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汉之子忆田汉阴棣丞

2000-07-15 作者: 阴棣丞 刘志荣 原文 #炎黄春秋 的其它文章

前不久,笔者访问了田汉长子——装甲兵离休干部田申同志。

田申在忆述父亲的生平时,多次提到父亲的成长和贡献,同勤劳坚毅的祖母密不可分,是祖母在旧社会含辛茹苦、历尽艰难的抚育和帮助,为父亲成就大业奠定了基础。是深明大义的祖母在饥寒交迫和白色恐怖的情况下,掩护父亲和革命文艺工作者度过难关,被早期的文艺工作者誉为“戏剧家之母”。田申说,他父亲一生奔波不息,许多事情是祖母和亲友们对他讲的。接着,他满怀敬意地回顾了父亲的生平业绩。

田汉1898年出生在湖南省长沙县果园乡的一个贫苦农民家庭,9岁那年,父亲早逝,母亲易克勤带着他和两个弟弟靠选丝织绢勉强维持生活。坚强的母亲拿定主意,无论日子怎么难熬,也要供孩子上学。

田汉先在清源庵小学读书,先生看他成绩突出,是个可造之才,遂推荐他进省城升学。他以一篇文章获得老师们的嘉奖,被破格录取。

1911年辛亥革命前夜,长沙新学风潮涌起,田汉和一些进步学生投身于革命浪潮,转至徐特立任教的“修业中学”,继而又于1921年2月考进徐特立任校长的“长沙师范学校”。徐老当时已是湖南教育界的名人,辛亥革命时又被选为湖南临时议会副议长。田汉酷爱文学,喜好读书,但因家境贫寒买不起书,每逢假日,就买上一个烧饼,交一个铜板的图书馆门票钱,一看就是一整天。徐老知道了,就把一个买书的折子交给他,让田汉到书店选购新书,年底徐老亲自去书店付钱结帐。

徐校长无微不至的关怀和为人师表的风范,激励着田汉刻苦学习。1916年,田汉以优秀的成绩毕业,并于是年8月东渡日本,考入东京高等师范学校。

田汉身在东瀛,心系中华,立志献身革命。1918年6月,李大钊在北京发起组织“少年中国学会”,田汉是第一批东京分会会员。他在东京向中国留学生积极宣传“少年中国学会”的主张,动员大家为拯救中华民族而奋斗。他还亲自撰写诗文、戏剧、翻译国外读物,在李大钊主编的《少年中国》刊物上连续发表,并经上海分会会员、《学灯》报文艺栏主编宗白华介绍,从东京到福岗会见郭沫若,共同研讨用文艺的形式唤起民众。他们汇编的《三叶集》出版,在全国广为流传,成为反映“五四”时期中国知识青年的灵魂之作,为唤起知识青年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精神起了推动作用。

1922年,田汉从日本回国,执教于上海大学、上海艺术大学,并受聘为中华书局编辑。他一面执教两所大学和完成书局的编辑任务,一面翻译莎士比亚名著,创作当时中国新文化运动急需的诗歌、剧本。还与欧阳予倩一起改革中国传统旧剧,很快写出一批革命浪漫主义的优秀话剧、歌剧、曲艺、电影剧本。田汉平生勤奋创作,著述甚多,诗文异彩纷呈,已出版行世的《田汉文集》就有16卷之多。

田汉毕生献身于革命的文化艺术事业,是中国话剧的开拓者,戏曲改革运动的先驱和中国早期革命音乐、电影的组织者与领导人。他1921年与郭沫若等在上海创办“创造社”,1925年创造《南国社》,后又创建“南国艺术学院”,培养出一大批革命文艺人才,还创办《南国》月刊,发表革命文艺作品。“南国社”在1930年前后成为上海非常活跃的革命戏剧团体。田汉作为中国左翼戏剧家联盟执行委员会书记,积极组织文艺出版、戏剧演出活动,在上海、南京等地广泛开展文艺宣传,人们称他为“田老大”。陈白尘、吴作人、廖沫沙、郑君里、张曙等都是他的学生。

1930年5月田汉在《南国》月刊发表长篇论文《我们的自我批判》,总结了“南国社”八年的戏剧电影艺术活动,鲜明地宣告“文艺创作者自然非丢弃其朦胧的态度斩截地认识自己是代表那一阶级的利益了”,并且公开以镰刀斧头作为月刊封面。同年6月,他改编了法国作家梅里美的小说《卡门》为六幕话剧。该剧在上海公演时被国民党勒令停演,随即“南国社”被查封,当国民党破门逮捕田汉时,他正好外出,三弟田沅和好友黄芝岗被抓走,田汉受到周信芳掩护才免遭入狱。

1932年“一二八”事件后,田汉加入中国共产党,任中共上海中央局文化工作委员会委员,主持剧联党团工作,党团会议多次在他家里召开。田汉对国内外形势十分注意,帮助大家分析和了解世界革命的发展情况,开展新形势下的斗争,在此期间剧联曾组织三十几个剧团,在上海新世界连续演出一个多月。其二弟组织“五月花”剧社,在杭州演出,被国民党围捕封闭后,其余人员返回上海,田汉即为他们取名“春秋剧社”,继续以戏剧形式展开斗争。

