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年前中科院首次民主选举学部委员纪实

1999-11-15 作者: 薛攀皋 原文 #炎黄春秋 的其它文章

[ 1999年第11期 20年前中科院首次民主选举学部委员纪实 作者:薛攀皋 ]

1979年7月10日,国务院批准中国科学院关于增补学部委员的报告和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增补办法。随后,原有学部委员在不受行政干预的情况下,按照规定的程序,充分行使民主权利,通过无记名投票,差额选举出283名新的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后改为中国科学院院士)。这是20年前,中国科学界实事求是进行改革取得的成果之一。

新中国诞生后一个月即1949年11月1日,中国科学院在北京成立。中国科学院不但是国家最高的科学研究机构,同时,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组织法》的规定,她又是组成政务院的政府部门之一。它与教育部、文化部、卫生部和出版总署一起,受政务院文化教育委员会指导。1954年,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政务院改为国务院,中国科学院不再是政府部门之一,但仍然受国务院领导。

中国科学院成立后,就开始探索适应科学发展规律,按照科研机构的特点,不断改进领导方法,建立相应的学术领导和科研组织管理制度或模式。1953年11月19日,中国共产党中国科学院党组向中共中央提出关于目前科学院工作的基本情况和今后工作任务的报告;1954年1月28日,郭沫若院长在政务院204次政务会议上,作《关于中国科学院的基本情况和今后工作任务的报告》。这两个报告的内容基本相同。1954年1月和3月,政务院和中共中央分别批准了中国科学院的报告。中共中央还将中国科学院的报告批转中央和政务院各部门以及各省、市、自治区党委就科学研究的重要性、尊重科学家、正确对待知识分子、为他们创造良好的科研工作条件与环境等方面,作了很长的批示。这是新中国建立后,中共中央有关科学研究工作的第一个政策性文件,对中国科学事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国科学院在上述两个报告中都提出了依靠科学家的集体进行学术领导的问题,建议成立学部,邀请院内外优秀科学家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学部分工对中国科学院所属的研究机构进行学术领导。

两个报告获准后,着手建立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制度,并准备将来向建立院士制度过渡。经过一年多筹备,1955年6月召开了中国科学院学部成立大会。当时设有物理学数学化学、生物学地学、技术科学和哲学社会科学等四个学部,国内233名优秀科学家被选聘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1957年,物理学数学化学部改为数学物理学化学部;生物学地学部分为生物学部与地学部。不久,哲学社会科学部划归中共中央宣传部领导(它后来发展成中国社会科学院)。同时,又增补了21名学部委员。这两批选聘的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虽然经过了科学家提名推荐的程序,但最后是由中央有关党政部门协商决定的。

学部成立后在中国科学院院委会领导下,团结全国科学家,在编制国家科学技术长远发展规划,评定全国自然科学奖励项目,审议中国科学院研究机构的设置及其方向任务,协调研究工作,组织全国性或国际的学术活动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为促进我国科学技术的进步与发展,推动国际科学合作与交流,做出应有的贡献。学部的工作受到国内外科学界的重视,在国际上也有一定影响。

好景不长,由于“左”的思想影响,特别是反右派斗争运动之后,中国知识分子的阶级属性被重新界定,戴上了资产阶级的帽子。知识分子政策的摇摆,使中国科学院学部的活动几起几落。从那时起,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再也没有增补过;原定的建立院士制度从此也不提了。

1966年“文化大革命”爆发,摧残文化,摧残科学,摧残知识分子。特别是1967年1月,上海市夺权风暴席卷全国,中国科学院北京地区的造反派联合夺取了中国科学院的领导权。他们在夺权后的第一号通告(1967年1月24日)中,即宣布撤销中国科学院学部,诬学部是中国科学院执行反革命修正主义科研路线,走“专家路线”,实行“专家治院”的产物,学部的一切活动被迫停止。接着,在全国各地各部门的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都因“反动学术权威”的罪名受到批判斗争,一批学部委员被残酷迫害致死。

带给所有人的共同损失,是时间的损失。至十年动乱结束时,原有190名自然科学方面的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中,三分之一以上已经作古,其余近三分之二的学部委员,平均年龄已超过73岁,许多人年老体弱多病,行动不便。原有的四个学部的领导机构——常务委员会及其主任、副主任、残缺不全,其中数学物理学化学部和生物学部的正副主任全部谢世。

粉碎“四人帮”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决定,从1979年起把全党的工作中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中国科学院党组不失时机地决定实现战略转移,把全院工作中心转到科学研究上来,加强科研现代化建设,更好地为实现四个现代化服务。

