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则徐澳门巡阅记
[ 1999年第11期 林则徐澳门巡阅记 作者:邱远献 ]
为行使中国政府主权,林钦差巡阅“天朝疆土”澳门
林则徐是我国伟大的爱国者和民族英雄,也是我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160年前(即1839年)9月3日亲自巡阅澳门,不仅在中国近代史上有重大意义,而且也是澳门历史以及中葡关系史上的一件大事。
澳门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1553-1557年间,葡萄牙入据澳门,此后又通过向明朝政府交纳地租和税饷,把澳门变成他们的居留地。1685年,清政府在广州设粤海关以后,允许来粤贸易的西方各国商人,在贸易季节以我们时间到澳门暂住,澳门又逐渐成为葡、亚、荷、英、法、美等西方各国商人的共同居留地。澳门又是广东沿海仅次于虎门海防要地,也是在中国封建闭关政策下了解外部世界的最重要的窗口。在1849年葡萄牙殖民者强占澳门以前,中国对澳门享有完全的主权。明清一直在澳门设置官吏、推行政令、征收关税、驻扎军队,有效地行使统治权。同时,明清政府允许葡人在遵守中国法律的前提下,享有一定的自治权;同意他们自设官吏,管理内部事务,驻扎少量军队,以资自卫;并在贸易上给予优待。当时中国高级官员,为了代表中国行使对澳门的主权,也通过澳门这个窗口。获得关于西方的知识,不断巡阅澳门,并成为一种惯例。
1839年时期的澳门,不仅是以英国为首的西方列强对华走私鸦片的据点,外国鸦片贩子藏身抵抗禁烟的基地,也是各国商人来华贸易的立足点。
林则徐有鉴于澳门的特殊地位,所以1839年3月10日他一到广州上任,便把澳门当作“重灾区”。3月18日林则徐在谕令英国领事义律缴烟之时,就饬令澳门同知密查中外烟贩行踪,并转谕西洋夷目委黎多遵守中国禁烟法令,自行查治。当澳门同知提获烟犯纪亚九,查出澳门山水园晏多尼夷楼公然售卖鸦片后,4月25日,林则徐当即谕令委黎多呈缴夷楼所贮烟土,并拟由省中委员密带纪亚九赴澳指认,还表示:“本大臣、本部臣(西广总督邓廷桢)一俟虎门收缴完竣,即当日赴澳门,一体查办。”6月3日至25日虎门销烟之后,以英国为首的鸦片贩子,并不甘心,一方面利用澳门抵抗禁烟,另一方面于1839年7月7日在九龙尖沙咀制造林维喜血案,并蓄意破坏中国法制,拒交凶手。为了对强横的英国侵略者稍示惩儆,8月16日,林则徐等命令封锁澳门,禁绝柴米食物运入,撤退买办、工人,进而驱逐义律和英人出澳。并与两广总督邓廷桢率员进驻香山县城,8月21日林则徐在致广东巡抚恬良的信中说:“澳门情况日来颇称严肃。”“日来急欲赴澳门一行。”
1839年9月3日上午,林则徐以清朝钦差大臣、两江总督的身份,会同两广总督邓廷桢巡视了澳门。其目的是:争取澳门葡萄牙当局宣布中立;清查华夷户口,搜查囤贮鸦片,以清敝薮;察看民情,抚慰华夷居民。
中国居民“夹道欢呼”,澳门炮台鸣礼炮19响隆重欢迎
林则徐在来前正式通知了澳门葡萄牙当局将赴澳门巡阅。澳门葡萄牙当局十分重视,回禀表示要预设公馆,准备隆重接待。林则徐批示澳门知呈文,嘱转告葡澳当局:“本大臣奉命前来,专为查办公事,凡所驻扎之处,于地方州县,尚不许供应丝毫,况肯令夷人预备乎?该夷等总以恪遵训谕,谨守法度,即为良夷,毋得妄拟趋承,习为华糜。该署丞等务即传谕,严切禁止。”这表现了林则徐勤于国事,刚正廉明的一贯作风。
1839年9月2日,林则徐暨邓廷桢率众离开香山县前往澳门巡阅。
他们在陆上行走108里,在前山寨宿了一夜,澳门同知新驻守在那里。第二天即9月3日,“喜值天时晴雾”,又是林则徐55岁生日(农历七月二十六日)。他怀着既严肃又喜悦的心情,在日样早的时间里,偕邓廷桢率众从前山乘轿南行10里,到莲花茎,8时经关闸入澳门。关闸前,葡澳官兵百名列队欢迎,兵总四人,戎服佩刀,夷兵肩鸟枪,排列道左,队内箫乐齐作,导引入澳。
