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通”李风白

2000-04-15 作者: 蒋国经 原文 #炎黄春秋 的其它文章

[ 2000年第4期 “法国通”李风白 作者:蒋国经 ]

毛泽东的义务小报童

李风白(原名李泽鑫),1930年出生,湖南芷江人。他从小长得聪明伶俐,4岁时随父到了长沙,后师从于何叔衡先生,并经何叔衡指引,爱读《湘江评论》,他还带领伙伴们经常在长沙街头小巷叫卖《湘江评论》,成了毛泽东的一名义务小报童。

1920年9月,17岁的风白在何叔衡先生的鼓励下跟随徐特立、李维汉、肖三、蔡和森等进步人士漂洋过海前往法国巴黎勤工俭学。

异域相识周恩来

1924年,李风白考入了巴黎国立高等美术学院学习,并组织学习美术的同学成立了一个学会。

一天,在他的授意下,该学会为了表现清高,发表了一篇“为艺术而艺术”不参加政治活动的宣言。在巴黎的周恩来知道后,就找李风白、林风眠等同学谈话。周恩来耐心开导他们说,我们远离祖国来到这里,不是单纯为学习艺术、学习知识,真正目的是要寻求救国救民的真理。周恩来还语重心长地告诫李风白、林风眠等同学“离开政治搞文艺复兴只是空谈……”,再三鼓励李风白团结其他同学一道积极参与政治斗争,努力探索救国救民真理。周恩来的谈话给李风白等同学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们深深感受到周恩来有智慧、有远见,是他们最值得信赖和敬佩的人。

1929年夏,杭州艺术学院(今浙江美术学院前身)给正在巴黎美术学院学习的李风白去了电报,聘请李风白为该院教授。李风白出于多种考虑还是接受了杭院的聘请,回国在美术学院任教授,并担任油画系主任。

李风白在杭州美院工作的三年时间里,夜以继日地教学、绘画,以满腔热情投身到培育美术人才的事业中,希望为振兴中华民族的艺术事业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可是国家军阀混战、四分五裂,人民痛苦不堪,文学复兴何从谈起,国家的前途何在?他矛盾、彷徨。又想起远在法国的未婚妻戴妮丝女士,重返法国的念头便时刻浮现在脑际。

1933年仲夏的一天,李风白怀着满腔悲愤,忍受着痛苦,含着泪水,再次登上远洋的客轮,依依不舍离开祖国来到巴黎。他一方面继续美术生涯,一方面组织巴黎华侨参加反蒋反独裁活动。

为人类和平而斗争

李风白第二次到巴黎后,他的思想发生了深刻变化,他不仅对日寇恨之入骨,而且对那些不能制止日本入侵和使祖国沦亡的败类同样深恶痛绝。1935年,李风白在巴黎积极发起组织了一个以反蒋抗日、团结华侨为宗旨的华人组织“大道社”。这个组织还出版尖锐抨击蒋介石和国民党特务组织“蓝衣社”的杂志。后来他又组织成立了巴黎“中国艺术研究协会”,经常冒着极大的风险发表文章,呼唤和平,反对战争。

1936年9月10日,李风白与法国姑娘戴妮丝结婚,举行了宗教仪式的婚礼。

1945年8月,日本帝国主义投降后,国民党在美国帮助下,独吞抗战胜利果实,企图一举消灭中国共产党,并挑起全面内战。李风白从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解放区看到了希望。这时,他经常在刊物上发表文章支持毛泽东在重庆提出的和平建国主张。他坚信只有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力量才能治理和复兴中国,他积极投身到争取和平,反对内战的斗争中去。他的画、文章都以此为主题。

1945年9月,邓发代表解放区来到巴黎参加世界工人会议,并重新组织中共巴黎地下党组织。有一天,邓发与李风白等同志进行了长时间的交谈,邓发向李风白通报了有关延安的情况,风白也介绍了巴黎的有关情况。他怀着一颗灼热的心,向党组织递交了入党申请书。由于李风白工作积极肯干,随时随地能经受党组织的考验,1946年,他被光荣地吸收为中国共产党员。从此,风白信心十足,全身心投入党的事业之中,他时刻听从党的召唤,党指向哪里,他就奔向哪里。

1947年,李风白随中国工会的刘宁一访问了南斯拉夫和保加利亚,李风白的首要任务是做好翻译工作。这次出访,李风白见到了抗德斗争的英雄铁托。随后在保加利亚又见到了季米特洛夫这位在国际共运中久经考验的受人们尊敬的领袖。在交谈过程中季米特洛夫给李风白等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李风白深深钦佩他的智慧、谦虚和平易近人的品格。