1979年1月15日,中央同意恢复中国科学院学部的活动。1月26日,学部委员春节座谈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王震、方毅、邓颖超出席讲话。人民日报在报道中公布了到会的学部委员名单,在客观上起到了为学部和学部委员平反和恢复名誉的作用。春节前夕,中国科学院党组会议决定由副院长钱三强全面负责筹备增补学部委员以及学部的恢复重建工作。

1979年3月29日,中国科学院给中共中央、国务院呈送《关于中国科学院学部工作和院长、副院长等有关问题的请示》。其中包括增补学部委员,充实健全学部机构、修订学部章程,充分发挥学部委员的作用、建议由学部委员推选中国科学院院长副院长、筹备召开第四次学部委员大会等四个问题。《请示》勾划了重建学部工作的主要框架及其指导思想,其中最主要的是:(1)更加强调发挥学部委员和科学家的作用,使领导的决策能适应科学发展的形势;(2)民主选举增补新的学部委员。增补工作要注意充分发挥民主,事先要商定学部委员的增补办法;(3)院长、副院长的民主推选,对于发扬民主,促进我国科学事业的繁荣兴旺,会起到良好的影响。当年5月4日,中央和国务院同意这个请示报告,有的中央领导同志还指出:这是一件较大的改进工作。

为了使增补学部委员的工作有章可循并有序进行,经原有学部委员充分讨论不断修改完善,最后由中国科学院院务会议通过并报请国务院批准的《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增补办法》出台。

《办法》规定增补学部委员工作分为推荐、筛选、评审和选举等四个步骤。

一、推荐:原有学部委员可直接推荐候选人,但必须有两名学部委员推荐,才能成为有效候选人。此外,国务院各部委、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国科学院和各省、市、自治区直属的研究机构、高等学校,中国科协直属的学会,按系统向其推荐本单位、本学会的人选。

二、筛选:各主管部门对所属单位、学会推荐的人进行筛选后,向中国科学院推荐候选人。

三、评审:原有学部委员分学部对学部委员直接推荐的各主管部门筛选的有效候选人一一进行评审、预选,最后商定正式候选人名单。

四、选举:原有学部委员按差额选举原则,实行无记名投票。

当选名单经中国科学院院务会议核实后,报请国务院审批。

这里需要特别说明的是,关于“推荐”这一步骤之中,为什么《办法》规定既可由原有学部委员直接推荐,又可按组织系统推荐呢?当时作出这样一个两者结合相互补充的规定,是出于以下考虑:一是“文革”十年,全国科研工作正常秩序受到严重破坏,学术交流活动无法进行,大多数科学刊物停止出版,科学著作很少问世,科学界处于被隔绝的状态,即使对本门学科、本专业领域的动态也缺乏全面了解;二是在国防、部队系统工作的研究人员,因工作保密关系,长期埋名隐姓,不能与地方交流或公开发表研究论文报告。他们的成就与贡献更难为外人所了解。采取《办法》规定的这两条途径推荐候选人,恰恰可以弥补上述的缺陷。

原以为这是在当时特定历史背景下采取的权宜之计,所以在中国科学院向国务院的《请示》中,还特别说明了这一条只适用于1979年开始的这一次增补学部委员的工作。也许是这两条途径相结合推荐候选人的办法有其可取之处,它竟然一直沿用于后来历届的学部委员和院士的增选中。这当然是后来的事情了。

1979年7月10日,国务院同意中国科学院呈报的关于《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增补工作的报告》和《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增补办法》,并批转各省、市、自治区,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总政治部、国防科委、国防工办等执行。中国科学院的《报告》,除了扼要阐述中国科学院学部的性质与作用,学部委员人选的条件,增选名额等等之外,再次强调了学部委员产生办法的改革。《报告》说:原有学部委员是在协商的基础上报请国务院批准后,由科学院聘任的。这次增补学部委员拟由现有学部委员投票选举,由科学院报国务院批准。

对这次增补学部委员工作,各部门,各省、市、自治区都很重视,由学部委员直接推荐以及各部门、各地按组织系统筛选推荐的人选,超过1100人(不重复统计)。按《办法》有关规定,对推荐材料进行审查,经学部主任、部主任、代主任联席会议确认的实际有效的推荐人选共996人。

