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年学者话龙
[ 1999年第12期 龙年学者话龙 作者:魏亦胄 ]
2000年恰是中国龙年,公元千年与龙年相逢,三千年一次,对于以“龙的传人”自谓的炎黄子孙说来,自然视之为喜上加喜。在这个当口,笔者有幸于不久前出席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在上海主办的“龙文化与民族精神”学术研讨会,聆听数十位学者谈龙,颇受教益。今不避鹦鹉学舌之嫌,摘其要者,奉献给未能与会之读者。
由来已久的龙崇拜
龙的形象在中国的文化传统中,源远流长,根深蒂固。但是,近代生物科学告诉我们,当今人们心目中的那种形象的龙,自地球有人类以来就不曾有过。它与地质年代中生代曾经繁盛并灭绝的恐龙是两码事。
学者们认为,龙的起源与发展,是与中国文明的起源、发展大致同步的。而且龙和中国文明的起源一样,是多源的又是归于一统的。
近十多年来的考古发现,距今8000年黄土堆塑的北方(阜新)查海龙、距今6000年蚌壳摆塑的中原濮阳龙、距今6000年卵石摆塑的南方(黄梅)焦墩龙,以及许多带有龙图像陶器的出土,都证明了中国在史前时代的若干文化区系,已有了对龙的崇拜。
殷商时代是中国古文明的最重要的成熟期,龙字在甲骨文中的反复出现,可以证明龙的概念已在这个时期形成;出土的青铜礼器、玉礼器、漆器上的龙纹装饰,又证明了龙的形象这时已趋于定型。
龙是多民族结合的标志
龙崇拜源自图腾崇拜。
马克思在《摩尔根〈古代社会〉一书摘要》中指出:“原始人认为,自己的民族都源于某一种动物、植物或自然物,并以之为图腾。图腾是神化了的祖先,是民族的保护者。”美洲和澳洲大陆的先住民族大多数都以动植物作为氏族的图腾。我国上古的先民也不例外。他们从渔猎生活过渡到农耕放牧时期,由于生产力极其低下,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又微乎其微,在人的生存主要是依靠自然界恩赐的情况下,极易对某种动物、植物或自然现象产生精神崇拜,相信它具有神奇的力量,能够给本氏族消灾降福。
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图腾。《左传·昭公十七年》载:“昔者,黄帝氏以云记,故为云师而云名;炎帝氏以火记,故为火神而火名;共工氏以水记,故为水师而水名;太昊氏以龙记,故为龙师而龙名……”这里所说的云、火、水、龙,就是不同氏族的崇拜物。
有的学者认为,在中国,华夏形成之前,各部族的图腾形形色色,或为蛇,或为鸟,或为牛,或为马,或为犬,或为鱼,而以炎帝部族的“人身牛首”,黄帝部族的“龙首人身”的影响最大,而神话传说中,早于炎帝和黄帝的最伟大的两位英雄──女娲是“人头蛇身”,伏羲是“蛇身人首”。这说明龙、蛇在原始先民的观念中,具有相当崇高的地位。
闻一多先生说:“大概图腾未合并以前,所谓龙者,只是一种大蛇,这种蛇的名字便叫‘龙’。后来,有一个以这种大蛇为图腾的族团兼并吸收了许多别的形形色色的图腾族团,大蛇这才接受了兽类的四脚,马的头,鬣的尾,鹿的角,狗的爪,鱼的鳞和须……于是便成为我们现在知道的龙了。”
直至今日,神州广袤的大地上,各族人民中都保留着几乎相同的龙崇拜:彝族传说中造人的女神赛依列是龙的女儿;壮族、布依族、水族、侗族喜欢舞龙,苗族、土家族、傣族举行龙舟赛,白族、纳西族有龙王庙会,哈尼族、基诺族等祭龙树和祭大龙,独龙族则以龙区分12个节令……
龙的社会角色的演变
最初的龙主要是“自然崇拜”的产物,至夏商周三代,龙还只是被视为能兴云雨、利万物的灵物。人们或把麟、凤、龟、龙合称为“四灵”,或把青龙、白虎、朱雀、玄武视为四方之神。
随着秦帝国的建立,人民自己塑造的龙,竟变成了封建帝王权力的象征,神圣不可侵犯。秦始皇宣布自己是龙的化身,被称为“祖龙”。接着汉高祖刘邦也自称是龙所感生,于是,皇帝自命为“真龙天子”,“龙”字逐渐为皇室所垄断。
南宋元明清帝王对龙的垄断达到了登峰造极的程度,竟下令规定“龙”的使用范围,禁忌重重,把龙抬到吓人的地步,借以愚弄人民,巩固其封建统治。
封建社会造龙运动达到无以复加程度的最好证明,是北京的故宫。据有人统计,仅故宫太和殿内外的龙纹、龙雕塑等各种形式的龙,即有13844条之多。这里成了龙的海洋,龙的世界。
这就是龙被封建统治者霸占、龙文化被封建统治者玷污的一段历史。
但是,有的学者指出,尽管历代封建统治者通过各种措施,限制民间使用龙纹特别是黄龙,民间的龙文化并没有因此而消失,在皇宫之外的社会生活中,尤其在平民的心目中,多种形象的龙仍在活动着,形成了宫廷龙与民间龙并存的局面。在民间信仰中,把龙视为祥瑞的传统看法,一直被保留下来;以龙命名的山川、河流、城阜、村庄,不计其数;农历十二生肖中的龙、蛇(小龙)不被更换,谁也就无法剥夺平民百姓占有的资格;至于赛龙舟、舞龙等普天同乐的活动,更是由古至今连绵不绝了。
帝王垄断终于随着帝制的消亡而消亡,龙却留了下来,还龙于民。留给今人的任务是:剔除龙文化中的糟粕,发扬阳刚威武、腾飞图强的龙的精神。
龙文化研究的意义
龙文化是中华民族的一个伟大创造,它具有极强的生命力。龙文化融化在民族的意识中,融化在大众的民俗中,又通过各种形式表现在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这种民族意识的认同,是一种潜在的凝聚力。即便是漂泊海外的游子,仍愿意以龙作为自己的标志,想到龙,团结自强;想到龙,心向祖国。
有的学者则从龙文化的形成,阐发研究龙文化的意义。说中国龙的复合形态,是中国人运用综合思维对多种动物进行兼容并蓄的成果。中国人的文化兼容心理和综合思维创造了中国龙的独特形态,所以可以说兼容与综合是龙文化的主体精神,是中华文化生生不息的优良传统。研究它,发扬它,对中华文化在新的世纪的继续发展,无疑是有重大意义的。
(责任编辑 程 度)
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