年,陈府摇身变作了展示吴昌硕艺术精粹的风水宝地。


吴昌硕是 后海派 的代表人物,与虚谷、蒲华、任伯年齐名为 清末海派四杰 ,诸如画坛宗师、印坛领袖、艺术泰斗等头衔,用在他身上一点都不为过。吴昌硕原名俊卿,别号缶庐、苦铁,浙江安吉人。


11.jpg

吴昌硕书法扇面


他一生经历了中日甲午战争、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袁世凯称帝、张勋复辟、军阀混战,直到 五四 运动等许多惊心动魄的重大历史事件。


时代潮流的冲击,治学求艺的艰辛,官场失意的落魄,使他在坎坷世路中饱经沧桑,胸中积压着郁勃不平之气,涵养了一种诗人气质,于是寄情诗文、金石和书画,形成了清空放逸、浑厚悲怆的艺术风格。作为西泠印社首任社长,吴昌硕不因循守旧,把书法篆刻的行笔、章法及体势融入绘画,形成了富有金石味的独特画风。


王一亭:泰来里忙论艺


1904 年,西泠印社成立,王一亭是出资人之一,他自己的第一本画册亦是西泠印社出版。前文所述,王一亭对吴昌硕有着知遇之恩。 1909 年秋,他从南市毛家弄搬到海宁路 764 弄泰来里,与吴昌硕寓所只隔一条马路,仅百米步程,在此间生活了近 9 年时间。


搬入泰来里的这一年,王一亭投拜吴昌硕门下,亦友亦师,过从甚密,经常向吴昌硕请教。吴昌硕不但为他指点画作,并为他的画作题诗助兴。这个时期,王一亭的画艺亦有较大提高。


12.jpg

王一亭曾居住的泰来里(摄影:黄之庆)


王一亭初学绘画,启蒙者是他的外婆。外婆出身书香门第,除教他读书写字外,亦以外公的遗墨指点之,又以《二十四孝图》为他讲解《孝经》故事。王一亭对《二十四孝图》爱不释手,加以临摹。


他曾自述:


余自十二三龄,即喜作图,惧迕塾师意,辄匿虚室中为之。见物象有生趣者,取纸涂抹,或画地构形以为乐。自客沪上,借临名人真迹甚勤。既识山阴任先生,益自淬励,而于傅色用笔,研讨尤深。四十后与安吉吴先生论画敲诗无虚日。观摩既博,领略稍宏。


王一亭的这番道白,充分表达了他对绘画艺术的无限倾情,也交代了对他艺术风格的形成极具影响的两位重量级人物:任伯年和吴昌硕。


13.jpg

右起:吴昌硕、王一亭、吴东迈等摄于杭州 西泠印社


人物、花鸟、山水俱佳,尤擅长于佛像,自言 50 岁后每日画一佛像,王一亭可称得上是一位 全能画家 。他勤研梁楷、老莲、八大,将任伯年的清新飘逸和吴昌硕的沉雄凝重,融入自己的画作中,千锤百炼,融会贯通,终成自家面目。


王一亭的画风影响后人,开启来者。潘天寿津津乐道于他的结构布局,张大千得益于他的泼墨画法,丰子恺则在他简练、准确的线条勾勒,浓淡有致的水墨渲染中找到了灵感,王个簃更是耳濡目染,获益匪浅 ……


无可否认,在中国近代艺术史上,王一亭确实是海上艺坛才情横溢的一员大将。 1936 年,一篇署名千秋的文章介绍王一亭:


其为人也,虽未侧身仕途,躬投商界,而绝无贾者好诈谄恶之风。就其余暇,穷究八法,于《争座位》最得神髓;画宗任伯年,故人物尤能独具当世之英华。


14.jpg

王一亭书法扇面


虽然在艺术造诣上,王一亭还无法取得吴昌硕、齐白石、黄宾虹那样的地位,但他兼实业家、社会活动家、慈善家、书画家、中外文化交流使者、佛教大居士等多重身份于一身所产生的影响力,却无人企及。


20 世纪前期上海美术界的许多大事,譬如中国书画社团的勃兴,新式美术教育的发展,上海中国书画市场的繁盛,中日美术的互动,书画界展览、赈灾等社会风尚的形成等等,王一亭都是积极倡导和身体力行者。


他与日本商界、文化界有长期的交往,但当抗战烽火初起,他坚守民族大义,毅然离沪去港,断绝了与日本人的联系。此外,他的 金融履历 -- 13 岁时进上海慎余钱庄 吃萝卜干饭 ,辛亥革命时期出任中华银行董事等职,同样让人充满遐想。只是,在王一亭身后半个世纪的漫长时光里,他被历史的尘埃渐渐湮没了。


15.jpg

《王一亭年谱长编》(上海书画出版社)


