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牌坊 三个时代的缩影

2000-03-15 作者: 赵友慈 原文 #炎黄春秋 的其它文章

[ 2000年第3期 一座牌坊 三个时代的缩影 作者:赵友慈 ]

进入中山公园的南大门,便有一座高大的汉白玉牌坊矗立在人们的眼前。牌坊气势宏伟,造型精美,四柱、三楼、蓝瓦、庑殿顶式,正楼阁坊上刻有“保卫和平”四个镏金大字。游人常常在此驻足,欣赏品味,摄影留念。

这座牌坊的身世极不寻常,它饱经风雨,历尽沧桑,是中国近百年荣辱悲欢的见证。

在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中,中国人击毙德国驻华公使克林德,掀起轩然大波,清朝政府派亲王赴德“谢罪”,建立克林德牌坊,为他竖碑铭志

1894年甲午战争前后,山东省兴起义和拳,烧教堂,杀洋教士,乃至仇视一切洋东西,斗争锋芒直指外国侵略势力。清政府采取“剿”的办法,曾派袁世凯到山东,与德国侵略军和教会武装联合,杀戮大批拳民。这更激起了人民的反抗,到1900年春,反帝爱国运动遍及长城内外和黄河中下游广大地区。

西方列强要求清政府加紧镇压,1900年4月,英国政府声明:如在两个月内不能剿平义和拳,它就要像第二次鸦片战争时那样,以“铁手钢肠”向义和拳“问罪”。

6月,清政府眼见义和拳的熊熊烈火,已成燎原之势,无法扑灭了,不得不改用“抚”的策略,承认其合法,并更名为义和团。大批团民拥入北京,许多士兵也纷纷加入,各城门和交通路口义和团日夜盘查,官府衙门、贵族住宅、甚至皇宫都有义和团入驻。各国使馆人员和外国传教士,忧心忡忡,惶惶不可终日。

列强见清廷已控制不了局势,决定直接出兵镇压义和团。在天津租界,英、美、法、德、俄、日本、意大利、奥地利八国组成联军,并于6月10日由英国海军中将西摩尔率领,径直向北京进犯。

面对外国军队的入侵,是战是和,清廷开了四天御前会议,慈禧最后站在了主战派一边。清政府于6月21日,发布宣战诏书,声称:“与其苟且图存,贻羞万古,孰若大张挞伐,一决雌雄。”

对外宣战的两天前,6月19日,清政府照会各国驻华公使,于24小时内离开北京。当晚,各国公使联名函覆总理各国事务衙门,请求延期离京,并要求次日上午九时答覆。届时,各国公使未见覆文,德国公使克林德不愿中国人讥其恐惧而气势汹汹地去总理各国事务衙门抗议。当他乘轿行至东单总布胡同西口时,适遇端王载漪的虎神营章京安海率队巡街,安海警告克林德停轿,克林德不理,安海举枪对准轿子,而克林德已开枪,安海躲过,即发一枪,将克林德击毙。

此前,克林德的双手已沾满中国人的鲜血。6月14日,义和团从德国使馆前经过,克林德指使德国士兵开枪,打死无辜团民二十多人。今天他被中国人击毙,原本罪有应得。可是,这一事件却成了列强特别是德国,与清政府“议和”时,威胁、勒索的重要借口。

8月14日,八国联军攻入北京城,无数民众遭屠杀,抢劫不止,皇宫、颐和园、三海及大量民宅被卷掠,仅法军统帅佛尔雷就劫掠珍宝40箱,日军掠夺户部所存库银数百万镑,侵略军从颐和园抢掠的东西,用骆驼运往天津,连运数月。

到9月中旬,联军不断增兵至10万之众,由德国将领瓦德西统率,东占山海关,南犯保定,北侵张家口,西扰娘子关。俄国则单独出兵17万人,侵扰我国东北。侵略军所到之处,烧杀抢掠,无恶不作,屠杀义和团民不计其数。

12月22日,公使团(除前述八国外,又加上荷兰、比利时和西班牙)提出“议和大纲”12条。条件之苛刻、对中国主权和社会危害之烈,都是前所未有。被侵略者吓破了胆、求降心切的慈禧,均一一“照允”。翌年9月7日,签订了几乎使中国主权丧失殆尽的《辛丑条约》。

条约的第一条及附件二、三,都是与克林德被杀有关的内容:“钦派醇亲王载沣为头等专使大臣赴大德国大皇帝前,代表大清国大皇帝暨国家惋惜之意。”“在遇害处所,竖立铭志之碑,与克大使品位相配,列叙大清国大皇帝惋惜凶事之旨。”条约的第二条也与此有关:将击毙克林德的虎神营统领、支持过义和团的端王载漪定为死罪,由于他是亲王,免其死罪,发配新疆,永远监禁,永不减免。

从此时起,视为中华民族耻辱的“克林德”牌坊,在北京的大街上耀武扬威了18年。直到1918年,它才改名、易地。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谓之“公理战胜”。“克林德”牌坊改为“公理战胜”牌坊。实际并未改变中国受欺凌的地位,从而爆发了“五四”爱国运动