为了发挥音乐、电影在革命斗争中的作用,田汉亲自写歌词,由聂耳、张曙、任光谱曲,开创了中国新音乐运动,《义勇军进行曲》就是在新音乐运动中诞生的。田汉亲自筹划艺华影片公司,拍摄爱国抗日影片《肉搏》,在上海放映后,轰动了全上海,震惊了国民党反动当局,他们指示大批流氓、特务、军警捣毁艺华公司,激起了民众的反抗。

1935年2月,田汉在上海法国租界公开从事左翼戏剧活动时被捕,起初关押在租界巡捕房,不久被国民党引渡到南京国民党宪兵司令部关押。田汉在狱中据理抗争,大义凛然,同反动当局展开斗争。

社会各界奋起相救,南京中央大学教授宗白华、徐悲鸿闻讯后,直抵南京政府,严词质问:“田汉演剧有什么罪?犯什么法?……我们一定要见田汉本人!”

国民党当局出于无奈,只得让宗白华、徐悲鸿二人以好友名义和教授身份出具“保释申请书”,保释田汉出狱。但国民党当局不准田汉离开南京,只准他和母亲及妻子林维中一同住在南京丹凤路28号,实际上被软禁了起来。

田汉在当时是很出名的文学家、戏剧家、天才诗人,国民党不准他离开软禁地点,可国内外好友、名人非要见他不可。连日本、美国的知名人士也相继前来看望他。有一次,美国耶鲁大学一位戏剧学教授专程来访问他,请了曹禺当翻译。那时,田汉住所几乎天天宾客盈门。

国民党当局的迫害,丝毫未能阻止他的呐喊。在这两年中,田汉把南京作为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大舞台,主持成立了“中国舞台协会”,他筹划和组织上演了他亲自创作的反法西斯话剧《阿比西尼亚的母亲》、反映黄河灾区人民悲惨生活的《洪水》,公演了话剧《械斗》、《回春之曲》。1937年“七七”事变后,田汉写了多幕剧《卢沟桥》,在南京公演后,激起了强烈的社会反响。徐悲鸿激动地说:“垂死之病夫,偏有强烈之呼吸;消沉之民族里,乃有田汉之呼声!其音猛烈雄壮,闻其节调,当知此人必不死,此民族必不亡!”

1937年“八一三”淞沪抗战爆发,田汉才算获得人身自由。他随即奔赴上海前线同郭沫若、夏衍一起慰问抗日部队,直至上海沦陷,才辗转回到故乡长沙。为了加强抗战宣传工作,他同瘳沫沙、王鲁彦、张曙等人筹办《抗战日报》。二十多年前田汉在长沙师范读书时的老校长徐特立,此时作为八路军驻长沙办事处主任,大力支持并亲自撰写文章鼓励田汉办报,《抗战日报》终于在1938年1月28日胜利出版。同当年夏衍创办的《救亡日报》共同开展抗战宣传动员工作,成为当时抗日军民喜爱的姊妹报。

后来,田汉又陪同郭沫若奔赴武汉参加“三厅”的组织工作,动员广大的文艺工作者开展抗战宣传和战地演剧队的工作,武汉告急,他仍一直坚持到最后时刻。此时,陶行知也从国外赶回武汉开展抗战教育活动,他对田汉以民族利益为重,英勇顽强的精神十分赞赏,曾于1938年中秋写下诗文盛赞田汉:“人从武汉散,他在武汉干;练出艺术军三千,田汉毕竟是好汉。喝到最后一滴酒,战到最后一滴血;中秋敬你酒三杯,化作好戏庆佳节。”

田申同志回顾说:同父亲多年在一起战斗的夏衍,在评价父亲时曾说:“人无完人,金无足赤,田汉至少是九成以上的金子。

田汉一生写下的传世佳作众多,其中最著名的要数作为新中国国歌的《义勇军进行曲》,这首歌是1935年4月由田汉作词、聂耳谱曲的,原为影片《风云儿女》的主题歌。同年5月,上海百代公司录制唱片。词曲象征着中华民族不屈不挠、前仆后继的精神,立即被广大人民接受,迅速在中华大地广为传唱。

新中国建立前夕,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筹备会于1949年6月15日在北京隆重开幕,会议决定成立国旗、国徽、国歌、纪年、国都拟定小组,7月10日,向全国发出征集国旗、国徽、国歌议案,《人民日报》连登八天,国内各地报纸、香港以及海外华侨的报纸纷纷转载。到8月20日止,共收到国歌歌词632件,国歌词谱649首。

9月25日晚,在中南海丰泽园会议室,毛泽东、周恩来主持召开协商国旗、国歌等问题座谈会。会上,马叙伦首先介绍国歌征集情况,提议用《义勇军进行曲》暂代国歌。接着,李立三、张奚若、梁思成、徐悲鸿、郭沫若、黄炎培和田汉相继发言。最后,毛泽东同志说,我国人民经过艰苦斗争,虽然全国解放了,但还是受帝国主义的包围,不能忘记帝国主义对我们的压迫。我们要争取中国完全独立、解放,还要进行艰苦卓绝的斗争,大家认为以《义勇军进行曲》做国歌最好,意见比较一致,我看就这样定下来吧!与会者热烈鼓掌,表示赞同。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大典,雄壮的国歌声回荡在天安门上空,响彻中华大地。

(责任编辑 吴思)


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二维码分享本站