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nry Zheng : 望平街和《申报》馆的故事

1989-06-04 作者: 原文 #这样走过 的其它文章
分类:

望平街和《申报》馆的故事


--作者: Henry Zheng

在今天的上海,南起福州路、北到南京东路的山东中路这一段是曾经赫赫有名的望平街,这是一条短短的马路,全长不过百米,但这又是一条名震中外的马路:它的脉搏连着世界的脉搏,中外的动态都从这里发出,传达给广大市民。

09.jpg

昔日望平街

这条街曾是二十世纪上海报业的发源地,林立四周的报馆、嗅觉敏锐的记者、视角独特的编辑、妙笔生花的文人以及天还没亮就排队等待的报贩都在这条街上进出,这曾是上海滩上一道风景。望平街的历史也是一部现代中国报业的发展史,在它繁盛发达的那些年也正是它最不平静的一段时光。

10.jpg

“啦啦啦,啦啦啦,我是卖报的小行家,大风大雨去卖报,一面跑,一面叫,今天的新闻真正好,七个铜板就买两份报。”聂耳的这首《卖报歌》就是为小报童杨碧君而写的,后者当时就是望平街报童大军的一员。

中国现在的报业史可以追溯到清朝戊戌政变的时候。那时全中国只有称为“邸报”的古代报纸。到了清朝末年。这又称为“京报”,“朝报”,专门收集一些官方的文件,如皇帝的圣旨,甚至官员的奏章。当时并没有老百姓发表言论的平台,在戊戌变法之后上海出现了非官方的报纸被称为“新报”,而大多数报馆就开在望平街上。

《申报》是上海历史最悠久,出版时间最长的一种中文报纸。其创办人安纳斯特·美查和兄长菲丽得力克·美查本来是茶叶商人,后来想改行,买办陈莘庚见到《字林西报》馆办的中文报纸《上海新报》销路甚好,就劝说他们办报纸。美查兄弟精通中文,就花了一千六百两银子于 1872 4 30 日创办了《申报》。申报最早为双日刊,不久就改成日报,销路果然不错,于是美查又创办了点石斋印书局。

11.jpg

报馆旧影

《申报》馆原来在山东路 197 号。 1882 年迁到汉口路礼拜堂对面。 1907 年美查回国去了,把《申报》出让给了上海当时报馆的华人经理席裕福,后者以 7.5 万元将全部产业买下,把报馆迁回了山东路。五年之后席又把报纸转让给了史量才。

12.jpg

史量才( 1880 1934

史量才 1880 年出生于江苏江宁。早年随开药方的父亲到上海来闯荡。他十九岁考中秀才,但看到科举制度毫无用处,就改学新学。他曾经投身于报业、学校和铁路。父亲的言传身教培养了他刚正不阿、光明磊落的品性。 1912 年, 32 岁的史量才接管了《申报》,立下了“不偏不倚、言论自由、民众喉舌”的办报方针。

位于铜仁路的史量才故居,今天已经成为市政府翻译机构的办公室。但是在当年,史量才就是在这里酝酿出一个个重大的决策。

13.jpg

他首先改进了印刷上日本买了但是轮转印刷机。每小时可以印刷五六千份。申报管着身房屋原来是一幢两层砖木结构,到 1916 年到 1918 年重新改建为一幢五层的大楼,为《申报》的现代化奠定了基础。报馆从美国进口的最新印刷机。《申报》日销量近五万份,一小时就可以印刷完毕。他还收买自创刊起全部的《申报》、创办《申报月刊》、《申报年鉴》、举办流通图书馆和补习学校等公用事业。