直至改革开放后艺术市场复兴,王一亭和他的画作才被藏界重新拾起。《王一亭年谱长编》横空出世后,王氏再次成为海上文化显达而令人瞩目。


钱君匋:宝庆里忙出版


闸北天潼路 666 弄宝庆里 39 号,曾有一幢二开间砖木结构的石库门建筑,进大门即见天井,穿过天井和中堂,便是正房,后边还有一个后天井,边上为厨房。就是在这幢不起眼的石库门里,诞生过一家知名的出版机构--万叶书店,总经理和总编辑正是 杂家 钱君匋。


1938 年,钱君匋在此地创建了中国第一个专业音乐出版社万叶书店,赢取了创业的第一桶金,也为日后成立国家级的音乐出版社开吃了 大螃蟹


16.jpg

钱君匋创办万叶书店原址,天潼路 666 弄宝庆里 39


淘回 钱封面 钱君匋的一幅书画扇面,画的是他拿手的葡萄,新鲜滑溜,惹人垂涎欲滴。之所以称钱君匋为 钱封面 ,还源于当年他曾替许多名作家的书籍设计过封面,诸如茅盾的《蚀》、巴金的《家》《春》以及鲁迅的杂文小说,还为沈雁冰的《小说月刊》、叶圣陶的《妇女杂志》、钱智修的《东方杂志》、周予同的《教育杂志》等刊物作装帧设计,画名之高,一时书刊纷纷以钱氏画书衣为尊。


钱君匋称得上是中国书刊装帧史上最讲究 面子问题 的艺术家,他不拘泥于对于图书内容相关表象的描摹,而是以调动和启发读者的视觉愉悦为出发点,追求图案的创意美和形式美,通过封面、扉页、题花等装帧元素,在读者与读物之间建立一种亲和的感觉。


17.jpg

钱君匋的书籍装帧作品


他受鲁迅、陶元庆的影响,喜好取法中国古代金石纹样,借鉴敦煌石窟艺术,又受日本书装启发,追求东方色彩和民族气派;针对翻译文学的特点,他又积极吸取西法,以立体主义、未来派创作手段, 设计过用许多飞舞的色块,带点光学艺术色彩的画面 。无论是 的,还是 的,都体现出强烈的钱氏风格,让人隔着一条马路就能识别出来。 钱封面 果然名不虚传!


读书辰光荡马路,上海滩书写店招最多的有三人:任政、胡问遂、钱君匋。看钱君匋的书法,篆隶草正四体皆工,尤以汉简入隶,稚拙可爱,堪称独步;绘画则擅长大写意花卉,行笔磊落,驰如风雨,苍劲老辣,意境高古。从这帧书画扇面中,可见其独特的书画意境:极简练处极精到,极奇特处极稳健,极雄厚处极含蓄。


18.jpg

钱君匋书法扇面


其实,钱君匋的篆刻亦自创新境,逸趣横生,他一生治印两万余方,上溯秦汉玺印,下取晚清诸家精髓。他曾刻过二方印章,一是 人间造孽 ,一是 嫌其铜臭 ,其中一方印章的边款刻道:


(我)其实是个没钱的人,无所谓铜臭。不过姓了钱,就不免带着一些了。


还没藏扇时,我就晓得,钱君匋多才多艺,才华早著,所谓 一身精三艺,九十臻高峰 ,说的就是他。


钱君匋系浙江桐乡人,早年在家乡随孙增禄、徐菊庵习画,后就读上海艺术师范学校,从丰子恺学习西洋画,生前先后担任开明书店编辑、万叶书店总编辑、上海文艺出版社编审、上海音乐出版社副总编辑、西泠印社副社长等职,兼任澄衷中学、爱国女学、同济大学、复旦大学教职。他集诗、书、画、印于一身,在书籍装帧、音乐创作方面也高视阔步,著有音乐、绘画、印存、散文、诗歌图书三十余种,可称头角峥嵘,鹤立艺坛,名烁中外,卓然一 杂家 也。


19.jpg

钱君匋


钱君匋的音乐人生很 搭调 。年轻时他在澄衷中学的宿舍里,购置了风琴和竖式钢琴,闲暇坐在钢琴前练习弹奏,寻找创作的素材和灵感。从 1927 年发表的第一首抒情歌曲算起,由他作曲作词的歌曲不下百首:《寂寞的心》《海边》《你是离我而去了》《在这个夜里》《记得是清早》《我俩犹是昨天的我俩》 …… 光听听歌名,就柔情似水,即便让邓丽君来唱,也是相得益彰的。


上世纪 90 年代开始,一波接一波旧区改造的浪潮,使许多老式里弄陆续遭遇拆除,天潼路 666 弄宝庆里也未能幸免。痛哉惜哉!



转自《档案春秋》


转自《民间历史》网( www.mjlsh.usc.cuhk.edu.hk ),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二维码分享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