对被推荐人选的评审工作,分别由各学部组织进行,工作量很大。许多学部委员不顾年老体弱,认真审阅材料,提出意见。评审分两阶段进行。第一阶段是通讯评审。每位学部委员在仔细审查被推荐人选的推荐材料及其代表作(研究论文、报告、论著)的基础上,提出可以考虑做为正式候选人的名单;第二阶段,原有学部委员于1980年3月28日至4月2日,集中北京,分学部集体评审,并在民主协商之后,按差额选举的原则,提出了总共367人的正式候选人名单(经国务院批准增补的名额为330人)。

1980年11月26日,学部委员进行无记名投票选举。投票结果获半数以上选票的候选人有283人(比原定增补330人少47人),加上原有学部委员117人,使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总数刚好达到400人。

当选的新的学部委员名单报请审批时,产生了小的周折。

民主选举的结果经各学部主任、副主任、代主任联席会议确认以及中国科学院院长办公会议核查后,中国科学院于1981年1月24日向中央报送《关于呈请审批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增补名单的报告》。

1月29日,中共中央书记处讨论中国科学院的报告时认为,在学部委员中要增加一些有真才实学的中青年科学工作者,学部委员的名额也可以多一点。当天,方毅同志在退给中国科学院的报告上签署:书记处今日已讨论过,请科学院遵照讨论意见研究再报。

对中共中央书记处的意见,可以有两种不同的处理方法。一种是由党政部门对当选名单进行调整;另一种是尊重民主选举的结果,向中央说明情况,提出可行的补救措施或办法。中国科学院选择了后者。当时科学院领导考虑到这是学部有史以来,首次民主选举产生新的学部委员,而且增补名单是按照国务院批准的增补办法所规定的程序产生的。抛开了增补办法的程序,由党政部门予以调整是不可取的;同时,按增补办法的程序进行补救,又非短期内所能完成。为此,中国科学院于3月2日上送一份同样标题的报告。报告说,在这次增补工作中,虽然注意并努力解决学部委员的年轻化问题,补选了一批55岁以下的中年科学家,但他们的人数仅占新增补学部委员总人数的百分之十四,比例太小。此外,这次增补学部委员的名额,比原定增补的名额少四十余人。有些学科领域的候选人没有当选;已当选的,各学科人数不平衡,也需要陆续补选若干学部委员。中央书记处的指示,我们完全同意。但是按照国务院批准的增补办法所规定的程序,增选学部委员需要较长时间,而且不通过全体学部委员会议协商,意见很难集中。因此,拟在今年4月召开的学部委员大会上,讨论增补一些中年科学家当学部委员的问题,并切实落实,逐步使学部委员年轻化。

中央也充分尊重民主选举的结果,没有要求科学院对增补名单进行调整。国务院于3月23日批准了中国科学院第二次《关于呈请审批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增补名单的报告》。3月29日,新华社播发了中国科学院新增补的283名学部委员名单。

经过增补,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400人的平均年龄为62.8岁,虽然偏高,但比原有学部委员平均年龄小了近10.5岁;其中,50岁以下的18人,最小的41岁;女学部委员由原来只有1人增加到15人。学部委员的专业范围更加广泛,包括了过去在国内是空白薄弱的学科和新兴的科学技术领域。代表性也较以往广泛,分属于25个部门。

学部委员增补工作结束后,中国科学院第四次学部委员大会于1981年5月11日至20日举行。邓小平、彭真、邓颖超、胡耀邦、赵紫阳、王震、韦国清、乌兰夫、方毅、王任重、薄一波、陆定一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出席了开幕式,在会前接见全体学部委员并合影留念。5月19日上午,全体学部委员选举中国科学院主席团,随后由主席团推选出严济慈、李昌、吴仲华三人为执行主席,以及中国科学院院长卢嘉锡,副院长钱三强、胡克实、冯德培、李薰、严东生和叶笃正。

5月20日上午,中共中央书记处邀请全体与会学部委员到中南海参观并座谈。总书记胡耀邦同志在座谈会上讲话,他说这次大会选出了新的领导机构,是我国科学史上的一件大事,很值得庆贺。他殷切希望全国科学家奋发图强,深入实际找任务,以主人翁的姿态干工作。

在1979年7月开始的这一学部委员增补工作,原有的学部委员在不受行政干预的情况下独立思考,从对科学事业的全局利益的责任感出发,充分行使学部委员民主权利,投票选举产生新的学部委员,不能仅仅看做是一件孤立的具体事件。它是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恢复实事求是优良传统,改变观念的必然结果。它是我国科学界改革和民主生活中的大事,其影响超过增补工作本身。

(责任编辑:洛 松)


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二维码分享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