1914年6月28日,奥匈帝国皇储斐迪南在塞尔维亚的萨拉热窝遇刺身亡。7月28日,奥对塞宣战。随后,德国、土耳其、保加利亚等国参战,与奥结成同盟国;与此同时,法、英、俄、美、日本等国也先后参战,称为协约国,与同盟国相对抗。仅三个月,奥、匈冲突就发展为第一次世界大战,战火从欧洲蔓延到亚洲、非洲和美洲,共有33个国家分别加入两大军事集团。经过四年多厮杀,1918年11月11日,以同盟国失败宣告战争结束。这次大战,死伤三千余万人,经济损失三千三百多亿美元,给参战国人民造成了深重灾难。

战争结束后,协约国大肆宣传,“公理战胜,强权失败”。由于中国于1917年宣布参战,参加协约国集团,也是战胜国。战争胜利的消息传来,举国欢腾,北京举行了形式多样的庆祝活动。“克林德”牌坊被拆除,改名为“公理战胜”牌坊,并移到中央公园,即今天的中山公园。

大战结束后,为了讨论处理战后问题,1919年1月18日,协约国的27个国家在法国巴黎的凡尔赛宫召开和平会议。中国也以战胜国资格派专使团参加会议。专使团的成员是:陆征祥(北洋政府外交总长)、顾维钧(驻美公使)、施肇基(驻英公使)、魏宸组(驻比公使)、王正廷(南方军政府代表)。陆为首席代表,王为第二代表。专使团向会议提出七项“希望条件”:废弃势力范围、撤退外国军队巡警、裁撤外国邮局及有线无线电报机构、撤消领事裁判权、归还租借地、归还租界和关税自由权。后又提出取消1915年与日本签订的不平等条约——“二十一条”。由美、英、法、意四国政府首脑组成的和会最高会议,以中国的上述要求“不在和平会议权限之内”为由,拒绝讨论。

接着,中国代表又提出处置山东问题,即要求日本将在大战中夺取的德国在山东的特权归还我国。讨论这个问题时,日本代表公布了1917年初,日与美、法、俄、意四国背着中国签订的承认日本承袭德国在山东所有权益的秘密谅解协定。中国代表据理力争,指出,中国参战时,即已宣布废除过去与德国签订的一切条约。但是,帝国主义列强为了保护各自的既得利益,决定牺牲中国。他们在邀请日本代表参加、不让中国代表出席的最高会议上,将由日本承袭德国在山东权益的内容写进了《凡尔赛和约》。

“和约”中称:“德国将按照1898年3月6日与中国所订条约及关于山东省之其它文件,所获得之一切权利、所有权名义及特权,其中以关于胶州领土、铁路、矿产及海底电线为尤要,放弃以与日本。”“在胶州领土内之德国国有动产及不动产,关于该领土德国因直接或间接负担费用实施工程或改良而得以要求之一切权利,均为日本获得。”“德国应将关于胶州领土内之民政、军政、财政、司法或其它各项档案、登记册、地图、证券及各种文件,无论存放何处,自本约实行起三个月内移交日本。”

“和约”的上述条款,对中国来说,实为丧权辱国,不能不激起全国人民的强烈反对,从而引发了“外争主权,内除国贼”的“五四”爱国运动。

中国政府慑于全国人民的压力,没敢在“和约”上签字。北京中山公园内那个令中国人尴尬的“公理战胜”碑坊,却保留了下来。这完全应了陈独秀1919年5月在一篇《随感录》中所写的:“巴黎的和会,各国都重在本国的权利。什么公理,什么永久和平,什么威尔逊总统十四条宣言(注:巴黎和会召开前,美国总统威尔逊在国会发表演说,提出“十四条”作为和会的主旨,其中有:“公平解决殖民地纠纷”、“国无大小一律享同等之权利”等),都成了一文不值的空话。”陈尖锐地指出:巴黎和会“与世界永久和平,人类真正幸福,隔得不只十万八千里,非全世界人民都站起来直接解决不可。”

新中国成立不久,在一次国际和平会议上,决定将“公理战胜”牌坊改称“保卫和平”牌坊,体现了人民的意愿,也是中国人民站起来的象征

30年后新中国宣告成立前的9月21日,毛泽东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开幕词中庄严宣告:“占人类总数四分之一的中国人从此站起来了。”

新中国废除了帝国主义强加给中国人民的一切不平等条约,中国政府以“国家不分大小一律平等”的精神积极参与国际事务。

1952年3月21日,我国致力于和平事业的著名人士宋庆龄、郭沫若、马寅初、张奚若、茅盾、廖承志等11人,联合发出电报,建议召开亚洲及太平洋区域和平会议。建议得到该地区许多国家爱好和平人士的热烈响应,并于6月30日召开预备会议。当年10月2日至13日,亚洲及太平洋区域和平会议在北京举行,该地区37个国家的三百多位著名人士出席。一些国际组织也派代表参加,如世界和平理事会、世界工会联合会、国际妇女联合会、国际学生联合会等。世界和平理事会主席约里奥·居里和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主席毛泽东给大会发来贺电。宋庆龄致开幕词,郭沫若作了题为《团结一心,保卫和平》的总报告。大会通过了《告世界人民书》、《致联合国书》、《关于召开世界人民和平大会的决议》等。为了表达与会国家广大人民反对侵略战争、保卫世界和平的愿望,大会决定将北京中山公园内的“公理战胜”牌坊改称“保卫和平”牌坊,并由郭沫若为牌坊题名,这就是我们今天看到的牌坊上那四个镏金大字。

至此,这座有着极不寻常经历、在中国近现代史上有着特殊意义的牌坊,才找到了它真正的归宿,划上了圆满的句号。

(责任编辑 洛松)


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二维码分享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