当地的中国居民在好几个地方搭起了牌楼,用绸花和写满颂词的对联装饰得堂皇雅致,在钦差大臣必经的道路上,人们在家门口和店铺门口摆上香案,上面堆满鲜花等物。这是为了表达他们对林则徐的感恩戴德之心。是他来戒除了他们的恶习,又销毁和禁绝了鸦片,从而将他们从一场死劫中拯救出来。
林则徐经过与实地考察三巴、娘妈阁、南湾各炮台的时候,均受到鸣礼炮19响的隆重欢迎。
驻节莲峰庙,在友好合作的气氛中中葡官员进行会谈
9月3日上午8时,林则徐一行到达望厦村后的莲峰庙,在那里驻节,会见澳葡官员。莲峰庙原是一座禅院梵刹,是澳门三大古刹之一。该庙入门正堂门楣上挂着1602年题刻的“中外流恩”的牌匾。在昔日,这里通常是华人商贾议事和中国官员驻节的处所。
本来城中的议事亭,是当时澳葡市政机构,在历史上曾作为中葡官员会谈的场所。在事前澳门当局打算在这里“预设公馆,虔洁铺陈,恭迎大宪驾临”。但林则徐对这次巡阅的要求是严禁华奢,不允澳葡当局隆重接待,因而澳葡当局放弃了在议事亭的接待计划,而以莲峰庙作为驻节和中葡官员会谈的场所。这可谓林则徐下车伊始便申明禁令和高洁廉明雷历风行的作风。
莲峰庙祀关圣,林则徐先在诸神前行香。之后用一张木神台作临时办公桌,接见澳葡理事官和葡官员。澳葡理事官和葡官员进见时,“免冠曲身,意甚恭谨”。林钦差申明为维护中葡友好关系:(一)澳门不准囤藏鸦片等违禁品;(二)澳门不得收容通缉犯;(三)澳门要驱逐卖买鸦片烟犯和走私贩。葡方官员“点头领会”,表示遵守,并通过翻译声称:我们“仰沐天朝恩德二百余年,长保子孙,共安乐利,心中感激出于至诚,何敢自外生成,有于法纪。现在随日官宪驱逐卖烟奸夷,亦属会内当为之事。”
林则徐结束同葡方官员谈话时,当即赠送葡官员以绫绸、折扇、茶叶和冰糖等礼物,对葡兵则赏以牛、羊、酒、面、腊肉等物,洋银400元。并与澳门订立贸易章程,每年运入澳门茶叶连箱给50万斤,以3年为约。葡方官员“再辞乃委”,“以手柱额者三,敬谨退出”。
会谈进行了半个小时,自始至终,气氛热烈。体现了澳葡当局与中国的友好合作关系,在中葡关系史上写下了友好合作的一页。
澳门历史上中葡合作的首次正式人口普查
林则徐为了“一体查办”澳门鸦片,切实维护澳门主权,十分重视加强对澳门的户口管理,行使行政主权。
澳门究竟当时有多少户口?根据关天培在1835年1月(道光十四年十二月)的统计,住在澳门的我国人共五百余家,男丁一千余人,黑夷奴二百余人,英国人十九人,美国一、二人,法国七、八人。
4年之后有什么变化呢?林则徐在巡阅澳门之前,委派佛山同知刘开域、澳门同知蒋立昂、香山县知县三福、香山县县丞彭邦晦等,在澳门“仿照编查保甲之法,将通澳华一体按户编查,毋许遗漏,并请同该夷目(指葡澳当局)搜查夷楼有无囤贮鸦片。”全澳进行户口登记得到了葡澳当局的积极配合,经过认真仔细普查,当时全澳共有华人1772户,7033人;葡萄牙人727户、5612人。此外还有英国人57户,因流动性大,没有统计出人口实数。合起来,澳门人口总数为12000余人至13000人之间。这是澳门历史上的首次正式人口普查。
林则徐在掌握基本情况后,于1839年6月5日关于《杜绝鸦片章程》中议定:“照得本大臣,部党昨将澳门华夷一体编查保甲,业经派委该丞等会同妥办在案。”
林则徐亲临澳门巡视,抽查户口,责禁鸦片,自然是个重点。9月3日上午9时再次从莲峰庙出发后,入三巴门,经关前街、妈阁庙到夷商聚居的南湾一带,林则徐“督率随关抽查夷楼民屋”,看户口是否与登记的相符。林则徐这种点面结合,重点抽查的结果,其实际情况,均与册造相符。后又复加访察,该西洋夷楼实无存贮烟土情事。
这是一系列精确的数字,不但在当年禁烟运动中有实用价值,时至今日,也是中、外研究澳门历史者不能忽视的数据。是中葡合法的一次具有历史价值的人口普查。
为了进一步搞好对澳门的行政管理,林则徐根据澳门人口普查的经验,还计划今后“于每年秋间,照查现在编查之法,激饬澳门同知,督同香山驻澳县丞,编查一次,造册通详,再由督抚两司(总督、巡抚、按察使、布政布)分年轮替,前往抽查”。