李风白回到巴黎后,组织上又交给他一项光荣而重要的任务:尽快翻译毛泽东的《新民主主义论》。他把这项任务完成后,党组织又调李风白去巴黎世界工联亚洲部工作。在此期间,李风白每天要查阅许多的资料方能写出有关的报告,他经常超负荷工作,每天晚上,妻子与他在灯光下并肩工作,偶一抬头,目光相遇,他俩总是心心相印,尽管工作多么辛苦劳累,但他俩总感觉到生活的甜蜜和幸福。

1949年10月1日,毛泽东主席向全世界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风白最热切的期望实现了。他多么希望回到阔别几十年的祖国,看一看新中国的模样,可是党安排他留在法国,还有更多的工作需要他做。当时巴黎商界中有不少蒋介石的浙江同乡追随者,这些人视蒋介石为民族领袖。李风白与同志们的任务是:做通这些人的思想工作,还要尽可能团结使馆工作人员,尽力推动法国政府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

一天深夜,有人朝李风白的百叶窗扔小石子。李风白小心谨慎地推开窗户一看,是一位使馆的参赞跳墙进院向李风白求援来了。事因是,使馆有7名外交人员起义支持新中国;蒋介石政府的支持者聚集在使馆门前闹事,企图冲进使馆威胁起义者。在这万分紧急的关头,急需到工人和知识分子当中呼吁支持起义者,但又不能引起法国警察对此事的干预。听了参赞的叙述后,李风白与妻子赶紧穿上衣服,乘上汽车去召集自己的人,与之进行针锋相对的斗争。由于李风白巧妙周旋,总算平息了事态,取得了胜利。

1951年,朝鲜战争正在激烈进行,具有权威性的世界和平理事会被进步人士称之为“人民联合国”。这一年,肖三受组织的委托,请李风白去布拉格参加由各国共产党,特别是苏共和法共大力支持的世界和平理事会工作,理事会的中国秘书处需要一个熟悉法国又能为中国做联络工作的人,李风白是最佳人选,他便毫不犹豫地接受了这项工作。到了布拉格理事会后,李风白担任中国部秘书,他不分白天黑夜地工作,出色完成了党组织交给的各项工作任务。

1952年12月,李风白与妻子戴妮丝又参加了在维也纳召开的世界人民和平大会。这次大会比联合国大会还引人注目。大会期间,李风白整天忙着接待来自世界各国的知名人士;戴妮丝一天到晚忙着推敲大会发言的词句。李风白广泛地接触来自世界各地政界的、文学艺术界的知名人物,并同郭沫若、梅兰芳等知名人士建立了深厚的感情。

祖国需要这位“法国通”

1953年秋,李风白接到李一氓的通知,经周总理批准同意李风白回国。李风白激动得热泪盈眶。他原计划9月初启程回到北京参加国庆大典,因当时到中国来的客人太多,飞机小而座位少,迫不得已又在伊尔库斯克多候了几天。李风白携妻子及岳母回到北京已是10月3日了,但节日的气氛依然很浓。李风白亲眼看到亲爱的祖国解放了,人民的新中国建立起来了,他内心感到无比的自豪和骄傲!

组织上原打算把李风白夫妇安排在外文图书出版社工作,妻子戴妮丝兼在北大教课,李风白还可搞老本行美术工作。当时因法文干部非常缺少,工作任务繁重,组织上决定李风白搞行政工作,李风白毫不犹豫地服从组织的安排。在短短的一段时间里,李风白会见过不少过去美术界的老同事和老同学。当时正处在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时期,这些同事、同学的事业都取得了辉煌成就。李风白感觉在美术方面人才济济,有他无他并不重要。因此,李风白决心在党需要的工作岗位上努力工作。戴妮丝也是一样,她原来是搞教学工作的,在北大教书很适宜,但在当时,法国政府与刚诞生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尚未建交,在中国的法国专家寥寥无几,想从法国聘请专家来华工作是不可能的,她深知此情,也就愉快地接受了外文图书出版社和北京大学的双重工作。当时北京的交通条件很差,北大校址又远,她只好早去晚归,不辞辛苦地奔波。

