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才能落实“科教兴国”

1999-03-31 作者: 杨东平 原文 #當代中國研究 的其它文章
怎样才能落实“科教兴国”
本届政府在“施政纲领”中提出,要把“科教兴国”作为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基本方针,许多人因政府提出了这一说法而欢欣鼓舞。毫无疑问,教育和科学技术对一个国家的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性,是怎么强调也不过份的。中国政府并非不懂教育和科技的重要性,对这一重要性的认识也是多年来一直用最高级别的词汇写进文件中的。然而,值得思考的是,在政治术语中被置于“战略地位”的教育,经济上靠的是“财政的剩余”,而用学校教师的话来讲,教育其实只是“略占地位”而已。邓小平曾说过,哪怕牺牲一些经济发展的速度也要发展教育。但是,过去二十年来,这一指示似乎并未被真正地贯彻执行。到底什么叫重视教育?许多人民代表满足于文件中的表达,以为在正式文件中增加了一个提法、修改了一个措词,就意味着政府对教育科技的莫大的“重视”。可是,发展教育科技是要花钱的,如果一项重大的发展教育科技的决策得不到相应的拨款支持,那么它在实际生活中的重要性就等于零。

衡量一个国家教育经费基本状况的重要指标是“国家公共教育经费在国民生产总值的比值”。自八十年代以来,中国的这一比重始终在2%上下徘徊,1992年为2.99%。根据1992年制定的《中国教育发展和改革纲要》的规定,到2000年这一比例应达到4%,即便如此也仅相当于九十年代初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水平(4.1%)。然而,自从这一《纲要》开始实施以来,“国家公共教育经费在国民生产总值的比值”却出现了持续下降的态势,1993年为2.76%,1996年只有2.44%,现在看来,要实现《纲要》设定的目标已经不太可能了。同样地,虽然“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口号在中国二十年前就尽人皆知了,但科技投入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值也在大幅度下降。中国的研究与发展支出占GDP的比重,1990年为0.91%,1994年下降到0.56%。而发达国家的这一比例普遍在2%以上,连韩国、巴西和印度也分别达到1.8%、1.1%和0.9%。中国国家财政支出中科学研究支出的比重也呈逐年下降的态势,由1983年的6.1%下降为1992年的3.4%。

中国多年来保持两位数的经济增长,是全世界发展速度最快的国家之一,可是中国的教育和科技投资却一直低于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水平。看起来,关键并不在政府是否提出了“重视”教育科技的提法,而在于掌管政府钱袋的人是否受到这一“国策”的制约。事实上,不管“国策”怎么强调教育和科技的重要性,政府用在教育科技方面的钱总是相对地减少;而公家购置豪华轿车、公费吃喝、公费出国旅游并不是“国策”,却从来不缺经费。经管一个国家的度支与掌握一个家庭的花销一样,需要判断各类支出的重要性及优先顺序。许多农妇可以节衣缩食供养子女上学,相比之下,我们的一些政府官员管理国家的精神境界恐怕是不如农妇们的。

要真正落实科教兴国的战略,就必须增加对教育和科技的投资。至少先要尽快达到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水平,然后还应当争取高出这一水平。各级人民代表应当牢牢地盯住政府的财政预算,严加审查,若达不到“国策”规定的目标,就应追究相关官员的渎职罪。这样才算真正地参政议政,这才是战略眼光,才算确实抓住了战略重点。

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二维码分享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