林则徐强化中国对澳门的户籍管理,是行使国家主权具有深远意义的措施。他给道光帝的《巡阅澳门情形折》中,把自己的上述想法报告给了道光帝。可惜的是,道光帝认为“该处华夷杂丛,保甲之法难以施之,夷人且由日知县丞每岁编查,恐有名无实,易滋流弊。至督抚两司分年轮往抽查之外,亦涉烦锁。”未予批准。
视察澳门的城市风貌,体会澳门的风土人情
林则徐巡视澳门所经过的地方,除了当年外国人居住的集中地区,也是鸦片走私贩卖的中心地域之外,还有一些地方是澳门当年主要的商业和文化中心。譬如花王堂、三巴门教堂、风顺堂。大炮台是当年澳葡最有名的宗教建筑,军事设施。三巴门教堂即圣保禄教堂,曾被誉为“东方的梵蒂冈”,1835年大火之后留下的牌坊仍是那么气势雄伟。澳门是天主教东方传布的中心,这些宗教及军事建筑是澳葡和外国人举行重大活动和仪式的场所。又如英前街等澳门的商业枢纽,昔日名行府店云集,四方行旅出入,车水马龙,熙来攘往。
林则徐要了解澳门,就得视察澳门最主要的、最具表象的城市风貌,体会澳门的风土人情。9月3日通过巡阅,他对澳门中西文化交汇的城市有了初步的认识。
他在日记中写道:“凡夷楼大都在目矣。夷人好治宅,重楼叠层,多至三层,纟肃 闼绿牌,望如金碧。是日无论男妇,皆倚填衢而观,惜夷服太觉不类。其男浑身包裹紧密,短褐长腿,如演剧扮作狐、兔等兽之形。其帽圆而长,颇似皂役,虽暑月亦多用毛绒之类为之,帽里每藏汗巾数条,见所尊则摘帽敛手为礼。其发多卷,又剪去长者,仅留数寸。须本多鬓,乃或其中,而留一道卷毛,骤见能令人骇,粤人呼为鬼子,良非诋。更有一种鬼奴,谓之黑鬼,乃谟鲁国人,皆供夷人使用者,其黑有过于漆,天生使然也。妇女头发或分梳两道,或三道,皆无高鬓。衣则上面露胸,下面重裙。婚配皆由男女同择,不避同姓,真夷俗也。”可见,林则徐充分利用亲自巡阅澳门的机会,对西方人的屋寓、服色、发式装饰、礼仪、婚配等情况,无不一一认真观察,可谓细致而周详。
林则徐在巡视澳门过程中及其在此前后,充分利用澳门这个窗口,开启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新思潮。这也是他“欲制外夷者,必先悉夷情始”的一次重要的实践。他自己说过:“所得夷情,实为不少,制驭准备之方,多因此出。”当年,澳门出版的《广州周报》评论道:“中国官府全不知道外国之政事,又少有人告知外国事务”,“至今仍旧不知西边”,“骄傲自足,推慢各种蛮夷,不加考究。惟林总督行事全考上相反”。
林则徐巡阅澳门,从上午8时至11时,前后共3个小时,整个视查中,葡方的一一合作,3小时之巡视极一时之盛,林则徐等由南湾返前山,澳葡首领恭送玉关闸。林则徐等回到前山寨用午饭。饭后他们沿着同样的路线往北走,但不久就被暴风雨所阻。他们在离前山寨40里远的郑氏祠避雨。由于大雨使山路难以通行,林则徐、邓廷桢便在雍陌林中留宿了一夜,次日返回香山县。
林公丰功伟绩,永远值得人们纪念和崇敬
林则徐巡阅澳门后,及时于9月18日写了《巡阅澳门情形折》,向道光帝汇报了“巡视澳之实在情形”,“此次因查办鸦片,执法綦严,澳夷震慑天威,是以倍形逊顺。”10月11日,奏折送到了北京,道光帝看过之后,批“知道了”3个字。
林则徐是清朝历史上唯一以钦差大臣身份巡阅澳门的官员。前后时间虽仅有3小时,但他以清朝皇帝代表的身份,体现了当时中国政府对澳门主权管理的高度重视。同时还起到了争取澳葡当局中立服从中国法律、孤立打击英国侵略者、增强中国在外交上是一次成功的突破。在巡阅澳门期间,他拒绝一切礼品,在澳门葡人和其他外国人中间留下了极为深刻的良好印象。澳门炮台鸣礼炮19响,表达了极为尊重的“大礼”。当地中国居民,更是“感恩戴德”,“夹道欢呼”,大大增强了向心力和热爱祖国之情。
为了缅怀林则徐的丰功伟绩,1989年,在纪念林则徐巡阅澳门150周年的日子里,经澳门新闻文化界人士倡仪,莲峰庙值理会主席龚树根在众值理的支持下,在当年林则徐驻节,会见澳葡当局官员的莲峰庙前,建立了林则徐像,以供后人瞻仰。
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