1954年8月,周恩来总理率一个代表团参加日内瓦会议。出国前的一天,工作人员将出国随行人员的名单呈送周恩来总理审核,周总理见没有李风白的名字,就对身边的工作人员说:“这次出国不能没有李风白同志啊!风白同志的法文功底很深我是知道的。李风白一回国就参加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法文翻译工作,他是一个法国通啊,我们非常需要这位法国通啊!”周恩来总理亲自点名要李风白随行出国。在随周恩来总理参加日内瓦会议这段时间里,风白一直跟随在总理的身边。周总理对风白说:“你除了当好翻译外,还要负责接待好法国朋友。”按照总理的要求,风白广泛地接触法国各界人士,与许多法国人和其他外国人交上了朋友,使法国人和其他外国朋友进一步了解新中国,认识新中国,并对新中国产生了好感。尽管在会议期间,周总理不分白天黑夜地工作,但他只要有空就与李风白谈论世界大事和国家大事,并关心和询问李风白的家庭生活情况。周总理还谆谆教导李风白在为党为人民工作的同时,千万不要放弃老本行,要大胆地追求艺术创新。李风白之所以能成为一位多才多艺的艺术家和诗人,这与周总理的教诲是分不开的。

1960年春,李风白正在北京市委党校学习,单位领导突然交给他一个紧急任务,陪同一批中国技术人员去法国购买电动机车。在这个出国团里李风白是唯一熟谙法国及当地居民特点的人,他既当翻译又负责联络工作。到了法国后,他们走了许多地方,他一天到晚总是为了促成买卖而忙碌。在谈及生意买卖的过程中,中方技术人员多疑、冷淡,法方人员则急迫、随便。只有风白真正理解双方心理,最后还是由李风白起调和作用,使双方在相互理解、信任的友好气氛中达成交易。

周总理的特殊关怀

李风白在外文出版社工作的几十年中,与妻子亲密合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毛泽东选集》、《周恩来选集》、《邓小平文选》以及党和国家的许多重要文件的翻译和定稿作出了突出贡献。周恩来总理多次在百忙中看望和接见李风白夫妇。

1962年的一天,周总理特意来到外文出版社看望李风白夫妇及其他同志,在进餐时与李风白一起共同回忆在法国勤工俭学的情景,并与风白夫妇等人合影留念。

1964年国庆前夕,李风白夫妇来到人民大会堂观看周总理亲自指导编写、排演的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周总理执意将李风白夫妇拉到自己身旁就坐,并进行长时间的亲切友好交谈。“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因为李风白曾多次给彭真当过翻译,与彭真关系密切一些。个别用心不良的人对李风白也有怀疑,为难李风白的事时有发生,使李风白一度心情不愉快。周总理知道这件事后,便安排李风白夫妇去陪同一些在中国工作的外国专家和学者参观游览广东、湖南、江西等地,欣赏祖国的大自然风光;还特意安排李风白夫妇到香港小住一段时间。

1967年5月的一天,中共中央在人民大会堂举行纪念《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二十五周年活动。席间,周总理特意将李风白夫妇介绍给毛泽东主席。当李风白夫妇走近毛泽东主席身边还来不及向他问好时,当时已七十四岁高龄的毛泽东主席就朝他俩伸出那双温暖的大手。李风白激动得热泪盈眶,要向毛主席介绍自己,毛主席风趣幽默地说:“不用介绍了,你曾经还是我的义务‘报童’呢。”此时此刻,李风白激动得泪流满面,真不知说什么才好。毛泽东主席的这次接见,使李风白一生受到极大的鼓舞,并在他人生中留下了最美好的回忆。

尽管李风白是一名老共产党员,又是党的中层领导干部,但因他出生于旧时代的中层官吏家庭,又娶了一位洋太太,在那个动乱的年代,他不可避免地被批判过,还被撤掉了译文室主任等职务。仅在1967年间,他先后被调查过60多次。在李风白最烦恼的日子里,周总理多次打电话询问他的家庭生活情况和工作情况。当李风白被送进毛泽东思想学习班期间,周总理知道他身患糖尿病以及多种疾病时,特别指示学习班的领导对李风白的生活饮食给予特殊照顾,让他每周周末与家人团聚。周总理为了让李风白不背思想包袱,在1969年10月1日这天,又特意邀请李风白及夫人戴妮丝登上了天安门观礼台,参加国庆庆典活动。

由于周总理的关心和爱护,李风白很快恢复了翻译室主任等职。

1974年9月30日,李风白夫妇被邀请参加了周总理抱病亲自主持的国庆招待会。不曾想到,这次见面竟成为与周总理的永诀!1976年1月8日周总理逝世的噩耗传来,李风白夫妇老泪纵横,悲痛万分。清明节那天,李风白夫妇俩用松枝、白花亲手扎成花圈,晨曦未露就来到了天安门广场悼念总理,寄托对这位朋友、伟人的哀思!

(责任编辑 舒元璋)


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二维码分享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