14.jpg

15.jpg

《申报》全国各地的代销处

九一八事变后,《申报》又一改政治上保守谨慎的作风,积极宣传抗日救国。更加趋向于爱国民主。被宋庆龄、蔡元培,杨杏佛等法事主持的中国民权保障同盟的活动作报导,逐渐引起蒋介石及国民党权贵们对史量才《申报》的不满。 1931 11 29 日,蒋介石一度下野,离开南京前夕,秘密下令枪决了著名的“第三党”领袖邓演达。一个月后,宋庆龄得知这一消息,在悲愤交加之中起草了《国民党不再是一个革命集团》的宣言,指着鼻子大骂蒋介石,《申报》刊登了这一宣言、 1932 6-7 月又发表社论《三论剿匪与造匪》。同年报纸又邀请了留法归来的黎烈文主编副刊《自由谈》,请鲁迅、茅盾、巴金、郑振铎、陈望道、叶圣陶等进步作家撰稿,因此深受广大市民的欢迎,在上海影响很大。《申报》的销量迅速增长: 1912 年每天销量是七千份, 1915 年增加到 10 万份, 1928 年达到 14.3 万份。

因为其历史悠久,收入又很广,上海人都称为“老申报”,甚至将新闻纸都成为“申报纸”。

史良才主持的《申报》旗帜鲜明的站在了抗日、民主、进步力量的一边。由于史量才以“手下有一百万读者》有力回敬了蒋介石”手上有一百万兵”的言论,蒋介石被惹恼了。 1934 10 月史量才在浙江海宁被国民党的特务暗杀。从 1912 年接管《申报》到 1934 年遇害,他苦心经营了二十二年,铸就了报业发展史上的一座丰碑。他以生命的代价实现了自己“人有人格、报有报格、国有国格”的做人准则。

16.jpg

蒋介石曾有意拉拢史量才。图为 1931 年南京召开各界领袖会合影,史量才居于右四,旁边是蒋介石。


17.jpg


史量才遇害时乘坐的汽车

18.jpg

报道史量才遇害的特刊

八一三淞沪抗战后上海沦陷。《申报》虽然在租界中,但日军强占了国民党的新闻检查所,租借当局也对报纸的内容加以限制,《申报》只能迁往汉口了,后来上海的抗日报纸都挂了洋商招牌,所以报纸就于 1938 年返回上海。 10 10 号以美商哥伦比亚公司的名义复刊。

19.jpg

1941 年英文《字林西报》编印的上海号名录( Shanghai Directory) 上,《申报》馆位于汉口路 309 号,以美商哥伦比亚出版公司的名义运营

太平洋战争后《申报》被日本海军报道部接管,成为一个汉奸报纸。抗战胜利后,国民党中宣部控制申报,令其停刊,然后再由潘公展等组成管理委员会加入官股。名义上官商合办,实际上成为国民党的官方报纸。 1949 年上海解放后这申报实施了军管。没收官股,保留私人资本,《申报》大楼交给《解放日报》社使用。

《申报》馆在今天的山东中路汉口路口,大门朝东北方向、汉口路和山东路上都有边门,是五层钢筋混凝土结构。占地面积七百三十六平方米,建筑面积三千六百八十平方米,有一百多个房间。这是一幢早期的近代式建筑,外墙檐口下部和壁柱都有花纹,带有新古典主义装饰风格。

20.jpg

大楼现状

二层挑出阳台,栏杆美观,阳台座下又有装饰性的图案,三四楼没有阳台,窗框是长方形的。当年的底层是印刷厂,有排字房、纸版房。二楼是营业厅,平顶带有弧拱,并有石膏花纹,三楼是经理室、董事会、餐厅、会客室。四五楼是图书馆,校对室、照相间,编辑室分布在二三四层都有。 1934 年报馆又向南面扩建,也是五层,将印刷厂等移去,外层用水泥粉刷,磨石子地坪。

21.jpg

1949 年上海解放后这申报实施了军管。没收官股,保留私人资本,《申报》大楼交给《解放日报》社使用。如今底楼改为了一家时尚餐馆。

光阴荏苒,一个世纪的风云过去了。现在的上海地图上已经找不到以“望平街”为名的这条马路了。但是一堆发黄的旧报纸,褪色的老照片见证了望平街的辉煌与精彩。今天站在《申报馆》门口,我们可以感受到中国现代新闻业的丰富内涵和它的厚重历史。

建筑物现今照片由郑超摄影

转自《中国历史建筑保护网》


转自《民间历史》网( www.mjlsh.usc.cuhk.edu.hk ),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二维码分享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